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一种生物控制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的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1.本发明涉及稻田繁殖小龙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物控制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2.小龙虾是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水生动物。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形似虾而甲壳坚硬。成体长约5.6-11.9厘米,暗红色,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螯狭长。甲壳中部不被网眼状空隙分隔,甲壳上明显具颗粒。额剑具侧棘或额剑端部具刻痕。
3.小龙虾是淡水经济虾类,因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因其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其摄食范围包括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食物匮乏时亦自相残杀。小龙虾近年来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经济养殖品种。
4.目前稻虾连作为新兴的养殖方式,稻虾连作田块中自繁大量小龙虾苗种,由于自繁大量小龙虾苗种无新田块可养,导致农户自繁小龙虾苗种无法销售,从而使农户稻虾连作田块养殖中小龙虾养殖密度过高,无法满足小龙虾正常生长,导致商品虾个体偏小,产出大量残次品小龙虾,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控制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的方法,立足生态、循环、高效农业发展理念,将稻虾连作模式、稻鱼共生养殖模式有机结合,开发一种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稻田水稻、大规格小龙虾、优质鲫鱼团头鲂等三丰收,经济效益显著,验证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生物控制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s1:选取土地肥沃的稻田,对稻田挖回字形基坑,使回字形基坑的蓄水高度为0.6-0.8m,且在回字形基坑的表面上插入立杆,在立杆上围网,且提前育秧,大田移栽,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为零;
9.s2:向回字形基坑内投放小龙虾苗种,小龙虾苗种的规格为数量4200-4800尾/亩,26-28千克/亩,根据回字形基坑内天然饵料的多少进行投喂,每亩投饲量为2.0-3.0kg,饲料以颗粒饲料为主;
10.s3:将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放入回字形基坑内,异育银鲫中科5号的投放规格为200-400尾/亩,6-10kg/尾,团头鲂的投放规格为20-40尾/亩,3-5kg/尾;
11.s4: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投入回字形基坑前15天停止投喂饲料,让异育银鲫中科5号四处觅食清除回字形基坑内残留的小龙虾苗种,让团头鲂四处觅食清除回字形基坑内的各种杂草,同时减少小龙虾苗种的栖息空间;
12.s5:小龙虾苗种清除后,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去清除回字形基坑内留存的种虾,能清除90%以上的小龙虾自繁秋季苗种,还能清除部分处于蜕壳期的种虾;
13.s6: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处于稻田越冬期,采用深水法使栖息于稻田底部的小龙虾苗种活动能力较弱,更容易被异育银鲫中科5号捕食;
14.s7: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去清除小龙虾春苗,能清除95%以上的春繁小龙虾苗种;
15.s8:每天检查投放地笼小龙虾苗种捕获情况,进行自繁小龙虾苗种控制数据采集验证;
16.s9;经过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三个阶段停止投喂任何饲料,稻田深水位越冬,使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没有小龙虾苗种。
17.进一步地,小龙虾苗种投放回字形基坑后,每隔4-6天用地笼诱捕,将规格达到50-80g/尾的小龙虾不断捕捞销售,降低小龙虾的密度,充分发挥稻田时间和空间效应。
18.进一步地,小龙虾苗种为春季养殖留存在稻田内的小龙虾苗种。
19.进一步地,自繁小龙虾苗种控制数据采集验证时,在每个稻鱼综合种养田块中随机选择环地笼投放地点,每间隔10m放置一条地笼网,地笼的投放密度达到20-30条,每天进行小龙虾自繁苗种数量数据采集,经过不间断的数据采集,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
20.进一步地,所述回字形基坑内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均设置有用于防止杂物进去的防尘滤网。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2.本发明的生物控制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的方法,立足生态、循环、高效农业发展理念,建立170亩“稻虾连作”养殖田块生态种养模式研究基地,开展“小龙虾+水稻+鲫鱼、鳊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将稻虾连作模式、稻鱼共生养殖模式有机结合,开发一种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模式包括一池一季小龙虾养殖、一季稻鱼共生养殖的高效、循环、生态种养殖,充分利用稻虾连作田块(稻渔共生)中养殖品种鲫鱼、鳊鱼,控制种养田块中小龙虾自繁苗种数量与田间杂草,实现稻田水稻、大规格小龙虾、优质鲫鱼团头鲂等三丰收,经济效益显著,验证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一
25.一种生物控制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6.s1:选取土地肥沃的稻田,对稻田挖回字形基坑,所述回字形基坑内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均设置有用于防止杂物进去的防尘滤网,使回字形基坑的蓄水高度为0.6m,且在回字形基坑的表面上插入立杆,在立杆上围网,且提前育秧,大田移栽,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为零;
27.s2:向回字形基坑内投放小龙虾苗种,小龙虾苗种为春季养殖留存在稻田内的小龙虾苗种,小龙虾苗种的规格为数量4200尾/亩,26千克/亩,根据回字形基坑内天然饵料的多少进行投喂,每亩投饲量为2.0kg,饲料以颗粒饲料为主,小龙虾苗种投放回字形基坑后,每隔4天用地笼诱捕,将规格达到50g/尾的小龙虾不断捕捞销售,降低小龙虾的密度,充分发挥稻田时间和空间效应;
28.s3:将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放入回字形基坑内,异育银鲫中科5号的投放规格为200尾/亩,6kg/尾,团头鲂的投放规格为20尾/亩,3kg/尾;
29.s4: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投入回字形基坑前15天停止投喂饲料,让异育银鲫中科5号四处觅食清除回字形基坑内残留的小龙虾苗种,让团头鲂四处觅食清除回字形基坑内的各种杂草,同时减少小龙虾苗种的栖息空间;
30.s5:小龙虾苗种清除后,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去清除回字形基坑内留存的种虾,能清除90%以上的小龙虾自繁秋季苗种,还能清除部分处于蜕壳期的种虾;
31.s6: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处于稻田越冬期,采用深水法使栖息于稻田底部的小龙虾苗种活动能力较弱,更容易被异育银鲫中科5号捕食;
32.s7: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去清除小龙虾春苗,能清除95%以上的春繁小龙虾苗种;
33.s8:每天检查投放地笼小龙虾苗种捕获情况,进行自繁小龙虾苗种控制数据采集验证,自繁小龙虾苗种控制数据采集验证时,在每个稻鱼综合种养田块中随机选择环地笼投放地点,每间隔10m放置一条地笼网,地笼的投放密度达到20条,每天进行小龙虾自繁苗种数量数据采集,经过不间断的数据采集,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
34.s9;经过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三个阶段停止投喂任何饲料,稻田深水位越冬,使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没有小龙虾苗种。
35.实施例二
36.一种生物控制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7.s1:选取土地肥沃的稻田,对稻田挖回字形基坑,所述回字形基坑内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均设置有用于防止杂物进去的防尘滤网,使回字形基坑的蓄水高度为0.8m,且在回字形基坑的表面上插入立杆,在立杆上围网,且提前育秧,大田移栽,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为零;
38.s2:向回字形基坑内投放小龙虾苗种,小龙虾苗种为春季养殖留存在稻田内的小龙虾苗种,小龙虾苗种的规格为数量4800尾/亩,28千克/亩,根据回字形基坑内天然饵料的多少进行投喂,每亩投饲量为3.0kg,饲料以颗粒饲料为主,小龙虾苗种投放回字形基坑后,每隔6天用地笼诱捕,将规格达到80g/尾的小龙虾不断捕捞销售,降低小龙虾的密度,充分发挥稻田时间和空间效应;
39.s3:将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放入回字形基坑内,异育银鲫中科5号的投放规格为400尾/亩,10kg/尾,团头鲂的投放规格为40尾/亩,5kg/尾;
40.s4: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投入回字形基坑前15天停止投喂饲料,让异育银鲫中科5号四处觅食清除回字形基坑内残留的小龙虾苗种,让团头鲂四处觅食清除回字形基坑内的各种杂草,同时减少小龙虾苗种的栖息空间;
41.s5:小龙虾苗种清除后,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去清除回字形基坑内留存的种虾,能清除90%以上的小龙虾自繁秋季苗种,还能清除部分处于蜕壳期的种虾;
42.s6: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处于稻田越冬期,采用深水法使栖息于稻田底部的小龙虾苗种活动能力较弱,更容易被异育银鲫中科5号捕食;
43.s7: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去清除小龙虾春苗,能清除95%以上的春繁小龙虾苗种;
44.s8:每天检查投放地笼小龙虾苗种捕获情况,进行自繁小龙虾苗种控制数据采集验证,自繁小龙虾苗种控制数据采集验证时,在每个稻鱼综合种养田块中随机选择环地笼投放地点,每间隔10m放置一条地笼网,地笼的投放密度达到30条,每天进行小龙虾自繁苗种数量数据采集,经过不间断的数据采集,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
45.s9;经过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三个阶段停止投喂任何饲料,稻田深水位越冬,使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没有小龙虾苗种。
46.实施例三
47.一种生物控制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8.s1:选取土地肥沃的稻田,对稻田挖回字形基坑,所述回字形基坑内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均设置有用于防止杂物进去的防尘滤网,使回字形基坑的蓄水高度为0.7m,且在回字形基坑的表面上插入立杆,在立杆上围网,且提前育秧,大田移栽,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为零;
49.s2:向回字形基坑内投放小龙虾苗种,小龙虾苗种为春季养殖留存在稻田内的小龙虾苗种,小龙虾苗种的规格为数量4500尾/亩,27千克/亩,根据回字形基坑内天然饵料的多少进行投喂,每亩投饲量为2.5kg,饲料以颗粒饲料为主,小龙虾苗种投放回字形基坑后,每隔5天用地笼诱捕,将规格达到65g/尾的小龙虾不断捕捞销售,降低小龙虾的密度,充分发挥稻田时间和空间效应;
50.s3:将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放入回字形基坑内,异育银鲫中科5号的投放规格为300尾/亩,8kg/尾,团头鲂的投放规格为30尾/亩,4kg/尾;
51.s4: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投入回字形基坑前15天停止投喂饲料,让异育银鲫中科5号四处觅食清除回字形基坑内残留的小龙虾苗种,让团头鲂四处觅食清除回字形基坑内的各种杂草,同时减少小龙虾苗种的栖息空间;
52.s5:小龙虾苗种清除后,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去清除回字形基坑内留存的种虾,能清除90%以上的小龙虾自繁秋季苗种,还能清除部分处于蜕壳期的种虾;
53.s6: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处于稻田越冬期,采用深水法使栖息于稻田底部的小龙虾苗种活动能力较弱,更容易被异育银鲫中科5号捕食;
54.s7: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去清除小龙虾春苗,能清除95%以上的春繁小龙虾苗种;
55.s8:每天检查投放地笼小龙虾苗种捕获情况,进行自繁小龙虾苗种控制数据采集验证,自繁小龙虾苗种控制数据采集验证时,在每个稻鱼综合种养田块中随机选择环地笼投放地点,每间隔10m放置一条地笼网,地笼的投放密度达到25条,每天进行小龙虾自繁苗
种数量数据采集,经过不间断的数据采集,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
56.s9;经过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三个阶段停止投喂任何饲料,稻田深水位越冬,使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没有小龙虾苗种。
57.实施例四
58.一种生物控制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9.s1:选取土地肥沃的稻田,对稻田挖回字形基坑,所述回字形基坑内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均设置有用于防止杂物进去的防尘滤网,使回字形基坑的蓄水高度为0.7m,且在回字形基坑的表面上插入立杆,在立杆上围网,且提前育秧,大田移栽,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量为零;
60.s2:向回字形基坑内投放小龙虾苗种,小龙虾苗种为春季养殖留存在稻田内的小龙虾苗种,小龙虾苗种的规格为数量4600尾/亩,27千克/亩,根据回字形基坑内天然饵料的多少进行投喂,每亩投饲量为2.8kg,饲料以颗粒饲料为主,小龙虾苗种投放回字形基坑后,每隔6天用地笼诱捕,将规格达到73g/尾的小龙虾不断捕捞销售,降低小龙虾的密度,充分发挥稻田时间和空间效应;
61.s3:将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放入回字形基坑内,异育银鲫中科5号的投放规格为320尾/亩,8kg/尾,团头鲂的投放规格为33尾/亩,5kg/尾;
62.s4: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投入回字形基坑前15天停止投喂饲料,让异育银鲫中科5号四处觅食清除回字形基坑内残留的小龙虾苗种,让团头鲂四处觅食清除回字形基坑内的各种杂草,同时减少小龙虾苗种的栖息空间;
63.s5:小龙虾苗种清除后,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去清除回字形基坑内留存的种虾,能清除90%以上的小龙虾自繁秋季苗种,还能清除部分处于蜕壳期的种虾;
64.s6: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处于稻田越冬期,采用深水法使栖息于稻田底部的小龙虾苗种活动能力较弱,更容易被异育银鲫中科5号捕食;
65.s7:让处于饥饿状态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去清除小龙虾春苗,能清除95%以上的春繁小龙虾苗种;
66.s8:每天检查投放地笼小龙虾苗种捕获情况,进行自繁小龙虾苗种控制数据采集验证,自繁小龙虾苗种控制数据采集验证时,在每个稻鱼综合种养田块中随机选择环地笼投放地点,每间隔10m放置一条地笼网,地笼的投放密度达到26条,每天进行小龙虾自繁苗种数量数据采集,经过不间断的数据采集,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
67.s9;经过异育银鲫中科5号和团头鲂三个阶段停止投喂任何饲料,稻田深水位越冬,使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没有小龙虾苗种。
68.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生物控制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的方法,立足生态、循环、高效农业发展理念,建立170亩“稻虾连作”养殖田块生态种养模式研究基地,开展“小龙虾+水稻+鲫鱼、鳊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将稻虾连作模式、稻鱼共生养殖模式有机结合,开发一种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模式包括一池一季小龙虾养殖、一季稻鱼共生养殖的高效、循环、生态种养殖,充分利用稻虾连作田块(稻渔共生)中养殖品种鲫鱼、鳊鱼,控制种养田块中小龙虾自繁苗种数量与田间杂草,实现稻田水稻、大规格小龙虾、优质鲫鱼团头鲂等三丰收,经济效益显著,验证稻田自繁小龙虾苗种数量为零。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