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炒菜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炒菜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炒菜系统。


背景技术:

2.炒菜系统通常包括自动炒菜机,通过将配好菜的配菜盒放置在自动炒菜机对应的上菜输入机构上,为避免自动炒菜机误操作,通常在自动炒菜机上人为输入配菜盒对应的菜品名,然后启动自动炒菜机,此时自动炒菜机将配菜盒内的配菜根据输入的菜品名逐一从上菜输入机构上倒入,完成自动化炒菜。这种方式,其自动化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提出一种炒菜系统,能提升炒菜的自动化效率。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炒菜系统,所述炒菜系统包括:
5.配菜盒,所述配菜盒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配菜盒设置为至少一端开口的盒体;所述盒体的开口设有能够封闭所述开口的薄膜;所述薄膜和/或所述盒体上设置有识别码;
6.炒菜装置,所述炒菜装置包括扫码机、控制部件、炒菜机构以及撕膜机构,所述扫码机用于扫描所述识别码得到识别码信息;所述撕膜机构用于将所述薄膜从所述盒体的开口剥离,以使所述盒体内的配菜从所述开口进入所述炒菜机构;所述炒菜机构用于对配菜进行翻炒;所述控制部件与所述撕膜机构、所述扫码机和所述炒菜机构电连接;所述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撕膜机构、所述炒菜机构。
7.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扫码机扫描配菜盒上的识别码,得到识别码信息并发送给控制部件,控制部件根据识别码信息控制撕膜机构将薄膜剥离,以使盒体内的菜品逐一进入炒菜机构。同时,炒菜机构接收控制部件的指令配合撕膜机构翻炒倒入的配菜。在这个过程中,无需人为识别配菜盒对应的菜品名并输入到炒菜装置内,相对于传统的炒菜装置,本技术自动化效率更高。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撕膜机构包括撕膜杆以及第一驱动部件,所述撕膜杆活动设置在所述盒体下方;所述撕膜杆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盒体一端的薄膜抵接;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驱动所述撕膜杆旋转以通过所述凸起将所述薄膜从所述盒体剥离;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炒菜装置还包括上菜输入机构,所述盒体内的配菜从所述开口通过所述上菜输入机构进入所述炒菜机构;所述上菜输入机构设置为槽状结构;所述上菜输入机构的一端高于所述上菜输入机构的另一端设置;所述槽状结构的槽底的另一端开设有倒菜口;所述槽状结构的槽底的一端设置有扫码口;所述识别码设置在所述薄膜上,且所述扫码机位于所述扫码口下方。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扫码口上设置有透明挡板。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炒菜装置还包括配菜盒回收机构;所述配菜盒回
收机构位于所述上菜输入机构的一端;所述配菜盒回收机构用于回收所述配菜盒。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炒菜装置还包括阻挡机构,所述阻挡机构包括行程杆以及第二驱动部件;所述行程杆的两端可移动设置在所述上菜输入机构的两侧;所述行程杆位于所述上菜输入机构另一端端部、所述盒体之间,且行程杆与所述盒体抵接;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行程杆从所述上菜输入机构的一端往所述上菜输入机构的另一端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件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菜输入机构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行程杆的两端穿设在对应一侧的第一滑槽内。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驱动部件包括皮带传输组件、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以及两组滚轮组件;两组滚轮组件分别设置所述上菜输入机构的两侧;每组滚轮组件均包括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夹块以及第一皮带,每个所述第一滚轮均设置在所述上菜输入机构的另一端;每个所述第二滚轮均设置在所述上菜输入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一皮带套设于对应滚轮组件的所述第一滚轮、所述第二滚轮;每个所述夹块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皮带上且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滚轮、对应的所述第二滚轮之间;两个所述夹块分别与所述行程杆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滚轮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滚轮连接;所述皮带传输组件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滚轮转动。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皮带传输组件包括第二皮带、主动轮、从动轮以及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主动轮连接;所述第二皮带套设在所述主动轮、所述从动轮上;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滚轮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从动轮与另外一个所述第一滚轮连接,通过所述从动轮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转动。
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炒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不含透明挡板、配菜盒);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炒菜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2中炒菜系统的局部a放大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炒菜系统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炒菜系统的上菜输入机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扫码机100、
25.上菜输入机构210、倒菜口211、扫码口212、第一滑槽213、透明挡板220、炒菜机构230、配菜输送槽240、侧板250、
26.撕膜杆310、凸起311、第一驱动部件320、
27.配菜盒回收机构400、斜坡410、
28.行程杆510、第二驱动部件520、皮带传输组件521、第二皮带5211、从动轮5212、电
机5213、第一传动轴522、第二传动轴523、滚轮组件524、第一滚轮5241、第二滚轮5242、夹块5243、第一皮带5244。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按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计数特征的数量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1.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炒菜系统。
33.参照图1和图2所示,炒菜系统包括配菜盒以及炒菜装置。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炒菜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不含配菜盒;图2为本技术的炒菜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4.其中,配菜盒设置有至少一个;配菜盒设置为至少一端开口的盒体;盒体的开口设有能够封闭开口的薄膜;薄膜和/或盒体上设置有识别码。
35.炒菜装置包括扫码机100、控制部件、炒菜机构230以及撕膜机构,扫码机100用于扫描识别码得到识别码信息;配菜盒设置于上菜输入机构210上方;撕膜机构用于将薄膜从盒体的开口剥离,以使盒体内的配菜从开口进入炒菜机构230;炒菜机构230用于对配菜进行翻炒;控制部件与撕膜机构、扫码机100和炒菜机构230电连接;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撕膜机构、炒菜机构230。
36.需说明的是,识别码可以是二维码或者条形码。
37.需说明的是,盒体被分隔成多块区域分别放置不同类型的配菜;当盒体被倒扣时,盒体的开口朝向上菜输入机构210,当薄膜与盒体脱离时,盒体内的配菜会在重力作用下落。此时,控制撕膜机构收卷薄膜的速度,能将不同的配菜在不同的时间点倒入到炒菜机构230。
38.需说明的是,扫码机100仅用于将配菜盒上的识别码信息发送给控制部件。
39.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效率,通常会设置多组炒菜线,会设置有多组炒菜装置,以实现在同一时间段,每个炒菜线完成一道菜品。
40.因此,通过扫码机100扫描配菜盒上的识别码,得到识别码信息并发送给控制部件,控制部件根据识别码信息控制撕膜机构将薄膜剥离,以使盒体内的菜品逐一落入炒菜机构230。同时,炒菜机构230接收控制部件的指令配合撕膜机构翻炒倒入的配菜。在这个过程中,无需人为识别配菜盒对应的菜品名并输入到炒菜装置内,相对于传统的炒菜装置,本技术自动化效率更高。
41.可理解为,如图3所示,撕膜机构包括撕膜杆310以及第一驱动部件320,撕膜杆310活动设置在盒体下方;撕膜杆310上设置有凸起311,凸起311与盒体一端的薄膜抵接;第一驱动部件320驱动撕膜杆310旋转以通过凸起311将薄膜从盒体剥离;第一驱动部件320与控制部件电连接。通过设置撕膜结构可以控制配菜盒每一配菜落入倒菜口211的时间点。
42.需说明的是,第一驱动部件320设置为皮带模组,通过皮带模组带动撕膜杆310的一端转动实现撕膜。
43.可理解为,如图3和图5所示,炒菜装置还包括上菜输入机构210,盒体内的配菜从开口通过上菜输入机构210进入炒菜机构230;上菜输入机构210设置为槽状结构;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一端高于上菜输入机构210的另一端设置;槽状结构的槽底的另一端开设有倒菜口211;槽状结构的槽底的一端设置有扫码口212;识别码设置在薄膜上,且扫码机100位于扫码口212下方。通过将识别码设置在薄膜上,可以更加方便配菜盒的配菜装配。同时,上菜输入机构210为倾斜设置,盒体放置在扫码口212后能在重力作用下滑至倒菜口211进入倒菜。
44.需说明的是,炒菜装置还包括配菜输送槽240,配菜输送槽240的两端与上菜输入机构210连通,炒菜机构230、上菜输入机构210分别位于配菜输送槽240的两端,由于炒菜机构230并非本技术的发明点,因此此处不做一一详述。
45.需说明的是,槽状结构能够限制盒体沿既定方向移动,保证盒体滑落至倒菜口211时,盒体不会发生太大的偏移,保证落入的配菜与预期相符。如图1所示,此时,配菜输送槽240与倒菜口211连通。如图3所示,撕膜杆310位于倒菜口211内,且靠近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一端设置。
46.可理解为,如图5所示,扫码口212上设置有透明挡板220。需说明的是,透明挡板220是为了阻隔盒体与扫码机100,起到保护扫码机100的作用。
47.可理解为,炒菜装置还包括配菜盒回收机构400;配菜盒回收机构400位于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一端;配菜盒回收机构400用于回收配菜盒。通过设置配菜盒回收机构400,可以提升自动炒菜的效率。
48.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配菜盒回收机构400包括向下的斜坡410,配菜盒在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一端从斜坡410滑落传送出炒菜装置,此时在斜坡410的另一端设置回收容器即可实现配菜盒的回收,或设置传送带传送至清洗装置中,实现上菜、炒菜、清洗全自动化。
49.可理解为,如图2至图4所示,炒菜装置还包括阻挡机构,阻挡机构包括行程杆510以及第二驱动部件520;行程杆510的两端可移动设置在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两侧;行程杆510位于上菜输入机构210另一端端部、盒体之间,且行程杆510与盒体抵接;第二驱动部件520用于驱动行程杆510从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一端往上菜输入机构210的另一端移动;第二驱动部件520与控制部件电连接。
50.需说明的是,第二驱动部件520驱动行程杆510从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一端移动至另一端,完成配菜盒回收。同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配菜盒往倒菜口211的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二驱动部件520提供反向阻力,以减缓配菜盒的下料速度。
51.可理解为,如图3和图5所示,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滑槽213,行程杆510的两端穿设在对应一侧的第一滑槽213内。通过设置第一滑槽213,可以限制行程杆510
的行走路径。
52.可理解为,如图4所示,第二驱动部件520包括皮带传输组件521、第一传动轴522、第二传动轴523以及两组滚轮组件524;两组滚轮组件524分别设置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两侧;每组滚轮组件524均包括第一滚轮5241、第二滚轮5242、夹块5243以及第一皮带5244,每个第一滚轮5241均设置在上菜输入机构210的另一端;每个第二滚轮5242均设置在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一端;第一皮带5244套设于对应滚轮组件524的第一滚轮5241、第二滚轮5242;每个夹块5243固定在对应的第一皮带5244上且位于对应的第一滚轮5241、对应的第二滚轮5242之间;两个夹块5243分别与行程杆510的两端连接;第一传动轴5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轮5241连接;第二传动轴5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滚轮5242连接;皮带传输组件521驱动第一传动轴522转动以带动第一滚轮5241转动。
53.需说明的是,在每组滚轮组件524的第一滚轮5241、第二滚轮5242之间可以设置若干辅助轮,以承托对应滚轮组件524的皮带,实现远距传输。
54.可理解为,如图4所示,皮带传输组件521包括第二皮带5211、主动轮、从动轮5212以及电机5213;电机5213与主动轮连接;第二皮带5211套设在主动轮、从动轮5212上;第一传动轴522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滚轮5241连接;第一传动轴522的另一端穿过从动轮5212与另外一个第一滚轮5241连接,通过从动轮5212带动第一传动轴522转动。
55.下面参考图1至图5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炒菜系统。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制。
56.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炒菜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炒菜系统包括:
57.配菜盒,配菜盒设置有四个;每个配菜盒设置为一端开口的盒体;盒体的开口设有能够封闭开口的薄膜;薄膜上设置有识别码;
58.炒菜装置,炒菜装置设置有四个,每个炒菜装置均包括扫码机100、控制部件、上菜输入机构210、炒菜机构230以及撕膜机构,扫码机100用于扫描识别码得到识别码信息;配菜盒设置于上菜输入机构210上方;撕膜机构用于将薄膜从盒体的开口剥离,以使盒体内的配菜从开口通过上菜输入机构210进入炒菜机构230;炒菜机构230用于对配菜进行翻炒;控制部件与撕膜机构、扫码机100和炒菜机构230电连接;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撕膜机构、炒菜机构230。
59.具体的,识别码为二维码。
60.具体的,每个炒菜装置还包括配菜输送槽240,配菜输送槽240的两端与上菜输入机构210连通,炒菜机构230、上菜输入机构210分别位于配菜输送槽240的两端。
61.进一步,如图3所示,撕膜机构包括撕膜杆310以及第一驱动部件320,撕膜杆310活动设置在盒体下方;撕膜杆310上设置有凸起311,凸起311与盒体一端的薄膜抵接;第一驱动部件320驱动撕膜杆310旋转以通过凸起311将薄膜从盒体剥离;第一驱动部件320与控制部件电连接。具体的,第一驱动部件320设置为皮带模组。
62.进一步,如图3和图5所示,上菜输入机构210设置为槽状结构;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一端高于上菜输入机构210的另一端设置;槽状结构的槽底的另一端开设有倒菜口211;槽状结构的槽底的一端设置有扫码口212;识别码设置在薄膜上,且扫码机100位于扫码口212下方;扫码口212上设置有透明挡板220。
63.进一步,炒菜装置还包括配菜盒回收机构400;配菜盒回收机构400位于上菜输入
机构210的一端;配菜盒回收机构400用于回收配菜盒。
64.进一步,如图2至图4所示,炒菜装置还包括阻挡机构,阻挡机构包括行程杆510以及第二驱动部件520;行程杆510的两端可移动设置在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两侧;行程杆510位于上菜输入机构210另一端端部、盒体之间,且行程杆510与盒体抵接;第二驱动部件520用于驱动行程杆510从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一端往上菜输入机构210的另一端移动;第二驱动部件520与控制部件电连接。
65.进一步,如图3和图5所示,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滑槽213,行程杆510的两端穿设在对应一侧的第一滑槽213内。
66.进一步,如图4所示,第二驱动部件520包括皮带传输组件521、第一传动轴522、第二传动轴523以及两组滚轮组件524;两组滚轮组件524分别设置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两侧;每组滚轮组件524均包括第一滚轮5241、第二滚轮5242、夹块5243以及第一皮带5244,每个第一滚轮5241均设置在上菜输入机构210的另一端;每个第二滚轮5242均设置在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一端;第一皮带5244套设于对应滚轮组件524的第一滚轮5241、第二滚轮5242;每个夹块5243固定在对应的第一皮带5244上且位于对应的第一滚轮5241、对应的第二滚轮5242之间;两个夹块5243分别与行程杆510的两端连接;第一传动轴5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轮5241连接;第二传动轴5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滚轮5242连接;皮带传输组件521驱动第一传动轴522转动以带动第一滚轮5241转动。
67.进一步,如图4所示,皮带传输组件521包括第二皮带5211、主动轮、从动轮5212以及电机5213;电机5213与主动轮连接;第二皮带5211套设在主动轮、从动轮5212上;第一传动轴522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滚轮5241连接;第一传动轴522的另一端穿过从动轮5212与另外一个第一滚轮5241连接,通过从动轮5212带动第一传动轴522转动。
68.进一步,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两侧设置有侧板250,侧板250的两端的边缘均设置有凸边,侧板250上端部的凸边与上菜输入机构210的侧边连接以使得侧板250与上菜输入机构210之间间隔设置;侧板250上设置有与上菜输入机构210的第一滑槽213连通的第二滑槽,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靠近侧板250设置,第一传动轴522、第二传动轴523、行程杆510、撕膜杆310均穿过侧板250与侧板250活动设置。
6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7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