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用于炒锅的搅拌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用于炒锅的搅拌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烹饪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炒锅的搅拌叶。


背景技术:

2.智能烹饪设备中的炒锅在烹饪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食材进行翻炒搅拌,现有技术中,对炒锅进行搅拌的搅拌叶仅仅相当于搅拌棍的作用,通过驱动搅拌棍旋转对食材进行打散,无法实现将食材从锅底向上进行翻炒,尤其对于具有一定深度的炒锅在烹饪较大份量食材时,其内的食材无法得到充分搅拌,导致受热不均匀,影响炒菜质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将炒锅锅底的食材从下向上来回翻炒使其得到充分搅拌的用于炒锅的搅拌叶。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炒锅的搅拌叶,所述搅拌叶具有长条状的顶表面,由搅拌叶的首端至尾端,该顶表面的形状呈弧形,搅拌叶的首端位于炒锅底部,尾端在其以炒锅轴线为轴的旋转方向上朝后上方延伸,顶表面与旋转曲面的最小夹角为1度至90度。
5.优选的,所述顶表面的外缘上的各个点到炒锅内壁之间的径向距离相等。
6.优选的,所述顶表面从首端至尾端为具有不同曲率的多个曲面构成的表面。
7.优选的,该顶表面的首端至尾端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下段的曲率半径小于中段的曲率半径且小于或等于上段的曲率半径,所述下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顶表面的上方、中段及上段的曲率中心位于顶表面的下方,且中段的曲率半径大于上段的曲率半径。
8.优选的,所述顶表面的宽度为炒锅半径的七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9.优选的,所述炒锅内设有至少一个可对靠近炒锅锅壁区域的食材进行搅拌且为所述搅拌叶的外搅拌子和至少一个可对靠近中轴线区域的食材进行搅拌的内搅拌子。
10.优选的,所述外搅拌子的首端和所述内搅拌子的内搅拌子首端到炒锅中轴线距离不同,外搅拌子的尾端到炒锅锅底的轴向距离大于内搅拌子的内搅拌子尾端到炒锅锅底的轴向距离。
11.优选的,所述外搅拌子的首端和内搅拌子首端均通过连接杆与设置在炒锅底部中心的支撑块连接。
12.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在所述支撑块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均等设置。
13.优选的,所述内搅拌子的形状为与所述的搅拌叶相同、平行于炒锅中轴线的柱子或者为其表面与炒锅轴线在同一平面的搅拌片。
1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搅拌叶设置成具有长条状的顶表面,且该顶表面由搅拌叶的首端至尾端呈弧形,并将搅拌叶的首端位于炒锅底部,尾端在其以炒锅轴线为轴的旋转方向上朝后上方延伸,可将炒锅底部的食材拱起并在搅拌叶与炒锅作相对旋转运动时,使该部分食材沿搅拌叶的顶表面从搅拌叶的首端移动至尾端再落下,从而实现将食材从下向上和
前后混合翻炒的目的,同时在炒锅内不同区域设置内搅拌子和外搅拌子,可实现相互配合翻炒使炒锅内的全部食材得到均匀翻炒。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炒锅的搅拌叶的剖面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炒锅的搅拌叶的俯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外搅拌子和内搅拌子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外搅拌子和内搅拌子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外搅拌子和内搅拌子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中标号为搅拌叶1、外搅拌子12、顶表面11、首端111、连接部 1111、铲起部1112、尾端112、外缘113、内搅拌子2、内搅拌子首端 21、内搅拌子尾端22、表面23、炒锅4、中心孔41、支撑块5、连接杆 6、转动轴7、立式电机8、驱动转轴81。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炒锅4中的搅拌叶1(以下简称搅拌叶1)。
22.如图1所示,该搅拌叶1对食材进行搅拌(操作时,搅拌叶1在炒锅4内绕炒锅轴线相对炒锅4作旋转运动)的过程中,搅拌叶1像犁一样将炒锅4底部的食材拱起并使食材沿搅拌叶1的顶表面11从搅拌叶1的首端111至尾端112翻动,最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掉落至炒锅4内,以此重复将食材由炒锅4的底部向上翻炒使其得到充分搅拌,使食材受热更均匀,保证菜品的出品率。
23.1、搅拌叶1
24.所述搅拌叶1具有长条状的顶表面11,由搅拌叶1的首端111 至尾端112,该顶表面11的形状呈弧形,搅拌叶1的首端111位于炒锅4的底部(以图1所在纸面方向为参考,炒锅4开口方向为上,与开口相对方向为下,下同),尾端112在其以炒锅轴线为轴的旋转方向上朝后上方延伸(本实用新型以顺时针旋转为例,“后”是指旋转时间上的先后,下同),具体形状有以下几种:
25.1)所述顶表面11的形状为由前向后上方延伸的具有设定斜率的平面,顶表面11的首段至尾端在炒锅径向截面上的投影为弧形(图中未示)。
26.有益效果:此结构可将炒锅底部食材从下至上翻动。
27.2)在第一种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将该顶表面11的首端至尾端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顶表面11的下段表面向炒锅锅壁方向略微倾斜,中段表面趋于与炒锅侧壁呈90度夹角,上段表面向炒锅轴线方向略微倾斜(图中未示)。
28.有益效果:此结构可将炒锅4底部食材沿搅拌叶1的顶表面11 的下段翻动至上段时使其最终朝炒锅中心位置掉落。
29.3)在第一种的基础上,所述顶表面的尾端向炒锅的锅壁方向略微倾斜(图中未示)。
30.此结构可将炒锅锅底食材由下向上翻炒后,在搅拌叶1尾端给食材一个阻力进行打散,并将食材向外抛出增强食材搅拌力度。
31.4)所述顶表面11从首端至尾端为具有不同曲率的多个曲面构成的表面,本实用新
型将该顶表面11的首端至尾端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下段的曲率半径小于中段的曲率半径且小于或等于上段的曲率半径,顶表面11的首端至尾端在炒锅4径向截面上的投影为弧形,具体的有以下几种实施方式:
32.a、优选的,所述下段、中段及上段的曲率中心在同侧,且均位于所述顶表面的下方。
33.有益效果:此结构在搅拌过程中给食材提供一个沿顶表面从首端至尾端逐渐上升且起到由前向后的导向弧面,可实现将炒锅底部食材由下向上、由前向后的搅拌作用。
34.b、所述下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顶表面的上方,中段及上段的曲率中心位于顶表面的下方,且中段的曲率半径大于上段的曲率半径。
35.有益效果:针对上一种实施方式的更优改进,为炒锅底部食材沿搅拌叶1顶表面翻炒上升提供一个平缓的起始面,便于拱起更多食材。
36.c、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如图1-3所示,在前述第“b”种的基础上,所述上段向炒锅4的锅壁方向略微倾斜。
37.有益效果:实现食材的由下向上、由前向后,且在搅拌叶1上段给食材一个阻力进行打散,并将食材向外抛出增强食材搅拌力度。
38.为使搅拌叶1对食材进行有效翻炒,所述顶表面11与旋转曲面 (指搅拌叶1旋转所构成的旋转曲面)的最小夹角为1度至90度,优选角度在45度至85度。
39.2、炒锅4及炒锅4与搅拌叶1的结构关系
4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炒锅4上半部为圆筒形、下半部垂直断面为弧线形及底部为平面且具有一定深度的锅体,进一步的,为避免食材粘锅等情况,所述炒锅4内表面喷涂有不粘涂层。
41.在炒锅4底部内表面中心设有支撑块5,优选的,所述支撑块5 的竖直断面形状为下部呈方形,上部呈梯形,炒锅4底部的外表面固接有与炒锅同轴线的转动轴7,所述转动轴7带有轴向通道,炒锅4 底部开设有与所述轴向通道同轴线的中心孔41,且所述中心孔41的孔径小于轴向通道的内径,在轴向通道内固接有驱动所述搅拌叶1相对炒锅4进行旋转的立式电机8,立式电机8的驱动转轴81穿过炒锅4的底部的中心孔41置于炒锅4内并与所述支撑块5固接。
42.如图1-3所示,优选的,所述搅拌叶1的首端111沿水平方向向炒锅4的中心轴延伸有呈长条状的连接部1111,为制造装配方便,在支撑块5的周边设有与炒锅4的中心轴垂直的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的一端固接在所述支撑块5侧壁上,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1111 可拆卸的连接,通过所述立式电机8驱动支撑块5旋转从而带动搅拌叶1对炒锅内食材进行搅拌,同时所述搅拌叶1可进行拆卸更换或清洗。所述连接部1111也可以直接与所述支撑块5进行可拆卸连接。
43.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将炒锅4底部食材翻炒沿所述顶表面11从下往上进行搅拌,在所述连接部1111的下端沿搅拌叶1旋转方向朝前下方延伸有犁形的铲起部1112,所述铲起部1112的下端接近所述炒锅4内底面,且留有可使所述搅拌叶1自由旋转不与炒锅4接触的间隙,在搅拌叶1沿旋转方向对食材进行搅拌时,所述铲起部1112 可进一步的将炒锅4底部食材铲起,使其沿所述顶表面11从下至上进行翻炒,同时不对炒锅4内涂层进行破坏。
44.为使搅拌叶1对炒锅4内的食材搅拌更均匀,且在搅拌叶1旋转的圆周方向上搅拌
食材无死角,所述顶表面11的外缘113(在直径方向上,远离炒锅圆心为外,靠近圆心为内)上的各个点到炒锅4内壁之间的径向距离相等,同时,为提高搅拌叶1的强度,节约成本,所述搅拌叶1为一块一体成型的长条板或为由若干竖直设置的平板在径向方向上叠加构成。
45.为使搅拌叶1可翻炒到更多食材,使直径方向上炒锅4中的食材均能得到翻炒,优选的,所述顶表面11的宽度为炒锅4半径的七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46.3、外搅拌子12和内搅拌子2
47.如图1-3所示,进一步的,为对炒锅4内不同区域的食材进行搅拌,在所述炒锅4内设有至少一个可对靠近炒锅4锅壁区域的食材进行搅拌且为所述搅拌叶1的外搅拌子12、至少一个可对靠近中轴线区域的食材进行搅拌的内搅拌子2,为增强翻炒效果,所述外搅拌子 12的首端111和所述内搅拌子2的内搅拌子首端21到炒锅中轴线距离不同,以使位于炒锅4底部不同区域的食材均能得到搅拌,外搅拌子12的尾端112到炒锅4锅底的轴向距离大于内搅拌子的内搅拌子尾端22到炒锅4锅底的轴向距离,可使外搅拌子12将靠近锅壁区域的食材由下至上翻炒至更高后再落向炒锅中心,再由内搅拌子2进行搅拌翻炒。从而使炒锅4内食材在炒锅4的不同位置均能得到均匀翻炒,避免粘锅。
48.优选的,在所述支撑块5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均等设置有所述连接杆6,所述外搅拌子12和内搅拌子2均通过所述连接杆6与所述支撑块5连接,所述外搅拌子12和内搅拌子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当外搅拌子12和内搅拌子2的数量均为两个时,所述内搅拌子2与外搅拌子12交叉设置,可使食材落入锅壁的次数均等,并保证食材被外搅拌子12从下至上翻炒后可再次落入炒锅4锅底后再由内搅拌子 2进行搅拌,使食材受热均匀。
49.为对黏贴在炒锅4锅壁上的食材进行翻炒,优选的,所述外搅拌子12的顶表面11的外缘113距离炒锅4内壁距离为1mm-5mm。
50.可根据不同食材对搅拌力度及搅拌方式的需求选择不同形状的内搅拌子2,如图3所示,所述的内搅拌子2的形状可以为与所述的搅拌叶1相同,如图4所示,所述的内搅拌子2的形状也可为平行于炒锅4中轴线的柱子,如图5所示,或者所述的内搅拌子2的形状为其表面23与炒锅中轴线处于同一平面的搅拌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