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茶苗培育大棚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茶苗培育大棚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苗培育大棚,属于培育大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北方的冬季,茶苗一般会放置在大棚内进行培育,由于冬季气候寒冷,不利于茶苗的生长,多采用毡被附着在大棚上,用以遮盖大棚并起到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保温的效果,现有技术多是采用人工对毡被的进行铺卷,费时费力,且在铺卷过程中容易造成毡被的扭曲变形,不利于毡被的平铺和卷起,在夜间需要平铺毡被对大棚内温度进行保温时,由于毡被的扭曲变形,容易造成遮盖不严密,造成热量的快速流失;在白天需要将毡被卷起将阳光照射到大棚内时,卷起毡被过程中,毡被的扭曲变形不利于毡被的收卷。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苗培育大棚,具体技术方案为:
4.茶苗培育大棚,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第四墙体和钢结构框架,所述第一墙体的高度小于第四墙体的高度,所述第二墙体和第三墙体连接在第一墙体和第四墙体的两侧设置,所述钢结构框架呈弧形,其四边分别与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和第四墙体的顶部链接,所述第二墙体和第三墙体的顶端面为与钢结构框架对应的弧形面,所述钢结构框架表面设有棚膜;所述第四墙体的顶端设有多个挂钩,所述挂钩与毡被的一端连接,所述毡被的另一端与横跨在棚膜上的转轴连接,且所述毡被缠绕在转轴上,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电机的传动轴连接,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与套筒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内套设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底端与安装在地面上的铰接座转动连接。
5.优选的,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和第四墙体的厚度为1m,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和第四墙体内设有30cm的保温层。
6.优选的,所述钢结构框架下吊装喷淋灌溉装置,所述喷淋灌溉装置通过水泵与压力罐连接,所述水泵与大棚内设控制柜内的plc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柜上设有用以启停水泵的控制按钮。
7.进一步的,所述喷淋灌溉装置包括主管和支管,所述主管与水泵连接,所述主管上连接多个与其垂直且在同一高度上的支管,所述支管的底端连接多个等间距设置的吊挂微喷管,所述吊挂微喷管的底端连接吊挂微喷头;所述主管和支管的顶端分别通过多个吊杆与钢结构框架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大棚内的地面上设有苗床,所述苗床包括砂石层、由土壤和圈肥组成的混合层、珍珠岩层,所述砂石层为底层,所述珍珠岩层位于顶层,所述混合层位于砂石层和珍珠岩层中间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砂石层的厚度为20cm,所述砂石层的砂石直径为2-3cm,所述混合层的厚度为10-15cm,所述混合层的土壤和圈肥的比例为1:1,所述珍珠岩层的厚度为5cm。
10.进一步的,所述苗床从第一墙体朝向第四墙体的方向上逐渐升高,且与水平面夹角为5-10
°

11.进一步的,所述苗床的四周设有插入土壤设置的木板,所述苗床内插入用以将其分割成若干段的多个木板,每段苗床的正上方对应一个支管;所述木板插入砂石层下方的土壤层内设置,且插入土壤层深度为5cm。
12.进一步的,所述木板的两侧设有电加热线,所述电加热线与控制柜上安装的数字温度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数字温度控制器与大棚内设置的温度探头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对于毡被的收卷和平铺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实现,无需人员手工完成,且操作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毡被的扭曲变形,省时省力;大棚内设有苗床,苗床由珍珠岩层、混合层和砂石层组成,在该苗床上培育的茶苗生根快,出苗周期短,成本低,培育的茶苗的成活率高。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茶苗培育大棚的正视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茶苗培育大棚的右视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主管和支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支管与吊装微喷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苗床的剖视图。
19.图中:1、第一墙体;2、第二墙体;3、第三墙体;4、第四墙体;5、钢结构框架;6、棚膜;7、挂钩;8、毡被;9、转轴;10、电机;11、固定板;12、套筒;13、活动杆;14、铰接座;15、主管;16、支管;17、吊挂微喷管;18、吊挂微喷头;19、吊杆;20、珍珠岩层;21、混合层;22、砂石层;23、木板;24、电加热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如图1-5所示,茶苗培育大棚,包括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第三墙体3、第四墙体4和钢结构框架5,所述第一墙体1的高度小于第四墙体4的高度,所述第二墙体2和第三墙体3连接在第一墙体1和第四墙体4的两侧设置,所述钢结构框架5呈弧形,其四边分别与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第三墙体3和第四墙体4的顶部链接,所述第二墙体2和第三墙体3的顶端面为与钢结构框架5对应的弧形面,所述钢结构框架5表面设有棚膜6;所述第四墙体4的顶端设有多个挂钩7,所述挂钩7与毡被8的一端连接,所述毡被8的另一端与横跨在棚膜6上的转轴9连接,且所述毡被8缠绕在转轴9上,所述转轴9的两端分别与电机10的传动轴连接,所述电机10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1上,所述固定板11与套筒12固定连接,所述套筒12内套设活动杆13,所述活动杆13的底端与安装在地面上的铰接座14转动连接。
22.当需要将毡被8放下用以保温时,人工启动控制电机10启动的正转按钮,电机10正转,转轴9两侧的电机10同步转动,电机10带动转轴9转动,缠绕上转轴9上的毡被8逐渐展
开,由于钢结构框架5呈弧形设计,转轴9及其两侧的电机10在重力作用下缓慢下滑,毡被8的一端与第四墙体4顶端的挂钩7连接,使得毡被8始终处于张紧状态,电机10在下滑过程中,电机10通过固定板11连接的套筒12沿活动杆13向下移动,套筒12向下移动过程中,活动杆13缓慢绕铰接座14转动,待毡被8铺放置适当位置时,人工按下电机10停止的按钮,电机10停止转动,完成毡被8的铺放。当需要将毡被8卷起时,人工启动控制电机10启动的反转按钮,电机10反转,转轴9配合其转动时毡被8承受的拉力作用,缓慢将毡被8缠绕在转轴9上,两侧的电机10配合套筒12沿着活动杆13缓慢向上移动,待毡被8收卷至适当位置时,人工按下电机10停止的按钮,电机10停止转动,完成毡被8的收卷。
23.所述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第三墙体3和第四墙体4的厚度为1m,所述第一墙体1、第二墙体2、第三墙体3和第四墙体4内设有30cm的保温层,用以增强大棚的保温效果。
24.所述钢结构框架5下吊装喷淋灌溉装置,所述喷淋灌溉装置通过水泵与压力罐连接,所述水泵与大棚内设控制柜内的plc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柜上设有用以启停水泵的控制按钮。所述喷淋灌溉装置包括主管15和支管16,所述主管15与水泵连接,所述主管15上连接多个与其垂直且在同一高度上的支管16,所述支管16的底端连接多个等间距设置的吊挂微喷管17,所述吊挂微喷管17的底端连接吊挂微喷头18,所述吊挂微喷头18距离地面高度微3m;所述主管15和支管16的顶端分别通过多个吊杆19与钢结构框架5连接。当需要对大棚内茶苗进行喷淋灌溉时,手动启动控制柜上的水泵开启按钮,水泵启动,将压力罐内的水输送至主管15,水从主管5进入支管16,通过支管16底部的吊挂微喷管17进入吊挂微喷头18喷出。
25.所述大棚内的地面上设有苗床,所述苗床包括砂石层22、由土壤和圈肥组成的混合层21、珍珠岩层20,所述砂石层22为底层,所述珍珠岩层20位于顶层,所述混合层21位于砂石层22和珍珠岩层20中间设置。所述砂石层22的厚度为20cm,所述砂石层22的砂石直径为2-3cm,有助于前期苗床排水,避免形成内涝,防止茶苗根部腐烂;所述混合层21的厚度为10-15cm,所述混合层21的土壤和圈肥的比例为1:1,求圈肥经过6个月完全腐熟,成粉末状,土壤要求颗粒细腻,土质松散,有助于提高苗床肥力,为茶苗生根后提供有机质;所述珍珠岩层20的厚度为5cm,要求在进行茶苗扦插之前,珍珠岩层20的珍珠岩要完全浸水。珍珠岩有助于苗床保湿,吸热升温较快,有助于提高苗床温度,加快茶苗生根,一般在30天开始生根,50-60天左右插苗就可以出圃假植。所述苗床从第一墙体1朝向第四墙体4的方向上逐渐升高,且与水平面夹角为5-10
°
,方便排水。
26.所述苗床的四周设有插入土壤设置的木板23,所述苗床内插入用以将其分割成若干段的多个木板23,每段苗床的正上方对应一个支管16;所述木板23插入砂石层22下方的土壤层内设置,且插入土壤层深度为5cm。
27.所述木板23的两侧设有电加热线24和多个钉子,所述钉子间隔5cm设置,所述电加热线24依次缠绕在钉子上,所述电加热线24与控制柜上安装的数字温度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数字温度控制器与大棚内设置的温度探头连接。所述数字温度控制器显示当前大棚内温度,并控制电加热线24加热升温,使得大棚内温度始终维持在25℃左右。
28.在进行茶苗培育时,首先要建设好培育大棚,并铺设好苗床,插苗前保持苗床湿润,选用长势旺盛,无病虫害的茶穗,茶穗长度3-5cm,剪口平整,将茶穗放入生根剂和杀菌剂溶液中浸泡1小时,然后将茶穗插入苗床中,避免茶穗叶片重叠,然后进行常规的茶苗扦
插管理工作即可。
29.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