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智能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智能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烹饪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炒菜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学校、企业等大型食堂需提供超大份量的菜以满足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吃饭需求,因此,其在烹炒菜品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3.1、因菜的供求量大,通常需要提前炒制,且通过大锅一次性烹炒大份量的菜,并采用大盆盛装,再通过勺分打给学生或员工,在这个过程中,盛装于盆底部的菜因放置时间较长导致焖置过头,严重影响口感,以至后面打菜的学生或员工吃到的菜不够新鲜;
4.2、因每天去食堂吃饭的人数不确定,往往存在预备的菜过多导致浪费,或因人数突然增加,需临时起锅烧制菜的情形。
5.3、在炒菜、出菜及打菜过程中,需经过多道程序,经手人越多,越容易带来较大的卫生隐患。
6.4、在大型食堂的后厨中往往需要配置多个厨师,而每个厨师炒制菜品的口感不同,无法实现菜品口味的标准化;
7.5、食堂供求量大,耗费大量劳动力;
8.6、虽然市面上也有出现智能炒菜机,但现有的智能炒菜机一次只能烹炒一道菜,其效率较低,且炒制出来的菜还是大锅菜,大锅菜的口感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
9.因此,如何实现大型食堂在满足大量食客吃饭的基础上又能保证所提供菜品的新鲜度,即可实现现炒现吃的满足感成为现有智能炒菜机亟待研发改进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供大型食堂使用且能连续不断输出热炒菜肴的智能炒菜机。
1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炒菜机,其包括隧道式且可连续出菜的烹锅,在该烹锅的上表面由首端至尾端间隔设有若干个供待烹饪菜品所需的各种食材进入烹锅内的进菜口,在每个进菜口上设有按设定速度将对应食材连续推送至进菜口的食材下料装置,在所述烹锅的外壁上由首端至尾端设有若干段加热装置,在所述烹锅的中空内腔中设有可将食材由首端推送至尾端的叶轮旋转装置,在所述烹锅的尾端设有出菜口,所述食材下料装置、加热装置和叶轮旋转装置与炒菜机主控中心电连接。
12.优选的,在所述烹锅外壁上位于所述进菜口的两侧设有滑轨,所述食材下料装置安装在该滑轨上且可在对应的进菜口上沿烹锅轴线方向移动。
13.优选的,在所述进菜口的旁侧开设有可将待烹饪菜品所需的各种调料注入所述中空内腔中的调料注入孔。
14.优选的,所述食材下料装置包括漏斗型的盛放盒,在所述盛放盒中设有可将盛放
盒中的食材定时定量推送至进菜口的螺旋推杆。
15.优选的,所述叶轮旋转装置由驱动电机、推杆、螺旋轮片、翻炒叶和居中轴承组成,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烹锅首端,推杆设置在所述中空内腔内且沿烹锅轴线由烹锅的首端延伸至尾端,居中轴承设置在烹锅的尾端,推杆的首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推杆的尾端置于居中轴承内;螺旋轮片固接在推杆上,且由推杆的首端延伸至尾端;翻炒叶为螺旋状,其通过支撑柱固接在推杆上,翻炒叶的外缘由推杆的首端至尾端形成的曲线与螺旋轮片外缘由推杆的首端至尾端形成的曲线在相位上相差30度至150度。
16.优选的,所述居中轴承通过快速拆装结构悬空定位在所述出菜口的中央,所述快速拆装结构由三岔支架和蝶形螺母组成,三岔支架的内端部与居中轴承的外圈固接,其外端部通过蝶形螺母快速固定在所述烹锅尾端,推杆的尾端插入居中轴承的内圈内。
17.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为传导式加热,在相邻两个加热装置之间设置有可检测对应区域的烹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18.优选的,在烹锅的尾端设有可将中空内腔中产生的油烟吸入其中并滤除油烟分子后再排出的油烟处理装置。
19.优选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菜口的旁侧设有可将外部空气导入中空内腔内的气体注入孔,该气体注入孔通过输气管与外置的气泵相连。
20.优选的,在所述烹锅外设有起隔热作用的安全罩。
21.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炒菜机通过在隧道式的烹锅内设置叶轮旋转装置,并在烹锅上表面设置若干个可供待烹饪菜品所需的各种食材进入烹锅内的进菜口,在每个进菜口处设有食材下料装置,烹锅的尾端设置出菜口,烹锅的外壁上由首端至尾端设有若干段加热装置,可实现食材的连续下料,同时在叶轮旋转装置作用下,食材在烹锅内实现烹炒的同时向出菜口推进,可不断输出热炒菜肴,本实用新型智能化的烹炒过程可减少人工接触,同时可实现即炒即吃,保证菜品的新鲜度的同时可避免烹炒过多导致浪费。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炒菜机的正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智能炒菜机的立体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智能炒菜机的分解图;
25.图4为图3中ⅰ处的放大图;
26.图5为图3中ⅱ处的放大图。
27.图中,烹锅1;进菜口11;调料注入孔111;出菜口12;凹槽13;螺柱131;食材下料装置2;盛放盒21、下部211;螺旋推杆22;驱动机构23;陶瓷加热圈3;温度传感器31;驱动电机41;输出轴411;壳体412;轴套413;推杆42;螺旋轮片43;翻炒叶44;支撑柱441;居中轴承45;带座外球面轴承46;轴承座461;快速拆装结构47;三岔支架471;圆环4711;支柱4712;螺孔4713;蝶形螺母472;调料添加装置5;调料输出管51;油烟处理装置6;箱体61;进烟口62;出烟口63;安装架64;气泵7;气体注入孔71;安全罩8;上盖81;连通口811;下壳82;开口821;滑轨9。
具体实施方式
28.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炒菜机为一种可供大型食堂使用且能连续不断输出热炒菜肴的智能烹饪设备,实现烹饪过程的连续性,保证菜的出品新鲜度,同时节省劳动力,使得烹饪更加智能化。也可实现在确定的时间范围内间断性出菜,相邻两份菜之间间隔的时间依据所需通过炒菜机的主控中心人为设置。
2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0.如图1-3所示,该智能炒菜机包括烹锅1、食材下料装置2、加热装置、叶轮旋转装置、调料添加装置5、油烟处理装置6、气泵7及安全罩8。
31.1、烹锅1
32.所述烹锅1为烹饪食材的锅体,该烹锅1呈隧道式,所述烹锅1为金属材质或导热性能好的陶瓷等材质,具体烹锅1材质根据采用的加热装置决定,其长度优选为1.5米至3米,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烹锅1的垂直断面形状为圆型,其首端为闭合面,尾端为敞口(以食材在烹锅1内的移动方向为例,起始端为首端,出菜端为尾端,下同),在该烹锅1的上表面由首端至尾端间隔设有若干个供待烹饪菜品所需的各种食材进入烹锅1内的进菜口11,本实用新型优选不同进菜口11向烹锅1内输送的食材不同,每个进菜口11可以输送待烹饪菜品中要求同时投料的一种或多种食材,所述进菜口11可以为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等,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述进菜口11为椭圆形,在烹锅1的尾端设有出菜口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敞口即为所述出菜口12。
33.2、食材下料装置2
34.在每个所述进菜口11上对应设有一个食材下料装置2,该食材下料装置2用于将食材按设定速度连续推送至进菜口11以实现食材的投放。
35.如图3所示,所述食材下料装置2包括漏斗型的盛放盒21,在所述盛放盒21中设有可将盛放盒21中的食材定时定量推送至进菜口11的螺旋推杆22,优选的,所述螺旋推杆22设置于所述盛放盒21的下部211,所述盛放盒21的下开口(下开口即为食材出口)与所述进菜口11相连通,食材从所述盛放盒21的上开口放入后通过所述螺旋推杆22推送至进菜口11后投入烹锅1内进行烹饪,所述食材下料装置2还包括控制所述螺旋推杆22旋转的驱动机构23,所述驱动机构23与炒菜机的主控中心电连接,通过主控中心控制驱动机构23进而控制螺旋推杆22的旋转速度、启动工作的时间、停止工作的时间从而实现食材可按设定速度定时定量的连续投放入烹锅1内。
36.所述盛放盒21下部211也可以通过设有水车式旋转叶片来对食材进行定时定量投放(图中未示出),具体的,在所述水车式旋转叶片的旋转轴与外接的驱动机构23相接,在驱动机构23作用下,所述水车式旋转叶片旋转将盛放盒21内的食材送入进菜口11。
37.所述盛放盒21内的食材可以通过手动放入,也可以为外接自动投料设备进行自动投放,本实用新型优选不同盛放盒21向烹锅内输送的食材不同,一个所述盛放盒21内可以放置烹饪菜品所需食材中的一种或多种,当其中两种食材可同时进行投料时,则可将这两种食材放置在同一个盛放盒21中,如葱和蒜,烹饪一道菜品所需的各种食材按下料的先后顺序依次放入从烹锅1的首端至尾端排列的食材下料装置2中,启动烹饪后,各食材下料装置2按设定时间开启进行下料(各食材下料装置2按从烹锅1的首端至尾端排列的顺序依次开启)。
38.进一步的,为了适应不同菜品中各食材的下料间隔时间,在所述烹锅1外壁上位于所述进菜口11的两侧设有滑轨9,所述食材下料装置2安装在该滑轨9上且可在对应的进菜口11上沿烹锅1轴线方向移动,从而,通过调节相邻两个食材下料装置2之间的距离实现对两种不同食材下料时间间隔的设置。在所述食材下料装置2移动过程中,所述盛放盒21的下开口的移动路径始终位于所述进菜口11的口径范围内。
39.3、加热装置
40.如图3所示,在所述烹锅1的外壁上由首端至尾端设有若干段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为传导式加热,具体的,所述加热装置可以为陶瓷加热圈3、电阻丝绕制的加热器或电热丝绕制的加热器,优选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陶瓷加热圈3,所述陶瓷加热圈3套设于所述烹锅1外壁上且与所述烹锅1外壁紧贴,所述陶瓷加热圈3通过特制成与所述进菜口11相适配的结构,进一步的,在相邻两个陶瓷加热圈3之间设置有可检测对应区域的烹锅1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1,所述陶瓷加热圈3和温度传感器31均与炒菜机的主控中心电连接,通过所述主控中心对各陶瓷加热圈3实现单独控制,主控中心接收温度传感器31检查到的烹锅1温度数据后控制并调节不同位置的加热装置实现不同的加热温度,可满足烹饪过程不同时期的温度需求。
41.4、叶轮旋转装置
42.在所述烹锅1的中空内腔中设有可将食材由首端推送至尾端的叶轮旋转装置,具体的,所述叶轮旋转装置由驱动电机41、推杆42、螺旋轮片43、翻炒叶44和居中轴承45组成,所述驱动电机41与炒菜机的主控中心电连接,通过所述主控中心控制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411的转速,从而控制叶轮旋转装置将食材由首端推送至尾端的时间(即食材在烹锅1内的加热时间)。
43.如图3-4所示,驱动电机41设置在所述烹锅1首端,具体的,在烹锅1的首端设有带座外球面轴承46,带座外球面轴承46的轴承座461可以为方形座或菱形座,所述轴承座461固接在所述闭合面上,所述驱动电机41的壳体412固接在所述轴承座461上,且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411的输出端(伸出所述壳体412的一端为输出端)依次穿过所述带座外球面轴承46的内圈和所述闭合面与烹锅1内的推杆42的首端相接,其中,所述输出轴411与所述带座外球面轴承46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
44.推杆42设置在所述中空内腔内且沿烹锅1轴线由烹锅1的首端延伸至尾端,推杆42的首端与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411固接,具体的,所述推杆42为实心轴,所述输出轴411的输出端的外周边为方形,在推杆42的首端开凿有与所述输出轴411的输出端适配的容置槽,将所述驱动电机41输出轴411卡接在所述容置槽内实现与推杆42固接。所述推杆42也可以为中空轴,所述推杆42通过定位套接的方式(如输出轴411上开设有凹槽13,空心轴内设凸块进行定位套接)与所述输出轴411固接,推杆42的尾端置于居中轴承45内并与居中轴承45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居中轴承45通过支架悬空定位在烹锅1尾端的敞口中央,使烹锅1的尾端留有可供烹饪完成的菜输出的出菜口12。
45.螺旋轮片43固接在推杆42上,且由推杆42的首端延伸至尾端,螺旋轮片43的外缘线的轨迹呈圆柱螺旋线(所述的圆柱螺旋线是指:当一动点沿圆柱面的直母线做匀速直线运动,而该母线又同时绕圆柱面的轴线作匀速回转运动时,该动点构成的运动轨迹),螺旋轮片43的外缘与烹锅1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01mm-0.5mm,优选的,螺旋轮片43的外缘与烹锅
1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1mm,通过将螺旋轮片43的外缘与烹锅1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可避免螺旋轮片43与烹锅之间产生机械摩擦而发出噪音,所述驱动电机41驱动推杆42旋转从而带动所述螺旋轮片43转动,进而将烹锅1内的食材推至尾端。
46.优选的,在推杆42上设有可对烹锅1内食材进行搅拌翻炒的翻炒叶44,翻炒叶44为螺旋状,其通过支撑柱441固接在推杆42上,翻炒叶44的外缘由推杆42的首端至尾端形成的曲线与螺旋轮片43外缘由推杆42的首端至尾端形成的曲线在相位上相差30-150度(螺旋轮片43与翻炒叶44的螺旋形状与螺距相同),翻炒叶44外缘距离烹锅1内壁之间的径向距离为1mm-5mm。
47.进一步的,为降低对所述驱动电机41输出轴411的损耗,减少维修成本,在驱动电机41的输出轴411上套接有轴套413,该轴套413依次穿过所述带座外球面轴承46的内圈和所述闭合面置于烹锅1的内腔中,且轴套413与所述带座外球面轴承46的内圈过盈配合连接,轴套413与推杆42的连接方式同上所述,再此不在累述。
48.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所示,为方便对所述推杆42及螺旋轮片43进行拆卸清洗,所述支架为快速拆装结构47,所述居中轴承45通过快速拆装结构47可拆卸的悬空定位在所述出菜口12的中央,所述快速拆装结构47由三岔支架471和蝶形螺母472组成,三岔支架471的内端部与居中轴承45的外圈固接,其外端部通过蝶形螺母472快速固定在所述烹锅1尾端,所述推杆42的尾端插入居中轴承45的内圈内。
49.具体的,所述快速拆装结构有如下两种结构:
50.第一种结构:
51.如图5所示,所述三岔支架471由圆环4711及沿圆环4711外周壁向外延伸的三个支柱4712构成,居中轴承45置于所述圆环4711内且居中轴承45的外圈与圆环4711的内周壁过盈配合固接,在所述支柱4712的外端部(外端部为远离圆环的一端)设有螺孔4713,对应的,在烹锅1尾端锅壁上沿烹锅轴线方向向内凹设有三个凹槽13,在每个凹槽13内沿烹锅轴线方向向外延伸有螺柱131,当所述支柱4712的外端部置于所述凹槽13内时,所述螺柱131对应穿过所述螺孔4713,再通过所述蝶形螺母472与螺柱131旋紧将三岔支架471固接在烹锅1的尾端。
52.第一种结构的好处在于方便定位安装。
53.第二种结构(图中未视):
54.所述三岔支架由圆环及沿圆环外周壁向外延伸的三个支柱构成,居中轴承置于所述圆环内且居中轴承的外圈与圆环的内周壁过盈配合固接,在所述支柱的外端部(外端部为远离圆环的一端)设有螺孔,在烹锅尾端锅壁与三个所述支柱对应的位置沿烹锅轴线方向向内设有三个带内螺纹的盲孔,在所述蝶形螺母上固接有向外延伸的螺柱,将所述蝶形螺母的螺柱穿过所述支柱上的螺孔旋钮于所述盲孔内,以将所述三岔支架固接在烹锅的外端。
55.第二种结构的好处在于方便加工,易于生产。
56.当需要取出所述推杆42及螺旋轮片43拆卸清洗时,只需将蝶形螺母472旋开,即可将三岔支架471和推杆42及固接在推杆42上的螺旋轮片43和翻炒叶44一同取出,安装时,将推杆42的首端推至烹锅1首端与烹锅1内的所述轴套413卡接,三岔支架471的外端部的螺孔正好套接于所述凹槽13内的螺柱131上或与所述盲孔对应(所述推杆42的首端与轴套413没
有对接上时,所述三岔支架471无法推入所述凹槽13内或无法使所述螺孔对应所述盲孔),再通过蝶形螺母472将所述三岔支架471固接以将推杆42固定在烹锅1内。
57.5、调料注入孔111(调料添加装置5)
58.为满足烹饪的多样化,在每个进菜口11的近旁均设有包含烹饪菜品所需的各种调料的调料添加装置5,可满足不同菜品所需调料在不同时期添加的需求,在所述进菜口11的旁侧开设有调料注入孔111,所述调料添加装置5的调料输出管51的出口置于所述调料注入孔111内以将待烹饪菜品所需的各种调料注入所述中空内腔中。
59.6、油烟处理装置6
60.在烹锅1的尾端设有可将中空内腔中产生的油烟吸入其中并滤除油烟分子后再排出的油烟处理装置6。
61.优选的,所述油烟处理装置6包括箱体61、抽风机(图中未视)和油烟过滤通道(图中未视),所述箱体61开设有进烟口62和出烟口63,所述油烟过滤通道置于所述箱体61内,油烟通道的进口与所述进烟口62连通,油烟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出烟口63连通,所述抽风机设置在所述进烟口62处,所述箱体61通过安装架64固接在所述烹锅1上,且所述进烟口62置于所述出菜口12的正上方,通过抽风机将烹锅1内从出菜口12排出的油烟抽入所述油烟通道内进行处理后,从所述出烟口63排出。
62.7、气泵7
63.在所述进菜口11的旁侧设有可将外部空气导入中空内腔内的气体注入孔71,该气体注入孔71通过输气管与外置的气泵7相连,输入的气体为净化的空气,可防止烹锅1内的菜变黄,影响菜品成色。
64.8、安全罩8
65.在所述烹锅1外设有起隔热作用的安全罩8,所述安全罩8包括上盖81和下壳82,所述下壳82为上端开口821的长方体结构,所述烹锅1、加热装置、主控中心及气泵7均容置于所述下壳82内,对应的,在所述下壳82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述烹锅1首端和尾端与外部连通的开口821,所述上盖81盖合于所述下壳82上并与下壳82固接,在上盖81的上表面设有与所述进菜口11一一对应的的连通口811,所述食材下料装置2和调料添加装置5通过所述连通口811与所述进菜口11连通。
66.工作原理(当烹锅1上设有4个进菜口11时):
67.将烹锅1的首端至尾端依次排列的食材下料装置2分别称为食材下料装置一、食材下料装置二、食材下料装置三和食材下料装置四,以烹饪的菜品“鱼香肉丝”为例进行本技术智能炒菜机的工作原理说明,其烹饪所需食材为姜丝、大蒜、肉、胡萝卜丝、木耳丝,分别将姜丝和蒜放入食材下料装置一中,肉放入食材下料装置二中,胡萝卜丝放入食材下料装置三中,木耳丝放入食材下料装置四中。
68.通过主控中心控制所述陶瓷加热圈3启动对烹锅1加热,通过设置在食材下料装置一位置处的调料装置注入油,再启动所述食材下料装置一对姜丝和大蒜进行连续下料,当最开始投入烹锅1内的姜丝和大蒜在叶轮旋转装置作用下推送至食材下料装置二位置时,启动食材下料装置二对肉进行持续下料,此时在叶轮旋转装置作用下肉与姜丝和大蒜进行混合翻炒推进,当混合后的肉和姜蒜到达食材下料装置三的位置时,启动食材下料装置三对胡萝卜丝进行持续下料,将胡萝卜丝下入烹锅1内与肉进行混合翻炒推进,当混合后的肉
和胡萝卜丝到达食材下料装置四所在位置时,启动食材下料装置四对木耳丝进行持续下料,在叶轮旋转装置作用下肉、胡萝卜丝、木耳丝及姜丝进行混合翻炒推进,最终烹炒完成的“鱼香肉丝”从所述出菜口推出,在此过程中,烹锅1内的各种食材均处于持续下料混合翻炒,以此进行连续烹饪,整个烹饪过程中,烹锅1内的食材为边烹饪边朝烹锅1尾端传送,最终将烹饪完成的菜品从所述出菜口进行持续输出。
69.在烹饪过程中,可通过主控中心控制各陶瓷加热圈3处于不同温度,如:在启动时,可控制全部陶瓷线圈加热烹锅1至100摄氏度,当食材下料装置二中肉开始下料时,可控制食材下料装置二至食材下料装置三之间的陶瓷加热圈3加热烹锅1至150摄氏度,当食材下料装置三中胡萝卜丝开始下料时,可控制食材下料装置三至食材下料装置四之间的陶瓷加热圈3加热烹锅1至150摄氏度,当食材下料装置四中木耳丝开始下料时,可控制食材下料装置四至烹锅1尾端之间的陶瓷加热圈3加热烹锅1至200摄氏度大火爆炒出锅,可根据不同菜品的烹饪工序控制不同阶段的陶瓷加热圈3对烹锅1加热至不同温度以达到烹饪要求。
70.同时也可通过设置食材下料装置的间断下料时间来控制间隔出菜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