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烹饪器具包括烘烤烹饪功能以及压力烹饪等非烘烤烹饪功能,利用烹饪器具的烘烤烹饪功能,能够对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烘烤,利用烹饪器具的压力烹饪功能,能够对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闷煮或炖煮。
3.在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包括盖体和锅体,锅体包括内锅、保温罩和外壳。外壳的侧壁和保温罩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风机,利用风机将发热件产生的热空气吹向内锅的烹饪腔。
4.在进行压力烹饪时,为了便于盖体与内锅的锅口密封配合,需要利用保温罩对内锅进行定位,因此保温罩的侧壁与内锅的侧壁之间的间隔较小。但是,在进行烘烤烹饪时,由于保温罩的侧壁与内锅的侧壁之间的间隔较小,风机难以将该间隔内的热空气吹向发热件,进而难以形成热空气的循环,使得烘烤烹饪时烹饪腔的温升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烘烤烹饪时烹饪腔的温升较慢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盖体;锅体,盖体可开合地盖设于锅体,锅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罩以及内锅,内锅具有用于容纳食物的烹饪腔;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件和空气循环发生装置,保温罩的侧壁具通风口,空气循环发生装置被设置成能够使空气通过通风口流向发热件并进入内锅的烹饪腔内;热循环辅助结构,设置于保温罩的侧壁与内锅的侧壁之间。
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内锅的侧壁与保温罩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热循环辅助结构,可以利用热循环辅助结构对内锅进行定位,使得烹饪器具处于非烘烤模式下时,内锅在热循环辅助结构的支撑下不会发生晃动,保证盖体与内锅的锅口密封配合。并且,由于热循环辅助结构的存在,无需将内锅的侧壁与保温罩的侧壁之间的间隔缩小以对内锅进行定位,即可以适当增大内锅的侧壁与保温罩之间的间隔,在烹饪器具处于烘烤模式下时,可以有更多的空气通过保温罩的侧壁与内锅的侧壁之间的间隔进行流通,然后利用空气循环发生装置将空气吹向发热件并导入内锅中,进而顺利形成热空气的循环,进而使得烹饪腔的温升加快。
8.进一步地,热循环辅助结构包括定位凸部,定位凸部设置在保温罩的侧壁上,相比于将定位凸部设置在内锅上,或者在内锅和保温罩上同时设置定位凸部,将定位凸部设置在保温罩上,便于对定位凸部进行加工,成本也更低。
9.进一步地,定位凸部与内锅的侧壁之间的间隔为a1,其中,1mm≤a1≤2mm。通过将定位凸部与内锅之间的间隔设置在上述的尺寸范围,利用定位凸部对内锅进行定位,在内
锅位于保温罩内时,内锅不会晃动。若定位凸部与内锅之间的间隔小于1mm,一方面不容易取出内锅,另一方面定位凸部与内锅容易发生磕碰,导致内锅或定位凸部发生损坏;若定位凸部与内锅之间的间隔大于2mm,无法利用定位凸部对内锅进行有效定位,则内锅相对保温罩容易发生晃动。
10.进一步地,保温罩的侧壁与内锅的侧壁之间的间隔为a2,其中,3mm≤a2≤7mm。通过将保温罩与内锅之间的间隔设置在上述的尺寸范围,当烹饪器具处于烘烤模式时,便于空气通过保温罩与内锅之间的间隔进行流通。若保温罩与内锅之间的间隔小于3mm,则通过保温罩与内锅之间的间隔过小,难以形成热空气的循环,烹饪腔的温升较慢;若保温罩与内锅之间的间隔大于7mm,则会影响内锅的容积,使内锅的容积减小。
11.进一步地,定位凸部为连接在保温罩的定位凸筋,将定位凸筋设置为独立的部件,具有使用灵活的优点;或者,定位凸部与保温罩为一体成型结构,制造简单,成本更低。
12.进一步地,定位凸部为长条形结构,定位凸部的长度方向与保温罩的轴线方向相平行。在定位凸部与内锅相接触时,内锅与定位凸部之间为线接触,定位更为稳固可靠。
13.进一步地,热循环辅助结构包括多个定位凸部,多个定位凸部沿保温罩的周向间隔设置在保温罩的侧壁上。通过在保温罩的周向设置多个定位凸部,利用多个定位凸部同时支撑可以使支撑更稳固。
14.进一步地,发热件和空气循环发生装置设置于外壳内,空气循环发生装置包括扇叶,扇叶设置于通风口处。在该烹饪器具处于烘烤模式下时,扇叶可以更快地将通风口回流的空气吹向发热件,回流的空气被发热件加热后吹向烹饪腔,以对内锅中的食物进行烹饪。
15.进一步地,盖体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可替换地盖设于锅体,第一盖体为烘烤盖。通过设置可替换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具有一锅多用的优点,能够提升烹饪器具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在该烹饪器具处于烘烤模式时,第一盖体盖设于锅体的上方,对食物进行烘烤烹饪。
16.进一步地,第二盖体包括盖体本体和锅口密封圈,锅口密封圈设置在盖体本体的下边沿,在烹饪器具处于非烘烤模式时,由于锅口密封圈盖设在内锅的上方,对内锅起到了密封作用,该烹饪器具一方面可以作为电饭煲等非压力锅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电压力锅等压力锅使用;和/或,第二盖体为压力盖。在该烹饪器具处于非烘烤模式时,第二盖体盖设于锅体的上方,对食物进行压力烹饪。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处于烘烤模式时的剖视图;
19.图2示出了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20.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处于非烘烤模式时的剖视图;
21.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保温罩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4.10、盖体;11、第一盖体;12、第二盖体;20、锅体;21、外壳;22、保温罩;221、通风口;23、内锅;30、发热组件;31、发热件;32、空气循环发生装置;321、扇叶;40、热循环辅助结构;41、定位凸部;411、凸筋;50、发热盘;a1、定位凸部与内锅的侧壁之间的间隔;a2、保温罩的侧壁与内锅的侧壁之间的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盖体10、锅体20、发热组件30以及热循环辅助结构40。其中,盖体10可开合地盖设于锅体20,锅体20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外壳21、保温罩22以及内锅23,内锅23具有用于容纳食物的烹饪腔。发热组件30包括发热件31和空气循环发生装置32,保温罩22的侧壁具有通风口221,空气循环发生装置32被设置成能够使空气通过通风口221流向发热件31并进入内锅23的烹饪腔内。在本实施例中,热循环辅助结构40设置于保温罩22的侧壁与内锅23的侧壁之间。
2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内锅23的侧壁与保温罩22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热循环辅助结构40,可以利用热循环辅助结构40对内锅23进行定位,使得该烹饪器具处于非烘烤模式下时,内锅23在热循环辅助结构40的支撑下不会发生晃动,保证盖体10与内锅23的锅口密封配合。并且,由于热循环辅助结构40的存在,无需将内锅23的侧壁与保温罩22的侧壁之间的间隔缩小以对内锅23进行定位,即可以适当增大内锅23的侧壁与保温罩22之间的间隔,在烹饪器具处于烘烤模式下时,可以有更多的空气通过保温罩22的侧壁与内锅23的侧壁之间的间隔进行流通,然后利用空气循环发生装置32将空气吹向发热件31并导入内锅23中,进而顺利形成热空气的循环,进而使得烹饪腔的温升加快。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保温罩22的侧壁指的是图1中保温罩22的竖直设置的外壁。
29.在本实施例中,当烹饪器具处于烘烤模式时,发热件31将空气加热为热空气,空气循环发生装置32可转动地设置在热风通道内,保温罩22的通风口221和发热件31的热风出口均与热风通道连通,空气循环发生装置32将风吹向发热件31,以将热空气吹向内锅23的烹饪腔内。同时,内锅23中过多的热空气会从内锅23的锅口溢出,溢出的热空气进入内锅23与保温罩22的间隔中,然后溢出的热空气通过保温罩22上的通风口221重新进入热风通道内,并被空气循环发生装置32吹向发热件31,从而形成了热空气的循环。
30.需要说明的是,盖体10可开合地盖设于锅体20包括以下两种结构:第一种结构为盖体10与锅体20分离设置,盖体10可从锅体20上取放以实现开合盖;第二种结构为盖体10与锅体20铰接连接,盖体10可相对锅体20翻转以实现开合盖。在本实施例中,盖体10与锅体20分离设置。
31.需要说明的是,热循环辅助结构40包括定位凸部41,定位凸部41既可以设置在内锅23上,也可以设置在保温罩22上,还可以在内锅23及保温罩22上同时设置。
32.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热循环辅助结构40包括定位凸部41,定位凸部41设置在保温罩22的侧壁上。相比于将定位凸部41设置在内锅23上,或者在内锅23和保温罩22上同时设置定位凸部41,将定位凸部41设置在保温罩22上,便于对定位凸部41进行加工,成本也更低。
33.具体地,定位凸部41与内锅23的侧壁之间的间隔为a1,其中,1mm≤a1≤2mm。通过将定位凸部41与内锅23之间的间隔设置在上述的尺寸范围,利用定位凸部41对内锅23进行定位,在内锅23位于保温罩22内时,内锅23不会晃动。若定位凸部41与内锅23之间的间隔小于1mm,一方面不容易取出内锅23,另一方面定位凸部41与内锅23容易发生磕碰,导致内锅23或定位凸部41发生损坏;若定位凸部41与内锅23之间的间隔大于2mm,无法利用定位凸部41对内锅23进行有效定位,则内锅23相对保温罩22容易发生晃动。在本实施实例中,a1的尺寸为1.5mm。
34.另外,a1的尺寸还可以为1mm、1.1mm、1.2mm、1.3mm、1.4mm、1.6mm、1.7mm、1.8mm、1.9mm、2mm以及1mm至2mm之间的其它任一值。
35.具体地,保温罩22的侧壁与内锅23的侧壁之间的间隔为a2,其中,3mm≤a2≤7mm。通过将保温罩22与内锅23之间的间隔设置在上述的尺寸范围,当烹饪器具处于烘烤模式时,便于空气通过保温罩22与内锅23之间的间隔进行流通。若保温罩22与内锅23之间的间隔小于3mm,则通过保温罩22与内锅23之间的间隔过小,难以形成热空气的循环,烹饪腔的温升较慢;若保温罩22与内锅23之间的间隔大于7mm,则会影响内锅23的容积,使内锅23的容积减小。在本实施例中,a2的尺寸为5mm。
36.另外,a2的尺寸还可以为3mm、4mm、6mm、7mm以及3mm至7mm之间的其它任一值。
37.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凸部41与保温罩22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制造简单,成本更低。
38.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将定位凸部41设置为连接在保温罩22的定位凸筋411。将定位凸筋411设置为独立的部件,具有使用灵活的优点。
39.如图4所示,定位凸部41为长条形结构,定位凸部41的长度方向与保温罩22的轴线方向相平行。通过上述设置,在定位凸部41与内锅23相接触时,内锅23与定位凸部41之间为线接触,定位更为稳固可靠。
40.如图4所示,热循环辅助结构40包括多个定位凸部41,多个定位凸部41沿保温罩22的周向间隔设置在保温罩22的侧壁上。通过在保温罩22的周向设置多个定位凸部41,利用多个定位凸部41同时支撑可以使支撑更稳固。
41.在本实施例中,热循环辅助结构40包括3个定位凸部41。
42.如图3所示,发热件31和空气循环发生装置32设置于外壳内,空气循环发生装置32包括扇叶321,扇叶321设置于通风口221处。在该烹饪器具处于烘烤模式下时,扇叶321可以更快地将通风口221回流的空气吹向发热件31,回流的空气被发热件31加热后吹向烹饪腔,以对内锅23中的食物进行烹饪。
43.如图3所示,发热件31设置在外壳21内并位于保温罩22的上端,可以使空气被加热后直接进入内锅中,缩短了热空气的流通距离,可以使热空气更快地进入内锅23中,减少热空气的热量损失。
44.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件31为发热丝。
45.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发热盘50,发热盘50设置在内锅23的下方。烹饪器具处于非烘烤模式下时,发热盘50加热内锅23,以对内锅23中的食物进行烹饪。
46.具体地,盖体10包括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2,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2可替换地盖设于锅体20,第一盖体11为烘烤盖。通过设置可替换的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2,具有一锅多用的优点,能够提升烹饪器具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在本实施实例中,在该烹饪器具处于烘烤模式时,第一盖体11盖设于锅体的上方,对食物进行烘烤烹饪。
47.其中,第二盖体12包括盖体本体和锅口密封圈,锅口密封圈设置在盖体本体的下边沿。在烹饪器具处于非烘烤模式时,由于锅口密封圈盖设在内锅23的上方,对内锅23起到了密封作用,该烹饪器具一方面可以作为电饭煲等非压力锅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电压力锅等压力锅使用。
4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盖体12为压力盖。在该烹饪器具处于非烘烤模式时,第二盖体12盖设于锅体的上方,对食物进行压力烹饪。
49.其中,该烹饪器具包括空气炸锅或电饭煲或电压力锅或具有烘烤、做饭、做菜功能的多功能加热锅。
5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51.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5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53.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
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4.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