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2.随着现代化工作发展,手机、平板电脑、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广泛 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3.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背板、反射片、导光板、 光学膜片以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还包括中框,中框与背板连接,并围成 容置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显示面板的容置腔。中框上设有向内 凸出的承接部,承接部设有用于与光学膜片卡接的挂耳,显示面板通过粘 接件粘接固定在承接部背离背板的上侧面上。
4.然而,相关技术中的为了增加中框强度,中框宽度较大,且显示面板 包括显示区域和围在显示区域外的b m(black matrix)区域。对于用户, bm区域以及中框均为围在显示区域外的“黑边”,“黑边”宽度越大, 用户体验越差。
技术实现要素:5.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黑边”的宽度 较小。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用 于显示图像;背板,所述背板具有承载作用。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包括第一 承载部、第二承载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的侧壁部, 所述第一承载部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二承载部和所述侧壁部形成容置空间。这样,中框 上围在显示面板外的部分即为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过渡 部分,其宽度较小,也就是降低围在显示面板外的中框宽度,减小了“黑 边”的宽度,优化用户体验。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框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承载部 和第二承载部的侧壁部,所述侧壁部围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外侧,所述第一 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均位于所述侧壁部内侧。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框还包括连接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 一承载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承载部呈夹角设置。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 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相比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 部靠近所述侧壁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背板连接。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靠近所述第二承载部 一侧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靠近所述第二承载部一侧的第一 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之间具有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垂 向方向的高度差。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背板本体;折边,所述折 边与所述背板本体连接,所述折边沿所述背板本体的边缘延伸并贴合在所 述背板本体上。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处。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与所述中框之间还设有定位结构, 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置在所述背板与所述中框中的 一者上;卡接部,所述卡接部设置在所述背板与所述中框中的另一者上, 且所述凸出部可伸入所述卡接部内并与所述卡接部卡接。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 膜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所述背板上设置有卡接凸台,所述光学 膜片上设有供所述卡接凸台穿过的卡接孔。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框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伸出。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周 向设置的多个边条,每个所述边条均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相邻两个所述边 条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或通过焊接固定。
19.在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 所述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粘接件,所述粘接件用于将所述显示面板粘 结固定,所述粘接件包括:角部,所述角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边和第二 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成角度连接;条状的侧边部,所述条状的侧 边部与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中的至少一个相连。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边部与所述第一边或第二边之间形 成弯折的防透光间隙。
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侧边部和所述第一边的端部均 包括成夹角设置的第一遮光边和第二遮光边,其中,所述夹角相对于所述 侧边部和所述第一边中的其中一个的端部凹陷,相对于于另外一个的端部 突出,以形成弯折的所述防透光间隙。
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角度为近似直角,所述第一边和所述 第二边为一体结构。
23.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 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发明实施例提 供的显示装置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 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 明。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 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 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沿m-n方向的剖视图;
27.图3为图2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1沿x-y方向的剖视图;
29.图5为图4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沿x-y方向剖切到卡接凸台时的剖视图;
31.图7为沿x-y方向剖切到螺栓孔时的剖视图;
32.图8为沿x-y方向剖切到硅胶垫时的剖视图;
33.图9为沿x-y方向剖切到凸出部和卡接部时的剖视图;
34.图10为图1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35.图11为图10中c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2为图10中d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3为图1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38.图14为图13中e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5为图1中中框的结构示意图一;
40.图16为图15中中框的横截面示意图;
41.图17为图15中f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8为图15中第一边条和第二边条拼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9为图1中中框的结构示意图二;
44.图20为图19中g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45.图21为图1中粘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2为图21中h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3为角部和侧边部形成的防透光间隙的结构示意图一;
48.图24为角部和侧边部形成的防透光间隙的结构示意图二。
49.附图标记:
50.10:显示面板;
51.20:导光板;21:卡接孔;
52.30:背板;31:卡接凸台;32:背板本体;33:折边;34:凸出部;
53.40:中框;41:第一承载部;411:第一边条;412:第二边条;413: 第三边条;414:第一连接面;415:第二连接面;416:第一连接部;417: 第二连接部;4171:第一斜面;4172:第二斜面;42:第二承载部;43: 侧壁部;44:连接部;45:卡接部;
54.50:粘接件;51:角部;511:第一边;512:第二边;52:侧边部; 53:防透光间隙;54:第一遮光边;55:第二遮光边;
55.61:后壳;62:前壳;
56.71:光学膜片;72:光源;73:胶框;74:l型铝材;75:导热胶; 76:反射片;77:硅胶垫;
57.x:天侧;m:左侧;n:右侧;y:地侧。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 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 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 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
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9.对于用户来讲,用户使用显示装置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用于显示图 像,此时,显示面板的bm区域以及围在显示面板外的中框均为不可显示图 像的区域,这两部分即为背景技术所述的“黑边”,“黑边”呈环形围在显 示区域外,“黑边”的宽度越大,视觉上,显示区域的边界感增大且视觉上 显示区域的尺寸变小,用户体验较差。
6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中框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第一承 载部用于与背板相连,同时第一承载部与背板共同支撑导光板,第二承载部 插设于光学膜片和显示面板之间,用于承接显示面板,围在显示面板外的部 分仅为连接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的连接部分,其宽度较小;同时,本申 请实施例提供的中框可以适用于超窄bm的显示面板,也就是可以从上述两 个方面减小了“黑边”的宽度,提升用户体验。
6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液 晶显示器等。以液晶显示器为例,显示装置主要由光源、显示面板和驱动电 路构成。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面板,且本身不发光,需要依靠光源实现亮度 显示。
62.显示装置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极间 电场的驱动,引起液晶分子扭曲向列的电场效应,以控制光源透射或遮蔽功 能,从而将影像显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
6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m-n 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沿x-y方向 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沿x-y方向剖切到卡 接凸台时的剖视图。图7为沿x-y方向剖切到螺栓孔时的剖视图。图8为沿x-y方向剖切到硅胶垫时的剖视图。图9为沿x-y方向剖切到凸出部和卡接 部时的剖视图。
64.请参阅图1-图9,显示装置包括后壳61、背板30、反射片76、导光板 20、光学膜片71、中框40以及位于背板30一侧的光源72。
65.显示面板10用于显示图像,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的地侧y的 电路板,通过电路板实现对整个显示面板10的驱动显示。
66.显示装置包括天侧x、左侧m、右侧n和地侧y,其中天侧x和地侧y 相对,左侧m和右侧n相对,天侧x分别与左侧m的一端和右侧n的一端 相连,地侧y分别与左侧m的的另一端和右侧n的另一端相连。显示装置 还包括前侧和后侧,前侧位于显示面板10所在一侧,后侧位于后壳61所在 的一侧。
67.光源72用于产生光,光源72位于显示装置的地侧y。光源72以灯条形 式提供,包括电路板以及位于电路板上的多颗led灯,光源72发出的光线 从一侧进入。
68.反射片76用于将光线反射到出光方向上,利于光源72发出的光线均匀 分布。反射片76固定于背板30的表面。反射片76具有白色的反射面,反射 片76的材质为pet。
69.导光板20包括入光侧和出光侧,光源72位于导光板20的入光侧,利用 导光板20的折射和全反射作用将从入光侧进入的光线在导光板20的出光侧 射出,由此将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
70.反射片76位于与导光板20的出光侧相对的一侧。
71.导光板20的材质为玻璃、pmma或pc。
72.光学膜片71位于导光板20的出光侧,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
73.光学膜片71可包括一张或多张膜片,包括棱镜膜、增亮膜中的至少一种。
74.前壳62位于显示面板10的地侧y,用于遮蔽位于显示面板10的地侧y 的电路板。
75.相应地,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10、背板30、反射片76、导光板20、 光学膜片71也分别包括天侧x、左侧m、右侧n和地侧y。
76.图15为图1中中框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6为图15中中框的横截面 示意图。图17为图15中f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5中第一边条 和第二边条拼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中中框的结构示意图二。图 20为图19中g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77.请参阅图5-图9以及图15-图20,中框40为u型框架结构,中框40的 开口朝向地侧y,中框40的开口处连接胶框73,以形成封闭的框架结构。 其中,胶框73用于与中框40共同承载显示面板10,且用于支撑前壳62,胶 框73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结构。
78.中框40与背板30连接,用于围成容置反射片76、导光板20和光学膜 片71的容置腔。其中,中框40上设有第一承载部41和第二承载部42,第 一承载部41与背板30连接,此时,第一承载部41和背板30用于共同承接 反射片76、导光板20和光学膜片71。第二承载部42用于与显示面板10连 接。
79.也就是说,沿显示面板10的垂向,第一承载部41和第二承载部42间隔 设置,反射片76、导光板20和光学膜片71可伸入到第一承载部41和第二 承载部42之间,显示面板10位于第二承载部42背离第一承载部41的一侧。 这样,显示面板10与第二承载部42之间的连接位置、导光板20与第一承载 部41之间的连接位置沿显示面板10的垂向分布,其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0的 方向上互不影响,也就是,导光板20的固定结构不影响显示面板10的固定 结构,便于显示装置的组装,且有利于超窄bm显示面板10的应用。
80.其中,中框40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承载部41和第二承载部42的侧壁 部43,侧壁部43围在显示面板10的外侧,且侧壁部43的两端连接第一 承载部41和第二承载部42,使得中框40的横截面整体呈u型。也就是 说,中框40相对于显示面板10的边缘伸出,中框40伸出显示面板10的 部分包括侧壁部43以及第二承载部42伸出显示面板10的部分,这两部 分的宽度较小,也就使得这两部分的宽度以及bm区域的宽度之和较小, 使得显示装置的“黑边”宽度变小,提升用户体验。
81.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框40可以为钣金件,厚度小,强度高。
82.中框40可以通过金属板材弯折成型。具体的,首先可以准备长条状且 呈平板状的板材;然后依据第一承载部41、侧壁部43以及第二承载部42的 宽度尺寸弯折成条材,如图16所示,该条材的横截面呈u型;然后,根据 中框40弯折成型后的尺寸,将第二承载部42在左侧m和天侧x连接处、天 侧x和右侧n连接处的多余板材切除,使得弯折后的左侧m的第二承载部 与天侧x的第二承载部、天侧x的第二承载部与右侧n的第二承载部可以拼 接成型;如图18和图20所示,弯折成型后的中框40包括左侧m的中框、 天侧x的中框和右侧n的中框,相对应的,第一承载部41包括左侧m的第 一承载部、天侧x的第一承载部和右侧n的第一承载部。每个第一承载部均 对应设置一个连接部以及一个边条,也就是说显示装置的第一承载部包括沿 显示面板的周向设置的多个边条,本实施例中左侧m的第一承载部、天侧x 的第一承载部和右侧n的第一承载部对应的边条可以分别为第一边条411、 第二边条412和第三边条413。
83.这样,中框40通过钣金件弯折成型,钣金件厚度较小,其围在显示面板 10外的宽
度l可以为3mm-3.5mm,例如当使用bm区域宽度为3.5mm的显 示面板10时,本实施例中的“黑边”宽度可以为6.5mm-7mm。相对于相关 技术中,“黑边”宽度为9mm-10mm的显示装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 装置的“黑边”宽度变小,提升了用户体验。
84.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中框40弯折过程中,第一边条411和第二边条 412连接的位置处、第二边条412和第三边条413连接的位置处可能会发生 裂缝等问题,裂缝延伸到侧壁部43会导致显示装置外观问题。
85.在一些实施例中,侧壁部43与第一承载部41之间还可以设置连接部 44,连接部44与第一承载部41之间呈夹角设置。示例性的,连接部44 可以与侧壁部43垂直设置,且连接部44与显示面板10平行设置,第一 承载部41背离连接部44的一端可以向背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倾斜设置。 这样,呈夹角设置的连接部44与第一承载部41之间的强度较高,能够减 小连接部44发生裂缝的可能性,中框40的制作良品率较高。且即使弯折 成型中框40的过程中,连接部44上发生裂缝,由于连接部44位于显示 装置的后侧,连接部44上的裂缝不影响显示装置的外观。
8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避免转移搬运中框40或显示装置时,中框40发 生变形,相邻两个边条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或通过焊接固定,即第一边条 411与第二边条412之间、第二边条412与第三边条413之间可以通过焊接 或紧固件固定,这样,第一边条411与第二边条412之间、第二边条412与 第三边条413之间不会发生错位移动,中框40的强度高。
87.请参阅图17,以第一边条411与第二边条412通过紧固件连接为例。其 中,紧固件可以为片状,紧固件的一端通过螺纹紧固件与第一边条411连接, 紧固件的另一端通过螺纹紧固件与第二边条412连接,连接可靠。紧固件的 形状可以为条形、l型等,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8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导光板20和光学膜片71可以在 地侧固定。如上述实施例所述,中框40与背板30连接,用于围成容置导光 板20和光学膜片71的容置腔,相对应的,背板30的地侧y设有卡接凸台 31,导光板20和光学膜片71上均设有供卡接凸台31穿过的卡接孔21。 其中,光学膜片71与光源72抵接,既可以固定光学膜片71,又可以改善 光学主观。
89.其中,中框40的天侧x设置有硅胶垫77等弹性材质之间,这样,导 光板20的天侧可以首先倾斜插入中框40的天侧,由于导光板20的沿m-n 方向的尺寸小于左侧第二承载部和右侧第二承载部之间的间距,导光板20 随后可以直接放入中框40内,直至与卡接凸台31卡接。
90.且背板30的地侧y还设置有l型铝材74,l型铝材74也通过卡接 凸台31卡固定位,光源72通过导热胶75与l型铝材74连接,易于散热。
91.卡接凸台31可以为沿背板30地侧y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卡接 孔21为与卡接凸台31一一对应的多个。其中,多个卡接孔21中的一个 或多个可以为条形孔,以适应导光板20受热或受冷时尺寸的变化。
92.图10为图1中背板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1为图10中c部分的结构 示意图。图12为图10中d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中背板的结 构示意图二。图14为图13中e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93.请参阅图9-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30整体呈板状结构,中框 40呈u型围在背
板30的左侧m、天侧x和右侧n,背板30和中框40 之间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以围成容置导光板20、反射片76和光学 膜片71的容置腔。背板30和中框40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便于拆 装。
94.且由于显示装置周向的尺寸较大,背板30以及中框40的周向可以分 别设置多个螺栓孔,以稳固连接背板30和中框40,避免背板30和中框 40分离。
95.为便于背板30和中框40上的螺栓孔对接,本实施例中的背板30和 中框40之间可以设置定位结构,这样,定位结构对中后,背板30和中框 40上的多个螺栓孔就可以对中,提高组装效率。
96.具体的,定位结构可以包括凸出部34和卡接部45,凸出部34设置在背 板30与中框40中的一者上,卡接部45设置在背板30与中框40中的另 一者上。这样,背板30和中框40对中时,凸出部34可以伸入卡接部45 内,实现背板30和中框40的卡接。其中,定位结构可以沿背板30的周 向间隔设置多个。背板30和中框40通过定位结构对中后,就可以进行螺纹 紧固件的安装工序,组装效率高。
97.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出部34可以设置在中框40上,卡接部45设置在背 板30上。或者凸出部34可以设置在背板30上,而卡接部45设置在中框40 上,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98.以凸出部34设置在背板30上,卡接部45设置在中框40上为例,凸出 部34可以由背板30冲压成型,卡接部45可以为贯穿中框40前侧和后侧的 通孔,易于成型。
99.图21为图1中粘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中h部分的结构 示意图。图23为角部和侧边部形成的防透光间隙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4 为角部和侧边部形成的防透光间隙的结构示意图二。
100.请参阅图2-图9以及图21-图24,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包括 粘接件50,粘接件50用于将显示面板10粘结固定,也就是说,显示面板 10通过粘接件50粘接固定在第二承载部42背离第一承载部41的侧面上, 粘接件50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泡棉。
101.为避免粘接件50影响显示面板10显示图像,粘接件50呈环形并贴附在 显示面板10的bm区域上。其中,粘接件50的宽度小于bm区域的宽度。 例如,当采用bm区域宽度为3.5mm的显示面板10时,粘接件50的宽度可 以为2.5mm。粘接件50的厚度可以为0.86mm、1.0mm、1.26mm等。
102.可以理解的,当采用bm区域宽度为3.5mm的显示面板10时,粘接件 50的宽度可以为2.5mm,那么粘接件50的边缘与显示面板10的边缘之间的 间距可以为0.6mm左右,其间距较小。
103.且考虑到显示设备的组装误差、粘接件50的伸缩量以及由于显示面板10的长度和宽度较大,粘接件50从侧边的一端贴附到另一端时的累积误差, 粘接件50有露出显示面板10的隐患。
104.本实施例中的粘接件50包括角部51,角部5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边511 和第二边512,第一边511和第二边512成角度连接;条状的侧边部52,条 状的侧边部52与第一边511和第二边512中的至少一个相连。
105.其中,第一边511和第二边512的角度为近似直角,第一边511和第二 边512为一体结构。
106.这样,角部51与显示面板10的顶角相对应,侧边部52与显示面板10 的侧边相对
应。侧边部52的长度可以明显的小于显示面板10对应侧边的长 度,贴附侧边部52时,侧边部52的累积误差降低,避免侧边部52和角部 51相连接的位置处伸出显示面板10。
107.角部51和侧边部52可以均为四个。这样,贴附粘接件50时,可以首先 贴附固定四个角部51,然后依次贴附固定四个侧边部52,侧边部52连接两 端的两个角部51,这样,四个角部51和四个侧边部52连接形成环形的粘接 件50。
108.可以理解的,为避免显示装置从粘接件50的位置处漏光,角部51与侧 边部52对接的位置处可以有部分交叉重叠。
109.然而,考虑到粘接件50的伸缩量,角部51与侧边部52对接的位置处可 以形成弯折的防透光间隙53,即侧边部52与第一边511或第二边512之 间形成弯折的防透光间隙,这样,即使角部51和侧边部52对接的位置处 两者没有连接,两者之间形成的缝隙为弯折状,也可以避免光线从两者之 间的缝隙处漏出。
110.具体的,相邻的侧边部52和第一边511的端部均包括成夹角设置的 第一遮光边54和第二遮光边55,其中,夹角相对于侧边部52和第一边 511中的其中一个的端部凹陷,相对于于另外一个的端部突出,以形成弯 折的防透光间隙。
111.以侧边部52为例,侧边部52的短边包括成夹角设置的第一遮光边54 和第二遮光边55,第一遮光边54和第二遮光边55形成的夹角可以向侧边 部52内凹陷。相对应的,角部51的与该侧边部52对应的短边向外突出, 以形成弯折的防透光间隙53。本实施例不对防透光间隙53的形状以及弯 折方向进行限制。
112.请继续参阅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41与背板30连接,用 于共同支撑导光板20,此时,导光板20周向的边缘可以支撑在第一承载部 41上,导光板20的中部可以支撑在背板30上,导光板20的支撑稳定性高。
113.相对应的,第一承载部4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16和第二连接部 417,第二连接部417相比于第一连接部416来说,第二连接部417靠近侧壁 部43,第一连接部416与背板30连接。其中,第二连接部417包括靠近第 二承载部42一侧的第二连接面415和第一斜面4171以及远离第二承载部42 一侧的第二斜面4172,第一连接部416包括靠近第二承载部42一侧的第一 连接面414。即第一承载部41设有呈台阶状的第一连接面414和第二连接面 415,第二连接面415位于第一连接面414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这样, 第一连接面414和第二连接面415之间具有沿显示面板10的垂向方向的高度 差,即第一斜面4171,高度差可以为背板30的厚度。这样,背板30和第二 连接面415之间在沿显示面板10的垂向上可以具有等高的位置,以共同支撑 导光板20。
114.从图16中可以看出,连接部44远离第二承载部42的一侧表面与第一承 载部的第二斜面4172呈夹角设置。
115.其中,第一承载部41上与第一连接面414相对的侧面用于与显示装置的 后壳61连接。连接部44靠近第二承载部42的侧面与第二连接面415可以位 于同一平面,便于成型。
116.请继续参阅图10-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30包括背板本体32和 折边33,折边33可以与背板本体32弯折成型,其中,折边33可以贴附在 背板本体32上,这样能够以厚度较小的背板30达到预设的连接强度。示例 性的,本实施例中背板30的厚度可以为0.8mm,通过设置折边33,本实施 例中的背板30强度可以与2mm-3mm后的背板30强度相当,节省成本。
117.当然,也可以经过多次弯折以形成多个贴合的折边33。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30上设置的与中框40连接的螺栓孔可以穿过折 边33,这样背板30与中框40连接时,可以将折边33压紧在背板本体32上, 避免折边33翻边。可以理解地,凸出部34和卡接部45也可以设置在折边 33对应的位置处。
119.在一些实施例中,折边33的宽度至少为背板30厚度的1.5倍,以便于 弯折成型。示例性的,折边33的宽度可以为3mm-10mm。
120.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30的地侧y具有与胶框73相连的翻边,翻边向 显示面板10的一侧弯折,也就是说,折边33设置在背板30的左侧m、天侧 x和右侧n。其中,折边33可以沿背板30的侧边延伸状,也就是相邻两个 折边33之间不相连,如图11所示。当然,相邻两个这边之间也可以相连, 使得左侧m、天侧x和右侧n的三个折边33相连呈u行,本实施例不进行 限制。
12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7-图9、图16,折边33位于第一连 接部处。也就是说,背板与中框连接时,折边33与第一连接部固定相连。 此时,折边33不会凸出第二连接面415。
122.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 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 见即可。
12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 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 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 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 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 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2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 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 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