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高强板材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高强板材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板材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强板材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建筑行业中,通常将板材制成标准大小的矩形建筑材料板,用作墙壁、天花板或地板的构件。建筑材料板通常包括实木板、胶合板等,其中胶合板常采用多层板平行排列并粘合在一起的方式生产。
3.针对上述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组成成品板材的多层板纹路均相同,导致成品板材能够承受的作用力较为单一,成品板材的强度较差,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板材的强度,降低板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强板材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强板材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高强板材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条形板,所述条形板与底板垂直设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条形板与底板垂直设置,条形板与底板的纹路不同,以使得成品板材承受不同方向作用力的能力较强,从而提高成品板材的强度,降低板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8.可选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加强板组件,至少两组加强板组件中的条形板相互垂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条形板在底板上垂直设置,以使得组成成品板材的纹路更加多样化,从而进一步增加成品板材承受各方作用力的强度。
10.可选的,所述加强板组件以胶粘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相邻两个所述条形板之间采用胶粘的方式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胶粘的方式将条形板固定在底板上,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12.可选的,至少两个相邻的条形板之间可拆卸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底板可拆卸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件将条形板安装在底板上,且连接件与条形板以及底板均可拆卸连接,当成品板材在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时,可以通过更换条形板或者底板的方式提高板材的利用率。
14.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和两个卡接部,两个卡接部分别固定设置在连接部靠近底板和条形板的位置,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卡接部相对应的第一卡槽,相邻两个条形板上均开设有半槽,相邻两个条形板上的两个半槽组成与卡接部相对应的第二卡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的两个卡接部分别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卡接,可将条形板可拆卸安装在底板上。
16.可选的,两个所述卡接部沿靠近连接部的方向呈缩小状态。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条形板均通过连接件安装在底板上,通过将两个卡接部设置为沿靠近连接部的方向呈缩小状态,以降低卡接部沿垂直于底板的方向脱离底板的可能性,同时降低条形板沿垂直于底板板面的方向脱离连接件的可能性,使得条形板与底板的连接更加稳固。
18.可选的,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条形板与底板之间设置有加固件,所述最外侧条形板和底板相互靠近的面上均开设有与加固件相配合的加固槽,所述加固件与条形板以及底板上的加固槽均紧密贴合。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加固件,以对位于边缘处的条形板进行加固,降低边缘处的条形板脱离底板的可能性。
20.可选的,一个加强板组件中条形板的数量为偶数,两个所述条形板对应设置一个连接件。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能够同时将两个条形板安装在底板上,两个条形板对应一个连接件,更加节省材料。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4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底板;11、第一卡槽;12、加固槽;2、加强板组件;21、条形板;211、半槽;212、第二卡槽;3、连接件;31、卡接部;32、连接部;4、加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强板材结构。
30.实施例1
31.参照图1,高强板材结构包括底板1和设置在底板1上的加强板组件2,加强板组件2包括多个条形板21,条形板21的板面与底板1的板面垂直,即形成该成品板材的多个板存在有不同纹路,以增强该成品板材承受不同方向作用力的能力,从而提高成品板材的强度,降低板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32.参照图1,底板1呈矩形板状,条形板21呈长条形矩形板状,本实施例中条形板21与底板1采用同种规格的原板材制成,条形板21与底板1的厚度相等。条形板21的长度与底板1板面较短的一边边长相等,同一加强板组件2的多个条形板21平行并列设置,相邻两个条形板21的板面相互贴合,相邻两个条形板21之间采用胶粘的方式相互固定,从而形成矩形板状的加强板组件2。
33.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加强板组件2仅设置一个,加强板组件2所呈矩形板的板面与底板1的板面形状、尺寸均相等,加强板组件2所呈矩形板的四个侧面分别与底板1的四个侧面共面,加强板组件2以胶粘的方式固定在底板1上,从而形成矩形板状的成品板材。
34.在其他实施例中,条形板21与条形板21之间、条形板21与底板1之间也可以采用铆接、螺钉连接或者其他固定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35.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将组成加强板组件2的多个条形板21以胶粘的方式固定在底板1上,以制成成品板材;多个条形板21均与底板1相垂直,能够在增加成品板材厚度的同时,使得成品板材中存在不同的纹路,以增加成品板材承受不同方向作用力的能力,增加板材的强度;同时多个条形板21在底板1上形成条形纹路,能够提高成品板材的观赏性能。
36.实施例2
37.参照图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底板1对应设置至少两个加强板组件2,至少两个加强板组件2均设置在底板1同一侧,本实施例中加强板组件2设置两个。两个加强板组件2中条形板21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一个加强板组件2中条形板21的长度与底板1板面的宽度相等,且沿底板1板面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另一个加强板组件2中条形板21的长度为底板1板面长度的二分之一。两个加强板组件2所呈矩形板的形状、尺寸均相同,两个加强板组件2能够组成板面与底板1板面尺寸相等的矩形板,并以胶粘的方式固定在底板1上,以使得底板1上的条形板21沿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延伸设置。
38.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一个底板1上设置两个以上的加强板组件2,并且至少两个加强板组件2的条形板21相互垂直。
39.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在一底板1上设置两个加强板组件2,且两个加强板组件2中的条形板21相互垂直,从而使得成品板材上的纹路更加多样,使得成品板材具有能够承受更多方向作用力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成品板材的强度。
40.实施例3
41.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条形板21之间设置有连接件3,条形板21和底板1之间通过连接件3连接。连接件3呈长条形,连接件3的长度方向与条形板21的长度方向平行;连接件3的横截面呈“工”字形,所呈“工”字形的两端部分为卡接部31,中间部分为连接部32,两个卡接部31形状、尺寸均相同,卡接部31与连接部32一体设置;两个卡接部31相互远离的两个侧面相互平行,且平行于底板1的板面。
42.参照图3和图4,底板1靠近条形板21的一侧开设有与连接件3的卡接部31相对应的第一卡槽11,第一卡槽11呈长条形,第一卡槽11的横截面呈“t”字形,第一卡槽11横截面所呈“t”字形的小端朝向条形板21且开通设置,第一卡槽11横截面的大端与卡接部31的形状相匹配,小端的宽度与连接部32的宽度相等。靠近底板1的连接部32紧密嵌设在第一卡槽11内,以将连接件3安装在底板1上。
43.参照图3和图4,每相邻设置的两个条形板21相互靠近的一面均开设有半槽211,即位于中间位置的条形板21上均对应开设有两个半槽211;半槽211设置在条形板21靠近底板1的位置,两个半槽211组成第二卡槽212,远离底板1的卡接部31紧密嵌设在第二卡槽212内;第二卡槽212与第一卡槽11的形状、尺寸均相同,第一卡槽11与第二卡槽212相对且连通设置,连接件3紧密嵌设在第一卡槽11和第二卡槽212内,从而将条形板21安装在底板1上。
44.参照图3和图4,为降低位于边缘的两个条形板21脱离连接件3的可能性,在底板1
靠近条形板21的板面以及两侧边缘条形板21靠近底板1的侧面上均开设有加固槽12;加固槽12呈长条形,且沿条形板21的长度方向开设,加固槽12的横截面呈矩形,且一侧呈开通状态,两个加固槽12呈开通状态的一侧相互靠近设置,即两个加固槽12的横截面组成完整的矩形。两个加固槽12上设置有加固件4,加固件4呈长条形矩形体状,且沿加固槽12的长度方向紧密嵌设在加固槽12内,从而防止位于边缘位置的两个条形板21沿垂直于自身长度方向的方向脱离底板1。
45.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连接件3将多个相互平行的条形板21安装在底板1上,当条形板21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时,可对条形板21进行更换。
46.实施例4
47.参照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一个加强板组件2中条形板21的数量设置为偶数,两个条形板21对应设置一个连接件3,即每个条形板21上仅开设有一个半槽211;相邻设置的两个条形板21上的半槽211相对设置,以供安装连接件3。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