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金工具 专利正文
一种多弹簧复合应用的铰链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多弹簧复合应用的铰链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链,尤其涉及应用在便携电子产品中的一种连接两个相对滑动的对象的铰链,所述便携电子产品可以是手机等。


背景技术:

2.对于小空间大滑动行程的滑动连接铰链,当要求在一个方向的运动中始终提供同向的力矩且起始端和停止端的力值差值不能过大时,采用传统的滑板铰链会导致弹性连接结构在某段行程中外露,或者需要采用复杂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弹簧复合应用的铰链,能够用较为简单的结构解决背景技术中遇到的困境。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4.一种多弹簧复合应用的铰链,包括能够相对滑动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设置第一弹性连接机构和第二弹性连接机构,所述第一弹性连接机构的第一端和第一板转动连接,第二端和第二板转动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在第二板处于第一行程位置时倾斜于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相对滑动的方向,且其夹角在第二板从第一行程位置向第二行程位置滑动时,逐渐增大,第二弹性连接机构的第一端和第一板连接,第二弹性连接机构的第二端和第二板在第一行程段时不连接而在第二行程段时连接,所述第一行程段为第一行程位置和第三行程位置之间的行程,所述第二行程段为第三行程位置和第二行程位置之间的行程,且在第二行程段中,第二板越接近第二行程位置,第二弹性连接机构的弹力越大。
5.所述第一弹性连接机构设有两组,两组之间对称设置。
6.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或对这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
7.所述第一弹性连接机构包括数根拉簧和两个拉簧连接架,所述两个拉簧连接架分别和第一板和第二板转动连接;所述两个拉簧连接架之间滑动连接并设置有滑动行程限位配合结构,互为导向并在垂直于第二板板面的方向上卡接。
8.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机构设置在中间,两组第一弹性连接机构相对于第二弹性连接机构对称设置。
9.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机构包括数根拉簧和两个拉簧连接架,其中一个拉簧连接架和第一板连接,另一个拉簧连接架设置第二行程段连接部位,所述第二板设置与第二行程段连接部位配合的连接部位,第二行程段连接部位在没有和第二板连接之前处于所述第三行程位置;所述两个拉簧连接架之间滑动连接并设置有滑动行程限位配合结构,互为导向并在垂直于第二板板面的方向上卡接。
10.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机构设有两组,两组之间对称设置。
11.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机构采用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和第一板连接,所述第一板上
设置弹簧的导杆,所述弹簧套在所述导杆上。
12.所述夹角最大不超过90
°

13.对于第一弹性连接结构,拉簧连接架与第一板转动连接的位置对应第二板第二行程位置,并且,拉簧连接架与第一板转动连接的位置相比于另一个拉簧连接架与第二板的转动连接位置,更靠近外侧。
14.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使用了两套不同运动状态的弹簧来解决滑动铰链在有限空间内的起始端和停止端的同向力值差值大的问题,结构简单,力学计算方便,容易按需设计力值。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爆炸图。
16.图2、3、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滑动板处在滑动行程起点时、滑动板与第二弹性连接机构开始连接时以及滑动板处在滑动行程终点时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滑动板处在起点时的示意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滑动板处在起点时的示意图。
1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滑动板处在起点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实施例1,参照附图1、2、3、4。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弹簧复合应用的铰链,包括能够相对滑动的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分别和电子移动终端的两个相对滑动的部件连接。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之间可设置导轨等滑动导向结构。导轨可分布在滑动体系的中部和/或两侧,附图标号311、312分别为第一板100中间和两侧的导轨,附图标号321、322分别为第二板200上与导向结构311、312配合的部件。
22.所述铰链设置第一弹性连接机构1和第二弹性连接机构2。
23.所述第一弹性连接机构1的第一端和第一板100转动连接,第二端和第二板2转动连接,第一端的转动连接点(标号11的连接部件)和第二端转动连接点(标号12的连接部件)的连线在第二板2处于第一行程位置(可以是第二板2的滑动行程起点)时倾斜于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的相对滑动的方向(导轨312),且其夹角(两个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和相对滑动方向也即导轨312的夹角)在第二板200从第一行程位置向第二行程位置滑动时,逐渐增大,使得第一弹性机构的弹力在y轴(导轨312方向)上的分力占比逐渐减小。所述夹角最大为90
°
,不超过90
°

24.第二弹性连接机构2的第一端和第一板100连接,第二弹性连接机构2的第二端和第二板200在第一行程段(图2至图3)时不连接而在第二行程段(图3至图4)时连接,所述第一行程段为第一行程位置和第三行程位置之间的行程,所述第二行程段为第三行程位置和第二行程位置之间的行程,且在第二行程段中,第二板200越接近第二行程位置,第二弹性连接机构2的弹力越大。
25.所述第一弹性连接机构1设有两组,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机构2设置在中间,两组第一弹性连接机构1相对于第二弹性连接机构2对称设置。
26.所述第一弹性连接机构1包括数根拉簧13和两个拉簧连接架14、15,所述两个拉簧连接架14、15分别和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转动连接,两个拉簧连接架14、15之间滑动连接并设置有滑动行程限位配合结构16,互为导向并在垂直于第二板板面的方向上卡接。对于与第一板100连接的拉簧连接架14,它与第一板100的转动连接点(标号11的连接部件)处在对应第二板200第二行程位置的位置,比如更靠近第二板行程终点或在垂直于第二板滑动方向的方向上与行程终点齐平,并且,它与第一板100的转动连接点相比于另一个拉簧连接架15与第二板200的转动连接点(标号11的连接部件),处在更靠近外侧的位置(见图2、3、4)。
27.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机构2包括数根拉簧23和两个拉簧连接架24、25,其中一个拉簧连接架24和第一板100连接,附图标号21为与第一板100连接的连接件,另一个拉簧连接架25设置第二行程段连接部位22,第二行程段连接部位22可以是铆钉或其它形式的凸起,所述第二板200设置与第二行程段连接部位22配合的连接部位201,这可以是与铆钉或凸起配合的凹口,第二行程段连接部位22在没有和第二板200连接之前处于所述第三行程位置。两个拉簧连接架24、25之间滑动连接并设置有滑动行程限位配合结构26,互为导向并在垂直于第二板板面的方向上卡接。
28.当第二板200在图2所示的位置时,第一弹性连接机构1的弹力在y轴上的分力占比最大。
29.当第二板200从图2所示的位置滑动到图3所示的位置(正向第一行程段)时,第二板和第二弹性连接机构不连接,第一弹性连接机构1的弹力逐渐增加,但是,其在y轴(导轨300)上的分力占比逐渐减小。
30.当第二板200滑动到图3的位置时,连接部位201与连接部位22接触而在余下的行程中(正向第二行程段,从图3所示的位置滑动到图4所示的位置)形成连接关系,在正向第二行程段中,第二弹性连接结构2的弹力逐渐增加,第一弹性连接机构1的弹力页逐渐增加,但其在y轴(导轨300)上的分力占比逐渐减小。
31.实施例2,参照图5
32.在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1中的第一弹性连接机构的拉簧机构替换为c形扭簧或压簧1a,c形扭簧或压簧1a的两端通过连接圈或铆钉与第一板100和第二板200转动连接。本实施例的其它部分和实施例1相同。附图标号与实施例1相同的,代表相同的含义。
33.实施例3,参照图6
34.在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2的第二弹性连接机构进行了改变,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机构2a设有两组,两组之间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弹性连接机构2a采用弹簧27,所述弹簧27的一端和第一板100连接,所述第一板100上设置弹簧27的导杆28,所述弹簧27套在所述导杆28上。所述弹簧27的另一端作为与第二板200连接的部位,当第二板200从滑动行程起点滑动到第三行程位置时,与所述弹簧27接触并在余下的正向第二行程段中压缩弹簧26。
35.两组第二弹性连接结构2a的对称中线和两组第一弹性机构1a的对称中线相同。本实施例的其它部分和实施例2相同。附图标号与实施例2相同的,代表相同的含义。
36.实施例4,参照图7
37.在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3的第一弹性连接机构改回实施例1中的结构,其它部分和实施例3相同。附图标号与实施例1、3中相同的,代表相同的含义。
38.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应做上位理解,泛指便携电子产品铰链的两个相对滑动的部件,这些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比较小,其可以是板状件、杆状件等。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内侧”、“水平”、“端部”、“长度”、“外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用语“第一”、“第二”、“第三”也仅为说明时的简洁而采用,并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