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桥梁 专利正文
一种路肩石单体及路肩石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路肩石单体及路肩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路肩石单体及路肩石。


背景技术:

2.路肩石是指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包括硬路肩与土路肩),具有保持车行道等主要结构的稳定、为发生机械故障或遇到紧急情况的车辆提供临时停车位置、增加侧向余宽可供行人及自行车通行等功能。
3.基于上述功能,需要路肩石具有较好的防冲撞效果和防倾覆效果,现有的路肩石单体大多设计为实心矩形或者实心r型,并未有空心结构的路肩石单体。但是在实际使用时,需将多个路肩石单体搬运至车行道处,并将多个路肩石单体相连贴于车行道外缘,形成一整体结构,单个路肩石单体的质量过重,也会使得搬运较为困难;且路肩石单体埋入地下的部分较浅,且在连接处并未有固定设计,导致路肩石整体性较差,容易出现个别路肩石单体倾覆破裂,对行车安全造成较大的危险,且需经常性的修补破裂的路肩石单体,造成成本的浪费。
4.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专门针对路肩石的结构进行研究,开发设计了一种整体质量较轻,便于运输,且不容易倾覆破裂的结构,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肩石单体和路肩石,以解决路肩石单体质量过重,不利于搬运,且路肩石单体容易倾覆破裂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路肩石,包括块状结构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内开设有贯穿上下的中空结构,所述主体部上连接有立柱和连接部;定义所述路肩石单体在被安装后以朝向地面一侧为底侧,远离所述底侧的另一侧为顶侧,同位于一直立面上且与所述顶、底侧相互垂直的为前、后两侧;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前、后两侧;所述立柱为实心结构,且所述立柱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底侧,通过所述立柱插入地面以使所述主体部固定于地面上。
8.其中,为保证所述主体部稳定固定于地面上,保证重心不偏移,所述中空结构沿着顶、底侧垂直贯穿所述主体部的上下,所述中空结构的几何中心与所述主体部的几何中心一致。
9.其中,为减轻所述路肩石单体的重量,所述中空结构的宽度范围为所述主体部宽度的1/3至1/2之间,所述中空结构的长度范围为所述主体部长度的1/3至1/2之间。
10.其中,为保证多个路肩石单体拼接后的整体稳定性,所述连接部分为凸起和凹槽,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分别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前、后两侧,一个所述路肩石单体的凸起能够嵌入另一个所述路肩石单体的凹槽中。
11.其中,更进一步地,为方便多个路肩石单体的拼接,所述凸起的形状与所述凹槽的凹陷的形状一致,所述凹槽的长宽略大于所述凸起的长宽。
12.其中,为保证路肩石单体的稳定性,避免倾覆,所述立柱为两个,两个所述立柱对称设于所述主体部底侧的左右两侧。
13.其中,为方便制造,所述主体部、连接部和立柱由混凝土浇筑而一体成型连接。
14.基于上述的路肩石单体,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路肩石,所述路肩石由多个上述的路肩石单体拼接而成,一个所述路肩石单体两侧的连接部分别与相邻前、后两侧的所述路肩石单体的连接部卡接,以使得多个所述路肩石单体拼接。
15.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路肩石单体的中空结构使得路肩石单体的质量较轻,方便运输,降低运输的人力成本;主体部下方的立柱使得路肩石主体的重心靠下,且立柱方便插入地面,能更稳定的固定于地面上,达到避免路肩石单体倾覆破裂,降低后续维修频率和成本的效果。
16.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俯视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主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俯视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发明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3.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24.实施例1:
25.参阅图1至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路肩石单体10,包括块状结构的主体部1;由于路肩石需摆放至车行道边缘,通常为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因此主体部1的外形设置为块状结构,能够方便多个路肩石单体10的依次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以主体部1为长方体结构为例来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改变。本实施例中以路肩石单体10的安装使用状态下的方向为描述方向,即路肩石单体10在被安装后以朝向地面一侧为底侧,远离所述底侧的另一侧为顶侧,同位于一直立面上且与所述顶、底侧相互垂直的为前、后两侧。
26.主体部1内开设有贯穿上下的中空结构11,主体部1的中空设计使得路肩石单体10相较于同尺寸规格的实心结构的路肩石单体10,质量更轻,方便运输,减低运输成本,且质量较低的路肩石单体10,用料更少,也能降低制造成本。本实施例中,中空结构11是沿着顶、底侧垂直贯穿所述主体部1的上下,且中空结构的11几何中心与主体部1的几何中心一致,采用该设计相对于沿着主体部1的前、后侧垂直贯穿、或中空结构11分为两部分,对称设置于主体部1等其他方式设置的中空结构11,更方便成型。中空结构11的几何中心与主体部1
的几何中心保持一致,也能保证主体部1的重心始终处于几何中心上,不偏移,能更稳定固定。中空结构11的宽度范围为主体部1宽度的1/3至1/2之间,中空结构11的长度范围为主体部1长度的1/3至1/2之间,该范围设置的中空结构11可以保证路肩石单体10的质量适中,不会出现因为中空结构11过大,而路肩石单体10的质量过轻,无法达到抗冲撞的效果,也不会因为中空结构11过小,无法起到降低路肩石单体10质量的目的。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中空结构11的宽度为主体部1宽度的1/3,中空结构11的长度为主体部1长度的1/3为最佳。
27.主体部1上连接有连接部2,连接部2连接于主体部1的前、后两侧;连接部2分为凸起21和凹槽22,凸起21和凹槽22分别设于主体部1的前、后两侧,凸起21的形状与凹槽22的凹陷的形状一致,凹槽22的长宽略大于凸起21的长宽,使得一个路肩石单体10的凸起21能够嵌入另一个所路肩石单体10的凹槽22中,方便多个路肩石单体10的拼接组装。具体地,凸起21为突出主体部1一侧的长方体凸块,凹槽22为上下两端突出主体部1一侧的凹槽,凹槽22的凹陷与凸起21的形状一致,凹槽22的凹陷的长宽略大于凸起21的长度,以使一个主体部1的凸起21能方便嵌入另一个相邻的主体部1的凹槽22。在其它实施例中,相邻的主体部1之间也可以采用锥形凸起和凹陷为锥形的凹槽等其它形状,以使得多个路肩石单体10能够紧密拼接。
28.主体部1上还连接有立柱3,立柱3连接于主体部1的底侧,且立柱3为实心结构,通过立柱3插入地面以使主体部1固定于地面上。例如,立柱3为两个,两个立柱3对称设于主体部1底侧的左右两侧。已知的,质量较轻的结构更容易倾覆破裂,因此采用立柱3连接于主体部1的底侧,且立柱3的实心结构使得路肩石单体10的重心靠下,并且立柱3也能方便插入地下,立柱3埋入地下的深度更深,能够更稳定设于地面上,可以避免发生车轮撞击时,路肩石单体10出现倾覆破裂的情况,能够降低后续维修的频率,降低道路养护成本。立柱3的形状可以为多种形状,例如棱柱形、圆柱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其中优选地,立柱3为长方体,以保证支撑的平稳性。在其它实施例中,立柱3的数量也可以相应变化,如三个或四个,以实现立柱3的稳定设置于地面上。
29.主体部1、连接部2和立柱3由混凝土浇筑而一体成型连接,该制造工序简单方便,方便成型。在其它实施例中,主体部1、连接部2和立柱3也可以通过水泥预制或者石料切割等方式制造而成,本文不做列举。
30.本实施例实现了减轻路肩石单体10的质量,方便运输,且路肩石单体10能够稳定固定于地面上,不容易倾覆破裂。
31.实施例2:
32.参阅图4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路肩石100,由多个的路肩石单体10拼接而成,其中,所述的路肩石单体10是实施例1所提出的路肩石单体10。一个所述路肩石单体10两侧的连接部2分别与相邻前、后两侧的所述路肩石单体10的连接部2卡接,以使得多个所述路肩石单体10拼接组装。这样相互卡接设置的路肩石单体10使得多个路肩石单体10组成一个整体,当发生意外时,整体的路肩石单体10能够均摊冲撞力,提高抗冲撞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整体的稳定性,使其更不容易倾覆破损,减低后续维修的频率和成本。实际使用时,还可以在路肩石单体10的各相连处浇筑灌浆水泥,使其更紧密的连接。
33.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发
明做出的各种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