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食品技术 专利正文
一种全自动油炸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全自动油炸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食品制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自动油炸机。


背景技术:

2.油水节能油炸锅有电加热、煤加热、气加热等多种方式,是一种无烟型、多功能、油水混合式油炸设备,该设备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油水混合油炸工艺,彻底改变了传统油炸设备的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式油炸锅的弊端,可同时炸制各种食物,互不串味,一机多用,该工艺采取从油层中部加热的方式,控制上下油层的温度,有效缓解炸油的氧化程度,抑制酸介质升高,在油炸过程中自动过滤残渣,自动控温,从而延长炸油的使用寿命。
3.目前,在现有技术中,油炸食物一般都需要经过两次油炸才能更加酥脆可口,而使用传统的油炸机都是对食物进行一次油炸后,再由操作人员将炸过一次的食物进行二次油炸,这种方式操作不方便,比较耽误时间,油炸产出速度较慢,而且油炸时容易粘连在一起,需要手动搅拌,也比较浪费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全自动油炸机,它集合放料、油炸、出料为一体,操作便捷,能够自动对食物进行两次油炸,有效提高了油炸产出效率。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全自动油炸机,它包括箱体、传送装置、放料装置、油炸装置、出料槽和控制器,所述箱体前侧开设有窗口,所述传送装置设置于箱体内并靠近窗口,所述放料装置包括多个物料桶,每个所述物料桶均通过翻转机构安装于传送装置上,所述油炸装置设置于箱体内,所述出料槽倾斜安装于箱体侧壁上且紧贴油炸装置,所述控制器设置于箱体内并与各装置电连接;
7.所述物料桶用于放入待油炸食物,所述传送装置能够循环传送其上的多个物料桶,当单个物料桶传送至油炸装置处时,所述油炸装置能够对食物进行两次油炸,当油炸完毕后单个物料桶传送至出料槽上方时,所述翻转机构能够驱使该物料桶翻转以倒出其中的食物,所述出料槽能够使该食物从箱内滑出。
8.进一步,所述油炸装置包括设置于箱体内的框架,所述框架内部安装有电热铁,所述框架上端开设有油池,所述油池中间固设有隔板,且隔板上开设有多个小孔,所述框架远离出料槽的一端顶部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隔板呈倾斜设置且与第一倾斜面平行,所述油池靠近出料槽的一端侧壁成形有第二倾斜面,且第二倾斜面与所述隔板平行;
9.所述物料桶与对应的翻转机构上下滑动连接,当单个物料桶传送至油炸装置处时,该物料桶能够分别随着第一倾斜面、隔板和第二倾斜面上升,并两次落入所述油池中进行油炸。
10.进一步,所述传送装置包括设置于箱体内的两个支撑杆和安装于箱体顶部的第一
电机,每个所述支撑杆上均转动安装有带轮,且所述第一电机与其中一个带轮传动连接,两个带轮之间还安装有传送带,每个所述物料桶均通过翻转机构等距离安装在传送带上。
11.进一步,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安装在传送带上的连接件,安装于连接件上的第二电机,以及安装在第二电机输出轴上的转动板;
12.所述转动板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开设有圆孔,所述物料桶滑动连接在所述转动板的圆孔内。
13.进一步,所述物料桶的下端边缘设置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物料桶的上端边缘设置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物料桶的侧壁上还开设有多个网孔。
14.进一步,所述转动板上还设置有搅拌系统,所述搅拌系统包括齿轮驱动组件和搅拌芯装置,所述齿轮驱动组件能够驱使物料桶在圆孔内转动,所述搅拌芯装置安装在转动板上并伸入物料桶内。
15.进一步,所述齿轮驱动组件包括安装在转动板底部的第三电机和套于物料桶外侧的齿轮环,所述齿轮环具有内齿和外齿,所述第三电机输出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齿轮环的外齿相啮合;
16.所述转动板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边缘设置有两个突起,且每个所述突起上均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限位齿轮,两个所述限位齿轮与齿轮环外齿相啮合;
17.所述第二限位环外侧壁上设置有固定齿,所述固定齿滑动卡接于齿轮环的内齿中。
18.进一步,所述搅拌芯装置包括设置在转动板顶部的u型杆,所述u型杆一端伸入物料桶内且固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下端设置有圆板,所述圆板下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端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侧面设置有多个搅拌杆;
19.所述u型杆侧壁上还设置有竖直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位于齿轮环的上方。
20.进一步,所述隔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
45
°

21.进一步,所述出料槽上开设有多个漏孔,所述油池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出油孔和进油孔。
22.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23.1.本发明通过放料装置、传送装置、油炸装置、翻转机构以及出料槽的结合,使本发明集放料、油炸、出料为一身,简化了传统的油炸过程,操作更加便捷,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产出效率。
24.2.本发明通过传送装置对其上的多个物料桶进行循环传送,并通过油炸装置上的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以及隔板的倾斜设计,配合物料桶与转动板的滑动连接,使得物料桶在传送过程中能够自动上升,并在重力作用下两次落入油池内,以实现对食物的两次油炸,克服了传统手动二次油炸的缺陷,进一步提高了油炸产出效率。
25.3.本发明通过齿轮驱动组件和搅拌芯装置的设计,实现了自动搅拌的功能,使得物料桶在落入油池中时,一边油炸又能够一边搅拌,防止食物互相粘接,使油炸更加充分,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油炸效率。
26.4.本发明通过油炸装置上的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以及隔板的倾斜设计,使得物料桶在随斜面上升时,能够实现自动沥油的功能,油从斜面流回到油池内,能够减少油的浪费,同时去除食物中多余的油。
27.5.本发明通过出料槽以及其上漏孔的设计,利于去除食物上的油炸残渣,当食物被倒至出料槽向外滑动时,一些油炸的残渣会从漏孔中掉落,使得炸出的食物更加可口、干净。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发明油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发明油炸装置的剖面图;
32.图5为本发明物料桶、翻转机构和齿轮驱动组件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发明物料桶、翻转机构和齿轮驱动组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发明搅拌芯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其中,1、箱体;2、第一电机;3、窗口;4、控制器;5、框架;6、油池;7、隔板;8、进油孔;9、出油孔;10、电热铁;11、出料槽;12、支撑杆;13、传送带;14、连接件;15、第二电机;16、转动板;17、圆孔;18、物料桶;19、网孔;20、第一限位环;21、第二限位环;22、固定齿;23、齿轮环;24、突起;25、限位齿轮;26、主动齿轮;27、u型杆;28、限位杆;29、第三电机;30、弹簧;31、圆板;32、连接杆;33、固定块;34、搅拌杆。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7.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自动油炸机,它由箱体1、传送装置、放料装置、油炸装置、出料槽11和控制器4组成。其中箱体1前侧开设有窗口3,方便放料。传送装置设置于箱体1内并靠近窗口3,放料装置包含多个物料桶18,每个物料桶18均通过翻转机构安装于传送装置上,物料桶18用于放入待油炸的食物,传送装置能够循环传送其上的多个物料桶18,且物料桶18的高度比窗口3的上下宽度小5-10cm,以保证物料桶18顺利通过窗口3。油炸装置设置于箱体1内,用于对食物进行两次油炸。出料槽11倾斜安装于箱体1侧壁上且紧贴油炸装置,出料槽11用于让食物从箱内滑出。控制器4设置于箱体1内并与各装置电性连接,用于控制各部件工作,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器4型号为ky02s。使用时,当单个物料桶18传送至油炸装置处时,油炸装置会对食物进行两次油炸,当油炸完毕后单个物料桶18传送至出料槽11上方时,翻转机构会驱使该物料桶18翻转以倒出其中的食物,再通过出料槽11使该食物从箱内滑出。本实施例集放料、油炸、出料为一身,简化了传统的油炸过程,使得操作更加便捷,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产出效率。
38.具体地,为了自动实现对食物的两次油炸,本实施例中的油炸装置包含设置于箱体1内的框架5,框架5内部安装有电热铁10,框架5上端开设有油池6,油池6中间固设有隔板7,且隔板7上开设有多个小孔,以便于沥油,减少油的浪费。同时,框架5远离出料槽11的一端顶部具有第一倾斜面,隔板7呈倾斜设置且与第一倾斜面平行,油池6靠近出料槽11的一端侧壁成形有第二倾斜面,且第二倾斜面与隔板7平行,另外物料桶18与对应的翻转机构上下滑动连接。如此设置,当单个物料桶18传送至油炸装置处时,该物料桶18能够分别随着第
一倾斜面、隔板7和第二倾斜面上升,并在重力作用下两次落入油池6中进行油炸,进一步提高了油炸产出效率。
39.具体地,为了实现自动连续传送食料,本实施例中的传送装置包含固设于箱体1内的两个支撑杆12和安装于箱体1顶部的第一电机2,第一电机2的型号为y80m1-2,每个支撑杆12上均转动安装有带轮,且第一电机2输出轴贯穿箱体1顶部与其中一个带轮传动连接,两个带轮之间还安装有传送带13,每个物料桶18均通过翻转机构等距离安装在传送带13上。工作时,第一电机2转动驱使传送带13传动,进而使其上的多个物料桶18跟随同步移动。
40.具体地,为了实现自动倾倒食物,本实施例中的翻转机构包含安装在传送带13上的连接件14、安装于连接件14上的第二电机15以及安装在第二电机15输出轴上的转动板16,第二电机15的型号为sm42p。转动板16远离第二电机15的一端开设有上下贯穿的圆孔17,物料桶18滑动连接在转动板16的圆孔17内。当油炸完食物的物料桶18移动至出料槽11上方时,第二电机15转动驱使转动板16翻转,进而带动物料桶18翻转,从而倒出其中的食物,然后再翻转回位,成为空桶循环传送使用。
41.为了便于物料桶18上升以及防止物料桶18脱落,在本实施例的物料桶18的下端边缘设置有第一限位环20,利于通过斜面上升,物料桶18的上端边缘设置有第二限位环21,可以防止物料桶18下降时脱离。另外,为了充分油炸,在物料桶18的侧壁上还开设有多个网孔19。
42.为了防止食物油炸时的粘连,在本实施例的转动板16上还设置有搅拌系统,搅拌系统具体又分为齿轮驱动组件和搅拌芯装置,齿轮驱动组件能够驱使物料桶18在圆孔17内转动,搅拌芯装置安装在转动板16上并伸入物料桶18内。当物料桶18落入油池6中油炸时,齿轮驱动组件会驱使物料桶18转动,在物料桶18内的搅拌芯装置的作用下,使得油炸更加充分,节省了人力,进一步提高了油炸效率。
4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齿轮驱动组件包含安装在转动板16底部的第三电机29和套于物料桶18外侧的齿轮环23,齿轮环23与物料桶18同轴心,第三电机29的型号为sm25p,齿轮环23具有内齿和外齿,第三电机29输出轴贯穿转动板16且固接有主动齿轮26,主动齿轮26与齿轮环23的外齿相啮合。转动板16远离第二电机15的一端边缘设置有两个突起24,且每个突起24上均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限位齿轮25,两个限位齿轮25与齿轮环23外齿相啮合,通过两个限位齿轮25与主动齿轮26的配合,能够使齿轮环23稳固转动。为了控制物料桶18转动,在第二限位环21外侧壁上设置有固定齿22,固定齿22滑动卡接于齿轮环23的内齿中。搅拌时,第三电机29转动驱使主动齿轮26转动,再带动齿轮环23转动,然后带动物料桶18转动,在搅拌芯装置的配合下完成搅拌。
44.为了使搅拌更加充分,本实施例中的搅拌芯装置具体包含固设在转动板16顶部的u型杆27,u型杆27一端伸入物料桶18内且固接有弹簧30,弹簧30下端固设有圆板31,圆板31下端固设有连接杆32,连接杆32下端固设有固定块33,固定块33为圆柱状,固定块33侧面安装有多个周向阵列分布的搅拌杆34。通过弹簧30的设计能够使物料桶18顺利上升,不会与搅拌芯装置干涉,在落入油池6中时,弹簧30还能回位,保证搅拌杆34能够回到最低位进行充分搅拌。
45.为了给齿轮环23限位,防止齿轮环23的意外脱落,在u型杆27侧壁上还设置有竖直的限位杆28,且限位杆28位于齿轮环23的上方。
46.为了使物料桶18能够顺利升降,同时保证油炸食品的炸制时间和沥油时间,隔板7与水平面的夹角需要为30
°‑
45
°
,本实施例中隔板7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同时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的角度也为45
°

47.为了方便油炸完毕的食物能够去除残渣,在本实施例的出料槽11上开设有多个漏孔,漏孔的直径为3-5mm。为了便于及时换油,在油池6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出油孔9和进油孔8,进油孔8位于油池6的高位,出油孔9位于油池6的底部,使得换油效率更高。
48.本实施例的整体工作原理为:
49.操作人员在窗口3外的物料桶18中放入需要油炸的食物,物料桶18会随着传送带13传送移动;当放有食物的物料桶18移动到框架5的第一倾斜面时,由于物料桶18和转动板16的滑动连接,物料桶18会随着斜面逐渐上升,此时搅拌芯装置的弹簧30被压缩;当物料桶18完全到达油池6上方时,物料桶18在重力作用下会下降落入油池6中,进而开始第一次油炸食物;此时第三电机29启动,主动轮26开始转动,带动齿轮环23转动,通过固定齿22与齿轮环23的卡接配合,带动物料桶18转动,且由于物料桶18中的搅拌芯装置,能对食物起到搅拌作用,防止食物互相粘接;随着传送带13的移动,物料桶18会继续向着隔板7移动,由于隔板7的倾斜设计,物料桶18会随着隔板7斜面逐渐上升,其中的食物也能得到一定时间的冷却;之后当物料桶18完全到达油池6另一边时,物料桶18下降落入油池6中,然后开始第二次油炸食物,同理也会对食物进行搅拌;随着传送带13的继续移动,物料桶18会继续向油池6的第二倾斜面移动,最后通过第二倾斜面使物料桶18逐渐上升直到脱离油池6;当物料桶18到达出料槽11上方时,第二电机15转动使得物料桶18翻转,进而倒出其中的食物;当食物被倒至出料槽11向外滑动时,一些油炸的残渣会从漏孔中掉落,使得炸出的食物更加可口、干净,操作人员只需要从出料槽11的出口端接收炸好的食物即可。
5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1.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