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后视镜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后视镜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液晶显示屏及其车载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后视镜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屏(lcd)是平面显示器的一种,通常用于电视机及计算器的屏幕显示中,相比传统的crt映像管显示器及led显示板,lcd具备直角显示、低耗电量、体积小、重量低、零辐射等优点,能够适应目前信息产品的潮流,使用户享受到最佳的视觉环境。现如今,液晶显示屏(lcd)也运用至汽车后视镜中,与车辆后方装备的高像素镜头配合,让后方的视野更加宽广、清晰,用户不再需要担心因为c柱、货物或者身材高大乘客遮蔽后方视野的问题。
3.现有技术的后视镜显示模组通常如图1所示,包括铁框001,背光组件,胶框003,泡棉胶004以及lcd(图中未示出),所述铁框001内固定有背光组件,所述胶框003套接在铁框001外围,所述胶框003的框面上设置有泡棉胶004,所述lcd粘在泡棉胶004上。所述背光组件包括从下到上叠置的反射膜0021,导光板0022,下扩散膜0023,下增光膜0024,上增光膜0025,fpc灯条005紧靠在导光板0022的长边上。现有技术的模组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各组件未对厚度进行控制,导致虽然占用体积较大,而显示区域尺寸相较之下却很小,并且由于fpc灯条的设置方式不合理,导致显示区域的整体亮度低,局部亮度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后视镜显示模组,通过对其组件的结构及配合布置进行改进,使所述后视镜显示模组具备了高比例的显示区域、高且均匀的亮度显示、散热好、结构稳定的特点。
5.一种后视镜显示模组,包括下框、背光组件、上框以及光源,所述上框为中空框架,包括上半框和下半框,所述下半框与所述下框连接,所述背光组件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所述下框与所述背光组件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背光组件的两侧短边上,与所述背光组件一起嵌合在所述下框中。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源为led灯带,所述led灯带沿着背光组件的边缘设置,所述led灯带对应背光组件的两侧短边处设置有led灯珠。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led灯珠分为多个子组,每个子组由若干个led灯珠并联设置,多个子组串联连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框上设置有凸包和/或凹孔,所述下半框上设置有凹孔和/或凸包,所述下框、下半框中的其中一个的凸包能够嵌入至另一个的凹孔中。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半框和/或下框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与下框过盈配合连接。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下半框上设置有凸台时,所述凸台上设置有向内伸出的限位块,所述背光组件上设置有与之对应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能够嵌入所述限位槽
中。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叠置的反射膜、导光板、下扩散膜、下增光膜以及上增光膜,所述反射膜、导光板、下扩散膜、下增光膜以及上增光膜均包括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膜沿其所述长边的边缘设置有预折段,所述预折段与导光板的长边位置对应。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膜的预折段从导光板长边的两端伸出形成加长段,所述加长段与下框连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一面设置有磨面区域,其另一面设置有网点面区域,所述网点面区域的网点均匀排布,所述网点面区域的网点大小从所述网点面区域的中心向其两侧长边逐渐缩小。
15.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后视镜显示模组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背光组件的双短边设置光源,在显示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外形尺寸减小,并且双短边入光可以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在减少光量的情况下,提高了整体亮度和均匀度。
附图说明
17.图1为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的爆炸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的光源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的下框的其中一个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的下框的另一个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的上框的上半框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的上框的下半框的示意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的上框的主视图;
25.图9为图7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的背光组件的反射膜的示意图;
27.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的背光组件的上增光膜的示意图;
28.其中,001为铁框,003为胶框,004为泡棉胶,005为fpc灯条,0021为反射膜,0022为导光板,0023为下扩散膜,0024为下增光膜,0025为上增光膜,1为下框,2为背光组件,3为上框,4为包胶,5为散热装置,6为光源,11为凸包,12为缺口,21为反射膜,22为导光板,23为下扩散膜,24为下增光膜,25为上增光膜,211为预折段,212为加长段,251为让位槽,30为隔板,31为上半框,32为下半框,33为凹孔,34为凸台,35为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
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视镜显示模组,包括下框1、背光组件2、上框3以及光源6,所述背光组件2近似于矩形,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所述下框1与背光组件2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光源6设置在背光组件2的两侧短边上,与背光组件2一起嵌合在下框1中;如图6-图8所示,所述上框3为中空框架,所述上框3内还设置有水平设置的环形隔板30,所述隔板30将上框3分为上半框31和下半框32,所述上半框31用于设置lcd,所述下半框32与下框1连接。
36.本实用新型对光源6与背光组件2的相对位置进行了技术改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2的长宽比大于2:1,相比现有技术中将光源6设置在背光组件2的一侧长边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光源6设置在背光组件2的两侧短边,减少了整个后视镜显示模组的宽度,使整个后视镜显示模组看起来更加纤薄,并且由于从两侧的短边入光,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从而可以保证lcd显示亮度的同时减少光源6上发光元件的数量,进而将光源6做的更薄,体积做的更小,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后视镜显示模组变得更薄。
37.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所述光源6为led灯带,所述led灯带沿着背光组件2的边缘
设置,对应背光组件2的两侧短边处设置有led灯珠。其中优选的,将led灯带的led灯珠分为多个子组,每个子组由若干个led灯珠并联设置,多个子组串联连接。举例来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led灯带上设置有21个led灯珠,从1-21依次编号,将1-3号的灯珠并联为一个子组,其余按顺序3个一组并联设置,将多个子组串联设置,形成7串3并的led线路布置方式,如此设置,可以在保证亮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模组的使用寿命。
38.如图4所示为所述下框1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为所述下框1的主视图,如图6所示为所述上框3的上半框31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为所述上框3的下半框32的示意图,如图8为所述上框3的主视图,所述下框1上设置有向框外凸出的凸包11,所述下半框32上设置有与凸包11对应的凹孔33,当下半框32扣合在所述下框1上时,所述凸包11嵌入至所述凹孔33中。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增加了机械连接方式,可以使得下框1与上框3扣合更加紧密,嵌入在下框1中并设置在上框3和下框1之间的背光组件2也更加稳定,防止了可能存在的异响。显而易见的,所述凹孔也可以设置在下框1上,所述凸包也可以设置在下半框32上。
39.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为图7中a部分的放大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半框32的内侧增加设置了沿其内壁布置且向内突出的凸台34,所述凸台34与下框1挤压接触,使得上框3与下框1形成过盈配合,从而加强上框3与下框1的固定能力。显而易见的,所述下框1也可沿其外侧设置突出的凸台。
40.其中优选的,如图9所示的,所述凸台34上还设置有向内延伸的限位块35,所述背光组件2上设置有与之对应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35可以嵌入所述限位槽中。通过所述限位槽与限位块35配合,使得上框3可以直接作用于背光组件2,背光组件2受到限位块35的限位作用保持静止,从而实现了上框3、下框1和背光组件2的静止,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视镜显示模组更加的稳定。
4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显示模组的厚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框3的下半框32的长短边厚度仅为0.55mm,边角处的厚度仅为0.38mm,通过将下半框32的厚度尽可能做薄,从而使上框3与下框1结合时,在总体积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能节省出原本用于框架连接的空间,将更多的空间用于容纳背光组件2和光源6,优化后视镜显示模组的整体结构布局。
42.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所述下框1上还设置有用于光源6的排线从框内伸出的缺口12。
43.通常来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背光组件2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叠置的反射膜21、导光板22、下扩散膜23、下增光膜24以及上增光膜25。所述背光组件2与lcd存在匹配关系,故反射膜21、导光板22、下扩散膜23、下增光膜24以及上增光膜25均包括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
44.其中优选的,如图10所示,所述反射膜21沿其所述长边的边缘设置有预折段211,所述预折段211与导光板22的长边位置对应,当所述反射膜21将所述预折段211折起,预折段211便可固定在所述导光板22的所述长边上。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背光组件2的反射率,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背光组件2组件之间的固定能力。
45.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膜21的预折段211从导光板的长边两端伸出形成加长段212,所述加长段212牢牢顶在下框1的内侧,形成过盈配合,有效卡紧,即使遇到比较大的震动,本实用新型的背光组件2也不会出现晃动。
46.可以指出的是,所述导光板22一面设置有磨面区域,其另一面设置有网点面区域,
所述磨面区域、网点面区域的中心点重合,所述磨面区域、网点面区域的轮廓均由导光板22轮廓比例缩小得到。
47.其中优选的,所述磨面区域比网点面区域更大,所述磨面区域轮廓线距离网点面区域轮廓线距离为0.9mm。
48.其中优选的,所述网点面区域的网点均匀排布,所述网点面区域的网点大小从所述网点面区域的中心向其两侧长边逐渐缩小。如此设置,可以有效改善后视镜显示模组上亮度不均匀的现象。
49.具体来说,如图11所示,前述的背光组件2上的限位槽,其为设置在上增光膜25上的让位槽251。当下半框32扣合在下框1上时,限位块35卡在上增光膜25上的让位槽251中,所述限位块35直接压在下增光膜上,防止膜材晃动。
50.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视镜显示模组,还包括包胶4,所述包胶4贴在所述背光组件2和上框3上,将背光组件2与上框3之间的缝隙密封,从而防止背光组件2从所述缝隙漏光影响lcd的观感。
51.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视镜显示模组,还包括散热装置5,所述散热装置5贴在下框1的底面,从而将光源6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加快散去,保证工作稳定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框1是铁框,所述散热装置5为散热胶贴。
5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后视镜显示模组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短边入光的设计以及下框1、上框3的厚度调整,在显示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外形尺寸减小,并且双短边入光,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在减少进光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整体亮度。通过对上框3、下框1结构进行设计,使得后视镜显示模组的各个组件连接更为紧密和稳定,即使经过较强的震动,各组件仍处于原位,使用中不会出现异响。
5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