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稻田沟厢式播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稻田沟厢式播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机具配件,具体涉及一种稻田沟厢式播种装置。


背景技术:

2.农林是利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农林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获得的产品是植物本身,农林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进行播种或者栽种前,需要在田地里开沟,往往通过拖拉机带动开沟播种装置在田地里开沟,开设的沟槽用于田地的排水。通常沟槽都是通过开沟播种装置中的犁头进行开设的,犁头在开沟过程中就在沟槽两侧泥土翻上来,容易形成空洞结构,那么开沟完成后还要对相邻两个沟槽之间的泥地面进行处理,避免种子卡在空洞结构处,无法更好的生根,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在开沟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平地播种,以提高效率的稻田沟厢式播种装置。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稻田沟厢式播种装置,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水平设置的平田板,平田板的底面沿平田板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开沟器,开沟器包括为三角形形状的两块连接板,连接板的其中一个锐角为接触角,连接板上位于接触角相邻的一侧侧边固定连接在平田板底面上且两块连接板上的接触角抵接在一起,连接板位于接触角相邻的另一侧侧边弯折形成呈三角形形状的开沟板,两块开沟板上分别与其对应连接板上接触角相邻的一侧侧边相互抵接并固定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由平田板前方朝向平田板斜下后方延伸的交角,平田板的上方且对应相邻两个开沟器之间的位置均设置有播种管,播种管为由前朝向斜下后方延伸的直管,播种管的下端为出口端,播种管的上端为进口端且为封闭设置,播种管的出口端朝向于平田板后方且对应的两个开沟器之间的位置,播种管的进口端固定连接有与其连通的送种管,平田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分别与各播种管和送种管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架。
6.在本实用新型中,本装置可以通过固定支架安装在拖拉机等移动装置的后端进行拖拽,在使用的时候,整个装置先下降,使开沟器插入于稻田的泥地中,平田板抵接在泥地表面上,然后向前拖拽本装置,这样开沟器中由两块开沟板连接形成有斜向的交角就会对前方泥地进行挤压,再由开沟板使泥土朝向两侧外扩,这样在开沟器经过后,就会留下沟槽,另外在泥土外扩的时候,沟槽两侧的泥土会向上翻,而平田板就会对上翻的泥土进行抹平,方便种子生根,而种子通过送种管送入播种管中,从播种管出口端出来就会落在抹平后的泥土面上。
7.作为优化,所述送种管位于其对应的所述播种管后方,所述送种管为水平延伸设置,所述送种管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播种管的管身且靠近于所述播种管上端的位置,所述播种管的管身对应与所述送种管前端固定的位置穿设有用于使所述送种管与所述播种
管内孔连通的穿孔,所述送种管的后端安装有空气动力送种装置。种子可以通过压缩空气吹送的方式进行输送,送种管与播种管连接的位置靠近于播种管上端,这样播种管上端还留有一定的气流回旋空间,有助于种子顺畅的从送种管进入到播种管中。
8.作为优化,所述平田板沿其延伸方向的两侧侧边分别朝向于所述平田板上方弯折形成有折边。可以增强平田板的强度。
9.作为优化,所述固定支架包括数量与所述开沟器数量一致的多组支腿,每组支腿设置在所述平田板上表面且对应各所述开沟器上方的位置,支腿包括与所述平田板所在平面垂直设置的支撑立柱,支撑立柱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平田板上表面且靠近于所述平田板前方的位置,支撑立柱上设置有一根支撑斜柱,支撑斜柱的上端与支撑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斜柱朝向于斜下后方延伸设置,支撑斜柱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平田板上表面且靠近于所述平田板后方的位置,相邻两组支腿之间分别设置有与其固定连接在横撑,横撑上固定连接有其对应的所述播种管和所述送种管固定连接在撑架。因为通过开沟器对泥土挤压,那么平田板与开沟器固定的位置就容易发生变形,在开沟器上方的位置设置支腿,有助于加强平田板局部结构强度,避免变形影响平田效果。
1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开沟后对沟槽之间的泥土地面进行平整处理,不仅提高了播种效率,也提高了播种种子的发芽率。
附图说明
11.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开沟器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稻田沟厢式播种装置,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水平设置的平田板1,平田板1的底面沿平田板1延伸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开沟器,开沟器包括为三角形形状的两块连接板2,连接板2的其中一个锐角为接触角,连接板2上位于接触角相邻的一侧侧边固定连接在平田板1底面上且两块连接板2上的接触角抵接在一起,连接板2位于接触角相邻的另一侧侧边弯折形成呈三角形形状的开沟板3,两块开沟板3上分别与其对应连接板2上接触角相邻的一侧侧边相互抵接并固定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由平田板1前方朝向平田板2斜下后方延伸的交角,平田板1的上方且对应相邻两个开沟器之间的位置均设置有播种管4,播种管4为由前朝向斜下后方延伸的直管,播种管4的下端为出口端,播种管4的上端为进口端且为封闭设置,播种管4的出口端朝向于平田板1后方且对应的两个开沟器之间的位置,播种管4的进口端固定连接有与其连通的送种管5,平田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分别与各播种管4和送种管5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架。
16.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送种管5位于其对应的所述播种管4后方,所述送种管5为水平延伸设置,所述送种管5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播种管4的管身且靠近于所述播种管4
上端的位置,所述播种管4的管身对应与所述送种管5前端固定的位置穿设有用于使所述送种管5与所述播种管4内孔连通的穿孔,所述送种管5的后端安装有空气吹送送种装置。
17.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平田板1沿其延伸方向的两侧侧边分别朝向于所述平田板1上方弯折形成有折边6。
18.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数量与所述开沟器数量一致的多组支腿,每组支腿设置在所述平田板1上表面且对应各所述开沟器上方的位置,支腿包括与所述平田板1所在平面垂直设置的支撑立柱7,支撑立柱7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平田板1上表面且靠近于所述平田板1前方的位置,支撑立柱7上设置有一根支撑斜柱8,支撑斜柱8的上端与支撑立柱7的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斜柱8朝向于斜下后方延伸设置,支撑斜柱8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平田板1上表面且靠近于所述平田板1后方的位置,相邻两组支腿之间分别设置有与其固定连接在横撑,横撑上固定连接有其对应的所述播种管4和所述送种管5固定连接在撑架9。
19.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