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桥梁 专利正文
一种防积水的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防积水的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城市排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积水的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2.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其具有使用周期长、耐久性好的特点,所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公路路面的工程建设中。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来说,路面积水的危害十分巨大,路面积水会通过水泥混凝土的接缝、裂缝等进入路基,渗入结构层,使路基发生软化,导致路基产生各种工程问题。
3.授权公告号为cn20503571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有排水沟的防积水路面结构,包括路基和斜面,所述路基的上部设有路面,所述路基和路面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路基和路面的两侧均设有路肩,所述路肩的内部设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的上部设有下水口,所述下水口的内侧设有过滤盖,所述路面为平面,所述路面的上部设有斜面,所述斜面的上部设有斜槽。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暴雨天气时,过滤盖往往会被路面上的杂物堵塞,导致积水无法从下水口流入排水沟,从而造成道路路面积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路面积水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防积水的路面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积水的路面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积水的路面结构,包括路基、路面和路肩,所述路面位于所述路基的顶端,所述路肩位于所述路基和所述路面的两侧,所述路肩内部设有排水沟,所述路肩的顶部设有与所述排水沟相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设有排水盖,所述排水盖上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内设置有顶出件,所述排水盖的侧壁上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顶出件在所述排水孔内上下移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件驱动顶出件上下移动,可以将堵塞排水孔的杂物顶出,从而使水流快速流入排水沟。
9.优选的,所述顶出件包括顶杆、设置在所述顶杆顶端的横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横杆顶端的若干顶出块。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横杆上端设置若干顶出块可以扩大顶杆顶出的范围。
11.优选的,所述顶杆的侧壁上设有导向块,所述排水盖靠近所述排水沟的一端设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设有供所述导向块滑动的导向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向板和导向槽的配合下,可以提高顶杆在上下滑动时的稳定性。
13.优选的,所述导向槽内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导向板靠近所述排水盖的侧壁连接,所述弹性件另一端与所述排水盖的侧壁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向块和排水盖之间设置弹性件,当顶杆露出排水盖
时,顶杆会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回排水沟的内部。
15.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两侧均设有与所述转动板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杆,所述转动板通过穿设在所述转动板上的第一转轴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转动板的一端均与对应的所述顶杆转动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排入排水沟的水流的重力势能作用下,转动板可以发生转动,通过两个第一连接杆可以分别带动两个顶杆上下滑动,当一个顶杆向上顶出排水盖时,另一个顶杆向下收进排水沟,在转动板的反复转动的作用下,两个顶杆可以持续向排水盖顶出,从而将堵塞了排水孔的杂物顶出,达到提高排水效率的效果。
17.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所述转动板的一端设有限位块,所述固定板的侧壁上设有供所述限位块滑动的限位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板转动时,限位块始终在限位槽内滑移,可以防止转动板转动角度过大从而使顶出块向下移动出排水孔。
19.优选的,所述转动板靠近所述排水盖的侧壁上设有两个集水槽,两个所述集水槽以所述第一转轴为轴线呈对称设置;两个所述集水槽的槽底均设有泄水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流流向转动板时会有部分水流入集水槽,当集水槽内的水流排出速度小于排入速度时,会打破转动板的平衡状态,使转动板发生转动。
21.优选的,所述转动板的顶面上以所述第一转轴为轴线对称设置有斜面,所述第一转轴两侧的斜面的低端均位于相应的所述集水槽的槽口处。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板上的水可以在斜面的导向下更快的流入集水槽,从而使转动板更容易地发生转动。
23.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转轮和第二连接杆,所述转轮的侧壁上周向设置有若干叶片,所述转轮通过穿设在所述转轮轴线处的第二转轴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转轮设置有偏心的转动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顶杆转动连接。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在流入排水沟时,通过冲击叶片可以带动转轮转动,从而在第二连接杆的带动下带动顶杆上下移动,可以将堵塞排水孔的杂物顶出,从而达到快速排水的效果。
25.优选的,所述排水盖靠近所述转轮的侧壁上设有导流板。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可以在导流板的导向下与叶片接触,从而带动转轮转动,达到转轮更轻易地转动的目的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在排水孔中设置顶出件,通过驱动件可以驱动顶出件上下移动,可以将堵塞排水孔的杂物顶出,从而优化路面积水的问题;
29.2.将转动板或转轮作为驱动件中的驱动源,可以通过水流的重力势能驱动顶杆移动,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驱动件的连接示意图。
34.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3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驱动件与顶杆的连接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1、路基;11、路面;12、路肩;13、排水沟;14、排水口;2、排水盖;21、排水孔;22、导向板;23、导向槽;24、弹性件;25、固定板;26、限位槽;3、顶杆;31、横杆;32、顶出块;33、导向块;4、转动板;41、第一转轴;411、限位块;42、集水槽;43、泄水孔;5、第一连接杆;6、转轮;61、转动杆;62、第二转轴;63、中心轴;64、叶片;65、隔板;7、第二连接杆;8、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积水的路面结构。
40.实施例1
41.参照图1,路面结构包括路基1、设置在路基1上端的路面11以及设置在路基1和路面11两侧的路肩12。路肩12内设有排水沟13,排水沟13的长度方向与路肩12的长度方向一致,路肩12顶部设有若干排水口14,排水口14与排水沟13相通,每个排水口14处都设有排水盖2,排水盖2上设有若干排水孔21。路面11上的积水经由排水孔21流入排水沟13。
42.参照图2和图3,排水沟13内设有顶杆3,顶杆3可以通过排水孔21露出排水盖2表面。顶杆3的数量需要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顶杆3的数量为两个。顶杆3的顶端设有横杆31,横杆31的顶端设有若干顶出块32,顶块32位于排水孔21内。顶杆3的侧壁上设有导向块33,排水盖2的底壁上设有导向板22,导向板22靠近导向块33的侧壁上设有导向槽23,导向块33可以在导向槽23内上下滑动,从而对顶杆3进行限制,使其只能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43.导向槽23内设有弹性件24,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4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导向块33靠近排水盖2的侧壁抵接,弹簧另一端与排水盖2的底壁抵接。通过设置弹性件24,可以在顶出块32露出排水盖2的表面时受到向下的拉力,从而使顶出块32移动回排水孔21内。
44.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的驱动件包括转动板4和两个第一连接杆5,转动板4上穿设有第一转轴41,排水盖2的底壁上设有固定板25,转动板4通过第一转轴41与固定板25转动连接。转动板4的两端分别和对应的第一连接杆5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5的顶端与对应的顶杆3的底端转动连接。转动板4在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杆5带动顶杆3上下移动。
45.参照图2,转动板4的顶端设有两个集水槽42,两个集水槽42以第一转轴41为中心线呈对称设置,两个集水槽42的容积不相同,两个集水槽42的槽底都设有若干泄水孔43。转动板4的顶面设有若干斜面,若干斜面以第一转轴41为中心线呈对称设置,水流可以在斜面的导向作用下流入集水槽42。
46.当水流经由排水孔21流入排水沟13时,因为水流方向的不确定性,转动板4位于第一转轴41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冲击力会不同,导致转动板4发生转动,从而带动转动板4一侧的顶杆3向上移动直至顶出块露出排水盖2的表面,同时在弹性件24的作用下,顶杆3在露出
排水盖2的表面时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力,顶杆3会向下移动回排水沟13的内部,此时转动板4的另一端会翘起,从而带动另一个顶杆3向上移动。当水流量过大时水流会同时流入两个集水槽42内,因为两个集水槽42的容积不同,但是两个集水槽42槽底的泄水孔43的孔径相同,所以两个集水槽42槽内的水容积并不相同,转动板4同样会发生转动。
47.参照图4和图5,第一转轴41远离转动板4的一端设有限位块411,固定板25的侧壁上设有供限位块411移动的限位槽26。当转动板4转动时,限位块411可以防止转动板4转动角度过大导致顶出块32脱离出排水孔21。
48.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路面11的积水经由排水孔21流入排水沟13时,会有部分水流与转动板4的顶端接触,随后在转动板4顶板斜面的导向下流入集水槽42,此时转动板4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转动板4的一端翘起,随后带动顶杆3向上移动,直至露出排水盖2表面,从而将堵塞排水孔21的杂物顶起。
49.实施例2
5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51.参照图6和图7,顶杆3的数量为一。驱动件包括第二连接杆7和两个转轮6,两个转轮6的轴线重合,两个转轮6之间通过转动杆61连接,转动杆61的轴线与两个转轮6的轴线平行但并不重合。两个转轮6靠近固定板25的一端设有第二转轴62,两个转轮6通过第二转轴62与固定板25转动连接。
52.转轮6包括中心轴63、设置在中心轴的侧壁上且周向设置的若干叶片64以及设置在中心轴两端的隔板65。
53.第二连接杆7的一端与转动杆6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顶杆3远离排水盖2的一端转动连接。
54.参照图7,排水盖2的底壁上设有导流板8,导流板8一端与排水盖2的底壁固定连接,导流板8另一端靠近顶杆3且低于导流板8与排水盖2的底壁固定连接的一端。水流可以在导流板8的导向下与叶片64接触,在水流的重力势能的作用下,转轮6可以转动,从而带动顶杆3移动。
55.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路面11的积水经由排水孔21流入排水沟13时,部分积水在导流板8的导向作用下与叶片64接触,随后带动转轮6转动,转动杆61由远离排水盖2的一端向靠近排水盖2的一端转动,在转动杆61的带动下,第二连接杆7也逐渐向靠近排水盖2的一端移动,从而带动顶杆3向上移动,当转动杆61转动至最高点时,在第二连接杆7的带动下顶出块32露出排水盖2;在水流的作用下转轮6继续转动,此时转动杆61向由最高点向最低点转动,在第二连接杆7的带动下,顶出块32下移至排水沟13内部。
5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