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专利正文
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沉淀池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


背景技术:

2.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
3.沉淀在自来水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艺,沉淀是在一个巨大的矩形池中,水处理工艺中由于原水水质变化、混凝剂投加不当及水量发生变化等原因,影响混凝沉淀效果,会导致沉淀池末端出现矾花上浮的返池现象,使出水浊度升高。同时,由于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致使轮虫、桡足类、枝角类、寡毛类和线虫等无脊椎动物大量繁殖,这些无脊椎动物进入水厂后,通过传统的常规水处理工艺并不能完全去除截留,在水厂各工艺段甚至出厂水中都出现过无脊椎动物,给用户的用水安全带来威胁,而且沉淀池池壁较高,导致更换过滤网不方便,操作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和过滤板,所述沉淀池本体包括池壁和池底,所述池底的上表面与池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池底的上表面开设有固定孔,固定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立杆,所述池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隔水层,隔水层的上表面开设有出水通孔,所述隔水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板,所述池壁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螺纹转杆,所述池壁的上方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过滤板包括安装壳和过滤层,所述池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齿轮组,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池壁的一侧滑动连接有第一齿条。
8.可选的,所述立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托块,托块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所述托块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水孔。
9.可选的,所述池壁的一侧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池壁的一侧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池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污管。
10.可选的,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池壁上方对称设置,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螺纹转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螺纹转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滑动块,滑动块的一侧与滑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块的一侧与安装壳的一侧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11.可选的,所述安装壳的上表面开设有透水孔,所述安装壳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一侧与过滤层的一侧滑动连接,所述安装壳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条。
12.可选的,所述第一齿条的一侧与第一齿轮的一侧啮合,所述第一齿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浮漂块,所述池壁的上方固定连接有连杆,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试剂箱,试剂箱的上方铰接有箱盖,所述试剂箱的下方滑动连接有底部挡板,底部挡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第二齿条的一侧与第二齿轮的一侧啮合。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通过齿轮组的设置,使该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具备了控制药剂自动投放的效果,通过第一齿条、浮漂块、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二齿条和底部挡板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水量自动控制药剂的添加量,从而起到了控制药剂添加量的作用,达到了增加实用性的目的。
16.2、该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通过过滤板的设置,使该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具备了过滤杂质的效果,通过驱动电机、螺纹转杆、滑动块、安装壳、限位条和过滤层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便于拆装过滤层,从而起到了便于更换过滤层的作用,达到了高效过滤水中杂质的目的。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剖面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剖面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试剂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池壁;2、池底;3、立杆;4、托块;6、隔水层;7、斜板;8、进水管;9、出水管;10、螺纹转杆;11、驱动电机;12、滑动块;13、安装壳;15、限位条;16、过滤层;19、安装板;20、第一齿轮;21、第二齿轮;22、第一齿条;23、浮漂块;24、试剂箱;25、箱盖;26、底部挡板;27、第一连接块;28、第二连接块;29、第二齿条;30、排污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和过滤板,沉淀池本体包括池壁1和池底2,池底2的上表面与池壁1的一端固定连接,池壁1的一侧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8,池壁1的一侧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9,池壁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污管30,池底2的上表面开设有固定孔,固定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立杆3,立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托块4,托块4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托块4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水孔,池壁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隔水层6,隔
水层6的上表面开设有出水通孔,隔水层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斜板7,池壁1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底壁转动连接有螺纹转杆10,池壁1的上方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11,过滤板包括安装壳13和过滤层16,驱动电机11位于池壁1上方对称设置,驱动电机11的输出端与螺纹转杆10的一端固定连接,螺纹转杆10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滑动块12,滑动块12的一侧与滑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滑动块12的一侧与安装壳13的一侧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安装壳13的上表面开设有透水孔,安装壳13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一侧与过滤层16的一侧滑动连接,通过过滤板的设置,使该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具备了过滤杂质的效果,通过驱动电机11、螺纹转杆10、滑动块12、安装壳13、限位条15和过滤层16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便于拆装过滤层16,从而起到了便于更换过滤层16的作用,达到了高效过滤水中杂质的目的,安装壳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条15,池壁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9,安装板19的一侧转动连接有齿轮组,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20和第二齿轮21,第一齿轮2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齿轮21的一侧固定连接,池壁1的一侧滑动连接有第一齿条22,第一齿条22的一侧与第一齿轮20的一侧啮合,第一齿条2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浮漂块23,池壁1的上方固定连接有连杆,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试剂箱24,试剂箱24的上方铰接有箱盖25,试剂箱24的下方滑动连接有底部挡板26,底部挡板2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27,第一连接块27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28,第二连接块2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29,第二齿条29的一侧与第二齿轮21的一侧啮合,通过齿轮组的设置,使该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具备了控制药剂自动投放的效果,通过第一齿条22、浮漂块23、第一齿轮20、第二齿轮21、第二齿条29和底部挡板26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水量自动控制药剂的添加量,从而起到了控制药剂添加量的作用,达到了增加实用性的目的。
25.使用时,通过进水管8向沉淀池中通入水,随着水量增加带动浮漂块23向上升起,浮漂块23带动第一齿条22向上移动,第一齿条22带动第一齿轮20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齿轮21转动,第二齿轮21带动第二齿条29向后移动,第二齿条29带动第二连接块28和第一连接块27向后移动,从而带动底部挡板26向后移动,试剂箱24的底部被打开,随时水量的增多,底部挡板26移动的距离增长,从而使药剂投放量变多,便于控制药剂的添加量,,通入水时,杂质被阻挡在过滤层16的下方,过滤完成后通过出水管9出水,然后打开排污管30,使出水管9以下的水带着杂质从排污管30中流出,一次除杂完成后向内推动底部挡板26,打开箱盖25,再次向试剂箱24内添加药剂准备下一次除杂,长时间使用后过滤效果降低,需要更换过滤层16,启动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带动螺纹转杆10转动,螺纹转杆10带动滑动块12向上升起,从而带动安装壳13向上升起,升起时安装壳13的一侧转动,安装壳13上升到最高点时即可向外抽出过滤层16,更换新的过滤层16,更换完成后,使驱动电机11反向转动带动安装壳13下降,安装壳13的一侧接触托块4的上表面,随着驱动电机11继续转动,两块安装壳13向中部对齐,从而使两块安装壳13接触。
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该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通过齿轮组的设置,使该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具备了控制药剂自动投放的效果,通过第一齿条22、浮漂块23、第一齿轮20、第二齿轮21、第二齿条29和底部挡板26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水量自动控制药剂的添加量,从而起到了控制药剂添加量的作用,达到了增加实用性的目的,该自来水水源水质除杂沉淀池,通过过滤板的设置,使该自来水水源水质
除杂沉淀池具备了过滤杂质的效果,通过驱动电机11、螺纹转杆10、滑动块12、安装壳13、限位条15和过滤层16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便于拆装过滤层16,从而起到了便于更换过滤层16的作用,达到了高效过滤水中杂质的目的。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