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修设计技术领域,
2.尤其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


背景技术:

3.目前的装饰行业正在向着工业化模块化安装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吊顶饰板装饰是室内设计中普遍采用的装饰方法,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层次感,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
4.集成吊顶是目前装修领域最常见的装修手段,而在进行吊顶时往往是将龙骨固定在墙顶上,再将吊顶塞入至龙骨中,但是龙骨是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墙顶上的,因此在龙骨固定完成后其位置无法进行调整,那么在每次吊顶时需要精准的测量安装位置以及吊顶板的尺寸,进而不利于整个吊顶过程,所以针对吊顶龙骨挂载时的顶挂件的可调节需求也越来也受到重视,例如中国专利发明专利cn110924585a提供一种可调节吊顶挂件装置,包括滑轨、长锯齿限位条、滑块、短锯齿限位条、伸缩杆结构、吊顶挂钩组件和球头底座,至少两根滑轨并排设置,滑轨的内侧面设有长锯齿限位条,至少两个滑块配合安装在滑轨上并在滑轨内形成移动副,滑块的底部设有短锯齿限位条,而短锯齿限位条与长锯齿限位条契合达到限位的效果,吊顶挂钩组件内的底板通过伸缩杆结构与滑块连接,两块挂板分别活动安装在底板底部的导槽内,而两块所述挂板之间设有弹簧。通过滑轨以及滑块的配合使得吊顶挂钩组件位置能够自由的调整,因此能够对不同尺寸的吊顶板进行固定,而吊顶挂钩组件与滑块之间是球副连接,因此吊顶挂钩组件能够进行小角度偏移,方便了安装过程。
5.但是上述吊顶安装结构依然存在以下问题:结构复杂,安装麻烦且安装成本高,另外,通过滑块的滑动来调节吊顶的吊挂的位置,从而容易产生吊顶的晃动,支撑性差,轻则吊顶基板开裂,重则吊顶与吊挂件脱离坠下伤人,安全性没有保障。
6.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合理高效的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成本低,可以有效的调节吊顶的安装高度,调节范围大,精确度高,且稳定性好,顶挂结构不易晃动,安全性高的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9.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包括吊杆、与所述吊杆连接的第一挂件以及通过连接螺杆与所述第一挂件连接的第二挂件,所述第一挂件包括横挂板和与所述横挂板连接的竖挂板,所述横挂板上设置有用于方便所述吊杆穿过的第一孔,所述竖挂板上设置有用于方便所述连接螺杆穿过的第二孔,所述第二挂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连接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均设置有用于方便所述连接螺杆穿过的第三孔。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吊杆靠近所述第一挂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横挂板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套设于所述吊杆外侧的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配合的第一内螺纹。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连接螺杆外侧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所述连接螺杆两端均设置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配合的第二内螺纹。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孔为长条形槽孔。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二孔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多个所述第二孔竖直排列设置。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三孔的内径与所述第二孔的内径相同。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吊杆远离所述第一挂件的一端设置有膨胀头。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挂件和第二挂件均为一体成型件。
17.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成本低,可以有效的调节吊顶的安装高度,调节范围大,精确度高,且稳定性好,顶挂结构不易晃动,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的安装拆分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挂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挂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中:41、吊杆,411、第一外螺纹,412、第一螺母,42、第一挂件,421、横挂板,422、竖挂板,423、第一孔,424、第二孔,43、第二挂件,431、第一侧板,432、第二侧板,433、连接底板,434、第三孔,44、连接螺杆,441、第二螺母,442、第二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5.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模块和步骤的相对布置和步骤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6.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的流程并不仅仅是单独进行,而是多个步骤相互交叉进行。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
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29.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及系统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及系统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30.实施例一:如图1至5所示,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的实施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包括吊杆41、与所述吊杆41连接的第一挂件42以及通过连接螺杆44与所述第一挂件42连接的第二挂件43,所述第一挂件42包括横挂板421和与所述横挂板421连接的竖挂板422,所述横挂板421上设置有用于方便所述吊杆41穿过的第一孔423,所述竖挂板422上设置有用于方便所述连接螺杆44穿过的第二孔424,所述第二挂件43包括第一侧板431、第二侧板432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侧板431和第二侧板432的连接底板433,所述第一侧板431和第二侧板432上均设置有用于方便所述连接螺杆44穿过的第三孔434。
31.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吊杆41的上端向上垂直钉入至天花墙面上,吊杆41的下端与第一挂件42连接,第一挂件42的下端与第二挂件43连接,最后将吊顶的方钢件挂载在第二挂件43上即可完成吊顶的吊挂。
32.首先是吊杆41的结构,所述吊杆41远离所述第一挂件42的一端设置有膨胀头,也就是说吊杆41的上端实际上为膨胀螺栓,吊杆41的上端钉入至天花墙面上之后膨胀开形成稳定的连接。
33.然后是第一挂件42的结构,所述第一挂件42包括横挂板421和与所述横挂板421连接的竖挂板422,所述横挂板421上设置有用于方便所述吊杆41穿过的第一孔423,所述竖挂板422上设置有用于方便所述连接螺杆44穿过的第二孔424。实际上,所述第一挂件42为l型件,横挂板421在上与吊杆41连接,竖挂板422在横挂板421的下方与第二挂件43连接。
34.在这里,所述吊杆41靠近所述第一挂件4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外螺纹411,所述横挂板421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套设于所述吊杆41外侧的第一螺母412,所述第一螺母412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411配合的第一内螺纹。也就是吊杆41插入至第一孔423内之后,通过套设于所述吊杆41外侧的两个第一螺母412分别夹住横挂板421的两侧,将吊杆41与第一挂件42固定连接,不会晃动。
35.那么,通过吊杆41插入至第一孔423内的长度,来调节第一挂件42的挂载高度,从而调节整体吊顶的挂载高度,吊杆41插入至第一孔423内越长,整体吊顶的挂载高度越高。
36.再然后是第二挂件43的结构,所述第二挂件43包括第一侧板431、第二侧板432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侧板431和第二侧板432的连接底板433,所述第一侧板431和第二侧板432上均设置有用于方便所述连接螺杆44穿过的第三孔434,实际上,第二挂件43为向上开口的u型件,第一侧板431和第二侧板432分别设置于连接底板433的两端的上侧,连接螺杆44穿过第三孔434和第二孔424即可完成第二挂件43与第一挂件42的连接。
37.在这里,所述连接螺杆44外侧设置有第二外螺纹442,所述连接螺杆44两端均设置
有第二螺母441,所述第二螺母441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442配合的第二内螺纹,一般来说,就是第一侧板431远离第二侧板432的一侧与竖挂板422的侧面连接,连接螺杆44依次穿过竖挂板422上的第二孔424、第一侧板431上的第三孔434以及第二侧板432上的第三孔434,将第二挂件43与第一挂件42的竖挂板422连接,套设于所述连接螺杆44外侧的两个第二螺母441分别位于第二侧板432远离第一侧板431的一侧和竖挂板422远离第一侧板431的一侧,将第二挂件43进行固定,不会晃动。
38.最后是第二挂件43上的方钢件的安装,所述第二挂件43为向上开口的u型件,将方钢件卡入至第二挂件43的第一侧板431和第二侧板432之间,且方钢件的底边搭载至第一侧板431和第二侧板432之间的连接底板433的上侧。最好是第一侧板431和第二侧板432平行设置,且第一侧板431和第二侧板432之间的距离等于方钢件的宽度。
39.总之,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安装步骤如下:首先在墙顶上安装吊杆;然后将第一挂件的横挂板与吊杆的下端连接,使得吊杆插入至横挂板上的第一孔内;再然后通过将连接螺杆依次穿过竖挂板上的第二孔和第二挂件的第三孔,将第二挂件与第一挂件的竖挂板连接;最后将方钢件卡入至第二挂件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且方钢件的底边搭载至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连接底板上侧。
40.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成本低,可以有效的调节吊顶的安装高度,调节范围大,精确度高,且稳定性好,顶挂结构不易晃动,安全性高。
41.实施例二,如图1至5所示,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中,所述第一孔423为长条形槽孔,且所述第一孔42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横挂板421的延伸方向相同,如图3所示,这样,吊杆41插入至第一孔423内的位置可以滑动,可以适当调节第一挂件42和第二挂件43的吊挂位置,使得第二挂件43下方吊顶板的重心位于吊杆41的中心轴线上,整个吊顶的稳定性更好。当然,吊杆41插入至第一孔423内的位置可以滑动调节之后,再次通过两个第一螺母412进行锁紧,吊杆41与第一挂件42之间不会发生晃动,吊顶也不会松动,安全性高。
42.当然,第一螺母412的外径大于第一孔423的宽度。
43.另外,所述第二孔42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多个所述第二孔424竖直排列设置。实际上,除了通过吊杆41插入至第一孔423内的长度,来调节吊顶的挂载高度,还可以使得连接螺杆44插入至不同高度的第二孔424内来调节吊顶的挂载高度,实际上,连接螺杆44插入至不同高度的第二孔424的高度调节具有范围大,但是精确度低的特性,反之,吊杆41插入至第一孔423内的长度的高度调节具有精确度高但是调节范围有限的特性,那么为了更加方便吊顶吊挂高度的调节,先选取连接螺杆44插入的第二孔424的高度,确定较大范围的吊挂高度;然后通过吊杆41插入至第一孔423内的长度来精确校准吊顶的吊挂高度,这样吊顶的吊挂高度调节时,同时具有调节范围大,精确度高,且稳定性好的特性。
44.在这里,所述第三孔434的内径与所述第二孔424的内径相同。
45.最后,所述第一挂件42和第二挂件43均为一体成型件,增加整个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结构强度,吊顶吊挂的稳定性好。
46.实施例三,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7.s1:在墙顶上安装吊杆;
48.s2:将第一挂件的横挂板与吊杆的下端连接,使得吊杆插入至横挂板上的第一孔内;
49.s3:通过将连接螺杆依次穿过竖挂板上的第二孔和第二挂件的第三孔,将第二挂件与第一挂件的竖挂板连接;
50.s4:将方钢件卡入至第二挂件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且方钢件的底边搭载至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连接底板上侧。
51.而且,在执行步骤s2至s3时,通过两个第一螺母分别拧至横挂板两侧的吊杆外侧,将吊杆与第一挂件固定连接;通过两个第二螺母分别拧至连接螺杆两端,确保竖挂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位于两个第二螺母之间,将第二挂件与第一挂件固定连接。
52.并且,在执行步骤s3时,第一侧板远离第二侧板的一侧与竖挂板的侧面连接,连接螺杆依次穿过竖挂板上的第二孔、第一侧板上的第三孔以及第二侧板上的第三孔,将第二挂件与第一挂件的竖挂板连接。
53.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顶挂基层结构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成本低,可以有效的调节吊顶的安装高度,调节范围大,精确度高,且稳定性好,顶挂结构不易晃动,安全性高。
54.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