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2.城市排水系统是处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是城市公用设施的组成部分,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中雨水排放系统是市政污水排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雨水进入市政排水系统的时候,通常会将一些包装袋、树叶和树枝等固态杂质带入到市政排水系统中,这部分的杂质如果堆积到市政排水系统管道的深处,会极大地影响到市政排水系统的排水性能,而由于这部分的杂质处在排水系统的管道深处,通常会很难清理,因而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通常会在排水系统的入水口处增设过滤结构来阻隔这部分的固态杂质,传统的过滤结构通常是在雨水的入水管处增设一个过滤板来解决上述的问题,但这种结构的过滤性能受限于过滤板的端面面积,因而结构整体的过滤性能固定,很容易被固态杂质堵住,使得结构整体过滤性能丧失的同时还会使得结构整体的排水性能丧失,因而设置一种过滤性能稳定的过滤结构就很有必要。
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通过结构的设置达到提高雨水排放系统入水口处过滤结构过滤性能稳定性的目的。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包括框架管,所述框架管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形变的过滤部,沿所述过滤部厚度方向的截面积与其形变量成正比,所述框架管内存在带动过滤部形变的作用力,所述过滤部的表面平整度与作用在其上的作用力的大小成反比,所述过滤部的透水性与其形变量成正比。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框架管实现对结构整体的稳定支撑,确保结构整体功能的稳定,设置的过滤部实现对固态杂质稳定的阻隔和过滤,避免固态杂质进入到雨水排放系统的深处,进而确保结构整体透水和过滤性能的稳定,当过滤部阻隔的固态杂质越来越多的时候,固态杂质逐渐实现对过滤部的堵塞,进而在雨水固态杂质整体重力的作用下,实现对过滤部的推动,使得过滤部逐渐形变,过滤部在形变的过程中会推动固态杂质运动,使得结构整体的透水性增强,同时在过滤部逐渐形变的过程中,过滤部整体与固态杂质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确保过滤部整体过滤性能的稳定。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部包括依次嵌套且依次滑动的若干滑动管,远离框架管管壁一侧的所述框架管内滑动连接有过滤网板,所述过滤网板的端面以及滑动管的内管壁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过滤孔,所述过滤部内存在维持若干滑动管的顶面和过滤网板的顶面平齐的作用力。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开设的第一过滤孔,确保过滤网板和框架管管壁透水和过滤性能的稳定,将过滤部设置为依次嵌套和依次滑动的若干滑动管的结构,确保过滤部整体形变功能的稳定,利用过滤部的形变实现对板结的固态杂质的推动,进而确保结构整体透水和过滤性能的稳定。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管的外侧靠近顶部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环,所述滑动管的内侧靠近底部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环,相邻两个滑动管之间的所述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之间以及过滤网板与第二支撑环之间均设有若干第一弹性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支撑环和第二支撑环的共同作用,实现多个滑动管之间的滑动连接,利用形变的第一弹性件产生的弹力,实现对第二支撑环或过滤网板的支撑作用,确保过滤部整体在未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保持顶面平齐的状态,进而确保过滤部在受力状态时形变过程的稳定,实现对固态杂质的推动,确保结构整体透水和过滤性的稳定。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支撑环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支撑环滑动连接的若干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第一导向杆的外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导向杆与第一支撑环的滑动连接,增大第一支撑环与第二支撑环连接处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一支撑环与第二支撑环之间的连接关系变得更加稳定,确保结构整体功能的稳定,同时通过将第一弹性件套设在第一导向杆的外侧,实现对第一弹性件的稳定限位,确保形变后的第一弹性件驱动过程的稳定。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框架管的内管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环,所述第三支撑环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支撑环滑动连接的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的外侧套有与第一支撑环贴合的第二弹性件。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支撑环实现对过滤部整体的稳定支撑,通过第二导向杆与第一支撑环的滑动连接,实现过滤部整体与框架管之间的滑动连接,利用形变的第二弹性件产生的弹力实现对过滤部位于外侧的第一支撑环的推动,进而实现对过滤部整体位置的稳定限位。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框架管的管壁上设有过滤段,位于外侧的所述框架管上固定连接有包覆在过滤段外侧的包覆管,所述过滤段上开设有与包覆管连通的若干第二过滤孔,所述包覆管的底部连通有与框架管连通的若干导流管。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过滤部逐渐形变的过程中,会带动形变部整体与框架管之间的相对滑动,在形变部逐渐滑动的过程中,会带动过滤段逐渐漏出,进而增强结构整体的透水和过滤性能,确保结构整体透水和过滤性能的稳定。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第一弹性件上方的若干所述第一导向杆和位于第二弹性件上方的若干所述第二导向杆上均滑动连接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支撑环贴合的密封层。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密封环实现对密封层的稳定支撑,确保密封层滑动过程的稳定,通过密封层与第一支撑环的贴合,在第一支撑环的重力以及形变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产生的弹力的作用下,实现对密封层的挤压变形,利用形变的密封层实现对第一支撑环接缝处的密封,确保结构整体过滤性能的稳定。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过滤部下方的所述框架管的内管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框架管的管口处盖合有遮挡架。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挡架实现对框架管管口盖合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遮挡架的设置影响到结构整体的排水性能,确保结构整体透水性的稳定,支撑架的设置实现对形变后的过滤部的稳定支撑,进而确保结构整体功能的稳定。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框架管实现对结构整体的稳定支撑,确保结构整体功能的稳定,设置的过滤部实现对固态杂质稳定的阻隔和过滤,避免固态杂质进入到雨水排放系统的深处,进而确保结构整体透水和过滤性能的稳定,当过滤部阻隔的固态杂质越来越多的时候,固态杂质逐渐实现对过滤部的堵塞,进而在雨水固态杂质整体重力的作用下,实现对过滤部的推动,使得过滤部逐渐形变,过滤部在形变的过程中会推动固态杂质运动,使得结构整体的透水性增强,同时在过滤部逐渐形变的过程中,过滤部整体与固态杂质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确保过滤部整体过滤性能的稳定。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6.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7.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28.图中:1、框架管;2、滑动管;3、过滤网板;4、第一过滤孔;5、第一支撑环;6、第二支撑环;7、第一弹性件;8、第一导向杆;9、第三支撑环;10、第二导向杆;11、第二弹性件;12、过滤段;13、包覆管;14、第二过滤孔;15、导流管;16、密封环;17、密封层;18、支撑架;19、遮挡架。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30.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框架管1,框架管1实现对结构整体的稳定支撑,确保结构整体功能的稳定,框架管1内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形变的过滤部,沿过滤部厚度方向的截面积与其形变量成正比,当过滤部的顶部存在的固态杂质越来越多的时候,作用到过滤部上的固态杂质和滞留水分的重力逐渐变大,过滤部的表面平整度与作用在其上的作用力的大小成反比,在作用到过滤部表面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使得过滤部形变的程度越来越大,过滤部的透水性与其形变量成正比,通过过滤部自身形变程度的逐渐增大,来逐渐改变过滤部整体的过滤性能。
31.如图2-图4所示,过滤部包括依次嵌套且依次滑动的若干滑动管2,远离框架管1管壁一侧的框架管1内滑动连接有过滤网板3,该结构的设置,确保过滤部整体具有稳定的形变的功能,过滤网板3的端面以及滑动管2的内管壁上均开设有若干第一过滤孔4,开设的第一过滤孔4用于确保过滤网板3和滑动管2的内管壁具有稳定的过滤功能,过滤部内存在维持若干滑动管2的顶面和过滤网板3的顶面平齐的作用力,在过滤部内部存在的作用力的作用下,确保过滤部在未受到顶部压力的时候保持顶面平齐的状态,进而在过滤部的整体受
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会产生稳定的形变的过程,推动过滤部顶部的固态杂质移动,使得固态杂质之间出现间隙,提高结构整体的透水和过滤性能。
32.如图2-图4所示,滑动管2的外侧靠近顶部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环5,滑动管2的内侧靠近底部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环6,通过第一支撑环5与第二支撑环6的相互卡接,实现对相邻两个滑动管2之间相对滑动的限位作用,确保过滤部整体形变功能的稳定,相邻两个滑动管2之间的第一支撑环5和第二支撑环6之间以及过滤网板3与第二支撑环6之间均设有若干第一弹性件7,第一弹性件7设置为弹簧,第二支撑环6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支撑环5滑动连接的若干第一导向杆8,通过第一导向杆8与第一支撑环5之间的滑动连接,增大了相邻的两个滑动管2之间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增强相邻的两个滑动管2之间连接关系的稳定。
33.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弹性件7套设在第一导向杆8的外侧,通过第一导向杆8实现对第一弹性件7形变过程的限位作用,确保形变后的第一弹性件7产生弹力的驱动效果的稳定,同时利用形变的第一弹性件7产生的弹力实现对滑动管2和过滤网板3整体的推动,进而确保过滤部的顶部在未受到外力的作用力保持形变部整体表面的平整,使得形变部在受到固态杂质重力的作用时,形变的效果更加稳定。
34.如图2-图4所示,框架管1的内管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环9,第三支撑环9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与位于外侧的第一支撑环5滑动连接的第二导向杆10,第二导向杆10的外侧套有与第一支撑环5贴合的第二弹性件11,第二弹性件11设置为弹簧,通过第二导向杆10与过滤部位于外侧的第一支撑环5的滑动连接,实现过滤部整体与框架管1之间的滑动连接,利用形变的第二弹性件11产生的弹力实现对第一支撑环5的稳定推动,确保过滤部整体所处状态的稳定,确保过滤部过滤功能的稳定。
35.如图2-图4所示,框架管1的管壁上设有过滤段12,位于外侧的框架管1上固定连接有包覆在过滤段12外侧的包覆管13,过滤段12上开设有与包覆管13连通的若干第二过滤孔14,雨水通过过滤段12上的第二过滤孔14进入到包覆管13内,包覆管13的底部连通有与框架管1连通的若干导流管15,过滤段12实现对雨水和固态杂质的过滤和分离作用,避免固态杂质落入到雨水排放系统的深处,包覆管13实现对自过滤段12流出的雨水的承接作用,进而通过导流管15将包覆管13内的雨水运送回框架管1内,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和利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增强结构整体的透水和过滤的性能。
36.如图2-图4所示,位于第一弹性件7上方的若干第一导向杆8和位于第二弹性件11上方的若干第二导向杆10上均滑动连接有密封环16,密封环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支撑环5贴合的密封层17,密封层17的材质设置为弹性橡胶,设置的密封环16实现对密封层17的稳定支撑,确保密封层17随着密封环16移动过程的稳定,同时在形变的第二弹性件11或第一弹性件7产生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实现对密封环16的稳定推动,同时在固态杂质存在的重力的作用下,实现对第一支撑环5的稳定支撑,进而实现对密封层17的挤压变形,在形变的密封层17的作用下,实现对第一支撑环5与滑动管2内壁接缝处的稳定密封,进而有效确保结构整体的密封性,实现对固态杂质的稳定过滤。
37.如图2所示,位于过滤部下方的框架管1的内管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架18,框架管1的管口处盖合有遮挡架19,设置的遮挡架19实现对形变后的过滤部的稳定支撑,确保形变后的过滤部整体保持在稳定的状态,遮挡架19实现对框架管1口处的稳定盖合,避免过路行
人失足掉落,同时设置的遮挡架19,利用遮挡架19具有的孔隙,确保结构整体透水和排水性能的稳定。
38.工作原理:当雨水和固态杂质逐渐落入到框架管1内时,固态杂质会逐渐堆积到过滤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堆积到过滤部上的杂质越来越多,过滤部的透水性越来越差,此时聚集到过滤部顶部的水也越来越多,在水和固态杂质重力的作用下,推动各个滑动管2以及过滤网板3向下滑动,使得滑动管2管壁上的第一过滤孔4逐渐漏出,逐渐增强过滤部整体的过滤和透水性能,同时在过滤部形变的过程中会推动板结的固态杂质之间出现间隙,进一步增强结构整体的透水性能,在形变部整体形变的过程中还会通过形变部整体与第二导向杆10之间的滑动连接逐渐向下移动,过滤段12逐渐漏出,实现对雨水的过滤作用,水通过过滤段12的第二过滤孔14进入到包覆管13内,包覆管13内的水通过导流管15回流到框架管1内,此时第一弹性件7和第二弹性件11均处在被压缩的状态下,在过滤部顶部固态杂质逐渐被清理时,作用到过滤部整体的作用力逐渐减小,在形变的第一弹性件7和第二弹性件11产生的弹力的作用下,使得形变后的过滤部逐渐复位,上述便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