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桥梁 专利正文
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


背景技术: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主要采用采用无砟轨道。无砟轨道具有高稳定、高平顺、少维修等突出优势,但在长期运营过程中,路基、桥梁、隧道等线下基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包括垂向沉降、垂向上拱、横向偏移等。线下基础变形较大时难以通过扣件系统进行调整,出现了轨道几何超出现行规范管理限值,为保证列车运行安全,采用降低列车运行速度、整治无砟轨道等对策。长期降低列车速度会严重影响线路的正常运营,既有无砟轨道整治时根据线下基础变形特点采用路基注浆、清除部分路基床表层、切割部分无砟轨道、抬升桥梁等措施,整治时间较长,整治成本较高,且需要封闭整治地段线路,整治期间也影响了线路的正常运营。
3.现有的现浇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crtsⅰ、ⅱ、ⅲ型板式轨道应对线下基础较大变形时的变形调整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研发可适应线下基础较大变形的新型无砟轨道。
4.由上述可知,现有技术中的无砟轨道需进一步提升应对线下基础较大变形时的调整能力,以应对线下基础出现的沉降、上拱、偏移等病害,避免影响线路正常运营。
5.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无砟轨道存在线下基础变形较大时无法进行调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砟轨道存在线下基础变形较大时无法进行调整的问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包括:预制轨道板,预制轨道板沿其平面纵向中心线设置两个矩形限位孔;预制叠合板,预制叠合板位于预制轨道板的下方,预制叠合板具有预制限位结构,预制限位结构伸入限位孔内;高低调整层,预制轨道板与预制叠合板之间设置有高低调整层;水平调整层,限位孔的周侧设置水平调整层;现场浇注层,现场浇注层位于预制叠合板的下方并现场灌注成型。
8.进一步地,预制轨道板具有限位槽,高低调整层具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凸起;或者预制轨道板具有限位凸起,高低调整层具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槽。
9.进一步地,预制轨道板靠近高低调整层的一侧表面具有限位槽,限位槽为多个,多个限位槽沿轨道延伸方向或垂直轨道延伸方向间隔排列。
10.进一步地,预制轨道板沿轨道延伸方向的截面呈梯形;和/或预制轨道板沿垂直于轨道延伸方向的截面呈梯形。
11.进一步地,预制叠合板的宽度大于预制轨道板的宽度,预制叠合板的两侧具有精调孔,精调孔沿轨道中心线对称设置,精调孔的数量为4个或6个。
12.进一步地,预制叠合板的四个角部位置具有排气孔;和/或预制叠合板的两侧具有现场浇注层灌注孔。
13.进一步地,高低调整层沿垂直于轨道延伸方向为一层或多层,高低调整层的材料是橡塑或聚氨酯。
14.进一步地,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还包括预制填充材料,预制填充材料设置在预制轨道板与预制叠合板之间且与高低调整层顺次连接,预制填充材料为珍珠棉泡沫板。。
15.进一步地,水平调整层为一层或多层,水平调整层的材料为橡胶或聚氨酯,水平调整层的厚度大于等于30毫米。
16.进一步地,现场浇注层是自密实混凝土或聚合物砂浆或树脂砂浆,现场浇注层的厚度大于等于40毫米。
1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包括预制轨道板、预制叠合板、高低调整层、水平调整层和现场浇注层。预制轨道板沿其平面纵向中心线设置两个矩形限位孔;预制叠合板位于预制轨道板的下方,预制叠合板具有预制限位结构,预制限位结构伸入限位孔内;预制轨道板与预制叠合板之间设置有高低调整层;限位孔的周侧设置水平调整层;现场浇注层位于预制叠合板的下方并现场灌注成型。
18.通过在预制轨道板沿其平面纵向中心线设置两个矩形的限位孔,能够使预制叠合板和预制限位结构与预制轨道板可靠固定,保证无砟轨道的稳定性;另外,采用矩形的限位孔可以保证在进行水平方向调整后,限位孔周围的水平调整层的厚度保持一致,实现受力的均匀性。通过在预制轨道板与预制叠合板之间设置高低调整层,使得当线下基础出现较大竖向变形时可通过高低调整层进行抬高、降低轨道板高程,实现由于基础变形引起的病害的快速整治,同样也为运营阶段轨道板更换等维护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在建设阶段预制叠合板也保护了高低调整层不受损伤。通过在限位孔的周侧设置水平调整层,使得当线下基础出现较大水平方向变形时可通过水平调整层进行横向、纵向调整,为运营阶段维护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设置水平调整层和高低调整层实现了无砟轨道在横向、纵向、高低方向等多方向实现较大变形调整能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无砟轨道变形调整能力较差、整治时间长和成本高等不足。
19.本实用新型大幅提升了无砟轨道垂向、水平向变形调整能力,减少了现场作业工序和作业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当线下基础出现较大变形后,可在天窗时间内完成轨道几何精调精整,整治效率较高,可减少对线路正常运营的干扰。
附图说明
2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示出了图1中的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沿垂直于轨道延伸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23.图3示出了图2中的预制轨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示出了图1中的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25.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叠合板与门形钢筋的装配示意图;
26.图6示出了图4中的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27.图7示出了图2中的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2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9.10、预制轨道板;11、限位孔;12、精调孔;13、限位槽;20、预制叠合板;21、预制限位结构;22、排气孔;30、高低调整层;31、限位凸起;40、水平调整层;50、现场浇注层;60、门形钢筋;70、平面纵向中心线;80、现场浇注层灌注孔;90、预制填充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1.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砟轨道存在线下基础变形较大时无法进行调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
34.如图1至图7所示,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包括预制轨道板10、预制叠合板20、高低调整层30、水平调整层40和现场浇注层50。预制轨道板10沿其平面纵向中心线70设置两个矩形限位孔11;预制叠合板20位于预制轨道板10的下方,预制叠合板20具有预制限位结构21,预制限位结构21伸入限位孔11内;预制轨道板10与预制叠合板20之间设置有高低调整层30;限位孔11的周侧设置水平调整层40;现场浇注层50位于预制叠合板20的下方并现场灌注成型。
35.通过在预制轨道板10沿其平面纵向中心线70设置两个矩形的限位孔11,能够使预制叠合板20和预制限位结构21与预制轨道板10可靠固定,保证无砟轨道的稳定性;另外,采用矩形的限位孔11可以保证在进行水平方向调整后,限位孔11周围的水平调整层40的厚度保持一致,实现受力的均匀性。通过在预制轨道板10与预制叠合板20之间设置高低调整层30,使得当线下基础出现较大竖向变形时可通过高低调整层30进行抬高、降低轨道板高程,实现由于基础变形引起的病害的快速整治,同样也为运营阶段轨道板更换等维护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在建设阶段预制叠合板20也保护了高低调整层30不受损伤。通过在限位孔11的周侧设置水平调整层40,使得当线下基础出现较大水平方向变形时可通过水平调整层40进行横向、纵向调整,为运营阶段维护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设置水平调整层40和高低调整层30实现了无砟轨道在横向、纵向、高低方向等多方向实现较大变形调整能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无砟轨道变形调整能力较差、整治时间长和成本高等不足。
36.本实用新型大幅提升了无砟轨道垂向、水平向变形调整能力,减少了现场作业工
序和作业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当线下基础出现较大变形后,可在天窗时间内完成轨道几何精调精整,整治效率较高,可减少对线路正常运营的干扰。
3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水平调整层40是贴合限位孔11的内孔壁设置的。
38.并且,预制轨道板10、预制叠合板20、水平调整层40、高低调整层30、预制填充材料90均为工厂化生产并在轨道板厂进行装配,可进一步提高无砟轨道预制率、装配率,提高无砟轨道实体质量和现场施工效率。
39.另外,水平调整层40的厚度大于等于30mm,可以避免在提升或降低轨道板高程时破坏预制限位结构21等,且预留了较大变形调整空间,同时也为轨道板更换等其他维修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40.如图4所示,限位孔11的孔截面呈圆角矩形。
41.可选地,限位孔11的孔截面呈圆角矩形,可保证轨道板在线路纵向和/或横向进行调整后,水平调整层40的厚度保持基本一致。可以根据限位孔11和预制限位结构21实际的使用需求和加工难度来确定。
42.可选地,限位孔11的孔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限位孔11设置成孔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形状,可以有效抑制预制轨道板10上浮的位移,且便于预制轨道板10制作时脱模。
43.可选地,预制限位结构21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且与预制叠合板20一体成型。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使预制限位结构21与预制叠合板20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能够保证整个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的紧凑性和限位的可靠性。
44.如图2和图3所示,预制轨道板10具有限位槽13,高低调整层30具有与限位槽13配合的限位凸起31。这样设置使得这样设置使得高低调整层的限位凸起31能够伸入预制轨道板10的限位槽13中,从而实现预制轨道板10和高低调整层30的卡接装配,这样有利于增强预制轨道板10和高低调整层30的连接强度,以保证预制轨道板10和高低调整层30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在运营阶段高低调整层30受列车荷载、振动等作用窜出。
45.具体的,预制轨道板10靠近高低调整层30的一侧表面具有限位槽13,限位槽13为多个,多个限位槽13沿轨道延伸方向间隔排列。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限位槽13为四个,且限位槽13沿垂直于轨道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这样设置能够保证运营阶段在列车长期动态荷载及振动作用下,高低调整层30不会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以提高无砟轨道的结构稳定性。
46.在图中未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预制轨道板10具有限位凸起31,高低调整层30具有与限位槽13配合的限位槽13。这样设置同样能够实现预制轨道板10与高低调整层30的稳定连接。
47.如图4和图6所示,预制叠合板20的宽度大于预制轨道板10的宽度,预制叠合板20的两侧具有精调孔12,精调孔12沿轨道中心线对称设置,精调孔12为4个或6个。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预制叠合板20的长短设置不同数量的精调孔12,当预制叠合板20为短板时,精调孔12为四个,预制叠合板20与轨道延伸方向相同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精调孔12;当预制叠合板20为长板时,精调孔12为六个。
48.当无砟轨道出现下部基础沉降或上拱后,首先利用三向调整千斤顶支撑轨道板,将限位孔周围水平调整层局部或全部清除,再利用千斤顶将预制轨道板10撑起来,使得预制轨道板10与预制叠合板20分离,根据下部基础沉降或上拱变形情况,采取插入或撤出高
低调整层30,从而实现预制轨道板10下方具体结构的维修和调整。
49.具体的,预制轨道板10沿轨道延伸方向的截面呈梯形;预制轨道板10沿垂直于轨道延伸方向的截面呈梯形。或者,预制轨道板10沿轨道延伸方向的截面、预制轨道板10沿垂直于轨道延伸方向的截面中的一个呈梯形。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这样设置可以便于预制轨道板10在制造过程中的脱模工作,以保证预制轨道板10的顺利脱模。
50.如图2和图5所示,预制叠合板20内设置门形钢筋60,门形钢筋60为多个,多个门形钢筋60沿轨道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且门形钢筋60的部分结构裸露于预制叠合板20的下方并与现场浇注层50灌注成型。预制叠合板20内沿轨道延伸方向设置了4列门形钢筋60,通过门形钢筋60将预制叠合板20与现场浇注层50进行牢固连接。通过这样设置,在对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进行装配时,通过门形钢筋60的部分结构将预制叠合板20与现场浇注层50进行连接,并且门形钢筋60裸露在外的部分会伸入到现场浇注层50内。
51.如图6所示,预制叠合板20两侧设置现场浇注层灌注孔80,可保证现场浇注层50的顺利灌注。预制叠合板20的四个角部位置具有排气孔22,这样设置使得排气孔22起到了排气的作用,以避免现场浇注层50在灌注过程产生大量气泡,进而引起施工质量缺陷等问题。
52.具体的,高低调整层30沿垂直于轨道延伸方向为一层或多层,高低调整层30的材料为是橡塑或聚氨酯。高低调整层30的设置能够使与预制叠合板20与预制轨道板10之间分离,从而降低了温度变化的影响,另外,也便于下部基础沉降或上拱后进行轨道结构的维修。当然,高低调整层30的层数和厚度可根据需要调整的变形幅值大小及高低调整层30的制造工艺具体选定。
53.具体的,多向变形可调整板式无砟轨道还包括预制填充材料90,预制填充材料90设置在预制轨道板10与预制叠合板20之间且与高低调整层30顺次连接,预制填充材料90为珍珠棉泡沫板。珍珠棉泡沫板具有低刚度、高回弹特性,具体参数根据高低调整层厚度及弹性模量、列车荷载作用等计算确定。
54.具体的,水平调整层40为一层或多层,水平调整层40的材料为橡胶或聚氨酯,水平调整层40的厚度大于等于30毫米。若水平调整层的厚度小于30毫米,容易影响水平调整层40的变形调整能力,另外,当需要更换轨道板时可能需要破坏预制限位结构21。将水平调整层40的厚度设置在30毫米以上,有利于保证水平调整层40的使用可靠性。当然,水平调整层40的层数可根据需要调整的变形幅值大小及水平调整层40的制造工艺具体选定。
55.具体的,现场浇注层50是自密实混凝土或聚合物砂浆或树脂砂浆,现场浇注层50的厚度大于等于40毫米。通过将现场浇注层50的厚度设置在40毫米以上,有利于保证现场浇注层50具有足够的厚度以及满足直线和曲线地段灌注的要求,以保证现场浇注层50的结构强度和工作稳定性。
56.通过现场浇注层50将预制叠合板20与线下基础牢固联接在一起,以保证无砟轨道的整体稳定性,另外曲线超高也设置在现场浇注层50上,从而可以适应直线、曲线等不同平面线形条件。
57.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58.1、提升了无砟轨道应对线下基础较大变形时的调整能力,可大幅降低线下基础出现较大变形时影响轨道正常运营的风险和整治成本;
59.2、提升了无砟轨道预制、装配化程度,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60.3、进一步提高了无砟轨道的结构耐久性。
61.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