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立体停车装置及立体停车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立体停车装置及立体停车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体停车装置及立体停车场。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汽车时代,随之而来的停车难成为困扰市民出行的重要问题。为缓解这一难题,多层停车场应运而生,其充分利用了停车位的上层空间,在原停车位的上方新增停车位,使得停车场的停车位成倍增加。
3.多层停车场既可建设在室内,也可建设在室外,建设在室内时,多层停车场的停车位受到楼层高度的限制,可能为两层或三层,而建设在室外时,多层停车场则可能为五层或六层,甚至更高。
4.建设在室外时,城市内部高架桥底可作为多层停车场的场地,但高架桥底通常会设有墩座、高架桥柱等障碍物,在建设多层停车场时,墩座及高架桥柱等障碍物处无法安装停车架,导致多层停车场的车位减少,空间使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立体停车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立体停车装置安装于高架桥下时存在空间使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立体停车装置,包括至少四根立柱,所述至少四根立柱围合形成多个用于停放车辆的停车位,每根所述立柱的上端均设有用于支撑载车板的第一支撑座,两相邻所述立柱之间连接有避位支撑杆,所述避位支撑杆上设有用于支撑载车板的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与至少四个所述第一支撑座中的至少三个围合形成上层停车位。
7.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的两端分别沿所述避位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延伸且。
8.优选的,每根所述立柱上均设有两个靠近其底端的第三支撑座,两个所述第三支撑座分别位于所述立柱的相对两侧。
9.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和第三支撑座上均设有缓冲件。
10.优选的,所述缓冲件为橡胶垫。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立体停车场,包括载车板、agv小车和前述所记载的立体停车装置,该立体停车装置包括至少四根立柱,所述至少四根立柱围合形成多个用于停放车辆的停车位,每根所述立柱的上端均设有用于支撑载车板的第一支撑座,两相邻所述立柱之间连接有避位支撑杆,所述避位支撑杆上设有用于支撑载车板的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与至少四个所述第一支撑座中的至少三个围合形成上层停车位。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座上设有若干第一连接孔,所述横梁上设有若干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支撑座与所述横梁通过螺钉穿入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四支撑座为开设于所述横梁上、用于支撑所述载车板的支撑槽。
14.优选的,所述载车板包括板体和沿所述板体周向分布的伸缩支脚,所述伸缩支脚具有可在驱动力的作用下移动至所述板体的外侧以用于支撑所述板体的活动支撑端。
1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施例所提出的立体停车装置在安装时,若安装位上存在墩座、高架桥柱等障碍物,可先将连接有避位支撑杆的两立柱安装于障碍物所在一侧,因为连接有避位支撑杆的两立柱之间的长度距离大于一个车位的长度距离,所以能够使得立柱错开障碍物安装,而后再在连接有避位支撑杆的两立柱的相对侧安装另外两根立柱,通过第二支撑座与第一支撑座围合形成用于停车的上层停车位,从而实现对于墩座、高架桥柱等障碍物所在空间的充分利用,进而达到提高空间使用率,增加停车位的目的。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停车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停车装置的立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停车装置的避位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停车场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停车装置的横梁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停车装置的立杆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停车场的agv小车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停车场的载车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立体停车装置,参照图1至图3,包括至少四根立柱1,至少四根立柱1围合形成多个用于停放车辆的停车位2,每根立柱1的上端均设有用于支撑载车板5的第一支撑座12,两相邻立柱1之间连接有避位支撑杆3,避位支撑杆3上设有用于支撑载车板5的第二支撑座31,第二支撑座31与至少四个第一支撑座12中的至少三个围合形成上层停车位。
26.在上述实施例中,设于高架桥下的支撑柱旁的相邻两立柱1之间连接有避位支撑杆3,避位支撑杆3可以连接偏离设置以避开支撑柱安装的立柱和其相邻立柱,并代替偏离设置的立柱上的第一支撑座对载车板进行支撑,具体的,与支撑柱墩座干涉的立柱1需要偏离墩座安装,由于四根立柱1需要按载车板5上支撑支脚52的位置对应设置间距,所以相应的偏离原位安装的立柱1上的第一支撑座12无法行使支撑载车板5的支撑职能,此时,连接在偏离设置的立柱与其相邻的立柱上的避位支撑杆3,通过设置在避位支撑杆上的第二支撑座31代替原位置上的第一支撑座12的位置,载车板5通过放置在第二支撑座31和其他三个第一支撑座12形成的上层停车位上完成停车。避位支撑杆3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与相
邻两立柱1连接,方便安装,第二支撑座31与避位支撑杆3的杆体之间亦可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以适应不同大小的障碍物情况下相邻两立杆之间不同距离的安装要求,也可以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增加承载的强度。
27.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第一支撑座12和第二支撑座31的两端分别沿避位支撑杆3的长度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可以依据载车板5的支撑支脚52的大小对应设置第一支撑座12和第二支撑座31的延伸长度。
28.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2,每根立柱1上均设有两个靠近其底端的第三支撑座13,两个第三支撑座13分别位于立柱1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在一般情况下单个车辆进行下层停车时,agv小车6将载有车辆的载车板5移载至空闲的下层停车位,载车板5的支撑支脚52伸出放置在四根立杆1上的第三支撑座13上完成停车。特别的,当停车空间2是靠近支撑柱墩座等障碍物设置时,下层停车空间一般不使用。
29.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第一支撑座12、第二支撑座31和第三支撑座13上均设有缓冲件4,本实施例中,由于各支撑座都要承载载有车辆的载车板5,为避免载车板5与各支撑座抵接时刚性接触没有缓冲造成载车板5损伤,故设有缓冲件4为两者接触时提供一定的缓冲,减少载车板5的因接触产生的机械损耗。
30.进一步的,缓冲件4为橡胶垫,本实施例中,选用较为经济泛用的橡胶垫作为缓冲件4使用,橡胶作为可逆形变的高弹性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可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选择所需的弹性系数制成橡胶垫,橡胶支座技术已非常成熟,实用性和可替换性好。
3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的一种立体停车场,包括载车板5、agv小车6和前述所记载的立体停车装置,该立体停车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立体停车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全部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参照图7,agv小车6包括车体61、设置在车体61上的举升机构62以及与举升机构62的执行端连接的升降板63,升降板63可在举升机构62的驱动下运动至各层停车位。
32.进一步的,参照图4和图5,两相邻停车装置之间具有供agv小车6行驶的agv通道7,agv通道7的上方设有两根横梁8,横梁8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其一侧的立柱1连接,每根横梁8上均设有两间隔分布的第四支撑座81,四个第四支撑座81围合形成位于agv通道7上方的上层停车位,本实施例中,agv小车6驶入agv通道7后,旋转90
°
至与横梁8平行,agv小车6提升载有车辆的载车板5提升至对应agv通道7上方的上层停车位停车,第四支撑座81对载车板5进行承载。
3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6,第一支撑座12上设有若干第一连接孔14,横梁8上设有若干第二连接孔82,第一支撑座12与横梁8通过螺钉穿入第一连接孔14与第二连接孔82连接,本实施例中,由于高架桥下环境背阴潮湿,螺钉接触位置容易生锈,导致拆装不便,故第一支撑座12与横梁8亦可通过简单的上下卡扣的方式连接,可依使用环境选择不同连接方式。
34.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7,第四支撑座82为开设于横梁8上、用于供支撑载车板5的支撑槽。
35.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8,载车板5包括板体51和固定在板体51周向分布的伸缩支脚52,伸缩支脚52具有可在驱动力的作用下移动至板体51的外侧以用于支撑板体51的
活动支撑端。具体的,取车时,agv小车6向上举升,直至与载车板5的底部接触,而后,载车板5的活动支撑端在驱动力的作用下移动至板体51的内侧,以使伸缩支脚52与各个支撑座分离。而在存车时,则是由agv小车6将载有车辆的载车板5举升至对应车位的高度位置,然后活动支撑端在驱动力的作用下移动至板体51的外侧,以用于支撑板体52。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全自动存取车,伸缩支脚52受到的驱动力是由电动或气动辅助机构提供的。
36.在上述实施例中,参照图8,伸缩支脚52包括固定在板体51上的驱动机构和与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力输出端连接的支脚,支脚与板体51滑动连接,通过直线运动的方式移动至所述板体的外侧或内侧。
37.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