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金工具 专利正文
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结构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成,其中钢筋是结构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因施工需求,目前国内钢筋加工主要以施工现场加工为主,钢筋原材进场后,直条钢筋通常采用料架堆放及临时覆盖的方式现场存储。其中直条钢筋覆盖采用彩条布、防雨布进行,在覆盖中极易受到破损,覆盖的连续性、耐久性、有效性较差,极易造成原材钢筋的腐蚀,降低结构工程安全性的同时,还增加了工程的二次除锈、覆盖等成本。因此,提出一种覆盖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通过设置所述置物架可对钢筋进行防止,结合所述防护结构对存放在所述置物架上的钢筋进行防护,从而提高钢筋原材覆盖的质量,避免受雨水侵蚀导致钢材原材的锈蚀问题;利用所述支撑体系将所述防护结构布设在所述置物架的上方,既能实现对钢筋的防护,同时也可将雨水通过所述防护结构进行收集和导流,避免雨水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堆积。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设置在地面上的支撑体系、水平设置在所述支撑体系底部的置物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体系的顶部且用于对所述置物架进行防护的防护结构;
5.所述置物架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支撑体系包括两组对称设置且竖向布设在所述地面上的边部支撑件和多组设置在两组所述边部支撑件之间且均竖向布设在所述地面上的中部支撑组件,两组所述边部支撑件布设在所述置物架的两侧,多组所述中部支撑组件沿所述置物架的宽度方向均匀布设;
6.所述防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件顶部的边部滑动组件、多个设置在所述中部支撑组件顶部的中部滑动组件、以及与所述边部滑动组件和所述中部滑动组件相配合且用于对所述置物架进行防护的防护帘组件;所述中部滑动组件的数量和所述中部支撑组件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7.上述的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部支撑件包括多根均竖向布设在所述地面上的边部支撑杆,多根所述边部支撑杆沿所述置物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中部支撑组件包括多根均竖向布设在所述地面上的中部支撑杆,多根所述中部支撑杆沿所述置物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边部支撑杆的数量和所述中部支撑杆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8.上述的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部滑动组件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件顶部的边部支撑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件上的第一边部滑动轨
道和第二边部滑动轨道;所述边部支撑件的数量和所述边部支撑杆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边部支撑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杆顶部的边部支撑座和竖向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座内的边部轨道支撑座,所述边部支撑座和所述边部轨道支撑座一体成型。
9.上述的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部支撑座为u字形结构,所述边部支撑座的开口远离所述边部支撑杆;所述边部轨道支撑座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座内的竖向支撑杆和水平设置在所述竖向支撑杆顶部且与所述竖向支撑杆固定连接的横向支撑杆,所述竖向支撑杆和所述横向支撑杆组成l形支撑座;所述横向支撑杆远离所述竖向支撑杆的端部延伸至所述边部支撑杆的外侧;所述第一边部滑动轨道布设在所述横向支撑杆远离所述竖向支撑杆的底端,所述第二边部滑动轨道通过轨道固定件布设在所述竖向支撑杆的一侧且其布设在所述轨道支撑座的开口外。
10.上述的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滑动组件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中部支撑组件顶部的中部支撑件和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部支撑件上的中部滑动轨道,所述中部支撑件的数量和所述中部支撑杆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中部支撑件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中部支撑杆顶部的中部支撑座和竖向设置在所述中部支撑座内的中部轨道支撑杆,所述中部支撑座和所述中部轨道支撑杆一体成型;所述中部支撑座为u字形结构,所述中部支撑座的开口远离所述中部支撑杆;所述中部轨道支撑杆布设在所述中部支撑座的中心位置;所述中部轨道支撑杆的两侧均布设有中部滑动轨道。
11.上述的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帘组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置物架的两侧且用于对所述置物架的两侧进行防护的边部防护帘和水平设置在所述置物架的顶部且用于对所述置物架的顶面防护的顶部防护件;所述顶部防护件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边部滑动组件和所述中部滑动组件之间的第一中部防护帘和水平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中部滑动组件之间的第二中部防护帘。
12.上述的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部防护帘通过滑移件与所述第一边部滑动轨道卡装连接,所述边部防护帘可沿所述第一边部滑动轨道的长度方向移动;
13.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通过滑移件水平布设在所述第二边部滑动轨道和所述中部滑动轨道之间,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可沿所述第二边部滑动轨道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中部防护帘通过滑移件水平布设在两个所述中部滑动轨道之间,所述第二中部防护帘可沿所述中部滑动轨道的长度方向移动。
14.上述的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架包括多组水平设置在地面上的连接组件、以及多组与所述连接组件呈十字形布设且用于承载钢筋的置物组件。
15.上述的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连接组件沿所述置物架的宽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布设在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边部支撑杆之间或者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中部支撑杆之间;所述连接杆的端部通过固定件与所述边部支撑杆或者所述中部支撑杆固定连接。
16.上述的一种可防护式钢筋置物装置,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置物组件沿所述置物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置物组件包括多个与所述连接杆呈十字形布设的置物杆,所述置物杆的数量和一组所述边部支撑件中所述边部支撑杆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边
部支撑杆和所述中部支撑杆之间通过水平布设的置物杆连接,相邻两组所述中部支撑组件中的所述中部支撑杆之间通过水平布设的置物杆连接;所述置物杆的端部通过固定件固定在所述边部支撑杆上或者所述中部支撑杆上。
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8.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置物架可对钢筋进行防止,结合所述防护结构对存放在所述置物架上的钢筋进行防护,从而提高钢筋原材覆盖的质量,避免受雨水侵蚀导致钢材原材的锈蚀问题。
19.2、本实用新型中利用所述支撑体系将所述防护结构布设在所述置物架的上方,既能实现对钢筋的防护,同时也可将雨水通过所述防护结构进行收集和导流,避免雨水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堆积。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置物架可对钢筋进行防止,结合所述防护结构对存放在所述置物架上的钢筋进行防护,从而提高钢筋原材覆盖的质量,避免受雨水侵蚀导致钢材原材的锈蚀问题;利用所述支撑体系将所述防护结构布设在所述置物架的上方,既能实现对钢筋的防护,同时也可将雨水通过所述防护结构进行收集和导流,避免雨水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堆积。
21.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边部支撑杆和连接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4.图3为图1的a处放大图。
25.图4为图1的b处放大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边部支撑杆;
ꢀꢀꢀꢀꢀꢀꢀꢀꢀ
2—连接杆;
ꢀꢀꢀꢀꢀꢀꢀꢀꢀꢀꢀꢀꢀꢀꢀ
3—固定件;
28.4—边部防护帘;
ꢀꢀꢀꢀꢀꢀꢀꢀꢀ
5—第一边部滑动轨道;
ꢀꢀꢀꢀꢀ
6—边部支撑座;
29.7-1—竖向支撑杆;
ꢀꢀꢀꢀꢀꢀꢀ
7-2—横向支撑杆;
ꢀꢀꢀꢀꢀꢀꢀꢀꢀ
8—轨道固定件;
30.9—滑移件;
ꢀꢀꢀꢀꢀꢀꢀꢀꢀꢀꢀꢀꢀ
10—中部滑动轨道;
ꢀꢀꢀꢀꢀꢀꢀꢀ
11—中部支撑座;
31.12—中部轨道支撑杆;
ꢀꢀꢀꢀ
13—中部支撑杆;
ꢀꢀꢀꢀꢀꢀꢀꢀꢀꢀ
14—第二边部滑动轨道;
32.15—第一中部防护帘;
ꢀꢀꢀꢀ
16—第二中部防护帘;
ꢀꢀꢀꢀꢀꢀ
17—置物杆。
具体实施方式
33.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竖向设置在地面上的支撑体系、水平设置在所述支撑体系底部的置物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体系的顶部且用于对所述置物架进行防护的防护结构;
34.所述置物架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支撑体系包括两组对称设置且竖向布设在所述地面上的边部支撑件和多组设置在两组所述边部支撑件之间且均竖向布设在所述地面上的中部支撑组件,两组所述边部支撑件布设在所述置物架的两侧,多组所述中部支撑组件沿所述置物架的宽度方向均匀布设;
35.所述防护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件顶部的边部滑动组件、多个设置在所述
中部支撑组件顶部的中部滑动组件、以及与所述边部滑动组件和所述中部滑动组件相配合且用于对所述置物架进行防护的防护帘组件;所述中部滑动组件的数量和所述中部支撑组件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36.实际使用时,通过设置所述置物架可对钢筋进行防止,结合所述防护结构对存放在所述置物架上的钢筋进行防护,从而提高钢筋原材覆盖的质量,避免受雨水侵蚀导致钢材原材的锈蚀问题。
37.其中,利用所述支撑体系将所述防护结构布设在所述置物架的上方,既能实现对钢筋的防护,同时也可将雨水通过所述防护结构进行收集和导流,避免雨水在所述防护结构上堆积。
38.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置物架的一侧设置回收区域,不需要对钢筋进行防护时,可将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第二中部防护帘16和边部防护帘4回收,使其回收至回收区域。
3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边部支撑件包括多根均竖向布设在所述地面上的边部支撑杆1,多根所述边部支撑杆1沿所述置物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中部支撑组件包括多根均竖向布设在所述地面上的中部支撑杆13,多根所述中部支撑杆13沿所述置物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边部支撑杆1的数量和所述中部支撑杆13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40.实际使用时,所述边部支撑杆1和所述中部支撑杆13既可以实现对所述防护结构的安装,同时也可将所述防护结构和所述置物架连接起来,使所述防护结构能更好的实现对所述置物架的防护作用。
41.本实施例中,所述边部滑动组件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件顶部的边部支撑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件上的第一边部滑动轨道5和第二边部滑动轨道14;所述边部支撑件的数量和所述边部支撑杆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边部支撑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杆1顶部的边部支撑座6和竖向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座6内的边部轨道支撑座,所述边部支撑座6和所述边部轨道支撑座一体成型。
42.实际使用时,所述边部滑动组件需要对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边部防护帘4进行安装。
4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边部支撑座6为u字形结构,所述边部支撑座6的开口远离所述边部支撑杆1;所述边部轨道支撑座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边部支撑座6内的竖向支撑杆7-1和水平设置在所述竖向支撑杆7-1顶部且与所述竖向支撑杆7-1固定连接的横向支撑杆7-2,所述竖向支撑杆7-1和所述横向支撑杆7-2组成l形支撑座;所述横向支撑杆7-2远离所述竖向支撑杆7-1的端部延伸至所述边部支撑杆1的外侧;所述第一边部滑动轨道5布设在所述横向支撑杆7-2远离所述竖向支撑杆7-1的底端,所述第二边部滑动轨道14通过轨道固定件8布设在所述竖向支撑杆7-1的一侧且其布设在所述轨道支撑座的开口外。
44.实际使用时,利用所述边部支撑件将所述第一边部滑动轨道5和第二边部滑动轨道14固定在所述边部支撑杆1的顶部,实现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边部防护帘4的移动,便于对所述置物架的侧部进行防护;所述边部支撑座6为u字形结构,在不影响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边部防护帘4移动的情况下,可对落至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上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导流,防止雨水堆积在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上。所述轨道固定件8通过燕尾丝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撑杆7-1上。
45.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部滑动组件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中部支撑组件顶部的中部支撑件和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部支撑件上的中部滑动轨道10,所述中部支撑件的数量和所述中部支撑杆13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中部支撑件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中部支撑杆13顶部的中部支撑座11和竖向设置在所述中部支撑座11内的中部轨道支撑杆12,所述中部支撑座11和所述中部轨道支撑杆12一体成型;所述中部支撑座11为u字形结构,所述中部支撑座11的开口远离所述中部支撑杆13;所述中部轨道支撑杆12布设在所述中部支撑座11的中心位置;所述中部轨道支撑杆12的两侧均布设有中部滑动轨道10。
46.实际使用时,利用所述中部支撑件将所述中部滑动轨道10固定在所述中部支撑杆13的顶部,实现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第二中部防护帘16的移动,便于对所述置物架顶部进行防护;所述中部支撑座11为u字形结构,在不影响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第二中部防护帘16移动的情况下,可对落至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第二中部防护帘16上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导流,防止雨水堆积在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第二中部防护帘16上。所述中部滑动轨道10可通过轨道固定件8与所述中部轨道支撑杆12连接为一体,为了不妨碍所述中部滑动轨道10的安装,所述轨道固定件8可交错布设,所述轨道固定件8通过燕尾丝固定在所述中部轨道支撑杆12上。
47.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帘组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置物架的两侧且用于对所述置物架的两侧进行防护的边部防护帘4和水平设置在所述置物架的顶部且用于对所述置物架的顶面防护的顶部防护件;所述顶部防护件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边部滑动组件和所述中部滑动组件之间的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水平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中部滑动组件之间的第二中部防护帘16。
48.实际使用时,所述防护帘组件对所述置物架进行防护,对所述置物架的顶部和两侧均可进行防护,防止钢筋受到损伤。
49.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边部防护帘4通过滑移件9与所述第一边部滑动轨道5卡装连接,所述边部防护帘4可沿所述第一边部滑动轨道5的长度方向移动;
50.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通过滑移件9水平布设在所述第二边部滑动轨道14和所述中部滑动轨道10之间,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可沿所述第二边部滑动轨道14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中部防护帘16通过滑移件9水平布设在两个所述中部滑动轨道10之间,所述第二中部防护帘16可沿所述中部滑动轨道10的长度方向移动。
51.实际使用时,所述边部防护帘4、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所述第二中部防护帘16均可沿所述置物架的长度方向移动,需要对钢筋进行防护时,可将所述边部防护帘4、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所述第二中部防护帘16覆盖至需要防护的区域进行防护,当不需要对钢筋进行防护时,可将所述边部防护帘4、所述第一中部防护帘15和所述第二中部防护帘16回收至所述置物架的一侧进行回收,不影响对钢筋的取用。
52.本实施例中,所述置物架包括多组水平设置在地面上的连接组件、以及多组与所述连接组件呈十字形布设且用于承载钢筋的置物组件。
53.实际使用时,利用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置物组件组成长方体结构的所述置物架,对钢筋进行防止和防护。
54.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多组所述连接组件沿所述置物架的宽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连接杆2,所述连接杆2布设在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边部支撑杆1之
间或者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中部支撑杆13之间;所述连接杆2的端部通过固定件3与所述边部支撑杆1或者所述中部支撑杆13固定连接。
55.实际使用时,所述固定件3由连接钢板和螺栓组成,通过连接钢板将连接杆2和边部支撑杆1上或者所述中部支撑杆13来进行连接,并利用螺栓进行固定。
5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多组所述置物组件沿所述置物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置物组件包括多个与所述连接杆2呈十字形布设的置物杆17,所述置物杆17的数量和一组所述边部支撑件中所述边部支撑杆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边部支撑杆1和所述中部支撑杆13之间通过水平布设的置物杆17连接,相邻两组所述中部支撑组件中的所述中部支撑杆13之间通过水平布设的置物杆17连接;所述置物杆17的端部通过固定件3固定在所述边部支撑杆1上或者所述中部支撑杆13上。
57.实际使用时,所述置物杆17主要是为了钢筋提供搭设平台,利用所述置物杆17和所述连接杆2形成镂空的所述置物架,一方面防止钢筋受到地面上各因素的影响,对钢筋的自身性能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为钢筋提供防止平台。所述固定件3由连接钢板和螺栓组成,通过连接钢板将置物杆17和边部支撑杆1上或者所述中部支撑杆13来进行连接,并利用螺栓进行固定。
5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