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器声学 专利正文
吉他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吉他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乐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吉他。


背景技术:

2.吉他作为广受欢迎的乐器,在电子化潮流下,将传统吉他与电子操控系统进行结合的产品已得到普及。在此基础上,应用有电子操控系统的吉他由于设置有走线、发声单元等多个部件,该多个部件在吉他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移位、非正常摆动等产生负面影响的作动,甚至造成吉他破损。如何提高该种吉他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耐用性更强、可靠性更高、音质更稳定的吉他。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吉他,包括琴体、加振喇叭以及线缆,所述琴体包括共鸣腔,所述加振喇叭及所述线缆设于所述共鸣腔内,所述加振喇叭与所述琴体连接,所述线缆与所述加振喇叭电连接,所述加振喇叭包括:
5.底座,用于与所述琴体的底板固定;
6.发声单元,与所述线缆电连接,并用于接收电信号以振动发声;
7.壳体,与所述底座连接,并用于容纳所述发声单元;
8.线缆固定单元,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线缆固定单元包裹所述线缆的至少一段。
9.进一步的,所述加振喇叭通过所述底座与所述琴体固定,降低了所述加振喇叭发生异常摆动的可能性。所述线缆与所述发声单元的连接处通过所述线缆固定单元进行保护及固定,一方面避免了所述线缆在使用过程中因非正常摆动产生杂音,以提升所述吉他的音质;另一方面避免了所述线缆因弯折等在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所造成的破损,提升所述吉他的耐用性及可靠性。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使所述线缆穿过所述线缆固定单元并与所述发声单元连接。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贯穿所述壳体的壳壁,所述线缆固定单元卡设于所述第一贯穿孔。
12.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部容纳并保护所述发声单元,所述线缆通过所述第一贯穿孔及所述线缆固定单元与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所述发声单元实现连接,不会破坏所述壳体对所述发声单元的保护,且,对所述线缆与所述发声单元的连接段亦可实现较好的固定及保护,进一步提升所述吉他的可靠性。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底座一侧,所述第一壳体设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底座一侧,所述第一贯穿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为圆环状,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底座设于圆环状的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个开口两侧。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振簧,所述振簧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壳体及所述底座通过所述振簧连接。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振簧包括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以及第三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及所述第二单元通过所述第三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单元与所述壳体连接。
1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及所述底座通过所述振簧连接,所述振簧可提供缓冲,可降低容纳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发声单元受到直接物理冲击的风险,提升所述吉他的可靠性。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固定单元,所述底板包括第二固定单元,所述第一固定单元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固定连接。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固定单元,所述底板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固定单元,使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单元与一个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匹配并通过螺栓固定,以使所述底座与所述琴体固定。
20.进一步的,可通过螺母等固定安装方式固定所述底座与所述背板,提升所述加振喇叭与所述琴体之间的固定强度,进而提升所述吉他的可靠性。
2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包括第一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线缆固定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加振喇叭的轴线方向延伸。
22.进一步的,所述线缆与所述线缆固定单元连接的第一段沿所述加振喇叭的轴线方向延伸,即,所述线缆与所述发声单元连接后以平直的方向朝远离所述加振喇叭的方向伸展,避免了所述线缆在连接处的弯折,避免所述线缆破损,提升所述吉他的可靠性。
2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吉他,所述加振喇叭通过所述底座与所述琴体固定,降低了所述加振喇叭发生异常摆动的可能性。所述线缆与所述发声单元的连接处通过所述线缆固定单元进行保护及固定,一方面避免了所述线缆在使用过程中因非正常摆动产生杂音,以提升所述吉他的音质;另一方面避免了所述线缆因弯折等在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所造成的破损,提升所述吉他的耐用性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吉他的正视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吉他的立体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吉他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27.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吉他的加振喇叭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0.吉他
ꢀꢀꢀꢀꢀꢀꢀꢀꢀꢀꢀꢀꢀꢀꢀꢀꢀꢀꢀꢀꢀꢀꢀꢀꢀꢀꢀꢀꢀꢀ131.加振喇叭
ꢀꢀꢀꢀꢀꢀꢀꢀꢀꢀꢀꢀꢀꢀꢀꢀꢀꢀꢀꢀꢀꢀꢀꢀꢀꢀ
10
32.底座
ꢀꢀꢀꢀꢀꢀꢀꢀꢀꢀꢀꢀꢀꢀꢀꢀꢀꢀꢀꢀꢀꢀꢀꢀꢀꢀꢀꢀꢀꢀ
11
33.第一连接端
ꢀꢀꢀꢀꢀꢀꢀꢀꢀꢀꢀꢀꢀꢀꢀꢀꢀꢀꢀꢀꢀꢀꢀꢀ
111
34.第一固定单元
ꢀꢀꢀꢀꢀꢀꢀꢀꢀꢀꢀꢀꢀꢀꢀꢀꢀꢀꢀꢀꢀꢀ
112
35.壳体
ꢀꢀꢀꢀꢀꢀꢀꢀꢀꢀꢀꢀꢀꢀꢀꢀꢀꢀꢀꢀꢀꢀꢀꢀꢀꢀꢀꢀꢀꢀ
12
36.第一壳体
ꢀꢀꢀꢀꢀꢀꢀꢀꢀꢀꢀꢀꢀꢀꢀꢀꢀꢀꢀꢀꢀꢀꢀꢀꢀꢀ
121
37.第二壳体
ꢀꢀꢀꢀꢀꢀꢀꢀꢀꢀꢀꢀꢀꢀꢀꢀꢀꢀꢀꢀꢀꢀꢀꢀꢀꢀ
122
38.第一贯穿孔
ꢀꢀꢀꢀꢀꢀꢀꢀꢀꢀꢀꢀꢀꢀꢀꢀꢀꢀꢀꢀꢀꢀꢀꢀ
123
39.发声单元
ꢀꢀꢀꢀꢀꢀꢀꢀꢀꢀꢀꢀꢀꢀꢀꢀꢀꢀꢀꢀꢀꢀꢀꢀꢀꢀ
13
40.线缆固定单元
ꢀꢀꢀꢀꢀꢀꢀꢀꢀꢀꢀꢀꢀꢀꢀꢀꢀꢀꢀꢀꢀꢀ
14
41.振簧
ꢀꢀꢀꢀꢀꢀꢀꢀꢀꢀꢀꢀꢀꢀꢀꢀꢀꢀꢀꢀꢀꢀꢀꢀꢀꢀꢀꢀꢀꢀ
15
42.第一单元
ꢀꢀꢀꢀꢀꢀꢀꢀꢀꢀꢀꢀꢀꢀꢀꢀꢀꢀꢀꢀꢀꢀꢀꢀꢀꢀ
151
43.第二单元
ꢀꢀꢀꢀꢀꢀꢀꢀꢀꢀꢀꢀꢀꢀꢀꢀꢀꢀꢀꢀꢀꢀꢀꢀꢀꢀ
152
44.第三单元
ꢀꢀꢀꢀꢀꢀꢀꢀꢀꢀꢀꢀꢀꢀꢀꢀꢀꢀꢀꢀꢀꢀꢀꢀꢀꢀ
153
45.线缆
ꢀꢀꢀꢀꢀꢀꢀꢀꢀꢀꢀꢀꢀꢀꢀꢀꢀꢀꢀꢀꢀꢀꢀꢀꢀꢀꢀꢀꢀꢀ
16
46.第一段
ꢀꢀꢀꢀꢀꢀꢀꢀꢀꢀꢀꢀꢀꢀꢀꢀꢀꢀꢀꢀꢀꢀꢀꢀꢀꢀꢀꢀ
161
47.第二段
ꢀꢀꢀꢀꢀꢀꢀꢀꢀꢀꢀꢀꢀꢀꢀꢀꢀꢀꢀꢀꢀꢀꢀꢀꢀꢀꢀꢀ
162
48.第三段
ꢀꢀꢀꢀꢀꢀꢀꢀꢀꢀꢀꢀꢀꢀꢀꢀꢀꢀꢀꢀꢀꢀꢀꢀꢀꢀꢀꢀ
163
49.琴体
ꢀꢀꢀꢀꢀꢀꢀꢀꢀꢀꢀꢀꢀꢀꢀꢀꢀꢀꢀꢀꢀꢀꢀꢀꢀꢀꢀꢀꢀꢀ
18
50.共鸣腔
ꢀꢀꢀꢀꢀꢀꢀꢀꢀꢀꢀꢀꢀꢀꢀꢀꢀꢀꢀꢀꢀꢀꢀꢀꢀꢀꢀꢀ
181
51.底板
ꢀꢀꢀꢀꢀꢀꢀꢀꢀꢀꢀꢀꢀꢀꢀꢀꢀꢀꢀꢀꢀꢀꢀꢀꢀꢀꢀꢀꢀꢀ
182
52.第二固定单元
ꢀꢀꢀꢀꢀꢀꢀꢀꢀꢀꢀꢀꢀꢀꢀꢀꢀꢀꢀꢀꢀꢀ
183
53.轴线
ꢀꢀꢀꢀꢀꢀꢀꢀꢀꢀꢀꢀꢀꢀꢀꢀꢀꢀꢀꢀꢀꢀꢀꢀꢀꢀꢀꢀꢀꢀ
x
54.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55.以下描述将参考附图以更全面地描述本技术内容。附图中所示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使本技术透彻和完整,并且将本技术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
56.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制本技术。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文中使用时,“包括”和/或“包含”和/或“具有”,整数,步骤,操作,组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组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57.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此外,除非文中明确定义,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和本技术内容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
58.以下内容将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须注意的是,参考附图中所描绘的组件不一定按比例显示;而相同或类似的组件将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或类似的技术用语。
59.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60.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吉他1,包括琴体18、加振喇叭10以及线缆16。琴体18包括共鸣腔,加振喇叭10及线缆16设于共鸣腔181内。加振喇叭10与琴体18连接,线缆16与加振喇叭10电连接。
61.加振喇叭10包括底座11、壳体12、发声单元13以及线缆固定单元14。底座11用于与琴体18的底板固定。发声单元13与线缆16电连接,并用于接收电信号以振动发声。壳体12与底座11连接,并用于容纳发声单元13。线缆固定单元14与壳体12连接,线缆固定单元14包裹线缆16的至少一段。
62.进一步的,加振喇叭10通过底座11与琴体18固定,降低了加振喇叭10发生异常摆动的可能性。线缆16与发声单元13的连接处通过线缆固定单元14进行保护及固定,一方面避免了线缆16在使用过程中因非正常摆动产生杂音,以提升吉他1的音质;另一方面避免了线缆16因弯折等在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所造成的破损,提升吉他1的耐用性及可靠性。
63.于一实施例中,底座11包括第一连接端111及第一固定单元112,底板182包括第二固定单元183,第一固定单元112与第二固定单元183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端111与第一固定单元112固定,第一连接端111可朝向远离底板182的方向凸起。
64.于一实施例中,底座11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单元112,底板182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固定单元183,使每个第一固定单元112与一个第二固定单元183匹配并通过螺栓固定,以使底座11与琴体18固定。
65.于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固定单元112可设于轴线x的两侧,进一步可以为对称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单元112的数量还可以为大于两个,例如可以为呈三角型排布的三个第一固定单元112,以提升底座11与底板182的连接稳定性。
66.进一步的,可通过螺母等固定安装方式固定底座11与所述背板,提升加振喇叭10与琴体18之间的固定强度,进而提升吉他1的可靠性。
67.于一实施例中,壳体12包括第一壳体121及第二壳体122。第二壳体122设于第一壳体121靠近底座11一侧,第一壳体121设于第二壳体122远离底座11一侧,第一贯穿孔123开设于第二壳体122。
68.于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2为圆环状,第一壳体121及底座11设于圆环状的第二壳体122的两个开口两侧。第一壳体121可以为半包围状,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配合以容纳发声单元13。
69.于一实施例中,发声单元13可包括磁铁、线圈、振片以及电路板等用于配合以发声的功能元件,发声单元13收容于壳体12内。
70.于一实施例中,壳体12设有第一贯穿孔123,第一贯穿孔123贯穿壳体12的壳壁,线缆固定单元14可卡设于第一贯穿孔123。进一步的,第一贯穿孔123开设于第二壳体122,第一贯穿孔123可对应发声单元13的电路板的焊接点开设。
71.于一实施例中,使线缆16穿过线缆固定单元14并与发声单元13连接。
72.进一步的,壳体12内部容纳并保护发声单元13,线缆16通过第一贯穿孔123及线缆固定单元14与设于壳体12内部的发声单元13实现连接,不会破坏壳体12对发声单元13的保护,且,对线缆16与发声单元13的连接段亦可实现较好的固定及保护,进一步提升吉他1的可靠性。
73.于一实施例中,吉他1还包括振簧15,振簧15设于壳体12与底座11之间,壳体12及
底座11通过振簧15连接。
74.于一实施例中,振簧15包括第一单元151、第二单元152以及第三单元153。第一单元151及第二单元152通过第三单元153连接,第一单元151与底座11连接,第二单元152与壳体12连接。
75.进一步的,第一单元151与底座11的第一连接端111固定连接,振簧15主体设于第二壳体122内,使第二单元152的外侧壁与第二壳体122的内侧壁接触并固定。第三单元153连接于第一单元151与第二单元152之间,第三单元153为弹性材料,以提升壳体12与底座11之间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元151与第二单元152可以为两个同心的环状结构,第二单元152大于第一单元151。
76.进一步的,壳体12及底座11通过振簧15连接,振簧15可提供缓冲,降低容纳于壳体12内的发声单元13受到直接物理冲击的风险,提升吉他1的可靠性。
77.于一实施例中,线缆16包括第一段161,第一段161与线缆固定单元14连接,第一段161沿加振喇叭10的轴线x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轴线x可以为加振喇叭10的对称中轴线,或者,轴线x还可以为加振喇叭10的发声单元13与线缆16连接处线缆16的延伸方向。
78.于一实施例中,线缆16还包括第二段162、第三段163,第一段161与第二段162及第三段163依次连接。第二段162与第一段161的延伸方向不同或大致垂直,第三段163与第二段162的延伸方向不同或大致垂直,第三段163可与第一段161大致平行,使线缆16呈“u”型环绕设置,以降低线缆16因应力积累而破损的可能性。
79.进一步的,线缆16与线缆固定单元14连接的第一段161沿所述加振喇叭的轴线x方向延伸,即,线缆16与发声单元13连接后以平直的方向朝远离加振喇叭10的方向伸展,避免了线缆16在连接处的弯折,避免线缆16破损,提升吉他1的可靠性。
80.于一实施例中,线缆16一端连接加振喇叭10,另一端可连接一中央处理器。
81.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