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草加工 专利正文
一种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背景技术:

2.气溶胶生成制品是一种通过对气溶胶发生基材进行加热,使气溶胶发生基材生成气溶胶后排出,供使用者吸食的产品。
3.目前的气溶胶生成制品都是将形成的气溶胶直接向外排出,这样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在用户不吸食气溶胶时,气溶胶也会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吸嘴中泄露出去,造成气溶胶发生部的气溶胶流失,同时气溶胶发生部的热量也产生流失,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雾化量低,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容易造成热量流失。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6.该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气溶胶生成部、出气单向阀以及排气部,所述出气单向阀连接在所述气溶胶生成部和所述排气部之间,所述出气单向阀位于所述气溶胶生成部的下游。
7.进一步的,所述气溶胶生成部包括气溶胶发生基材和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接触,所述发热体用于对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进行加热使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生成气溶胶,所述气溶胶通过所述出气单向阀进入所述排气部。
8.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体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所述内腔的侧壁开设有透气孔,所述发热体靠近所述排气部的一端为密封设置,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远离所述排气部的一端为密封设置,所述出气单向阀连接在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靠近所述排气部的一端上,使空气进入所述内腔受热形成热空气后,通过所述透气孔进入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内部,以加热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形成气溶胶,气溶胶从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通过所述出气单向阀进入所述排气部。
9.进一步的,还包括导热管,所述导热管连接在所述内腔中,所述导热管内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气体通道,所述导热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内腔的侧壁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第二气体通道,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热管靠近所述排气部的一端均为密封设置,所述第一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气体通道连通,所述发热体远离所述排气部的一端为密封设置,使空气依次进入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气体通道后,通过所述透气孔进入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内部。
10.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孔在所述发热体上沿第一方向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的所述透气孔的孔径不同,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空气在所述内腔中的流动方向。
11.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体设有供气溶胶通过的内腔,所述内腔的侧壁开设有透气孔,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靠近所述排气部的一端为密封设置,所述发热体远离所述排气部的一端为密封设置,所述出气单向阀连接在所述发热体靠近所述排气部的一端上,使所述气溶胶发生基材加热后所形成的气溶胶从所述透气孔进入所述内腔,再经所述出气单向阀进入所述排气部。
12.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孔的孔道为斜向设置,所述透气孔的孔道出气口到所述发热体靠近所述排气部的一端的距离,小于所述透气孔的孔道进气口到所述发热体靠近排气部的一端的距离。
13.进一步的,所述出气单向阀为硅胶阀。
14.进一步的,所述排气部包括降温元件和吸嘴,所述降温元件位于所述气溶胶生成部的下游,所述吸嘴位于所述降温元件的下游,所述出气单向阀连接在所述气溶胶生成部和所述降温元件之间。
15.进一步的,还包括透气吸附件,所述透气吸附件位于所述气溶胶生成部的上游。
1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系统,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17.该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发生装置和如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感应线圈、电源和控制电路板;
18.所述感应线圈、所述电源和所述控制电路板均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电源与控制电路板连接,控制电路板与感应线圈连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带有发热体的部分可插拔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19.其中,当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插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时,所述感应线圈环绕设置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发热体外侧,所述发热体由金属材料制成。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技术通过在气溶胶生成部和排气部之间设置出气单向阀,使气溶胶在用户吸食时,能够在吸力作用下向外排出供用户食用,在用户吸食间隙,通过出气单向阀将气溶胶留在气溶胶生成部中,从而使在气溶胶生成部中已形成的气溶胶仍然留存在气溶胶生成部中,不会造成气溶胶的流失和浪费,能够防止气溶胶流出导致热量流失,达到储温的效果,保证用户在吸食时,气溶胶生成部中有较高的热量,提高雾化量和优化用户的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所述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剖视图,图示的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中出气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图中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箭头所示为气流的流动方向;
24.图2是图1所示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剖视图,图示的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中出气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图中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箭头所示为气流的流动方向;
2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所述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剖视图,图示的储温气
溶胶生成制品中出气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图中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箭头所示为气流的流动方向;
26.图4是图3所示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剖视图,图示的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中出气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图中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箭头所示为气流的流动方向;
27.图5是图3所示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发热体的立体图;
28.图6是图3所示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导热管的立体图;
29.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所述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剖视图,图示的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中出气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图中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箭头所示为气流的流动方向;
30.图8是图7所示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剖视图,图示的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中出气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图中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箭头所示为气流的流动方向;
31.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剖视图,图中气溶胶发生装置内的箭头所示为空气的流动方向。
32.附图标记:
33.100、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110、气溶胶生成部;111、气溶胶发生基材;112、发热体;1121、内腔;1122、透气孔;113、导热管;1131、第一气体通道;1132、第二气体通道;1133、通气结构;120、出气单向阀;130、排气部;131、降温元件;132、吸嘴;140、透气吸附件;150、密封硅胶;160、管状构件;
34.200、壳体;300、感应线圈;400、托架;500、隔磁板;600、电池;700、控制电路板;800、充电电路板;900、进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3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36.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7.参阅图1至图8,其中,图1至图2为本技术提供实施例一的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示意图;图3至图6为本技术提供实施例二的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示意图;图7至图8为本技术提供实施例三的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示意图。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该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包括气溶胶生成部110、出气单向阀120和排气部130,出气单向阀120连接在气溶胶生成部110和排气部130之间,出气单向阀120位于气溶胶生成部110的下游。
39.可以理解的,该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40.发热体112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接触,以对气溶胶发生基材111进行加热,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加热后形成气溶胶,当用户吸食气溶胶时,会对气溶胶生成制品施加吸力,此时出气单向阀120在气压差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状态,使气溶胶从气溶胶生成部110通过出气单向阀120进入排气部130,再向外排出以供用户吸食;在用户吸食气溶胶的间隙中,气溶胶生成制品没有受到用户的吸力,此时出气单向阀120处于关闭状态,气溶胶发生基材111所形成的气溶胶被堵在气溶胶生成部110,避免气溶胶在用户吸食的间隙中流出到排气部130,从而使在气溶胶生成部110中已形成的气溶胶仍然留存在气溶胶生成部110中,不会造成气溶胶的流失和浪费,减少了气溶胶生成部110的热量流失,对气溶胶生成部110起储温的作用,能够保证气溶胶生成部110内保持有较高的温度,有效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雾化量。
41.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储温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42.本技术通过在气溶胶生成部110和排气部130之间设置出气单向阀120,使气溶胶在用户吸食时,能够在吸力作用下向外排出供用户食用,而在用户吸食间隙时,可以通过出气单向阀120将气溶胶留在气溶胶生成部110中,防止气溶胶流出导致热量流失,起储温的作用,保证用户在吸食时,气溶胶生成部110中有较高的热量,提高雾化量和优化用户的使用感受。
43.需要说明的是,出气单向阀120设置在气溶胶生成部110的下游,是指在气溶胶的流通路径上,出气单向阀120为气溶胶流通路径的下游段,而气溶胶生成部110位于气溶胶流通路径的上游段,使气溶胶从气溶胶生成部110排出后流向出气单向阀120,再进入排气部130中。
4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5.本技术的实施例一
46.如图1至图2所示,气溶胶生成部110包括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和发热体112,发热体112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接触,发热体112用于对气溶胶发生基材111进行加热使气溶胶发生基材111生成气溶胶,气溶胶通过出气单向阀120进入排气部130。
47.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2的外侧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接触。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发生基材111还可以填充在发热体112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对发热体112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的接触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只要发热体112能够将热量传递到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即可。
48.发热体112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1121,内腔1121的侧壁开透气孔1122,发热体112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为密封设置,气溶胶发生基材111远离排气部130的一端为密封设置,出气单向阀120连接在气溶胶发生基材111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上,使空气进入内腔1121加热形成热空气后,通过透气孔1122进入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内部,以加热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形成气溶胶,气溶胶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通过出气单向阀120进入排气部130。
49.具体的,发热体112的内腔1121用于对从外界进入到内腔1121的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空气。用户吸食时,外界空气受到吸力作用,通过发热体112的底部开口进入内腔1121,空气在内腔1121中受热形成热空气,热空气通过内腔1121侧壁的透气孔1122进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111的内部。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方面与发热体112的外侧壁通过固体与固体的
直接接触进行加热,另一方面通过与进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内部的热空气通过气体与固体的接触进行加热,使气溶胶发生基材111的内部能够被热空气浸透,扩大气溶胶发生基材111的受热范围,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受热生成气溶胶。气溶胶在吸力作用下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流向出气单向阀120,在用户吸食时,出气单向阀12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气溶胶能够从气溶胶生成部110流入排出部,最后排出气溶胶生成制品,供用户食用。在用户吸食的间隙,用户暂停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排出部施加吸力,此时出气单向阀120处于关闭状态,将位于气溶胶生成部110的气溶胶留住在气溶胶生成部110,为用户下一次吸食储温。出气单向阀120还可避免排出部的气溶胶倒流进入气溶胶生成部110而降低气溶胶生成部110的温度。
50.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使发热体112位于感应线圈300的电磁感应区域中时,发热体112能够接收感应线圈300传输过来的功率,并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以对与发热体112直接接触的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以及进入到内腔1121中的空气进行加热。
51.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为适应不同产品的加热方式,发热体112还可以包括由陶瓷或其它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制成的导热体以及电热丝,电热丝贴合在导热体的内壁或埋设于导热体的内部。电热丝通电后,通过电热丝发热将热量传导到导热体,使发热体112实现自体发热。
52.本实施例中,出气单向阀120为硅胶阀或其他在一定气压差环境中能够实现单向通气的元器件。
53.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2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设有密封硅胶150,密封硅胶150用于将密封发热体112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
54.本实施例中,位于发热体112上的密封硅胶150和硅胶阀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中,密封硅胶150在硅胶阀的对应位置上开设有出气通道,出气通道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对接,使在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中生成的气溶胶能够经过出气通道到达硅胶阀的位置上。当硅胶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气溶胶经出气通道排出;当硅胶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气溶胶被堵住在出气通道中。
55.在另外一些实施中,密封硅胶150与硅胶阀可以分开设置,或者,可以省略密封硅胶150的设置,采用一端部为密封的一体型发热体112。
56.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基材111远离排气部130的一端设有密封硅胶150。
57.本实施例中,排气部130包括降温元件131和吸嘴132,降温元件131位于气溶胶生成部的下游,吸嘴132位于降温元件131的下游,出气单向阀120连接在气溶胶生成部110和降温元件131之间。
58.吸嘴132可以由醋酸纤维素形成。降温元件131可以由褶皱化的、聚拢的聚合物片形成。降温元件131可以包括多个纵向延伸的通道以及多个在横截面上的孔隙,孔隙与通道连通。降温元件131通过受热相变来消耗经过该降温元件131的气溶胶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气溶胶的温度的作用。降温元件131可以选自由金属箔、聚合物片以及基本无孔的纸或纸板所组成的片材。降温元件131还可以包括选自由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乳酸、醋酸纤维素以及铝箔中任一种材料组成的片材。
59.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管状构件160,气溶胶生成部110、出气单向阀120和排气部130均设置在管状构件160的内部。具体的,发热体112、气溶胶发生基材111、降
温元件131和吸嘴132均设置在管状构件160的内部,将发热体112、气溶胶发生基材111、降温元件131和吸嘴132组装成条棒状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60.管状构件160可以为纸制品,也可以由其他绝缘、不导磁的耐高温材料制成。
61.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透气吸附件140,透气吸附件140设置在气溶胶生成部110的上游。透气吸附件140用于对进入发热体112的内腔1121的空气进行过滤,以及吸附从气溶胶生成部110中流出的焦油以及碳化物,减少残留物的溢出。
62.需要说明的是,吸嘴132位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出气端,透气吸附件140设置在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进气端,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发热体112分别与透气吸附件140连接,出气单向阀120设置在气溶胶发生基材111远离透气吸附件140的一端,降温元件131设置在出气单向阀120远离气溶胶发生基材111的一端,吸嘴132设置在降温元件131远离出气单向阀120的一端。
63.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122在发热体112上沿第一方向排列,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透气孔1122的孔径可以不同,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空气在内腔1121中的流动方向。具体的,空气在内腔1121中沿纵向流动,故透气孔1122在发热体112上沿纵向排列。在纵向方向上所排列的透气孔1122的孔径大小不同,使空气在内腔1121流动时在不同发热体112位置段的排出速率不同,以保证气体能够在纵向方向上的不同发热体112位置段排出到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中,保证纵向方向的各个区域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均能够被热空气浸透。
64.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122在纵向方向上不均匀分布。具体的,靠近发热体112底部的透气孔1122之间的间隔小于远离发热体112底部的透气孔1122之间的间隔,靠近发热体112底部的透气孔1122分布更密,使更多热空气能从靠近发热体112底部的区域进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111的底部区域。
65.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122的孔道靠近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端的直径,大于孔道远离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端的直径。具体的,透气孔1122的孔道直径沿气体在透气孔1122中流动方向逐渐增大,形成喇叭状孔道,使热空气能够排出到更大范围的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中。
66.在另外一些实例方式中,还可以设置为透气孔1122的孔道靠近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端的直径,小于孔道远离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端的直径。具体的,透气孔1122的孔道直径沿气体在透气孔1122中的流动方向逐渐减小,形成反向的喇叭状孔道,使热空气从内腔1121进入透气孔1122后得到聚集,再向气溶胶发生基材111排出,聚集后的热空气更容易进入到气溶胶基材中。
67.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122的孔道为斜向设置,透气孔1122的孔道出气口到发热体112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的距离,小于透气孔1122的孔道进气口到发热体112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的距离。
68.本实施例中,气溶胶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流向出气单向阀120的方向为从下往上流动,透气孔1122的孔道出气口位于透气孔1122的孔道靠近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端,透气孔1122的孔道进气口位于透气孔1122的孔道远离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端。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122的孔道靠近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端的高度,高于透气孔1122的孔道远离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端的高度,使透气孔1122的孔道两端不在同一高度上,形成斜向上设置的透气孔1122,使热空气进入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之前就具有斜向上的流动方向,气体的流动更
加顺畅。
69.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122为圆形孔。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气孔1122还可以为圆形孔、椭圆形孔、三角形孔、多边形孔和异形孔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上述提到的透气孔1122形状具体是指透气孔1122的孔道横截面形状。
70.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气溶胶从发热体112的底部开口流出,还可以在发热体112的底部开口处设置进气单向阀。在用户吸食时,出气单向阀120和进气单向阀在吸力的作用下均处于打开状态,以便气溶胶生成制品内的气体流动。在用户吸食间隙,出气单向阀120和进气单向阀均处于关闭状态,以将气溶胶留住在气溶胶生成部110内。
71.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部110还可以省略发热体,通过带有气溶胶发生基材111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插入到外部的发热装置中,也可以实现气溶胶的生成。
72.本技术的实施例二
73.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导热管113,导热管113连接在内腔1121中,导热管113内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气体通道1131,导热管113的外侧壁与内腔1121的侧壁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第二气体通道1132,发热体112和导热管113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均为密封设置,第一气体通道1131与第二气体通道1132连通,发热体112远离排气部130的一端为密封设置,使空气依次进入第一气体通道1131和第二气体通道1132后,通过透气孔1122进入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内部。
74.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发热体112的内腔1121增加导热管113,导热管113的底部开口用于供外界空气进入,空气进入导热管113中后,需要经过第一气体通道1131才能进入到第二气体通道1132。其中,空气在第一气体通道1131的流动方向与在第二气体通道1132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理解的是,空气从导热管113的底部开口进入,沿第一气体通道1131流动,到达导热管113顶部的透气结构接入到第二气体通道1132中。本实施例通过导热管113的设置,增加了空气在发热体112的内腔1121的加热行程,使空气在相同的流速下增加了加热时长,空气能够尽可能加热到接近于预期的温度,热空气能够有足够的热量去浸透并加热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可以有效减低空气预热温度的波动,使气溶胶生成制品能够有稳定的产雾量。
75.本实施例中,导热管113可以由金属、陶瓷、玻璃或其他耐高温且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制成。
76.本实施例中,导热管113的侧壁设有透气结构,第一气体通道1131与第二气体通道1132通过通气结构1133连通。通气结构1133可以是开槽或者通孔。
7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一的技术特征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78.本技术的实施例三
79.如图7至图8所示,发热体112设有供气溶胶通过的内腔1121,内腔1121的侧壁开设有透气孔1122,气溶胶发生基材111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为密封设置,发热体112远离排气部130的一端为密封设置,出气单向阀120连接在发热体112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上,使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加热后所形成的气溶胶从透气孔1122进入内腔1121,再经出气单向阀120进入排气部130。
8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气流方向是从气溶
胶发生基材111进入发热体112内腔1121。发热体112内腔1121用于供气溶胶通过,透气孔1122用于将气溶胶排出到发热体112内腔1121。具体的,发热体112对接触在发热体112外侧的气溶胶发生基材111进行接触加热,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加热后形成气溶胶,气溶胶经发热体112的透气孔1122进入发热体112的内腔1121进行汇集,气溶胶在内腔1121中得到集中导向,使气溶胶排出时能够集中不分散。将出气单向阀120设置在发热体112靠近排出部的一端,在用户吸食间隙时,出气单向阀120可以将汇集后的气溶胶留住在气溶胶生成部110中,出气单向阀120只需要设置一个就可以实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储温效果,使结构更加简单,容易组装。
81.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2为中空圆柱状或中空圆台状的发热管,圆柱状或圆台状的发热管具有环形的侧面,使发热管能够在环绕设置的磁感线圈中得到均匀发热,同时能够使发热管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有尽可能大的接触面积,加快气溶胶形成的速度,增加雾化量。其中,圆台状的发热管顶部横截面积比底部横截面积小,圆台状的发热管的顶端开口为排气口,圆台状的发热管的侧面向顶端倾斜,使发热管的横截面沿气溶胶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小,圆台状的发热管的排气口向内收缩,使气溶胶从顶端开口排出时能够有更好的汇集效果。
82.本实施例中,出气单向阀120为硅胶阀。
83.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基材111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设有密封硅胶150,密封硅胶150用于将密封气溶胶发生基材111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
84.本实施例中,位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上的密封硅胶150和硅胶阀为一体成型结构。位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上的密封硅胶150设有与硅胶阀的位置相对应的出气通道,出气通道与发热体112的内腔1121连通,使气溶胶从发热体112的内腔1121能够进入出气通道,并经过出气通道到达硅胶阀的位置上。当硅胶阀处于打开状态时,气溶胶经出气通道排出;当硅胶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气溶胶被堵住在出气通道中。
85.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122的孔道为斜向设置,透气孔1122的孔道出气口到发热体112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的距离,小于透气孔1122的孔道进气口到发热体112靠近排气部130的一端的距离。可以理解的,在气溶胶生成部110中形成的气溶胶在内腔1121从下往上流向出气单向阀120,故透气孔1122的孔道出气口位于透气孔1122的孔道远离气溶胶发生基材111的一端,透气孔1122的孔道进气口位于透气孔1122的孔道靠近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端。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122的孔道靠近气溶胶发生基材111的一端的高度,低于透气孔1122的孔道远离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一端的高度,使透气孔的孔道两端不在同一高度上,气溶胶在透气孔1122中流动时为斜向上流动,从而使气溶胶能够更加顺畅地进入到内腔1121中。
8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气溶胶发生基材111远离所述排气部130的一端设置进气单向阀,以避免在用户的吸食间隙中,气溶胶从气溶胶发生基材111中流失。
87.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2远离排气部130的一端设有密封硅胶150。
8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一的技术特征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89.本技术的实施例四
90.如图9所示,基于上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系
统,该气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发生装置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200、感应线圈300、电源和控制电路板700。感应线圈300、电源和控制电路板700均安装在壳体200的内部,电源与控制电路板700连接,控制电路板700与感应线圈300连接,气溶胶生成制品带发热体112的部分可插拔于壳体200的内部。其中,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插入到壳体200的内部时,感应线圈300环绕设置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发热体112外侧,发热体112由金属材料制成。
91.可以理解的,该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92.感应线圈300通电后,使插入到壳体200内部的发热体112接收到感应线圈300传输过来的功率并产生电磁感应,从而开始发热,发热体112发热后,对气溶胶发生基材111进行加热,使气溶胶发生基材111受热生成气溶胶,用户在吸食时,出气单向阀120打开使气溶胶能够向外排出,供使用者吸食;在吸食间隙时,出气单向阀120关闭,使气溶胶留在气溶胶生成部110。
9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气溶胶发生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94.气溶胶发生装置通过感应线圈300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发热体112进行电磁加热,使发热体112能够对气溶胶发生基材111进行加热,在气溶胶生成部110和排气部130之间设置出气单向阀120,使气溶胶在用户吸食时,能够在吸力作用下向外排出供用户食用,在用户吸食间隙,通过出气单向阀120将气溶胶留在气溶胶生成部110中,能够防止气溶胶流出导致热量流失,起储攒温度的作用,提高雾化量和优化用户的使用感受。
95.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托架400,托架400安装在壳体200的内部,托架400设有一插槽,插槽形状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形状相适配,托架400用于承载插入到壳体200内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托架400与壳体200之间可以设有进气通道900,托架400的底部开设有进气通孔,进气通道900通过进气通孔与插槽连通,以使空气能够依次经过进气通道900和进气通孔到达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进气口。具体的,空气从托架400和壳体200之间的进气通道900进入到装置的内部,接着从进气通道900进入进气通孔中,最后从进气通孔进入到位于插槽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气体加热通道中。
96.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升气溶胶发生装置整体的防水、防尘等防护性能,托架400与壳体200之间也可以不设置进气通道900,而让托架400的插槽与气溶胶生成制品之间形成间隙,通过二者之间的间隙形成进气通道900,以让空气可以从外界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气体加热通道中。
97.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隔磁板500,隔磁板500与壳体200连接,隔磁板500设置与感应线圈300和壳体200之间。隔磁板500用于将感应线圈300与外界隔离开,避免感应线圈300在工作时对外部物品产生磁性吸附力;隔磁板500还可以用于防止感应线圈300受到外部物品的影响,使感应线圈300产生的磁场能够更加集中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内部。
98.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充电电路板800,电源为可充电电池600,充电电路板800安装在壳体200的内部,充电电路板800与电源电连接。
99.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
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