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一种奶牛颈夹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奶牛颈夹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畜牧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奶牛颈夹。


背景技术:

2.在规模化奶牛场饲喂过程中,为满足奶牛的精细化饲喂及个性化管理,经常需要对某些奶牛进行近距离观察、定量的饲喂和控制,这就需要通过卡具卡住奶牛的脖子阻止奶牛离开,达到定点定时采食、采集血样或灌药等需求,这种颈部的卡具即为颈夹。
3.现有的全自动的奶牛颈夹不便于满足个性化的要求,且成本较高;此外,现有的手动奶牛颈夹,结构简单,无法根据奶牛的身高对奶牛进行夹持固定,且在对奶牛的颈部进行夹持固定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颈夹均上下对奶牛进行夹持,从而会挤压奶牛的咽喉,不便于奶牛进食,这无疑会对奶牛的健康和检测造成一定的影响。
4.目前,针对现有的奶牛颈夹无法根据奶牛的身高对奶牛进行夹持固定以及现有的颈夹对奶牛夹持不便于奶牛进食和检测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奶牛颈夹,以至少解决现有的奶牛颈夹无法根据奶牛的身高对奶牛进行夹持固定以及现有的颈夹对奶牛夹持不便于奶牛进食和检测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奶牛颈夹,包括:
7.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呈口字形,所述支架单元包括:
8.两移动槽,两所述移动槽分别开设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两侧壁的内部;
9.两从动槽,两所述从动槽分别开设于两所述支架单元的两侧壁的内部,并位于对应的所述移动槽的一侧,且连通对应的所述移动槽;
10.两主动槽,两所述主动槽开设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两侧壁的内部,并位于对应的所述移动槽的一侧,且连通对应的所述从动槽;
11.两滑槽,两所述滑槽分别开设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侧壁,并连通对应的所述移动槽;
12.两主动单元,两所述主动单元的第一端设置于对应的所述主动槽,两所述主动单元的第二端穿过对应的所述主动槽的侧壁位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侧壁的外部;
13.两限位单元,两所述限位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主动槽的内部,并与对应的所述主动单元的第一端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对所述主动单元进行限位;
14.两从动单元,两所述从动单元的第一端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移动槽的内部,两所述从动单元的第二端设置于对应的所述从动槽的内部,并与所述主动单元的第一端啮合连接;
15.两夹持单元,两所述夹持单元相对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两侧壁,所述夹持单元的第一端与对应的所述从动单元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对奶牛的颈部进行夹持。
1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奶牛颈夹中,所述从动单元包括:
17.齿条元件,所述齿条元件竖直且滑动设置于所述移动槽的内部,并与对应的所述夹持单元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18.从动轮,所述从动轮转动设置于所述从动槽的内部,并分别与所述齿条元件、所述主动单元的第一端啮合连接。
19.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奶牛颈夹中,所述主动单元包括:
20.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滑动设置于所述主动槽的侧壁,所述旋转轴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主动槽的内部,所述旋转轴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支架单元的外部;
21.主动轮,所述主动轮设置于所述主动槽的内部,并与所述旋转轴同轴且转动连接,且与所述从动单元的第二端啮合连接,所述主动轮的第一端开设有旋转槽,所述主动轮的第二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对应的所述限位单元相对应;
22.摇把元件,所述摇把元件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主动槽的内部,并与所述旋转槽相配合,所述摇把元件的第二端穿过所述主动槽的侧壁位于所述支架单元的外部。
23.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奶牛颈夹中,所述主动单元还包括:
24.操作块,所述操作块设置于所述旋转轴的第二端。
25.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奶牛颈夹中,所述限位单元包括:
26.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主动槽的内部,并套设所述主动单元的第一端,用于对所述主动单元进行限位;
27.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设所述主动单元的第一端,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动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限位件固定连接。
28.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奶牛颈夹中,所述夹持单元包括:
29.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从动单元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30.夹持板,所述夹持板设置于所述伸缩杆的第二端,用于夹持奶牛的颈部。
31.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奶牛颈夹中,所述夹持单元还包括:
32.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覆设于所述夹持板的远离所述伸缩杆的一端。
33.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奶牛颈夹中,所述伸缩杆包括:
34.外杆,所述外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从动单元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35.伸缩槽,所述伸缩槽开设于所述外杆的第二端;
36.内杆,所述内杆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伸缩槽的内部,所述内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夹持板固定连接。
37.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奶牛颈夹中,所述伸缩杆还包括:
38.若干第一档位孔,若干所述第一档位孔沿所述内杆的长度方向开设于所述内杆的第一端;
39.第二档位孔,所述第二档位孔开设于所述伸缩槽的侧壁,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档位孔相对应;
40.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档位孔的内部,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档位孔相对应。
41.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奶牛颈夹中,所述支架单元包括:
42.若干毛刷元件,若干所述毛刷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滑槽的两侧,用于避免外界物质进入到移动槽的内部。
43.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44.(1)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通过主动单元和从动单元带动夹持单元上下移动,从而能够对不同高度的奶牛进行夹持固定,并通过限位元件对主动单元进行限位,进而实现对夹持单元进行限位固定,避免夹持单元自行滑落;
45.(2)通过夹持单元能够伸缩以改变自身的长度,从而实现从左右两侧对不同颈宽的奶牛进行夹持固定,避免挤压奶牛的咽喉;
46.(3)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结构简单,解决现有的奶牛颈夹无法根据奶牛的身高对奶牛进行夹持固定以及现有的颈夹对奶牛夹持不便于奶牛进食和检测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4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的局部剖面图(一);
49.图3为图2中a部的结构示意图;
5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的局部剖面图(二);
51.图5为图3中b部的结构示意图;
5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奶牛颈夹的局部剖面图(三);
53.图7为图6中c部的结构示意图;
5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杆的局部剖面图;
55.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56.100、支架单元;110、移动槽;120、从动槽;130、主动槽;140、滑槽;150、毛刷元件;
57.200、主动单元;210、旋转轴;220、主动轮;221、旋转槽;222、限位槽;230、摇把元件;240、操作块;
58.300、限位单元;310、限位件;320、复位弹簧;
59.400、从动单元;410、齿条元件;420、从动轮;
60.500、夹持单元;510、伸缩杆;511、外杆;512、伸缩槽;513、内杆;520、夹持板;530、缓冲层;540、第一档位孔;550、第二档位孔;560、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6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
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62.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奶牛颈夹,包括支架单元100、主动单元200、限位单元300、从动单元400以及夹持单元500,其中,支架单元100用于安装从动单元400、主动单元200、限位单元300以及夹持单元500;主动单元200设置于支架单元100的内部,用于带动从动单元400进行工作;限位单元300设置于支架单元100的内部,用于对主动单元200进行限位,使主动单元200停止转动;从动单元400设置于支架单元100的内部,并与主动单元200啮合连接,用于带动夹持单元500上下移动;夹持单元500设置于支架单元100的内部,用于对奶牛的颈部进行夹持。
63.其中,支架单元100呈口字形,用于提供安装支撑平台,以安装主动单元200、限位单元300、从动单元400以及夹持单元500。
64.支架单元100包括两移动槽110、两从动槽120、两主动槽130以及两滑槽140。
65.两移动槽110分别开设于支架单元100的两侧壁的内部,移动槽110用于安装对应的从动单元400,并使从动单元400的第一端能够在移动槽110的内部上下移动。
66.两从动槽120分别开设于两支架单元100的两侧壁的内部,并位于对应的移动槽110的一侧,且连通对应的移动槽110,从动槽120用于安装对应的从动单元400的第二端。
67.两主动槽130开设于支架单元100的两侧壁的内部,并位于对应的移动槽110的一侧,且连通对应的从动槽120,主动槽130用于安装对应的主动单元200。
68.两滑槽140分别开设于支架单元100的侧壁,并连通对应的移动槽110,滑槽140用于安装夹持单元500的第一端,用于便于夹持单元500沿滑槽140上下移动。
69.其中,滑槽140的开口朝向支架单元100的内部。
70.两主动单元200的第一端设置于对应的主动槽130,且与对应的从动单元400的第二端啮合连接,两主动单元200的第二端穿过对应的主动槽130的侧壁位于支架单元100的侧壁的外部,主动单元200用于带动对应的从动单元400进行工作,以使从动单元400带动夹持单元500上下移动。
71.两限位单元300设置于对应的主动槽130的内部,并与对应的主动单元200的第一端相对应且配合布置,用于对主动单元200进行限位,避免在夹持单元500移动到指定位置的情况下,主动单元200自行转动,导致夹持单元500继续向上或向下移动而无法对奶牛的颈部进行夹持固定。
72.两从动单元400的第一端设置于对应的移动槽110的内部,两从动单元400的第二端设置于对应的从动槽120的内部,从动单元400用于在主动单元200的驱动下带动夹持单元500上下移动。
73.两夹持单元500相对设置于支架单元100的两侧壁,且夹持单元500的第一端与对应的从动单元4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对奶牛的颈部进行夹持。
74.如图4~7所示,主动单元200包括旋转轴210、主动轮220以及摇把元件230,其中,旋转轴210用于使主动轮220转动设置于主动槽130的内部;主动轮220设置于主动槽130的内部,用于在主动槽130的内部进行转动,以带动从动单元400进行工作;摇把元件230设置于主动槽130的内部,用于带动主动轮220进行转动。
75.旋转轴210滑动设置于主动槽130的侧壁,旋转轴210的第一端设置于主动槽130的内部,旋转轴210的第二端位于支架单元100的外部,旋转轴210用于使主动轮220能够在主动槽130的内部进行转动。
76.其中,旋转轴210能够与主动槽130的侧壁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但是不能转动。
77.例如,旋转轴210的两侧设置有滑块,主动槽130的侧壁开设有固定槽,然后将旋转轴210嵌设于主动槽130的侧壁,并使滑块位于固定槽的内部,从而旋转轴210能够在主动槽130的侧壁发生滑动,但无法转动。
78.主动轮220设置于主动槽130的内部,并与旋转轴210同轴且转动连接,且与从动单元400的第二端啮合连接,主动轮220的第一端开设有旋转槽221,主动轮220的第二端开设有限位槽222,限位槽222与对应的限位单元300相对应,主动轮220能够绕旋转轴210进行转动,继而带动从动单元400进行工作。
79.其中,主动轮220能够在旋转轴210和摇把元件230的支撑下在主动槽130的内部转动。
80.摇把元件230的第一端设置于主动槽130的内部,并与旋转槽221相配合,摇把元件230的第二端穿过主动槽130的侧壁位于支架单元100的外部,摇把元件230用于带动主动轮220进行转动。
81.其中,摇把元件230与主动槽130的侧壁转动连接,如摇把元件230的第二端套设有轴承,轴承嵌设于主动槽130的侧壁,以实现摇把元件230与主动槽130的侧壁发生相对转动。
82.具体地,在主动单元200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将摇把元件230的第一端插入旋转槽221的内部,然后工作人员转动摇把元件230,使摇把元件230带动主动轮220绕旋转轴210进行转动。
83.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调节旋转轴210,主动单元200还包括操作块240,操作块240设置于旋转轴210的第二端,操作块240用于调节旋转轴210,使旋转轴210带动限位单元300进入到限位槽222的内部,以使限位单元300对主动轮220进行限位。
84.如图7所示,限位单元300包括限位件310、复位弹簧320,其中,限位件310设置于主动槽130的内部,并套设旋转轴210布置,用于在旋转轴210的作用下进入到限位槽222的内部,以对主动轮220进行限位;复位弹簧320套设旋转轴210,并分别与主动槽130的侧壁和限位件310固定连接,用于使限位件310脱离限位槽222以释放主动轮220。
85.限位件310设置于主动槽130的内部,并套设主动单元200的第一端,用于对主动单元200进行限位。
86.具体地,限位件310套设于主动单元200的旋转轴210上,并能够随旋转轴210进行滑动,以进入或离开主动轮220的限位槽222。
87.例如,在对主动单元200进行限位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推动旋转轴210向主动轮220的方向滑动,然后旋转轴210带动限位件310进入到限位槽222的内部,以对主动轮220进行限位,且此时限位槽222挤压限位件310,以避免限位件310在复位弹簧320的作用下从限位槽222的内部发生脱离。
88.复位弹簧320套设主动单元200的第一端,复位弹簧320的第一端与主动槽130的侧壁固定连接,复位弹簧320的第二端与限位件310固定连接,复位弹簧320用于使限位件310
进行复位,以释放主动轮220。
89.具体地,在需要释放主动轮220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使用摇把元件230对主动轮220施加反向的转动力,使主动轮220的限位槽222不在挤压限位件310,此时限位件310在复位弹簧320的作用下离开限位槽222。
90.如图5所示,从动单元400包括齿条元件410和从动轮420,其中,齿条元件410设置于移动槽110的内部,并与夹持单元5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带动夹持单元500上下移动;从动轮420设置于从动槽120的内部,并分别与齿条元件410和主动轮220啮合连接,用于在主动轮220的带动下,带动齿条元件410上下移动。
91.齿条元件410竖直且滑动设置于移动槽110的内部,并与对应的夹持单元5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齿条元件410用于在从动轮420的带动下在移动槽110的内部上下移动,继而带动夹持单元500上下移动,以使夹持单元500能够对不同高度的奶牛进行夹持。
92.从动轮420转动设置于从动槽120的内部,并分别与主动轮220和齿条元件410啮合连接,从动轮420用于在主动轮220的带动下转动,用于带动齿条元件410在移动槽110的内部上下移动。
93.如图4所示,夹持单元500包括伸缩杆510和夹持板520,其中,伸缩杆510与从动单元4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在从动单元400的带动下上下移动;夹持板520设置于伸缩杆510的第二端,用于夹持奶牛的颈部。
94.伸缩杆510的第一端与从动单元4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也即伸缩杆510的第一端与齿条元件410固定连接,用于在齿条元件410的带动下上下移动,以对不同高度奶牛的颈部进行夹持固定。
95.夹持板520设置于伸缩杆510的第二端,用于夹持奶牛的颈部。
96.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夹持板520对奶牛造成伤害,夹持单元500还包括缓冲层530,缓冲层530覆设于夹持板520的远离伸缩杆510的一端。
97.其中,缓冲层530包括但不限于橡胶层、海绵层。
98.进一步地,为了对不同颈宽的奶牛进行夹持,如图8所示,伸缩杆510包括外杆511、伸缩槽512以及内杆513,其中,外杆511的第一端与从动单元4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用于随从动单元400上下移动;伸缩槽512开设于外杆511的第二端,用于安装内杆513;内杆513设置于伸缩槽512的内部,用于延长或缩短伸缩杆510的长度,以使夹持板520对不同宽度的颈部进行夹持。
99.外杆511的第一端与从动单元4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也即外杆511的第一端与齿条元件410固定连接,外杆511用于随齿条元件410上下移动。
100.伸缩槽512开设于外杆511的第二端,用于安装内杆513。
101.内杆513的第一端套设于伸缩槽512的内部,内杆513的第二端与夹持板520固定连接,用于延长或缩短伸缩杆510的长度。
102.进一步地,为了对内杆513和外杆511进行固定,伸缩杆510还包括若干第一档位孔540、第二档位孔550以及限位杆560,其中,若干第一档位孔540间隔设置于内杆513,用于将内杆513固定于伸缩槽512的内部;第二档位孔550设置于第二档位孔550的内部,用于将内杆513固定于伸缩槽512的内部;限位杆560设置于第二档位孔550的内部,用于进入到对应的第一档位孔540的内部,将内杆513固定于伸缩槽512的内部。
103.若干第一档位孔540沿内杆513的长度方向开设于内杆513的第一端,若干第一档位孔540用于将内杆513固定于伸缩槽512的内部。
104.第二档位孔550开设于伸缩槽512的侧壁,并与对应的第一档位孔540相对应,用于将内杆513固定于伸缩槽512的内部。
105.限位杆560设置于第二档位孔550的内部,并与对应的第一档位孔540相对应,用于配合第二档位孔550以及对应的第一档位孔540将内杆513固定于伸缩槽512的内部。
106.具体地,在将内杆513固定于伸缩槽512的内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将限位杆560依次穿过第二档位孔550以及对应的第一档位孔540。
107.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外界物质进入到滑槽140或移动槽110的内部,影响夹持单元500或齿条元件410上下滑动,支架单元100包括若干毛刷元件150,若干毛刷元件150设置于对应的滑槽140的两侧,用于避免外界物质进入到移动槽110的内部。
108.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09.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