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湿地植物培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湿地植物培养容器。
背景技术:2.湿地植物泛指生长在过渡潮湿环境中的植物,如水稻、红树林植物等。红树林植物指的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包括木本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当前对湿地植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比如在进行无土栽培(基质栽培)时,就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试验或者在正常化培植过程需要对营养液进行补充、替换或针对试验或培植过程需要在不同时期对营养液在培养盆的液面高度进行调节(如水稻不同时期基质浸入营养液深度对产量影响或红树林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所需的基质浸入深度需求或模拟野外涨潮退潮周期等因素)等,但是采用当前的培养容器,进行相关营养液液面的调控操作麻烦、工作量大且效率低,相关进出液孔还容易堵塞,以及针对当前使用的液面传感器容易受到培养液的腐蚀或因为结垢而出现灵敏度下降等问题。上述都是现有培植系统函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适用于湿地植物培植的培养容器。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湿地植物培养容器,包括培养组合盆,所述培养组合盆包括外盆和可升降内盆,所述可升降内盆可升降分布在所述外盆内;所述外盆的下部设有内凸圈,所述内凸圈的内侧面径向开设有若干通水孔,所述通水孔沿所述内凸圈分布一圈;所述内凸圈的下部为漏斗状底;对应所述内凸圈的外侧设有通水腔;对应所述通水腔还可拆卸设有底罩;所述底罩上设有进出水管。
6.进一步的,所述外盆上还设有液位传感器。
7.进一步的,所述液位传感器为浮瞟光感液位器,包括液位管,所述液位管内分布有圆柱状浮瞟;所述液位管的上部两侧对应开设有激光透射孔;对应所述激光透射孔设有激光传感模块;所述液位管的下部还设有防波动孔筛;所述液位管与所述外盆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外盆的内壁上轴向设有“t”形插杆;还设有内盆支撑装置;所述内盆支撑装置包括“t”形插槽,所述“t”形插槽一侧结合有内盆固定帽;所述内盆固定帽包括帽底盘和内盆固定圈;所述帽底盘结合在所述内盆固定圈下部;所述帽底盘的上部侧面开设有若干漏水孔;若干所述漏水孔分布有一圈;所述可升降内盆的下部与所述内盆固定圈可拆卸结合;所述“t”形插槽与所述内盆固定帽之间还设有内盘拉杆。
9.进一步的,所述可升降内盆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透水孔,其底部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内盆固定圈可拆卸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t”形插杆上开设有若干螺孔,所述内盘拉杆上对应开设有若干连接固定孔。
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设有的培养组合盆通过分设有可升降内盆,实现相对外盆的可升降设计,尤其满足湿地植物的培植或相关试验要求,操作便捷;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外盆设有内凸圈,在所述内凸圈的内侧面径向开设有若干通水孔,在使用过程中,沉降的固体颗粒会沉入漏斗状底,而不会对轻易堵塞通水孔。设有的内盆固定帽,其底面是一不透水面板,在进行升降过程液体会自其上部侧面的漏水孔与可升降内盆流通,进而减少水流体对可升降内盆底部的直接冲击,减少可升降内盆中固体颗粒的掉落,更减少了整体堵塞发生率。本培养组合盆拆卸便捷,易于全面清洗,使用效果好。
13.本实用新型设有的浮瞟光感液位器,其底部直接与外盆连通,即构成类似连通器,在进行营养液加注时,启动电路开关,此时外盆中液面逐渐上升,然后圆柱状浮瞟也逐渐上升,其上部自下而上将激光透射孔挡住,进而获取高度动态信号,浮瞟光感液位器是连接到外盆上的,也需要配套设计,进而确保外盆实际液面高度的对应监控,待达到设定的液面高度,则停止加注营养液,完成营养液加注后关闭电路开关。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盆与浮瞟光感液位器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培养组合盆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升降内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浮瞟光感液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t”形插槽以及内盆固定帽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t”形插槽、内盆固定帽以及内盘拉杆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1.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营养液管路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如图1~6所示,一种湿地植物培养容器包括培养组合盆,所述培养组合盆包括外盆1和可升降内盆8,所述可升降内盆8可升降分布在所述外盆1内,所述可升降内盆8用于放置基质,每一个可升降内盆8内可设成能够种植3-5棵植物;本实施例通过采用如下结构实现:所述外盆1的内壁上轴向设有“t”形插杆2,“t”形插杆2的下端设有限位台2-2;还对应设有内盆支撑装置;所述内盆支撑装置包括“t”形插槽10-1,所述“t”形插槽10-1的支撑块10的一侧结合有内盆固定帽;所述内盆固定帽包括帽底盘11和内盆固定圈12;所述帽底盘11结合在所述内盆固定圈12下部;所述帽底盘11的上部侧面开设有若干漏水孔11-1,即其底面是不透水的板,可升降内盆8与外盆1的水体通路都通过该漏水孔11-1实现;若干所述漏水孔11-1分布有一圈;所述可升降内盆8的下部对应设有螺纹8-1与所述内盆固定圈12(也对应设有内螺纹12-1)可拆卸结合,当然,连接方式也可以通过设有凸圈-凹槽结构,通过抽插方式可拆卸连接结合,这种结构可以应用于呈矩形结构的可升降内盆8,这些只是结构上的简单改变,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述“t”形插槽与所述内盆固定帽之间还设有内盘拉杆9。在进行内盘拉杆与所述“t”形插杆2的可调节连接结构上,可以采用螺钉螺孔连接
方式,即在所述“t”形插杆2上开设有若干螺孔2-1,所述内盘拉杆9上对应开设有若干连接固定孔9-1,然后通过将内盘拉杆9连接位置高度确定后,使用螺钉将其连接上紧,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培养组合盆的独立使用。而进行多个组合使用时(如由多个组成一排的培养组合盆),可以采用设有升降杆统一驱动升降的方式,此时,只需所述内盘拉杆9的顶部开设有升降杆上紧连接孔9-2即可,然后通过上紧螺栓将所述内盘拉杆9上紧固定到升降杆17上,采用该方式下,所述“t”形插杆2和“t”形插槽10-1可以不需要。当然,所述外盆1的下部设有进出水管6;所述分流接头16-1与所述进出水管6连接。所述可升降内盆8的底部开设有若干透水孔8-2。
23.所述外盆1的下部设有内凸圈4,所述内凸圈4的内侧面径向开设有若干通水孔4-1,所述通水孔4-1沿所述内凸圈分布一圈;所述内凸圈的下部为漏斗状底1-1,用于聚集固体颗粒;对应所述内凸圈的外侧设有通水腔5-1,即通水腔5-1通过通水孔4-1与所述外盆1的内腔是相通的;对应所述通水腔5-1还可拆卸设有底罩5;所述底罩5上设有所述进出水管6。当然,所述外盆1上还设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可以使用常规的液位传感器,主要是用于测量外盆1内的液面高度。当然还可以专门配套设有浮瞟光感液位器,所述浮瞟光感液位器包括液位管3,所述液位管3内分布有圆柱状浮瞟3-3;所述液位管3的上部两侧对应开设有激光透射孔3-2;对应所述激光透射孔3-2设有激光传感模块3-1,即可以为常见的光栅对射传感器模块。所述液位管的下部还设有防波动孔筛3-4,防波动孔筛3-4上开设有若干通孔3-5,这个主要是起到减轻进液排液过程有时出现的液面拨动现象,而提高液面高度监控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当然所述液位管3通过设有连接管3-6与所述外盆1连通。
24.为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组合盆的控制,本实施例还专门设有培养盆支架和营养液管路。
25.如图7~8所示,所述培养盆支架包括搁置板15、支撑臂13、顶板19、升降驱动组件和升降杆17;所述支撑臂13结合在所述搁置板15的左右两侧,搁置板15用于搁置培养组合盆;所述顶板19结合在所述支撑臂13上端;所述支撑臂13的内侧设有滑道13-1;所述升降杆17的两端可升降分布在所述滑道内,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分布在所述顶板19内,且驱动所述升降杆17升降;所述升降驱动组件可以是电动驱动升降组件,即通过电动机电路控制所述升降杆17升降。当然为节能还可以为手摇器钢丝绳升降组件,该手摇器钢丝绳升降组件类似手摇升降晾衣架上用的升降装置,如设有手摇器20,通过钢丝绳18连接在所述升降杆17中间,能够实现升降调节、自锁功能,当然这些已经是使用十分成熟的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过多阐述。所述营养液管路包括进液管21、水平分流管16和排液管22;所述进液管连接在所述水平分流管的上方,所述排液管连接在所述水平分流管的下方;所述分流管16上设有若干分流接头16-1,用于将培养组合盆的进出水管接入。所述进液管21上设有电控阀门24,所述排液管22上设有电控阀门23,对应阀门的打开实现对应管路的开通,实现进液补充和排液操作。当然还设有控制电路,用于将激光传感模块3-1以及电控阀门24和电控阀门23的连接控制,在使用时,需要进行液位控制时,启动液位自动控制电路,然后控制电路打开电控阀门24,开始进行补充营养液,待液面上升,则通过圆柱状浮瞟3-3的升降状态获取对应的液面高度信号,达到设定值后进而实现对电控阀门24的关停自动控制,如此,还可以用于日常培植过程中,因为营养液蒸发而出现液面下降后进行自动控制营养液的补充,待补充到设定的高度值而自动停止补充的效果;对电控阀门23进行排液时同样的自动控制原理,这些
是目前现有的十分成熟的控制技术。当然,除了进行自动控制,还可以针对电控阀门24和电控阀门23进行手动电路开关的控制,即通过阀门电路开关,打开和关闭实现电控阀门的开断控制,操作灵活;当然采用本浮瞟光感液位器可以至装在一排上的其中一个所述培养组合盆;以便于控制,当然可以刻在一排上的前后末端各一个或多个的所述培养组合盆上装配有本浮瞟光感液位器,在进行控制时,对两个或多个的浮瞟光感液位器进行取平均值而作为液面高度值,这样控制会更加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