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光场控制及显示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未来车用显示器的使用数量与面积将会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提升、电动车的普及、仪表板显示区域的多用途化等因素而大幅提升,显示内容也将更趋多样化,亦即对于行驶中的驾驶的干扰性将会是更为严重且需要避免。因此,在行驶状态中显示器的显示角度的控制需求已经更加重要,达到驾驶与乘客能各自观赏适当的显示内容却又无互相干扰性,维持行驶安全性的同时,也让乘客能于车辆移动中尽情享受显示装置所带来的丰富观赏内容。
3.目前的显示器若要达到调控的功能,需在显示面板中搭配复杂的背光控制[例如双层或不同发光角的发光二极体光条(led light bar)]、双层液晶玻璃或吸光型光栅膜(不可调控)等来限制面板出光角,达成窄视角或宽视角效果。但是,无论上述何种技术架构,可达到的视角控制特性皆为单一维度且在该可调控维度下为对称,此特性于车用环境中有其使用上的限制性,如当显示器位置靠近前档风玻璃时,虽左右视角可以进行控制(单一维度),但同时间上下视角并无法被有效限制,而容易在挡风玻璃上产生反射,造成夜间时的驾驶视野干扰。又或是,因视角调控仅能为单一维度的对称控制,当汽车于行进中开启显示器时,正、副驾驶座皆会同时接收到窄视角或宽视角的显示面板控制效果,副驾驶观赏显示内容的同时,正驾驶亦可观赏到显示画面,容易造成驾驶干扰,产生危险性。
[0004]
本“先前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先前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道的习知技术。此外,在“先前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有益于提升行驶安全性。
[0006]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7]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包括第一光学膜片以及液晶分子。第一光学膜片包括第一透明基材以及光场控制微结构,第一透明基材具有第一入光侧及第一出光侧,光场控制微结构配置于第一出光侧,各光场控制微结构具有两侧面,两侧面朝向相反方向,两侧面中的一侧面上配置有光学层,光学层选自于光吸收层、光反射层、光扩散层及其组合。液晶分子配置于各光场控制微结构中。
[0008]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场控制微结构以线性方式分布于第一出光侧上,线性方式包括直线或曲线。
[0009]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场控制微结构以二维阵列方式分布在第一出光侧上。
[001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与第一透明基材相交的侧横截面上,各光场控制微结构呈现三角形、梯形、矩形或扇形。
[001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光场控制微结构呈三角锥、四角锥、立方梯形、立方矩形、圆锥形或圆柱形。
[001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学膜片更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配置于第一出光侧上,且光场控制结构配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与第一透明导电层之间。
[001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更包括第二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配置于光场控制微结构远离第一出光侧的一侧,第二光学膜片为固定雾度型光扩散片,固定型光扩散片具有固定雾度,固定雾度为1%至99%。
[001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更包括第二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配置于光场控制微结构远离第一出光侧的一侧,液晶分子包括第一液晶分子以及第二液晶分子,第一液晶分子配置于各光场控制微结构中,第二液晶分子配置于第二光学膜片中。
[0015]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学膜片更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配置于第一出光侧上,且光场控制结构配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第二光学膜片配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远离光场控制微结构之一侧,第二光学膜片更包括透明母板、第三透明导电层以及第四透明导电层,第三透明导电层及第四透明导电层分别配置于透明母板的相反两侧面上,且第三透明导电层位于透明母板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
[0016]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液晶分子与第二光学膜片构成可调整雾度型光扩散片,可调整雾度型光扩散片具有变动雾度,变动雾度介于1%至99%。
[0017]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以及上述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光场控制膜片配置于显示模组的一侧。
[0018]
在本发明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中,借由配置光学层于光场控制微结构的两侧面中的一侧面上以及配置液晶分子于光场控制结构中,可以达到控制至少一维度下的不对称光场范围的效果,从而避免如因挡风玻璃反射所衍生的夜间驾驶视野干扰、因正副驾驶可同时观赏显示装置的显示内容所衍生的正驾驶的驾驶分心等危及行驶安全性的因素,进而提升行驶安全性。
[0019]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剖面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第一光学膜片的外观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二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透明基材;
[0022]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0023]
图4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4]
图4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5]
图4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6]
图5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光场控制膜片组于一驱动电压状态的光线行进示意图,其中液晶分子呈第一光学态;
[0027]
图5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光场控制膜片组于另一驱动电压状态的光线行进示意图,其中液晶分子呈第二光学态;
[0028]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第一光学膜片的外观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二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透明基材;
[0029]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0030]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0031]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第一光学膜片的外观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及第二透明基材;
[0032]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0033]
图1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0034]
图11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0035]
图11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0036]
图11d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0037]
图11e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外观示意图;
[0038]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剖面示意图;
[0039]
图1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剖面示意图;
[0040]
图1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41]
图15a为图14中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一使用示意图;
[0042]
图15b为图14中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另一使用示意图;以及
[0043]
图1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有关本发明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0045]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第一光学膜片的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3,本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包括第一光学膜片110以及多个液晶分子120。第一光学膜片110包括第一透明基材111以及多个光场控制微结构112。第一透明基材111具有第一入光侧li1及第一出光侧lo1,光场控制微结构112配置于第一出光侧lo1。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具有朝向相反方向的两侧面s1、s2,其中一侧面s1上配置有光学层113。此外,上述的第一透明基材111以及光场控制微结构112可以由例如聚甲基
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的透光高分子材料制成,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46]
接续上述说明,光场控制微结构112可呈长条状;在本实施例中,长条状例如是直条状,且光场控制微结构112在第一出光侧lo1上以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与第一透明基材111相交的横截面上,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呈现三角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图4a至4c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4a至4c,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与第一透明基材相交的横截面上,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a、112b、112c也可以呈现如梯形(图4a)、矩形(图4b)或扇形(圆心角介于0
°
至180
°
,图4c)。
[0047]
接续上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层113例如是光吸收层,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考图3,光线进入光场控制微结构112并到达光场控制微结构112的相对两侧面s1、s2。为方便说明,以下将光场控制微结构112的两侧面s1、s2称为第一侧面s1及第二侧面s2,光学层113配置于第一侧面s1上,到达第一侧面s1的光线称为第一光线b1,到达第二侧面s2的光线称为第二光线b2。第一光线b1到达第一侧面s1后被光学层113所吸收,而无法通过第一侧面s1,第二光线b2到达第二侧面s2后可穿透第二侧面s2而离开光场控制微结构112;也就是说,借由光学层113的设置使第一侧面s1及第二侧面s2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使得光线通过第一光学膜片110后呈现出不对称光场,以达到不对称视角控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光场控制微结构112呈长条状且以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故本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可以达到单一维度下的不对称视角控制。
[0048]
接续上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液晶分子120配置于光场控制微结构112中。液晶分子120例如为胆固醇液晶或高分子散布型液晶。此外,第一光学膜片110还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114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115,第一透明导电层114配置于第一出光侧lo1上,且光场控制微结构12配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15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14之间。液晶分子120具有第一光学态以及第二光学态。当提供驱动电压至第一透明导电层114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15时,第一透明导电层114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15之间形成一电场,电场使液晶分子120从第一光学态切换至第二光学态。图5a及图5b分别是本发明一实施例光场控制膜片组于不同驱动电压状态的光线行进示意图。请参考图5a,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14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115未通电时,因液晶分子120呈无定向排列的第一光学态,呈现折射率分布不等向状态,光线通过时会产生散射现象,使得光线通过第一光学膜片110后的不对称光场范围扩大;请参考图5b,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14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115通电时,液晶分子120呈定向排列的第二光学态,呈现折射率分布等向状态,光线通过时无产生散射现象,使得光线通过第一光学膜片110后的不对称光场范围维持不变。
[0049]
接续上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光场控制膜片组100还可包括第二透明基材116,第二透明基材116具有第二入光侧li2以及第二出光侧lo2,光场控制微结构112配置于第二入光侧li2与第一出光侧lo1之间,第二透明导电层115配置于第二透明基材116与光场控制微结构112之间且位于第二入光侧li2上。光线通过光场控制结构112后,可进一步通过第二透明导电层115并由第二入光侧li2进入第二透明基材116;光线进入第二透明基材116后,可再由第二出光侧lo2离开第二透明基材116。
[0050]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第一光学膜片的外观示意图。请参考
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片110d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d呈弯曲条状。
[0051]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请参考图7,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层113e例如是光反射层。第一光线b1到达第一侧面s1e后被光学层113e所反射,被反射的第一光线b1朝第二侧面s2e前进,并且与第二光线b2一同穿透第二侧面s2e而离开光场控制微结构112e;也就是说,借由光学层113e(光反射层)的设置使第一侧面s1e及第二侧面s2e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使得光线通过第一光学膜片后呈现出不对称光场,以达到不对称视角控制。
[0052]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请参考图8,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层113f例如是光扩散层。第一光线b1到达第一侧面s1f后以散射的方式离开光场控制微结构112f,第二光线b2则是穿透第二侧面s2f而离开光场控制微结构112f。借由光扩散层的设置使第一侧面s1f及第二侧面s2f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使得光线通过第一光学膜片后呈现出不对称光场,达到不对称视角控制。
[0053]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第一光学膜片的上视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光线路径示意图。请参考图9及10,在本实施例中,光场控制微结构112g呈块状并且以阵列方式分布于第一出光侧lo1g。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g在三维空间中呈三角锥形,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g的第一侧面s1g由两个相邻接的次侧面s1g1、s1g2构成,次侧面s1g1、s1g2可称为第一次侧面s1g1及第二次侧面s1g2,即第一侧面s1g包括第一次侧面s1g1及第二次侧面s1g2,光学层113g配置于第一次侧面s1g1及第二次侧面s1g2上。呈三角锥形的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g的三个侧面即为第一次侧面s1g1、第二次侧面s1g2及第二侧面s2g,据此,呈三角锥形的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g的三个侧面中的两个侧面上配置有光学层113g。此外,举例来说,本实施例中的光学层113g可以是光吸收层,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层113g也可以是光反射层或光扩散层。
[0054]
接续上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线b1到达第一侧面s1g的第一次侧面s1g1及第二次侧面s1g2后被光学层113所吸收,而无法通过第一侧面s1g的第一次侧面s1g1及第二次侧面s1g2,第二光线b2到达第二侧面s2g后可穿透第二侧面s2g而离开光场控制微结构112g;也就是说,借由光学层113的设置使第一侧面s1g及第二侧面s2g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使得光线通过第一光学膜片110g后呈现出不对称光场,以达到不对称视角控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光场控制微结构112g是以阵列方式分布于第一出光侧lo1g,故本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可以达到两个以上维度下的不对称视角控制。
[0055]
接续上述说明,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层113g可仅配置于第一侧面s1g的第一次侧面s1g1或第一侧面s1g的第二次侧面s1g2上,也就是说,呈三角锥形的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g的三个侧面中仅有一个侧面上配置有光学层113g。举例而言,光学层113g仅配置于第一侧面s1g的第一次侧面s1g1:第一光线b1到达第一侧面s1g的第一次侧面s1g1后被光学层113g所吸收,而无法通过第一侧面s1g的第一次侧面s1g1,第一光线b1到达第一侧面s1g的第二次侧面s1g2后可穿透第一侧面s1g的第二次侧面s1g2而离开光场控制微结构112g,第二光线b2到达第二侧面s2g后可穿透第二侧面s2g而离开光场控制微结构112g。此种配置方式亦可达成不对称视角控制的效果。
[0056]
图11a至11e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光场控制微结构的外观示意图。请参考图11a至11e,在其他实施例中,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h、112i、112j、112k、112l在三维空间中也可
以呈现如四角锥形(图11a)、立方梯形(图11b)、立方矩形(图11c)、圆锥形(图11d)或圆柱形(图11e)。
[0057]
接续上述说明,请参考图11a至11c,在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h、112i、112j在三维空间中呈四角锥形、立方梯形及立方矩形的实施例中,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h、112i、112j的第一侧面s1h、s1i、s1j由相邻接的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及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构成,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h、112i、112j的第二侧面s2h、s2i、s2j由相邻接的第三次侧面s2h1、s2i1、s2j1及第四次侧面s2h2、s2i2、s2j2构成,即第一侧面s1h、s1i、s1j包括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及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第二侧面s2h、s2i、s2j包括第三次侧面s2h1、s2i1、s2j1及第四次侧面s2h2、s2i2、s2j2,呈四角锥形、立方梯形及立方矩形的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h、112i、112j的四个侧面即为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第三次侧面s2h1、s2i1、s2j1及第四次侧面s2h2、s2i2、s2j2。光学层(图未示)可配置于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及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上。第一光线到达第一侧面s1h、s1i、s1j的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及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后被光学层所吸收,而无法通过第一侧面s1h、s1i、s1j的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及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第二光线到达第二侧面s2h、s2i、s2j的第三次侧面s2h1、s2i1、s2j1及第四次侧面s2h2、s2i2、s2j2后可穿透第二侧面s2h、s2i、s2j的第三次侧面s2h1、s2i1、s2j1及第四次侧面s2h2、s2i2、s2j2,如此达到不对称视角控制的效果。
[0058]
接续上述说明,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h、112i、112j在三维空间中呈四角锥形、立方梯形或立方矩形的情况下,光学层也可以仅配置于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上。到达第一侧面s1h、s1i、s1j的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的第一光线被光学层所吸收而无法通过第一侧面s1h、s1i、s1j的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到达第一侧面s1h、s1i、s1j的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的第一光线穿透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第二光线到达第二侧面s2h、s2i、s2j的第三次侧面s2h1、s2i1、s2j1及第四次侧面s2h2、s2i2、s2j2后可穿透第二侧面s2h、s2i、s2j的第三次侧面s2h1、s2i1、s2j1与第四次侧面s2h2、s2i2、s2j2,如此达到不对称视角控制的效果。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在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h、112i、112j在三维空间中呈四角锥形、立方梯形或立方矩形的情况下,光学层也可以仅配置于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上。到达第一侧面s1h、s1i、s1j的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的第一光线被光学层所吸收而无法通过第一侧面s1h、s1i、s1j的第二次侧面s1h2、s1i2、s1j2,到达第一侧面s1h、s1i、s1j的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的第一光线穿透第一次侧面s1h1、s1i1、s1j1,第二光线到达第二侧面s2h、s2i、s2j的第三次侧面s2h1、s2i1、s2j1及第四次侧面s2h2、s2i2、s2j2后可穿透第二侧面s2h、s2i、s2j的第三次侧面s2h1、s2i1、s2j1与第四次侧面s2h2、s2i2、s2j2,如此达到不对称视角控制的效果。
[0059]
接续上述说明,请参考图11d及11e,在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k、112l在三维空间中呈圆锥形及圆柱形的实施例中,各光场控制微结构112k、112l的第一侧面s1k、s1l及第二侧面s2k、s2l构成圆锥形及圆柱形的弧形侧面。
[0060]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2,本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m与图1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m还包括第二光学膜片130m,第二光学膜片130m配置于光场控制微结构112m远离第一出光侧lo1m的一侧,且第二透明导电层115m以及第二透明基材116m位于第二光学膜片
130m与光场控制微结构112m之间;进一步来说,第二光学膜片130m配置于第二透明基材116m的第二出光侧lo2m,而第二透明导电层115m配置于第二透明基材116m的第二入光侧li2m上。第二光学膜片130m例如为固定雾度型光扩散片,即第二光学膜片130m的雾度值为特定值。第二光学膜片130m的雾度值可为1%至99%,例如:1%、2%、10%、25%、50%、75%、90%、95%或99%。光线由第二出光侧lo2m离开第二透明基材116m后,可进一步通过第二光学膜片130m。藉由第二光学膜片130m,可进一步调整不对称光场的范围。然而,若光场表现符合需求,在液晶分子120仅配置于第一光学膜片110的光学控制微结构112中的实施例中,例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也可不必额外设置如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二光学膜片130m。
[0061]
图1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3,本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n与图12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m不同之处在于:液晶分子120n同时配置于光场控制微结构112n与第二光学膜片130n中,以调控不对称光场范围。进一步来说,液晶分子120n包括第一液晶分子121n以及第二液晶分子122n,第一液晶分子121n配置于光场控制微结构112n中,第二液晶分子122n配置于第二光学膜片130n中。第二光学膜片130n包括透明母板131n、第三透明导电层132n以及第四透明导电层133n,透明母板131n配置于第二透明基材116n的第二出光侧lo2n,第三透明导电层132n及第四透明导电层133n分别配置于透明母板131n的相反两侧面上,且第三透明导电层132n位于透明母板131n与第二透明基材116n的第二出光侧lo2n之间,第二液晶分子122n配置于透明母板131n中。当提供驱动电压至第三透明导电层132n与第四透明导电层133n时,第三透明导电层132n与第四透明导电层133n之间形成电场,电场使第二液晶分子122n从第一光学态切换至第二光学态。当第三透明导电层132n以及第四透明导电层133n未通电时,因第二液晶分子122n呈无定向排列之第一光学态,呈现折射率分布不等向状态,通过第一光学膜片110n的光线在通过第二光学膜片130n时会产生散射现象,使得光线通过第二光学膜片130n后所形成的不对称光场范围进一步扩大(相较于光线通过第一光学膜片110n后所形成的不对称光场范围)。当第三透明导电层132n以及第四透明导电层133n通电时,第二液晶分子122n呈定向排列之第二光学态,呈现折射率分布等向状态,通过第一光学膜片110n的光线在通过第二光学膜片130n时无产生散射现象,使得光线通过第二光学膜片130n后所形成的不对称光场范围维持不变(相较于光线通过第一光学膜片110n后所形成的不对称光场范围)。
[0062]
接续上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液晶分子120n的第二液晶分子122n配置于第二光学膜片130n中构成光扩散片,进一步来说,第二液晶分子122n藉由电场的变化可于第一光学态与第二光学态之间变化,使得光扩散片的雾度值在一范围内变动,并非特定值,也就是说,光扩散片具有变动雾度。据此,第二液晶分子122n配置于第二光学膜片130n所构成的光扩散片为可调整雾度型光扩散片。在本实施例中,可调整雾度型光扩散片的变动雾度介于1%至99%,例如:2%至50%、2%至75%、2%至95%、25%至50%、25%至75%、25%至95%、50%至75%、50%至95%或75%至95%。据此,本实施例藉由将第二液晶分子122n配置于第二光学膜片130n,以进一步调整不对称光场的范围。
[0063]
图1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15a及15b为图14中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使用示意图。请参考图1、14、15a及15b,本实施例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模组210以及光场控制膜片组100。光场控制膜片组100配置于显示模
组21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210为液晶显示模组,且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包括还包括光源模组220,光场控制膜片组100配置于显示模组210与光源模组220之间,且光源模组220位于光场控制膜片组100的第一光学膜片110的第一入光侧li1。光源模组220例如包括灯泡或发光二极体。光源模组220提供的光线可由第一入光侧li1进入第一光学膜片110,并且借由光场控制微结构112及光学层113的作用呈现出不对称光场的效果。同时,借由光场控制膜片组100的液晶分子120的作用达到调整不对称光场的范围的效果。如图15a及5b所示,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14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115通电时,液晶分子120呈定向排列的第二光学态,呈现折射率分布等向状态,光线通过时无产生散射现象,使得光线通过第一光学膜片110后的不对称光场范围维持第一角度α,第一角度α例如是80
°
。如图15b及5a所示,当第一透明导电层114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115未通电时,因液晶分子120呈无定向排列的第一光学态,呈现折射率分布不等向状态,光线通过时会产生散射现象,使得光线通过第一光学膜片110后的不对称光场范围改变为第二角度β,第二角度β例如是150
°
。虽然图14、15a及15b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是以图1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作为例示,但图14、15a及15b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也可以替换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m、100n。
[0064]
图1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及16,本实施例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300包括显示模组310以及光场控制膜片组100。光场控制膜片组100配置于显示模组31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310为自发光显示模组,自发光显示模组包括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模组310位于光场控制膜片组100的第一光学膜片110的第一入光侧li1。显示模组310提供的光线可由第一入光侧li1进入第一光学膜片110,并且借由光场控制微结构112及光学层113的作用呈现出不对称光场的效果。同时,藉由光场控制膜片组100的液晶分子120的作用达到调整不对称光场的范围的效果。虽然图16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是以图1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作为例示,但图16的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也可以替换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100m、100n。
[0065]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可应用于车载显示系统。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场控制膜片组及视角可变的显示装置中,借由配置光学层于光场控制微结构的两侧面中的一侧面上以及配置液晶分子于光场控制结构中,可以达到控制至少一维度下的不对称光场范围的效果,从而避免例如因挡风玻璃反射所衍生的夜间驾驶视野干扰、因正副驾驶可同时观赏显示装置的显示内容所衍生的正驾驶的驾驶分心等危及行驶安全性的因素,进而提升行驶安全性。
[0066]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此外,本说明书或申请专利范围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