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钢筋混凝土柱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钢筋混凝土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柱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钢筋混凝土柱。


背景技术:

2.钢筋混凝土柱是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柱。是房屋、桥梁、水工等各种工程结构中最基本的承重构件,常用作楼盖的支柱、桥墩、基础柱、塔架和桁架的压杆。钢筋混凝土柱的承载力较高,具有良好的塑性和抗震性能,有很好的吸能能力,基本无刚度退化,它的抗震性能大大优于钢筋混凝土,能够降低施工造价。施工也较为简单,可大大缩短工期。
3.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柱,在施工时大多为现浇,虽然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整体性好,但支模工作量大,不能进行拆卸重复使用,不利于节能环保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钢筋混凝土柱在安装后不能进行拆卸重复使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钢筋混凝土柱。
5.本技术提供钢筋混凝土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钢筋混凝土柱,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栓设置有底柱,所述底柱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栓设置有加固机构,所述加固机构的顶部通过第三连接栓设置有顶柱,所述底柱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与加固机构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栓连接,所述顶柱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与加固机构之间通过第三连接栓连接,所述限位机构与加固机构之间相互插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座能够将底柱固定在提前设置好的地基顶部,加固机构能够对底柱与顶柱的连接起到加固作用,设置有底柱与顶柱在安装完成后能够进行拆卸,可以根据底柱与顶柱的完整性进行回收重复使用。
8.可选的,所述安装座包括设置在底柱下表面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框,安装板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侧壁与连接框的外壁相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框能够限制底柱的安装位置,同时使底柱能够安装的更加稳固,加强板能够增强安装座的坚实程度,使安装座在使用时不易变形。
10.可选的,所述加固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柱和顶柱外壁的矩形钢套管,所述矩形钢套管的内壁设置有分隔板,所述矩形钢套管的外壁均匀开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第二连接孔的底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矩形钢套管能够将底柱与顶柱的连接处进行加固,分隔板能够将矩形钢套管的内部分成两个部分,从而方便加固机构的安装。
12.可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柱内部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上表面均匀开有插接孔,所述限位板的外壁均匀设置有第一l形连接板,所述第一l形连接板的侧壁之间通过第一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一l形连接板的外壁设置有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内壁与第二连接栓相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孔能够与连接机构配合将底柱与顶柱连接,第一连接头能够便于将限位机构与加固机构连接。
14.可选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顶柱内部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均匀设置有插接头,所述固定板的外壁均匀设置有第二l形连接板,所述第二l形连接板的侧壁之间通过第二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二l形连接板的外壁设置有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内壁与第三连接栓相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头能够将顶柱插接在底柱上,第二连接头能够便于将连接机构与加固机构连接。
16.可选的,所述连接框的内壁与底柱的外壁相匹配,所述连接框的内壁与底柱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栓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使安装座与底柱连接的更加稳固。
18.可选的,所述分隔板位于底柱与顶柱的接触面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内径与第二连接栓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内径与第三连接栓的外径相匹配。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加强底柱和顶柱与加固机构的连接。
20.可选的,所述插接头穿过圆形孔插接在插接孔的内部,所述插接头的外径与圆形孔和插接孔的内径相匹配。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使连接机构与限位机构连接,从而使顶柱与底柱的连接更加的稳固。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3.1.通过设置的安装座能够将底柱固定在提前设置好的地基顶部,使底柱能够安装的更加稳固,加固机构能够对底柱与顶柱的连接起到加固作用,底柱与顶柱在安装完成后能够进行拆卸,可以根据底柱与顶柱的完整性进行回收重复使用,从而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更加的节能环保,限位机构与连接机构直接浇筑在底柱与顶柱内,相互配合能够加强底柱与顶柱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24.2.安装板上表面均匀开有安装孔,通过安装孔能够方便将安装座通过螺栓安装在地基上,设置的连接框能够限制底柱的安装位置,同时使底柱能够安装的更加稳固,加强板能够增强安装座的坚实程度,使安装座在使用时不易变形,矩形钢套管能够将底柱与顶柱的连接处进行加固,分隔板能够将矩形钢套管的内部分成两个部分,从而方便加固机构的安装。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施例的底柱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施例的顶柱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施例的加固机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施例的限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施例的连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座;101、安装板;102、连接框;103、加强板;2、第一连接栓;3、底柱;4、限位机构;401、限位板;402、插接孔;403、第一l形连接板;404、第一连接头;405、
第一加强筋;5、第二连接栓;6、加固机构;601、矩形钢套管;602、分隔板;603、圆形孔;604、第一连接孔;605、第二连接孔;7、第三连接栓;8、顶柱;9、连接机构;901、固定板;902、插接头;903、第二l形连接板;904、第二连接头;905、第二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实施例: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钢筋混凝土柱,参照图1、图2和图3,钢筋混凝土柱包括安装座1,安装座1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栓2安装有底柱3,安装座1包括设置在底柱3下表面的安装板101,安装板101上表面均匀开有安装孔,通过安装孔能够方便将安装座1通过螺栓安装在地基上,安装板101的上表面连接有连接框102,连接框102能够限制底柱3的安装位置,连接框102的内壁与底柱3的外壁相匹配,连接框102的内壁与底柱3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栓2连接,能够使安装座1与底柱3的连接更加的稳固,安装板101的上表面均匀连接有加强板103,加强板103的侧壁与连接框102的外壁相连接,加强板103能够增强安装座1的坚实程度,使安装座1在使用时不易变形。
35.参照图1和图4,安装座1能够将底柱3固定在提前设置好的地基顶部,使底柱3能够安装的更加稳固,底柱3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栓5安装有加固机构6,加固机构6的顶部通过第三连接栓7安装有顶柱8,加固机构6包括设置在底柱3和顶柱8外壁的矩形钢套管601,矩形钢套管601能够将底柱3与顶柱8的连接处进行加固,矩形钢套管601的内壁连接有分隔板602,分隔板602位于底柱3与顶柱8的接触面之间,分隔板602能够将矩形钢套管601的内部分成两个部分,从而方便加固机构6的安装,矩形钢套管601的外壁均匀开有第一连接孔604和第二连接孔605,第一连接孔604位于第二连接孔605的底部,第一连接孔604的内径与第二连接栓5的外径相匹配,第二连接孔605的内径与第三连接栓7的外径相匹配,能够加强底柱3和顶柱8与加固机构6的连接。
36.参照图1、图2和图3,加固机构6能够对底柱3与顶柱8的连接起到加固作用,底柱3与顶柱8在安装完成后能够进行拆卸,可以根据底柱3与顶柱8的完整性进行回收重复使用,从而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更加的节能环保,底柱3的内部浇筑有限位机构4,限位机构4与加固机构6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栓5连接,顶柱8的内部浇筑有连接机构9,连接机构9与加固机构6之间通过第三连接栓7连接,限位机构4与加固机构6之间相互插接,限位机构4与连接机构9直接浇筑在底柱3与顶柱8内,相互配合能够加强底柱3与顶柱8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37.参照图1、图2和图5,限位机构4包括设置在底柱3内部的限位板401,限位板401的上表面均匀开有插接孔402,插接孔402能够与连接机构9配合将底柱3与顶柱8连接,限位板401的外壁均匀连接有第一l形连接板403,第一l形连接板403的侧壁之间通过第一加强筋405连接,第一l形连接板403与第一加强筋405能够增强限位机构4整体结构的稳固性,第一l形连接板403的外壁连接有第一连接头404,第一连接头404的内壁与第二连接栓5相连接,第一连接头404能够便于将限位机构4与加固机构6连接。
38.参照图1、图3和图6,连接机构9包括设置在顶柱8内部的固定板901,固定板901的下表面均匀连接有插接头902,插接头902能够将顶柱8插接在底柱3上,固定板901的外壁均匀连接有第二l形连接板903,第二l形连接板903的侧壁之间通过第二加强筋905连接,第二
l形连接板903与第二加强筋905配合能够增强连接机构9整体结构的稳固性,第二l形连接板903的外壁连接有第二连接头904,第二连接头904的内壁与第三连接栓7相连接,第二连接头904能够便于将连接机构9与加固机构6连接。
39.参照图4、图5和图6,插接头902穿过圆形孔603插接在插接孔402的内部,插接头902的外径与圆形孔603和插接孔402的内径相匹配,使连接机构9与限位机构4连接,从而使顶柱8与底柱3的连接更加的稳固。
40.本技术实施例的钢筋混凝土柱的实施原理为:
41.安装时提前设置好地基,通过安装座1将底柱3固定在地基表面,使底柱3安装的更加稳固,底柱3内的限位机构4与顶柱8内的连接机构9能够相互插接,加固机构6能够对底柱3与顶柱8的连接部位进行加固,底柱3与顶柱8在安装完成后能够进行拆卸,可以根据底柱3与顶柱8的完整性进行回收重复使用,从而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