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技术 专利正文
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获取高产稳产,必须供给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降水分布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因此,必须人为地对植物进行灌溉,以补天然降雨的不足。
3.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2020114187.9且名称为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专利,包括行走车,行走车的底部设置有车轮,车轮的上方设置有底板,底板上安装有水箱,水箱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远离水箱的一端连接有水泵,出水管上设有阀门,阀门位于水泵和水箱之间,水泵的出口端设置有喷淋管,水泵远离水箱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架,喷淋管安装在支撑架上,支撑架包括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第一支座设置在底板上,第二支座设置在第一支座的顶部,第二支座为伸缩支座,喷淋管包括喷淋主管和两根喷淋支管,两根喷淋支管均与喷淋主管相连通,喷淋主管安装在第一支座上,两根喷淋支管远离喷淋主管的一端安装在第二支座的两端。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在对植物进行灌溉时,需要人工推动行走车进行灌溉,费时费力;且灌溉区域道路往往窄小颠簸,推动行走车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方便对灌溉区的灌溉,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
6.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架,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均设置有同一水管,所述水管一端连通有水泵,所述水管上连通有若干喷头,所述第一支撑架上顶端设置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上设置有承载板,所述水管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上。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管固定连接于承载板上,水管上设置有若干喷头,通过移动机构移动承载板和水管,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灌溉,不仅方便,而且省时省力。
9.可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固定块、丝杆、滑块和第一电动机,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若干固定块、丝杆、滑块和第一电动机,任意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均设置有两块固定块,两块所述固定块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丝杆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块所述固定块,所述滑块螺纹转动连接于所述丝杆,所述滑块上表面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所述第一电动机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一电动机输出轴固定连接于所述丝杆一端端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一电动机,控制第一电动机正反转,第一电动机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滑块沿丝杆长度方向往返移动于同一第一支撑架两固定块之间,滑块移动带动承载板和水管移动,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灌溉,不仅方便,而且省时省
力。
11.可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齿条、若干第一齿轮、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板、第二电动机和限位块,所述齿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表面,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所述第一连接轴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齿轮相对侧壁,所述第一连接轴数量不小于两根,所述第一连接板数量不小于两块,所述第一连接板一端套设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板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所述第二电动机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所述第二电动机输出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轴一端顶端,所述第一支撑架靠近所述第二电动机一侧侧壁开设有滑槽,所述限位块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动机,所述限位板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于所述滑槽处。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二电动机,控制第二电动机正反转,第二电动机转动带动第一连接轴转动,第一连接轴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并沿齿条长度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带动承载板和水管沿齿条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灌溉,不仅方便,而且省时省力。
13.可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滑轨、若干滚轮、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板以及驱动组件,所述滑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表面,所述滚轮转动连接于所述滑轨,所述第二连接轴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滚轮相对侧壁,所述第二连接轴数量不小于两根,所述第二连接板数量不小于两块,所述第二连接板一端套设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板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承载板相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驱动承载板移动和水管移动,通过第二连接板将第二连接轴与承载板相连,承载板移动带动第二连接轴转动,第二连接轴转动带动滚轮转动并沿滑轨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灌溉,不仅方便,而且省时省力。
15.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收卷辊、连接绳、第二支撑架、弹性件和第三电动机,所述第二支撑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架长度方向一端顶端设置,所述收卷辊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连接绳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收卷辊,所述连接绳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板,所述第一支撑架远离所述收卷辊一端靠近端顶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弹性件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收卷辊一侧侧壁,所述弹性件另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板,所述第三电动机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侧壁,所述第三电动机输出轴固定连接于所述收卷辊转轴一端端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三电动机,控制第三电动机转向,第三电动机转动带动收卷辊转动并使得连接绳绕卷于收卷辊,进而拉动承载板和水管移动,承载板移动使得弹性件被拉伸,当承载板移动到靠近第一支撑架一端顶端处后,关闭第三电动机或控制第三电动机反转,弹性件收缩并使得承载板沿相反方向移动直至弹性件复原,承载板沿滑轨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灌溉,不仅方便,而且省时省力。
17.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四电动机、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第四电动机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下表面,所述第二齿轮套设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电动机输出轴,所述第三齿轮套设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啮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四电动机,控制第四电动机正反转,第四电动机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和第二连接轴转动,进而带动承载板和水管沿滑轨长度方向往复移动。
19.可选的,所述喷头设置为旋转喷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喷头有助于增大喷头喷洒面积,从而减少喷头的安装数量,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也方便工作人员维护。
21.可选的,两所述喷头之间的间距不大于所述喷头喷洒范围的最大直径。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相邻喷头之间喷洒范围相互重叠,有助于将灌溉区域灌溉完全。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水管固定连接于承载板上,水管上设置有若干喷头,通过移动机构移动承载板和水管,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灌溉,不仅方便,而且省时省力。
25.2.启动第一电动机,控制第一电动机正反转,第一电动机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滑块沿丝杆长度方向移动往返移动于同一第一支撑架两固定块之间,滑块移动带动承载板和水管移动,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灌溉,不仅方便,而且省时省力。
26.3.启动第二电动机,控制第二电动机正反转,第二电动机转动带动第一连接轴转动,第一连接轴转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并沿齿条长度方向往复运动,进而带动承载板和水管沿齿条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灌溉,不仅方便,而且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3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整体示意图的前视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4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第一支撑架;2、水管;3、水泵;4、喷头;5、移动机构;6、承载板;7、固定块;8、丝杆;9、滑块;10、第一电动机;11、齿条;12、第一齿轮;13、第一连接轴;14、第一连接板;15、第二电动机;16、限位块;17、滑轨;18、滚轮;19、第二连接轴;20、第二连接板;21、驱动组件;22、收卷辊;23、连接绳;24、第二支撑架;25、弹性件;26、第三电动机;27、第四电动机;28、第二齿轮;29、第三齿轮;30、固定板;31、阻挡块;32、支撑板;33、竖块;34、横块;35、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
35.实施例1
36.参照图1,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架1,第一支撑架1上表面设置有移动机构5,移动机构5包括若干固定块7、丝杆8、滑块9和第一电动机10,任意第一支撑架1上均设置有两块固定块7,两块固定块7对称设置于第一支撑架1长度方向的两端,丝杆8两端转动连接于同一第一支撑架1上的两块固定块7,第一电动机10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架1上表面,且第一电动机10输出轴固定连接于丝杆8一端顶端,具体的,本实施中丝杆8贯穿固定块7后与第一电动机10输出轴焊机。滑块9螺纹转动连接于丝杆8,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滑块9套设连接于丝杆8于两块固定块7之间。滑块9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承载板6,承载板6上
表面固定连接有水管2,水管2一端呈封闭设置,水管2另一端连通有水泵3,水管2上连通有若干喷头4,本实施例中喷头4均为旋转喷头,且相邻两喷头4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喷头4喷洒范围的最大直径。
37.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启动第一电动机10,控制第一电动机10正反转,第一电动机10转动带动丝杆8转动,丝杆8转动带动滑块9沿丝杆8长度方向往返移动于同一第一支撑架1两端的两固定块7之间,滑块9移动带动承载板6和水管2移动,开启喷头4,若干喷头4喷洒范围相互覆盖,避免出现未喷洒完全的区域,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全面灌溉。
38.实施例2
39.参照图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之间存在的区别在于:移动机构5包括齿条11、若干第一齿轮12、第一连接轴13、第一连接板14、第二电动机15和限位块16,齿条11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架1上表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且齿条11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阻挡块31。第一齿轮12与齿条11相啮合,第一连接轴1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一齿轮12的相对侧壁,第一连接轴13数量不小于两根,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13设置为两根,第一齿轮12数量设置为四个。第一连接板14一端套设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轴13,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4设置为四块,任意第一连接轴13上均设置有两块第一连接板14,两块第一连接板14均设置于同一第一连接轴13上的两个第一齿轮12之间。所有第一连接板14远离第一连接轴13一端均固定连接于承载板6下表面。
40.第一连接轴13一端顶端处固定连接于第二电动机15输出轴,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13贯穿第一齿轮12后与第二电动机15输出轴焊接。第二电动机15下表面固定连接于限位块16,具体的,限位块16包括横块34、竖块33和支撑板32,支撑板32上表面固定连接于第二电动机15下表面,支撑板32下表面固定连接于竖块33上表面,竖块33下表面固定连接于横块34上表面,第一支撑架1靠近横块34一侧侧壁开设有滑槽35,横块34远离竖块33一侧滑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架1于滑槽35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2、竖块33以及横块34均一体成型。
41.本技术实施例2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启动第二电动机15,控制第二电动机15正反转,第二电动机15转动带动第一连接轴13和第一齿轮12转动并沿齿条11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于两阻挡块31之间,第一连接轴13移动带动承载板6往复运动于两阻挡块31之间,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灌溉。
42.实施例3
43.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移动机构5包括滑轨17、滚轮18、第二连接轴19、第二连接板20以及驱动组件21,驱动组件21包括收卷辊22、连接绳23、第二支撑架24、弹性件25和第三电动机26。滑轨17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架1上表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滑轨17与第一支撑架1焊接或螺栓连接。滚轮18转动连接于滑轨17,第二连接轴19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滚轮18相对侧壁,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滚轮18数量设置为四个,第二连接轴19数量设置为两根。第二连接板20一端套设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板20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承载板6下表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20数量设置为四块,任意第二连接轴19上均设置有两块第二连接板20,两块第二连接板20均设置于同一第二连接轴19上的两个滚轮18之间。
44.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还包括靠近第一支撑架1长度方向一侧顶端处的第二支撑架24,第二支撑架24靠近上顶端处转动连接有收卷辊22,第二支撑架24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三电动机26,第三电动机26输出轴固定连接于收卷辊22转轴一侧顶端。连接绳23一端固定连接于收卷辊22,连接绳23绕卷于收卷辊22上,连接绳23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承载板6靠近收卷辊22一侧侧壁,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连接绳23采用钢丝绳。承载台远离连接绳23一侧侧壁固定连接于弹性件25一端,弹性件25可以采用弹簧或弹性橡胶,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5设置为弹簧。弹性件25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板30靠近承载板6一侧侧壁,固定板30下表面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架1远离收卷辊22一侧上表面。
45.本技术实施例3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启动第三电动机26,控制第三电动机26转向,第三电动机26转动带动收卷辊22转动,并使得连接绳23绕卷于收卷辊22上,连接绳23拉动承载板6沿第一支撑架1长度方向向收卷辊22移动,承载台移动导致弹性件25被拉伸;当滚轮18移动到滑轨17靠近收卷辊22一侧顶端后,关闭或反转第三电动机26,弹性件25受力减小恢复自然状态,并拉动承载板6沿第一支撑架1长度方向往固定板30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全面灌溉。
46.实施例4
47.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驱动组件21包括第四电动机27、第二齿轮28和第三齿轮29,第四电动机27固定连接于承载板6下表面,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第二齿轮28套设固定连接于第四电动机27输出轴,第二齿轮28啮合连接于第三齿轮29,第三齿轮29套设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轴19。
48.本技术实施例4一种水利工程灌溉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启动第三电动机26,控制第四电动机27正反转,第四电动机27转动带动第二齿轮28转动,第二齿轮28带动第三齿轮29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接轴19和滚轮18转动,再通过第二连接板20将第二连接轴19与承载板6相连,从而带动承载板6与水管2沿第一支撑架1长度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实现对灌溉区的全面灌溉。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