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钢筋生产加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直条型钢筋抓取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2.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现已被广泛应用与建筑工程的施工中。
3.目前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条或盘条状钢材,其外形分为直条和盘圆两种。现有的直条钢筋在生产时,需要经过除锈、对接、冷拉、切断、弯曲与焊接成型等工艺步骤。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直条钢筋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工人用人手逐根的将放置于钢筋切断工作区域内的钢筋半成品的位置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后,才能便于工人对钢筋半成品进行后续的切断工作,存在有增加企业劳动成本,同时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能够便于工人对钢筋切断工作区域内的钢筋半成品进行位置的调整,有效的提高工人生产钢筋的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直条型钢筋抓取传送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直条型钢筋抓取传送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直条型钢筋抓取传送装置,包括支撑架、滑动设置于支撑架上的承托部、滑动设置于承托部上的安装部、设置于安装部的一侧且用于抓取钢筋半成品的夹持组件、设置于安装部上且用于驱动安装部沿承托部的延伸方向进行滑动的驱动组件、以及设置于承托部的一端且用于调节承托部位置的调节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首先根据钢筋半成品的位置来使用调节组件对承托部的位置进行调整,然后再启动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来调整安装部的位置,并通过安装部下方的夹持组件来对多根钢筋半成品同时夹起,并使被夹起后的钢筋半成品转移至合适的位置进行再加工,从而有效的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并达到提高工人工作效率的目的。
9.可选的,所述承托部的滑动方向与钢筋半成品的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设置于承托部一端的调节电机、设置于承托部靠近调节电机一端的滑动件、以及设置于调节电机的输出端且与滑动件相连接的连接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承托部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可以启动调节电机,使调节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接件来带动滑动件进行滑动,从而通过滑动件的滑动来进一步带动承托部整体在支撑架上进行滑移。
11.可选的,所述滑动件包括设置于承托部的一端且与支撑架相抵接的滑轮、以及设置于滑轮的一侧且与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一从动齿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滑轮与第一从动齿轮,可以启动调节电机时,通过调节电机的连接件来带动第一从动齿轮旋转,以使滑轮能够在第一从动齿轮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从而能够使承托部整体在支撑架上进行移动,达到调整钢筋半成品的目的。
13.可选的,所述安装部包括滑动设置于承托部上的滚动件、设置于滚动件远离承托部一侧的定位板、以及设置于定位板上且用于调节夹持组件所在高度的升降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滚动件,可以便于工人使用驱动组件来对安装部的位置进行调整,而设置的升降件,可以便于工人在需要对夹持组件所在的高度进行调整时使用,以便于夹持组件对处于不同高度的钢筋半成品进行夹持。
15.可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设置于定位板靠近承托部的一侧且与升降件相连接的固定板、设置于固定板远离定位板一侧的延伸板、两个转动设置于延伸板远离固定板一侧的弧形条、以及两个转动设置于延伸板相对的两侧侧壁且分别用于驱动两个弧形条转动的转动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同时对多根钢筋半成品进行夹持时,工人可以通过使用两个转动件来分别对两个弧形条的位置进行调整,使两个弧形条相互靠近的一侧能够同时与钢筋半成品侧壁相抵触,从而达到同时夹紧多根钢筋半成品的目的。
17.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于定位板上的驱动电机、设置于滚动件一端的从动链轮、以及设置于驱动电机输出端的主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之间设置有链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安装部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可以直接启动驱动电机,通过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驱动主动链轮旋转,以使主动链轮通过链条的传动来进一步带动从动链轮的旋转,从而能够使滚动件能够在从动链轮的带动下沿着承托部的延伸方向进行滚动,达到快速调整安装部所在位置的目的。
19.可选的,所述升降件包括设置于定位板上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贯穿定位板且与定位板滑插配合,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贯穿定位板的一端与固定板相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夹持组件所在的高度进行调整时,可以直接启动第一气缸,通过调整第一气缸活塞杆的伸长量来对夹持组件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使夹持组件整体能够在第一气缸活塞杆的带动下进行升降,从而能够实现对钢筋半成品的夹起。
21.可选的,所述承托部的一侧侧壁设置有延伸方向与承托部的长度方向相一致的齿条,所述滚动件的一端设置有与齿条相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齿条与第二从动齿轮相互啮合,可以有效的减少滚动件在滚动时出现打滑的现象,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装部的移动效率。
23.可选的,两根所述弧形条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均设置有防滑纹。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更好的通过两个弧形条来对多根钢筋半成品的夹紧,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强钢筋半成品在转移时的稳定性。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工作时,首先根据钢筋半成品的位置来使用调节组件对承托部的位置进行调整,然后再启动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来调整安装部的位置,并通过安装部下方的夹持组件来对多根钢筋半成品同时夹起,并使被夹起后的钢筋半成品转移至合适的位置进行再加工,从而有效的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并达到提高工人工作效率的目的;
27.2.当需要同时对多根钢筋半成品进行夹持时,工人可以通过使用两个转动件来分别对两个弧形条的位置进行调整,使两个弧形条相互靠近的一侧能够同时与钢筋半成品侧壁相抵触,从而达到同时夹紧多根钢筋半成品的目的;
28.3.设置的齿条与第二从动齿轮相互啮合,可以有效的减少滚动件在滚动时出现打滑的现象,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装部的移动效率。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抓取传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承托部与调节组件部分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夹持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架;10、承托部;100、齿条;101、安装罩;102、定位条;11、安装部;110、滚动件;1100、第二从动齿轮;1101、滚轮;1102、转轴;111、定位板;1110、定位环;12、竖杆;13、横杆;14、连接杆;2、调节电机;20、滑轮;200、第一从动齿轮;201、主动齿轮;3、固定板;30、延伸板;300、底槽;3000、转条;301、安装槽;31、弧形条;4、驱动电机;40、从动链轮;41、主动链轮;42、链条;5、第一气缸;6、第二气缸;60、连接轴;61、调整块;7、滑杆。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直条型钢筋抓取传送装置。参照图1,抓取传送装置包括支撑架1、承托部10与安装部11,其中,承托部10的延伸方向与钢筋半成品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且承托部10的两端与支撑架1滑动连接,同时,安装部11设置在承托部10上,且安装部11与承托部10滑动配合。
36.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包括竖杆12、横杆13与连接杆14,其中,竖杆12竖直设置有四根,且四根竖杆12分别位于钢筋半成品切割区域的四个角,另外,连接杆14与横杆13均设置有两根,两根横杆13的长度方向与承托部10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且其中一根横杆13的两端分别与其中两根竖杆12的端部相连接,另外一根横杆13的两端分别与另外两根竖杆12的端部相连接,同时,两根连接杆14的长度方向均与横杆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两根连接杆14均固定在两根横杆13相互靠近的一侧且分别位于横杆13侧壁的两端,从而通过两根横杆13与两根连接杆14来整体围成一个矩形框。
37.参照图1和图2,在承托部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罩101,且为了实现承托部10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横杆13的滑移连接,故在安装罩101内设置有滑动件,且在本实施例中,滑动件包括两个滑轮20,两个滑轮20分别位于安装罩101内腔的两侧,且两个滑轮20均与安装罩101的内腔壁转动连接,同时,两个滑轮20均与横杆13的上端面相抵触。
38.另外,为了能够使承托部10在支撑架1上进行移动,故在其中一个安装罩101设置有调节组件,且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包括调节电机2与连接件,其中,调节电机2固定设置在安装罩101远离承托部10的一侧,且调节电机2的输出轴贯穿至安装罩101的内腔,同时,连接件设置在安装罩101的内腔,且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包括主动齿轮201与第一从动齿轮200,其中,主动齿轮201设置在调节电机2的输出轴,第一从动齿轮200同轴设置在其中
一个滑轮20的一侧且与主动齿轮201相啮合。
39.当需要对承托部10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工人可以直接启动调节电机2,通过调节电机2的输出轴旋转来驱动主动齿轮201旋转,以使第一从动齿轮200能够在主动齿轮201的带动下进行旋转,从而通过第一从动齿轮200的旋转来进一步带动滑轮20转动,进而能够通过四个滑轮20的同时转动来实现承托部10的整体移动。
40.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承托部10包括两根定位条102,其中,两根定位条102均设置在两个安装罩101相互靠近的一侧,且两根定位条102为间隔设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1设置有两个,两个安装部11为对称设置,且两个安装部11均与承托部10滑动配合。
41.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1包括滚动件110与定位板111,其中,滚动件110滑动设置在两根定位条102的顶部,定位板111水平设置在滚动件110的顶部,且滚动件110与定位板111的底面转动连接。
42.参照图3,在每块定位板111的底面均设置有四个定位环1110,且四个定位环1110分别位于定位板111底面的四个角,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滚动件110包括滚轮1101与转轴1102,转轴1102设置有两根,两根转轴1102的轴线方向与定位条10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且其中一根转轴1102的两端分别贯穿其中两个定位环1110,另外两根转轴1102的两端分别贯穿另外两个定位环1110,同时,每根转轴1102的端部均与对应位置的定位环1110转动连接,此外,滚轮1101设置有四个,且其中两个滚轮1101分别固定连接在其中一根转轴1102的两端,另外两个滚轮1101分别固定连接在另外一根转轴1102的两端。
43.参照图1和图3,为了实现对两个安装部11位置的灵活调整,故在每个安装部11的定位板111上均设置有驱动组件,且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4、主动链轮41与从动链轮40,其中,驱动电机4设置在定位板111的上端面,主动链轮41装配在驱动电机4的输出轴,另外,从动链轮40安装在其中一根转轴1102上,且从动链轮40与滚轮1101为同轴设置,此外,在主动链轮41与从动链轮40之间连接有链条42,同时,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4可选为涡轮减速电机。
44.当需要对安装部11的位置进行调节时,可以直接启动驱动电机4,通过驱动电机4的输出轴驱动主动链轮41旋转,主动链轮41旋转后再通过链条42带动从动链轮40与转轴1102同时转动,从而达到调整安装部11在承托部10上的位置的目的。
45.参照图1和图3,为了对钢筋半成品进行抓取转移,故在定位板111的下方设置有夹持组件,同时,为了实现对夹持组件所在的高度进行调节,故在定位板111上设置有升降件,其中,夹持组件通过升降件与定位板111相连接。
46.在本实施例中,升降件包括第一气缸5,其中,第一气缸5垂直固定在定位板111的上端面,且第一气缸5的活塞杆贯穿定位板111的中部,且第一气缸5的活塞杆与定位板111滑插配合,同时,第一气缸5的活塞杆贯穿定位板111的一端与夹持组件相连接。
47.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包括固定板3与延伸板30,其中,固定板3的一侧侧壁与第一气缸5的活塞杆贯穿定位板111的一端相固定,且固定板3整体为水平设置,另外,延伸板30垂直设置在固定板3的下端面,且延伸板30的宽度方向与承托部10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48.同时,在延伸板30的底部开设有底槽300,其中,在底槽300内设置有两根转条
3000,两根转条3000为间隔设置,且每根转条3000的两端分别与底槽300相对的两侧槽壁转动连接,另外,在每根转条3000上均设置有弧形条31,两个弧形条31的弧心均位于两个弧形条31相互靠近的一侧,且两个弧形条31为对称设置,另外,为了提高夹持组件对钢筋板材品的夹持稳定性,故在两个弧形条31相互靠近的侧壁均设置有防滑纹。
49.参照图3和图4,在延伸板30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301,同时,为了实现对两个弧形条31灵活转动,故在两个安装槽301内均设置有转动件,且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包括第二气缸6与连接轴60,其中,连接轴60整体设置在安装槽301靠近固定板3的一侧,且连接轴60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槽301相对的两侧槽壁转动连接,另外,在第二气缸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轴60的侧壁,且在第二气缸6活塞杆的端部转动连接有调整块61,此外,调整块61远离第二气缸6的一侧与弧形条31的一侧固定连接。
50.当需要同时对多根钢筋半成品进行夹持时,首先启动两个第二气缸6,使两个第二气缸6的活塞杆收缩,以使两个弧形条31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然后启动第一气缸5,使固定块与延伸块整体在第一气缸5活塞杆的带动下进行升降移动,以使两个弧形条31能够分别调整至钢筋半成品的两侧,接着再伸长两个第二气缸6的活塞杆,使两个弧形条31朝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转动,以实现对多根钢筋半成品的夹紧,最后再启动第一气缸5,通过第一气缸5的活塞杆来带动被夹紧后的多根钢筋半成品上升。
51.参照图1和图3,为了使固定板3的升降移动更为稳定,故在每块定位板111均贯穿设置有四根滑杆7,四根滑杆7分别位于每块定位板111的四个角且均与定位板111滑插配合,同时,每根滑杆7贯穿定位板111的一端均与固定板3的上端面相固定。
52.此外,参照图2,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安装部11移动时的稳定性,故在承托部10的其中一条定位条102靠近另一条定位条102的一侧侧壁设置有齿条100,齿条100的延伸方向与定位条10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同时,在每个滚动件110的其中一根转轴1102上固定设置有第二从动齿轮1100,其中,第二从动齿轮1100与转轴1102为同轴设置且与齿条100相啮合。
53.当安装部11整体在承托部10上进行移动时,第二从动齿轮1100会在转轴1102的带动下沿着齿条100的延伸方向进行转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二从动齿轮1100与齿条100的啮合来有效的减少滚轮1101在安装部11移动时出现空转打滑的情况。
5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