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压力桩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压力桩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压力桩基。


背景技术:

2.由桩和连接桩顶的桩承台(简称承台)组成的深基础或由柱与桩基连接的单桩基础,简称桩基。
3.现有桩基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预制桩和灌注桩多种,灌注桩作为常用的桩基在日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灌注桩的制作过程中通常要预先打出用于灌注桩基的桩基孔,然后将桩基的钢筋架放置在桩基孔内,进而将混凝土灌注到桩基孔内,完成对桩基的制作过程,传统的桩基与桩基孔之间仅通过凝固后的混凝土与孔洞的孔壁相互贴合,桩基与桩基孔之间的接触面积仅由硬化后的混凝土和桩基孔的形状决定,因而形成的桩基的稳定性会受到很多不定因素的影响,因而设置一种结构来加强桩基和桩基孔连接稳定性的结构就很有必要。
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桩基,通过的结构的设置达到增强桩基结构稳定性的目的。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压力桩基,包括钢筋架以及包覆在其外侧的混凝土层,位于所述钢筋架的内侧设有若干导流管,所述钢筋架内设有随混凝土灌入逐渐推动导流管的出料口穿至桩基孔孔壁内的作用力。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钢筋架和混凝土层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桩基的整体结构,在混凝土逐渐灌入到桩基孔内时会驱动钢筋架内的结构动作,进而产生驱动导流管的出料口穿至桩基孔的孔壁内,在导流管导流的作用下使得混凝土流至桩基孔的内壁内,进而增大桩基整体与桩基孔连接处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提高桩基整体的稳定性。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管与钢筋架转动连接,所述导流管与钢筋架之间存在维持自然状态的导流管收纳在钢筋架内侧的作用力,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若干所述导流管之间传动连接有驱动部,所述导流管穿至桩基孔孔壁内的长度与驱动部至桩基孔孔底的距离成反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混凝土灌入到桩基孔内时,混凝土的重力会作用到驱动部上,驱动部向下移动,驱动部移动带与其传动连接的导流管转动,导流管在转动的过程中会逐渐穿入到桩基孔的孔壁内,进而通过导流管的作用使得混凝土可以更多地流入到桩基孔的孔壁内,实现对桩基整体强度的增强。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筋架包括环形分布的若干长筋和套设在其外侧的若干环形筋,若干所述环形筋沿长筋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导流管与环形筋转动连接,所述导流管与环形筋的转动连接处设有维持导流管长度方向竖直向上的弹性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长筋和环形筋的共同作用构成了钢筋架的整体结构,利用形变的弹性件产生的弹力实现对导流管的限位,确保导流管维持收纳在钢筋架内侧的位置,避免导流管穿出钢筋架影响钢筋架安装在桩基孔内的过程。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管包括穿至桩基孔孔壁内的出料管以及供混凝土流入导流管的入料管,所述环形筋上固定连接有限制导流管转动轨迹的限位块,当所述导流管与限位块相互贴合时,所述出料管的中心线呈倾斜向下的状态。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块与导流管的相互贴合,确保旋转停止的导流管的出料管的中心线处在倾斜向下的状态,确保进入到导流管内的混凝土可以更好地灌入到桩基孔的孔壁内,实现对桩基整体强度的增强。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料管远离入料管的一端设置为尖端,所述出料管顶壁的截面形状为v形。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尖端使得出料管可以更好地穿入到桩基孔的孔壁内,将出料管顶壁的截面形状设置为v形,使得出料管的顶壁和桩基孔的孔壁贴合时可以更好地破开桩基孔的孔壁,确保导流管与桩基孔孔壁的插接状态更加稳定。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部包括承接板以及与承接板固定连接的若干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的另一端与导流管固定连接,沿所述承接板的厚度方向开设有将其贯穿的落料口。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的落料口用于混凝土越过承接板继续下落,承接板实现对混凝土的暂时承接,利用混凝土的重力带动承接板向下移动,承接板移动带动与承接板固定连接的柔性连接件移动,柔性连接件移动带动导流管绕着环形筋转动,确保导流管穿至桩基孔孔壁内过程的稳定。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接板呈漏斗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漏斗状的结构实现对混凝土灌注过程的导向作用,加快混凝土的灌注过程。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形筋上转动连接有若干导向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导向轮实现对钢筋架安装在桩基孔内过程的导向作用,确保钢筋架放置状态的稳定,确保桩基整体结构的稳定。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通过钢筋架和混凝土层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桩基的整体结构,在混凝土逐渐灌入到桩基孔内时会驱动钢筋架内的结构动作,进而产生驱动导流管的出料口穿至桩基孔的孔壁内,在导流管导流的作用下使得混凝土流至桩基孔的内壁内,进而增大桩基整体与桩基孔连接处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提高桩基整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钢筋架的爆炸图;
26.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7.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28.图中:1、钢筋架;2、混凝土层;3、导流管;4、长筋;5、环形筋;6、弹性件;7、出料管;
8、入料管;9、限位块;10、尖端;11、承接板;12、柔性连接件;13、导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30.一种压力桩基,如图1-图3所示,包括钢筋架1以及包覆在其外侧的混凝土层2,通过钢筋架1和混凝土层2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桩基的整体结构,位于钢筋架1的内侧设有若干导流管3,钢筋架1内设有随混凝土灌入逐渐推动导流管3的出料口穿至桩基孔孔壁内的作用力,在灌注的混凝土驱动的作用下,使得导流管3的出料口逐渐穿至桩基孔的孔壁内,进而在导流管3的作用下使得灌注在桩基孔内的混凝土可以更好地流入到桩基孔的孔壁内,增大了桩基整体与桩基孔之间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增强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31.如图2-图4所示,导流管3与钢筋架1转动连接,导流管3与钢筋架1之间存在维持自然状态的导流管3收纳在钢筋架1内侧的作用力,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确保导流管3收纳在钢筋架1内侧状态的稳定,避免导流管3在安装钢筋架1时穿出钢筋架1影响钢筋架1的安装过程,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的若干导流管3之间传动连接有驱动部,导流管3穿至桩基孔孔壁内的长度与驱动部至桩基孔孔底的距离成反比,当混凝土逐渐灌注在桩基孔内时,在混凝土重力的作用下带动驱动部向下滑动,驱动部移动实现对导流管3的驱动,确保导流管3穿至桩基孔的孔壁内。
32.如图2-图4所示,钢筋架1包括环形分布的若干长筋4和套设在其外侧的若干环形筋5,环形筋5与长筋4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环形筋5上转动连接有若干导向轮13,设置的导向轮13实现对钢筋架1放置过程的导向作用,确保钢筋架1放置在桩基孔内状态的稳定,确保钢筋架1加强功能的稳定,进而增强桩基整体结构的稳定,若干环形筋5沿长筋4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导流管3与环形筋5转动连接,导流管3与环形筋5的转动连接处设有维持导流管3长度方向竖直向上的弹性件6,弹性件6设置为扭簧,利用形变的扭簧产生的弹力确保导流管3保持竖直向上的状态,避免导流管3在钢筋架1安装的过程中影响到钢筋架1的安装。
33.如图2-图4所示,导流管3包括穿至桩基孔孔壁内的出料管7以及供混凝土流入导流管3的入料管8,环形筋5上焊接有限制导流管3转动轨迹的限位块9,当导流管3与限位块9相互贴合时,出料管7的中心线呈倾斜向下的状态,该结构的设置利用导流管3的倾斜使得混凝土在导流管3内流动时会受到自身重力的分力作用,确保混凝土流动过程的稳定,出料管7远离入料管8的一端设置为尖端10,出料管7顶壁的截面形状为v形,该结构的设置确保出料管7在与桩基孔孔壁贴合的时候更好地破开桩基孔的孔壁,利用出料管7设置的尖端10使得出料管7可以更好地破开桩基孔的孔壁并穿入到桩基孔的孔壁内,确保混凝土在导流管3的作用下可以更好地流入到桩基孔的孔壁内。
34.如图2-图4所示,驱动部包括承接板11以及与承接板11固定连接的若干柔性连接件12,柔性连接件12的另一端与导流管3固定连接,柔性连接件12设置为柔性钢索,沿承接板11的厚度方向开设有将其贯穿的落料口,设置的落料口一方面使得灌浆管可以越过承接板11向下移动,同时使得落入到承接板11上的混凝土可以越过承接板11继续向下滑动,承接板11呈漏斗状,利用漏斗状的承接板11内具有的斜面实现对混凝土的收集和导流作用,当混凝土落入到承接板11上时,在混凝土重力的作用下实现对承接板11的推动,承接板11
移动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柔性连接件12移动,柔性连接件12移动带动导流管3转动,确保导流管3的入料口穿至桩基孔孔壁内过程的稳定。
35.工作原理:将钢筋架1放入到实现开设的桩基孔内,在该过程中在弹性件6弹力的作用下,确保导流管3处于收纳在钢筋架1内侧的状态,避免导流管3影响到钢筋架1穿至桩基孔内的过程,将混凝土灌注到桩基孔内,混凝土落到承接板11上,在混凝土重力的作用下,带动承接板11向下滑动,承接板11移动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柔性连接件12移动,柔性连接件12移动带动导流管3转动,导流管3转动的过程中导流管3的出料口逐渐穿至桩基孔的孔壁内,混凝土通过导流管3流动至桩基孔的孔壁内,增大了结构整体与桩基孔连接处的接触面积,实现对桩基整体结构强度的增强,上述便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