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金工具 专利正文
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安装设施领域,具体为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轨顶风道,即列车顶排风道,是地铁车站通风系统中重要的内部结构构件,悬挂于车站中板和结构侧墙的交接位置,由于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一般不与车站主体同时浇注,尤其在盾构施工需要通过的车站,轨顶风道必须后期浇注,轨顶风道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轨顶风道和预制风道,国内主要采取现浇法施工,轨顶风道的作用主要有:列车顶部通风散热,列车空调冷凝器设置在列车车厢顶部,空调运行时,车厢内部的热量通过空调冷凝器散发到车厢顶部的空气中,热空气在隧道内扩散使得隧道温度升高,车站轨顶风道能将地铁空调系统散发的热量高效排出到外界,以达到夏季隧道内最高温度不超过40度的标准,作为接触网的固定基面,作为屏蔽门或安全门上部承载和密封构件。
3.现有的车顶风道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并无专用支撑装置,传统支撑装置功能单一,无法针对于多尺寸风道安装,且列车顶风道在安装过程中须保证良好的稳固性,方能保障最小误差安装,以提高安装效率,为此,我们提出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具备多尺寸固定、稳固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包括装置底架,所述装置底架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伸缩杆,且伸缩杆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调节夹头,所述装置底架附带有两个稳固机构。
8.优选的,所述装置底架上端外表面的中心与伸缩杆的下端固定连接,且伸缩杆的上端与调节夹头下端外表面的中心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稳固机构分别于装置底架的前后段活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调节夹头包括调节螺杆、左调节套、定杆、右调节套、软垫。
10.优选的,所述左调节套与右调节套主体结构类“l”型,两个所述软垫的相异侧分别固定连接于左调节套、右调节套垂直段的相对侧表面,两个所述调节螺杆分别贯穿左调节套、右调节套的水平段,两个所述调节螺杆分别卡设于左调节套、右调节套的内部且与之分别转动连接,所述左调节套、右调节套分别套设于定杆的两端外壁且分别与之滑动连接,且两个调节螺杆的外壁分别与定杆的两端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定杆中段的下端外表面与伸缩杆的上端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稳固机构包括防滑板、螺纹套管、调节螺柱与滑槽。
12.优选的,两个所述滑槽分别开设于装置底架前后段的下端外表面,两个所述调节螺柱分别贯穿装置底架的前后段,两个所述调节螺柱均卡设于装置底架且均与之转动连接,所述螺纹套管呈棱柱结构,所述螺纹套管与滑槽的结构相契合且与之滑动连接,所述调节螺柱的外壁与螺纹套管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防滑板固定连接于螺纹套管的下端。
13.(三)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的调节夹头,须针对于不同尺寸的车顶风道固定时,将车顶风道放置于左调节套与右调节套之间,而后分别转动两个调节螺杆于定杆的两端转动,因调节螺杆与定杆的结构使然,在两个调节螺杆转动的过程中,相对带动左调节套、右调节套于定杆的外壁滑动,待左调节套、右调节套相对贴合于风道的外壁,即实现对风道的固定,软垫有效的增大风道与左调节套、右调节套之间的摩擦,提高固定效果。
16.2、该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的稳固机构,须对装置稳固时,拧动调节螺柱,在调节螺柱转动的过程中,相对的,螺纹套管基于调节螺柱的外壁上下滑动,待防滑板贴合至固定面,即实现稳固效果,所述稳固机构的结构简单,实用性较高,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中调节夹头的结构剖析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中稳固机构的结构剖析图。
20.图中:1、装置底架;2、伸缩杆;3、调节夹头;4、稳固机构;301、调节螺杆;302、左调节套;303、定杆;304、右调节套;305、软垫;401、防滑板;402、螺纹套管;403、调节螺柱;404、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2.具体实施例一
23.本实施例是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
24.如图1-3所示,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包括装置底架1,装置底架1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伸缩杆2,且伸缩杆2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调节夹头3,装置底架1附带有两个稳固机构4。
25.装置底架1上端外表面的中心与伸缩杆2的下端固定连接,且伸缩杆2的上端与调节夹头3下端外表面的中心固定连接,两个稳固机构4分别于装置底架1的前后段活动连接,调节夹头3包括调节螺杆301、左调节套302、定杆303、右调节套304、软垫305,左调节套302
与右调节套304主体结构类“l”型,两个软垫305的相异侧分别固定连接于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垂直段的相对侧表面,两个调节螺杆301分别贯穿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的水平段,两个调节螺杆301分别卡设于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的内部且与之分别转动连接,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分别套设于定杆303的两端外壁且分别与之滑动连接,且两个调节螺杆301的外壁分别与定杆303的两端内壁螺纹连接,定杆303中段的下端外表面与伸缩杆2的上端固定连接,稳固机构4包括防滑板401、螺纹套管402、调节螺柱403与滑槽404,两个滑槽404分别开设于装置底架1前后段的下端外表面,两个调节螺柱403分别贯穿装置底架1的前后段,两个调节螺柱403均卡设于装置底架1且均与之转动连接,螺纹套管402呈棱柱结构,螺纹套管402与滑槽404的结构相契合且与之滑动连接,调节螺柱403的外壁与螺纹套管402的内壁螺纹连接,防滑板401固定连接于螺纹套管402的下端。
2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的调节夹头3,须针对于不同尺寸的车顶风道固定时,将车顶风道放置于左调节套302与右调节套304之间,而后分别转动两个调节螺杆301于定杆303的两端转动,因调节螺杆301与定杆303的结构使然,在两个调节螺杆301转动的过程中,相对带动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于定杆303的外壁滑动,待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相对贴合于风道的外壁,即实现对风道的固定,软垫305有效的增大风道与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之间的摩擦,提高固定效果,且通过设置的稳固机构4,须对装置稳固时,拧动调节螺柱403,在调节螺柱403转动的过程中,相对的,螺纹套管402基于调节螺柱403的外壁上下滑动,待防滑板401贴合至固定面,即实现稳固效果,稳固机构4的结构简单,实用性较高,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效果。
27.具体实施例二
28.本实施例是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用的调节夹头的实施例。
29.如图1、2所示,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用的调节夹头,调节夹头3包括调节螺杆301、左调节套302、定杆303、右调节套304、软垫305,左调节套302与右调节套304主体结构类“l”型,两个软垫305的相异侧分别固定连接于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垂直段的相对侧表面,两个调节螺杆301分别贯穿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的水平段,两个调节螺杆301分别卡设于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的内部且与之分别转动连接,左调节套302、右调节套304分别套设于定杆303的两端外壁且分别与之滑动连接,且两个调节螺杆301的外壁分别与定杆303的两端内壁螺纹连接,定杆303中段的下端外表面与伸缩杆2的上端固定连接。
30.具体实施例三
31.本实施例是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用的稳固机构的实施例。
32.如图1、3所示,铁路机车的车顶风道安装用支撑装置用的稳固机构,稳固机构4包括防滑板401、螺纹套管402、调节螺柱403与滑槽404,两个滑槽404分别开设于装置底架1前后段的下端外表面,两个调节螺柱403分别贯穿装置底架1的前后段,两个调节螺柱403均卡设于装置底架1且均与之转动连接,螺纹套管402呈棱柱结构,螺纹套管402与滑槽404的结构相契合且与之滑动连接,调节螺柱403的外壁与螺纹套管402的内壁螺纹连接,防滑板401固定连接于螺纹套管402的下端。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一号、二号)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
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