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多瓣式锚头与钢绞线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多瓣式锚头与钢绞线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锁锚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瓣式锚头与钢绞线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之中,新建建筑物地下室深度越建越深,深挖地下室不可避免受到地下水位的影响,尤其是地下室底板在高压力地下水直接作用下极容易发生变形、开裂、渗水等病害,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3.针对上述病害,一般会采用加厚底板及压重抗浮、防水板后补抗浮锚杆抗浮、泄水减压等常规方法,但是采用常规方法解决上述地下室底板抗浮病害又会产生如下问题:1、加厚底板及压重抗浮:增加的底板厚度会大大减小地下室净高,影响使用;2、防水板后补抗浮锚杆抗浮:现有地下室结构已经形成,底板开孔时压力地下水会喷涌而出,基础下方泥沙会随之带出,严重时基础底部会被掏空,影响既有结构地基承载力,产生结构安全隐患,锚杆钻孔会将现有防水板防水破坏,且无法恢复;3、泄水减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抗浮问题,排水沟及排水设施需要定期围护,运营成本高,且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为上层滞水,透水率较低的土层。
4.针对以上情况,申请人尝试采用斜拉钢绞线,将地基底板跨中区承受的浮力,通过斜拉钢绞线传导到地基底板支座区,从而对跨中区11提供抗浮力,防止其破裂,取得了非常好的技术效果。
5.但是,针对斜拉钢绞线与地基底板支座区的自锁锚固,常用的自锁锚杆与钢绞线之间需要加入转换锚具接头进行固定,其增加了用料成本,且抗拔力有限,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多瓣式锚头与钢绞线连接装置,其能实现自锁锚固,同时抗拔力更强。
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瓣式锚头与钢绞线连接装置,其包括底座、若干扩张瓣和锁紧环,底座顶部设置有进线孔、底部设置有若干出线孔,若干根钢绞线从进线孔伸入且单根钢绞线分别从出线孔穿出并与底座锚固,底座顶部周向设置有倾斜滑面,若干扩张瓣内侧面分别与所述倾斜滑面滑动连接,扩张瓣顶部设置有穿孔,锁紧环从各个穿孔中穿过。
8.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限位环,扩张瓣外侧面周向设置有限位槽,限位环从各个限位槽中穿过。
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底座顶部周向的倾斜滑面为圆锥面或者楔形面。
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出线孔为锥形孔,且靠近底座底部一侧的直径大于靠近底座内部一侧的直径。
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出线孔设置有1~30个,所述进线孔设置有一个,所述出线孔数量与钢绞线根数一一对应。
12.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钢管,其嵌套在钢绞线上且端部与扩张瓣顶部相抵持。
1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第一管件、第二管件和封板,所述第一管件顶部开设进线孔且顶部周向设置有倾斜滑面;第二管件顶部与第一管件相互连通,二者一体成型;封板封堵第二管件底部开口并与之固定,封板上开设有出线孔。
14.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地基底板、桩基、预应力张拉装置和两转向支座,地基底板包括浇筑成型并相互连接的跨中区和支座区,支座区底部固定连接桩基,
15.两转向支座,分别固定在跨中区表面,且位于两支座区之间;
16.预应力张拉装置,设置于两转向支座之间;
17.钢绞线,两股钢绞线一端分别与预应力张拉装置锚固、另一端分别倾斜向下伸入支座区内并与底座锚固,两股钢绞线中间部位分别与两转向支座相抵持。
18.更进一步优选的,每股钢绞线由三根钢绞线组成。
19.本实用新型的多瓣式锚头与钢绞线连接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1)通过在底座顶部设置进线孔、底部设置出线孔,可以方便钢绞线铰接固定,且抗拔强度很高,再在底座顶部周向设置倾斜滑面,以及与之配合的扩张瓣,就能实现自锁锚固;
21.(2)设置限位环,便于合拢扩张瓣后放入钻孔内;
22.(3)出线孔为锥形孔,便于钢绞线锚固;
23.(4)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是在地下室抗浮施工技术中开发而来,应用于地下室抗浮施工具有施工工期短,抗浮见效快的优点,所有施工作业均在防水板面进行,施工简便,无需钻穿防水板,施工不受水压力的影响,不会破坏现有防水层,无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现有地下室净空满足施工要求,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正剖视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在地下室抗浮应用中的平面布局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在地下室抗浮应用中的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如图1所示,结合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多瓣式锚头与钢绞线连接装置,其包括底座1、若干扩张瓣2、锁紧环(图中未画出)、限位环(图中未画出)和钢管(图中未画出)。
32.底座1,为扩张瓣2提供滑动支撑,并锚固钢绞线s。其顶部设置有进线孔101、底部设置有若干出线孔102,若干根钢绞线s从进线孔101伸入且单根钢绞线s分别从出线孔102穿出并与底座1锚固。
33.具体的,所述底座1包括第一管件11、第二管件12和封板13,所述第一管件11顶部开设进线孔101且顶部周向设置有倾斜滑面;第二管件12顶部与第一管件11相互连通,二者一体成型;封板13封堵第二管件12底部开口并与之固定,封板13上开设有出线孔102。
34.优选的,所述出线孔102为锥形孔,且靠近底座1底部一侧的直径大于靠近底座1内部一侧的直径。如此,钢绞线s的锚固接头可嵌入锥形的出线孔102内,防止脱出。具体的,所述出线孔102设置有1~30个,所述进线孔101设置有一个,所述出线孔102数量与钢绞线s根数一一对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孔102设置有3个,3根钢绞线s从进线孔101进入,单根钢绞线s分别从出线孔102穿出并锚固。
35.为了给扩张瓣2提供滑动支撑,底座1顶部周向设置有倾斜滑面,若干扩张瓣2内侧面分别与所述倾斜滑面滑动连接,具体的,所述底座61顶部周向的倾斜滑面为圆锥面或者楔形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件11顶部周向设置为锥形面,扩张瓣2贴在锥形面表面上下滑动。
36.为了使得扩张瓣2在滑动过程中尾部向外伸出,需要对其顶部进行限位。扩张瓣2顶部设置有穿孔21,锁紧环从各个穿孔21中穿过。具体的,所述扩张瓣2可采用铁丝圈。
37.在将所述连接装置放入钻孔过程中,需要先将扩张瓣2合拢,因此,本实用新型在扩张瓣2外侧面周向设置有限位槽22,限位环从各个限位槽22中穿过。具体的,所述限位环采用可松开的铁丝圈,只是起到短暂合拢扩张瓣2的作用,在后期扩张瓣2张开的过程中,限位环逐渐松开。
38.为了辅助扩张瓣2滑动张开,还包括钢管,其嵌套在钢绞线s上且端部与扩张瓣2顶部相抵持。通过敲击钢管,扩张瓣2向下滑动,扩张瓣2尾部伸出,并起到自锁作用。
39.以下以地下室地基抗浮为例,介绍本实施例的多瓣式锚头与钢绞线连接装置的实用方法。
40.如图4~5,地基底板3,为现有技术,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地基底板1包括一体浇筑成型并相互连接的跨中区31和支座区32,支座区32为建筑主要承力区,底部固定连接桩基4,其底部一般设置有较厚的承台,用于连接桩基4,因此其浇筑整体厚度较厚,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其抗浮能力更强;跨中区31为连接支座区32之间的浇筑区域,其厚度相对薄弱,且面积较大,因此抗浮能力差,容易在地下水的浮力作用下发生破裂的情况,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其抗浮问题而设计。
41.本发明的主要设计思路为:将跨中区31承受的浮力,通过斜拉钢绞线s传导到支座
区32,从而对跨中区31提供抗浮力,防止其破裂。
42.s1,标识安装位置:根据工程图纸,找出支座区32的位置,以四个支座区32中心为顶点连线形成四边形,在地基底板1上标识四边形边线中点或对角线中点。一般而言,所述四边形边线中点或对角线中点的位置附近设置预应力张拉装置5。
43.s2,安装转向支座4:在步骤s1得到的四边形边线中点或对角线中点两侧对称安装转向支座6。
44.s3,打孔、扩孔:从跨中区31开始,往支座区32倾斜向下钻孔直到支座区32,再在得到的钻孔底部扩孔。钻孔和扩孔属于成熟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45.以上步骤s2和s3执行顺序不分先后,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先后进行。
46.s4,锚固钢绞线s:将钢绞线s从底座1的进线孔101伸入且单根钢绞线s分别从出线孔102穿出并与底座1锚固,再通过限位环将扩张瓣2合拢,后将底座1和扩张瓣2放入钻孔底部的扩孔内,再将钢管嵌套在钢绞线s上,钢管末端抵持在扩张瓣2顶部,敲击钢管使得扩张瓣2张开并与扩孔形成自锁,再通过钢管往钻孔内灌注锚固浆料,取出钢管,待锚固浆料凝固。锚固浆料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47.s5,预应力张拉:将所述钢绞线s的自由端通过转向支座6后张紧,并与预应力张拉装置5锚固。
48.s6,找平:在所述地基1上铺设抗渗混凝土层,使得抗渗混凝土层淹没所述转向支座6和预应力张拉装置5。
49.安装完成后,形成的结构如下:
50.两转向支座6,分别固定在跨中区31表面,且位于两支座区32之间;
51.预应力张拉装置5,设置于两转向支座6之间;
52.钢绞线s,两股钢绞线s一端分别与预应力张拉装置5锚固、另一端分别倾斜向下伸入支座区32内并与底座1锚固,两股钢绞线5中间部位分别与两转向支座6相抵持。其中,每股钢绞线s由三根钢绞线组成。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