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器声学 专利正文
集成式发声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集成式发声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集成式发声器。


背景技术:

2.扬声器和蜂鸣器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中,主要作为安防、警示以及其他各类用途。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将扬声器和蜂鸣器合二为一的发声装置,由于扬声器发声时需要设置排气窗口并保持发声孔敞开才能更好地发声,而蜂鸣器发声时则相反,需要封闭后音腔,防止气流外泄,才能更好地发声。所以,简单地将扬声器和蜂鸣器结构合并在一起,是不可行的,会致使发声装置的发声声级余量不足,达不到用户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既不影响扬声器气流排放、又不使蜂鸣器后音腔气流外泄的集成式发声器。
4.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集成式发声器,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的下端面敞口而上端面开设有发声孔;
7.扬声器,所述扬声器安装于所述壳体底部并封闭所述壳体的下端面敞口,所述扬声器与壳体之间形成一个容置空间;
8.压电片,所述压电片固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压电片与所述壳体共同构成一个蜂鸣器结构;
9.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压电片与扬声器之间并且将所述容置空间分隔成两个腔室,且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10.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扬声器、压电片分别通过引线与所述电控组件电连接。
1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集成式发声器包括壳体、扬声器、压电片、隔板以及电控组件,其中由壳体及压电片共同构成一个蜂鸣器结构,且扬声器同时作为壳体的底盖,使得集成式发声器同时具备扬声器和蜂鸣器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大大缩小发声器整体的体积,更加广泛适用于各种安装环境。而且,在压电片与扬声器之间设置隔板,且隔板将容置空间分隔成两个腔室,蜂鸣器结构位于上腔室,从上部发声,扬声器结构位于下腔室,从底部发声,互不干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隔板来保证蜂鸣器后音腔气流不外泄,使得蜂鸣器的发声效果好,同时扬声器设置在壳体底部,扬声器从壳体底部发声,也不影响扬声器气流排放,使得扬声器的发声效果好。总之,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隔板可使得扬声器和蜂鸣器的发声功能达到极致,最终使得该集成式发声器的发声效果最佳。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隔板为非整圆结构,所述隔板靠近电控组件的一端设有避空位,该避空位就是用于避开电控组件安装位置的,以使得结构紧凑,所述避空位的两侧对称设有与壳体连接的固定端,通过固定端,将隔板安装固定于壳体内底面,以封
闭蜂鸣器的后音腔,防止蜂鸣器发声时气流外泄,使得蜂鸣器发声效果好。
13.再改进,所述隔板的避空位相对的一侧设有与壳体内侧壁相配合的凸缘。通过设置凸缘,使得隔板嵌入壳体内侧壁,隔板与壳体内侧壁之间的固定更牢固。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压电片固装于壳体内底面并与发声孔位置相对。通过此设计,使得压电片与壳体之间共同构成一个蜂鸣器结构,且蜂鸣器从发声孔处发声。
15.再改进,所述壳体内底面具有用于定位并粘接压电片的环形凸起。通过此设计,使得压电片的安装更牢固。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壳体内侧壁上具有用于抵靠扬声器上端面边缘位置的环形凸台,所述壳体内侧壁上还具有多个用于抵靠扬声器下端面边缘位置的限位块。通过此设计,使得扬声器固定安装于壳体的底部并封闭壳体下端面敞口,同时,扬声器从壳体底部发声,不会影响扬声器的气流排放,保证扬声器的发声效果最佳。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电控组件为pcb板。通过电路板控制扬声器及蜂鸣器发声。
18.再改进,所述壳体内底面具有与pcb板形状相配的安装槽。
19.再改进,所述扬声器的发声方向朝向壳体底部。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集成式发声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集成式发声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22.图3为图1的俯视图;
23.图4为沿图3中a

a方向的剖视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集成式发声器的爆炸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中,1、壳体;1.1、发声孔;1.2、环形凸起;1.3、环形凸台;1.4、限位块;1.5、安装槽;2、扬声器;3、压电片;4、隔板;4.1、避空位;4.2、固定端;4.3、凸缘;5、电控组件;5.1、引线;5.2、引脚。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示出了一种集成式发声器,包括:
30.壳体1,壳体1的下端面敞口而上端面开设有发声孔1.1;
31.扬声器2,扬声器2安装于壳体1底部并封闭壳体1的下端面敞口,扬声器2与壳体1之间形成一个容置空间;
32.压电片3,压电片3固装于容置空间内,压电片3与壳体1共同构成一个蜂鸣器结构;
33.隔板4,隔板4设置在压电片3与扬声器2之间并且将容置空间分隔成两个腔室,且隔板4与壳体1固定连接;
34.电控组件5,电控组件5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且扬声器2、压电片3分别通过引线5.1与电控组件5电连接。
35.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集成式发声器包括壳体1、扬声器2、压电片3、隔板4以及电控组件5,其中由壳体1及压电片3共同构成一个蜂鸣器结构,且扬声器2同时作为壳体1的底盖,使得集成式发声器同时具备扬声器2和蜂鸣器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大大缩小发声器整体的体积,更加广泛适用于各种安装环境。而且,在压电片3与扬声器2之间,设置隔板4来保证蜂鸣器后音腔气流不外泄,使得蜂鸣器的发声效果好,同时扬声器2设置在壳体1底部,扬声器2从壳体1底部发声,也不影响扬声器2气流排放,使得扬声器2的发声效果好。
36.具体结构如下:
37.其中,壳体1及压电片3共同构成一个蜂鸣器结构,隔板4可视为蜂鸣器的底盖。
38.如图6,壳体1内底面具有用于定位并粘接压电片3的环形凸起1.2,压电片3固装于壳体1内底面的环形凸起1.2并与发声孔1.1位置相对,蜂鸣器从发声孔1.1处发声。具体安装中,首先通过工装定位放置再通过胶水粘结。压电片3的固装方式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是通过紧固件等方式固定。
39.如图7,隔板4为非整圆结构,在一个整圆中沿垂直于其中一条直径的方向切一刀即得到隔板4的非整圆结构,并在这一端设置用于避开电控组件5安装位置的避空位4.1,主要是为了避开电控组件5的相关引线5.1,以使得整体结构紧凑、美观。
40.避空位4.1的两侧对称设有与壳体1连接的固定端4.2,即固定端4.2的数量为两个,且该固定端4.2为隔板4的凸缘,并在该固定端4.2上设置安装孔,通过螺栓穿设入安装孔以固定,但也可以是其他的常规安装固定方式,例如焊接、粘结等,不局限于此。通过固定端4.2,将隔板4安装固定于壳体1内底面,以封闭蜂鸣器的后音腔,防止蜂鸣器发声时气流外泄,使得蜂鸣器发声效果好。
41.隔板4的避空位4.1相对的一侧设有与壳体1内侧壁相配合的凸缘4.3。通过设置凸缘4.3,使得隔板4嵌入壳体1内侧壁,隔板4与壳体1内侧壁之间的固定更牢固,同时,也使得隔板4封闭蜂鸣器后音腔的封闭效果更好,最终使得蜂鸣器的发声效果更好。
42.其中,扬声器2从壳体1底部发声。
43.壳体1内侧壁上具有用于抵靠扬声器2上端面边缘位置的环形凸台1.3,壳体1内侧壁上还具有多个用于抵靠扬声器2下端面边缘位置的限位块1.4,将扬声器2固定安装于壳体1的底部并封闭壳体1下端面敞口,但扬声器2与壳体1的装配结构也可以通过紧固件、粘结等多种方式实现,并不局限于此。同时,扬声器2从壳体1底部发声,不会影响扬声器2的气流排放,保证扬声器2的发声效果最佳。
44.还有,电控组件5上电性连接有分别与扬声器2、压电片3对应的引脚5.2,且引脚5.2伸出壳体1外部。进一步的,壳体1上端面开设有若干用以伸出引脚5.2的穿线孔。具体的,一方面,引脚5.2也可从壳体1侧部伸出,开孔位置也不局限于壳体1上端面;另一方面,还可在壳体1中嵌设若干与引脚5.2头端焊接相连的触点,并通过触点与外部设备相电连,并不局限于此。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2对应的引线5.1、引脚5.2均为两个;压电片3对应的引线5.1、引脚5.2均为三个。
45.电控组件5为pcb板,也可以为其他例如单片机之类的常规电控部件,并不局限于此。进一步的,pcb板一侧开设有若干用以卡设引线5.1的凹槽,使得引线5.1不易于紊乱,便于整理,同时,将所有的输出引脚5.2以及引线5.1都集中在同一块pcb板上,有利于具体应用时印制板面积的减小,有利于整体减小体积。
46.壳体1内底面具有与pcb板形状相配的安装槽1.5,以便于pcb板通过紧固件固定安装。
47.总之,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隔板4可使得扬声器2和蜂鸣器的发声功能达到极致,最终使得该集成式发声器的发声效果最佳。
48.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