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桥梁 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停车道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


背景技术:

2.停车道闸就是在停车场门口用遥控器控制的可以升降的用于拦截的设施,概述该款道闸独有带显示屏提示,可选配带杆灯,杆灯能不停的闪烁,箭头指示实时提醒司机能否通行,更能体现人性化的一面,款式外观设计新颖,1、在现有的停车道闸设备使用时,减少了道闸设备使用时道闸开放和闭合的灵活性和高效快捷性,道闸设备的开启和闭合易出现卡顿或停顿现象,降低道闸设备开启和闭合的稳定性和限位性能,道闸设备开启和闭合存在偏移现象;2、在现有的停车道闸设备使用时,减少了道闸设备使用时安装与拆卸的便捷性,安装和拆卸时间较长,降低道闸设备使用的防护性能以及减少防护面积,故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停车道闸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包括道闸主体,所述道闸主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道闸架,所述道闸架的前端上部开有道槽,所述道闸架的右端上部固定连接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的输出端贯穿道闸架并固定连接有滑动结构,所述滑动结构的外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道闸结构,所述道闸架的左端上部固定连接有识别设备,所述识别设备的右端与滑动结构电性连接。
6.优选的,所述道闸架的左端上部开有左右穿通的连接孔,所述道闸架的内部开有滑槽和限位槽,所述道闸架的左端上部开有装置槽,所述装置槽与连接孔内部相通,所述滑槽和限位槽均与连接孔内部相通。
7.优选的,所述滑动结构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连接杆的外表面右部固定连接有两个t型管,两个所述t型管的相对面共同活动连接有若干个滚轮,所述连接杆的外表面左部固定连接有辊管,所述辊管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限位板,所述连接杆的左端活动连接有传感设备。
8.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右端与驱动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且连接杆位于连接孔内,若干个所述滚轮和限位板分别位于滑槽和限位槽内,所述传感设备远离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装置槽与识别设备电性连接。
9.优选的,所述道闸结构包括连接板和挡杆,所述连接板的前端开有螺纹槽,所述挡杆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螺纹结构,所述挡杆的左端和右端均固定连接有圆板,两个所述圆板远离挡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胶球,所述挡杆的下端左部和下端右部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防撞胶管。
10.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后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且连接板位于道槽内,所述挡杆通过螺纹槽与连接板可拆卸连接,若干个所述防撞胶管均设置为倾斜安装。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道闸主体上设置滑动结构,并在滑动结构上的连接杆上通过连接t型管连接滚轮,在道闸主体使用时通过识别设备识别后驱动器控制连接杆转动,带动t型管上的滚轮位于滑槽内滑动,增加道闸设备使用时道闸开放和闭合的灵活性和高效快捷性,避免道闸设备的开启和闭合出现卡顿或停顿现象,在连接杆上通过连接辊管连接限位板,在道闸设备开放和闭合运动时辊管上的限位板位于限位槽内滑动,增加道闸设备开启和闭合的稳定性和限位性能,避免道闸设备开启和闭合存在偏移现象;
13.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道闸主体上设置道闸结构,并在道闸结构上的连接板上开有螺纹槽,在挡杆上连接螺纹结构,在道闸设备使用时挡杆通过螺纹结构与连接板上的螺纹槽安装与拆卸,增加道闸设备使用时安装与拆卸的便捷性,减少安装和拆卸时间,在挡杆上通过连接圆板连接胶球和防撞胶管,在道闸设备使用时胶球避免挡杆接触车体造成车体损坏,增加道闸设备使用的防护性能,防撞胶管设置为倾斜安装,增加道闸设备使用的防护面积。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的道闸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的滑动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的道闸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18.图中:1、道闸主体;2、道闸架;3、道槽;4、驱动器;5、滑动结构;6、道闸结构;7、识别设备;31、连接孔;32、滑槽;33、限位槽;34、装置槽;51、连接杆;52、固定板;53、t型管;54、滚轮;55、辊管;56、限位板;57、传感设备;61、连接板;62、挡杆;63、螺纹槽;64、螺纹结构;65、圆板;66、胶球;67、防撞胶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包括道闸主体1,道闸主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道闸架2,道闸架2的前端上部开有道槽3,道闸架2的右端上部固定连接有驱动器4,驱动器4的输出端贯穿道闸架2并固定连接有滑动结构5,滑动结构5的外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道闸结构6,道闸架2的左端上部固定连接有识别设备7,识别设备7的右端与滑动结构5电性连接。
23.道闸架2的左端上部开有左右穿通的连接孔31,道闸架2的内部开有滑槽32和限位槽33,道闸架2的左端上部开有装置槽34,装置槽34与连接孔31内部相通,滑槽32和限位槽33均与连接孔31内部相通;滑动结构5包括连接杆51,连接杆51的外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52,连接杆51的外表面右部固定连接有两个t型管53,两个t型管53的相对面共同活动连接有若干个滚轮54,连接杆51的外表面左部固定连接有辊管55,辊管5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限位板56,连接杆51的左端活动连接有传感设备57,在道闸主体1使用时通过识别设备7识别后驱动器4控制连接杆51转动,带动t型管53上的滚轮54位于滑槽32内滑动,增加道闸设备使用时道闸开放和闭合的灵活性和高效快捷性,避免道闸设备的开启和闭合出现卡顿或停顿现象;连接杆51的右端与驱动器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且连接杆51位于连接孔31内,若干个滚轮54和限位板56分别位于滑槽32和限位槽33内,传感设备57远离连接杆51的一端通过装置槽34与识别设备7电性连接,在道闸设备开放和闭合运动时辊管55上的限位板56位于限位槽33内滑动,增加道闸设备开启和闭合的稳定性和限位性能,避免道闸设备开启和闭合存在偏移现象;道闸结构6包括连接板61和挡杆62,连接板61的前端开有螺纹槽63,挡杆62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螺纹结构64,挡杆62的左端和右端均固定连接有圆板65,两个圆板65远离挡杆6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胶球66,挡杆62的下端左部和下端右部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防撞胶管67,在道闸设备使用时挡杆62通过螺纹结构64与连接板61上的螺纹槽63安装与拆卸,增加道闸设备使用时安装与拆卸的便捷性,减少安装和拆卸时间;连接板61的后端与固定板52固定连接,且连接板61位于道槽3内,挡杆62通过螺纹槽63与连接板61可拆卸连接,若干个防撞胶管67均设置为倾斜安装,在道闸设备使用时胶球66避免挡杆62接触车体造成车体损坏,增加道闸设备使用的防护性能,防撞胶管67设置为倾斜安装,增加道闸设备使用的防护面积;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减少安装和拆卸时间。
2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停车道闸系统,本实用新型装置为停车道闸系统,在道闸主体1使用时通过道闸架2上的识别设备7识别车体进行道闸开启和闭合作业,通过在滑动结构5上的连接杆51上通过连接t型管53连接滚轮54,在道闸主体1使用时通过识别设备7识别后驱动器4控制连接杆51转动,带动t型管53上的滚轮54位于滑槽32内滑动,增加道闸设备使用时道闸开放和闭合的灵活性和高效快捷性,避免道闸设备的开启和闭合出现卡顿或停顿现象,在连接杆51上通过连接辊管55连接限位板56,在道闸设备开放和闭合运动时辊管55上的限位板56位于限位槽33内滑动,增加道闸设备开启和闭合的稳定性和限位性能,避免道闸设备开启和闭合存在偏移现象;通过在道闸结构6上的连接板61上开有螺纹槽63,在挡杆62上连接螺纹结构64,在道闸设备使用时挡杆62通过螺纹结构64与连接板61上的螺纹槽63安装与拆卸,增加道闸设备使用时安装与拆卸的便捷性,减少安装和拆卸时间,在挡杆62上通过连接圆板65连接胶球66和防撞胶管67,在道闸设备使用时胶球66避免挡杆62接触车体造成车体损坏,增加道闸设备使用的防护性能,防撞胶管67设置为倾斜安装,增加道闸设备使用的防护面积;整个装置结构简单使用便捷,适用于停车道闸
系统的使用。
2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