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背景技术:2.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包括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壳体、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雾化芯及用于安装雾化芯的雾化座,工作时通过毛细作用力将气溶胶生成基质引导至雾化芯进行雾化。
3.当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时,储存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壳体内的储液腔内液位下降,气压降低,产生负压,易出现供液不畅的问题,此时气溶胶生成基质无法快速补充到雾化芯处,导致雾化件干烧过热,易于造成雾化件的损坏,且此时还会产生焦味和有害物质。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主要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以解决雾化器下液不畅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储液仓,设有储液腔;雾化座,设有换气通道,所述雾化座设置于所述储液仓内,所述换气通道在所述雾化座上形成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密封件,设置于所述雾化座和所述储液仓之间,且所述密封件还用于封盖所述进气口;底座,封盖于所述储液仓的敞口端,且与所述雾化座连接并相配合形成雾化腔;其中,所述雾化器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密封件封盖所述进气口,所述换气通道与所述雾化腔隔离;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密封件解除封盖所述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所述雾化腔连通雾化器外部的大气。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形成于所述雾化座的侧壁上且朝向所述储液仓的内壁。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座的侧壁还设有通气槽,所述密封件覆盖所述通气槽,所述通气槽与所述进气口间隔设置,且所述通气槽与所述大气连通;
8.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通气槽隔离;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通气槽连通。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槽包括沿纵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储液槽,相邻的所述储液槽相互连通,所述储液槽沿所述雾化座的周向设置,所述纵向垂直于所述周向。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槽沿所述雾化座的纵向设置,且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通气槽的纵向延长线上,所述雾化座的纵向为与所述雾化座的周向相垂直的方向。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侧壁,所述密封侧壁设置于所述雾化座的侧壁与所述储液腔的内壁之间,所述密封侧壁封盖所述进气口。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侧壁包括相互连接的密封部和封盖部,所述密封部密封设置于所述雾化座的侧壁与所述储液仓的内壁之间,所述封盖部封盖所述进气口且与所述储液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侧壁与雾化座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连通所述大气,且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进气口间隔设置;
14.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二间隙隔离;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进气口经所述第二间隙连通所述大气。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座还设有进液孔,所述进液孔连通所述储液腔,所述出气口形成于所述进液孔的内壁上。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气通道沿所述雾化器的径向延伸设置,所述储液腔及所述进液孔沿所述雾化器的轴向延伸设置。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密封装配于所述雾化座上,所述进液孔流体连通所述雾化芯和所述储液腔,所述雾化芯的雾化面位于所述雾化腔。
1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器和如上述任一项的雾化器,所述电源器与所述雾化器连接并给所述雾化器供电。
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通过设置换气通道,以在储液腔内气压过低时,可通过换气通道向储液腔内供气,以维持储液腔内的气压平衡,避免因储液腔内气压过低而导致对雾化芯的供液不足的状况发生;并进一步地设置密封件用以封盖换气通道的进气口,从而可在无需对储液腔内供气时,封盖该进气口,以隔离储液腔,避免储液腔内的烟液从换气通道泄露;而在储液腔内的气压失衡时,可通过解除密封件对进气口的封盖,以连通大气和进气口,并通过该换气通道向储液腔内供气,从而可有效地维持储液腔内的气压平衡,并防止自换气通道漏液的状况发生。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2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中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图2所示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图2所示雾化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图3所示雾化器中密封件、雾化座、密封座和雾化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图3所示雾化器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图3所示雾化器中雾化座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雾化器中雾化座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雾化器中与图3所示a区域对应的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10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雾化器中与图3所示a区域对应的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3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3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中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雾化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5.如图1所示,该电子雾化装置300可用于对烟液、药液或营养液等可雾化基质的雾化,即将液态的可雾化基质雾化形成烟雾,以便于用户吸食。该电子雾化装置300包括电源器200和雾化器100,电源器200与雾化器100连接且给雾化器100供电。其中,雾化器100用于储存可雾化基质并雾化可雾化基质,以形成供用户吸收的烟雾。
36.参阅图2至图4,该雾化器100包括储液仓10、雾化座20、雾化芯30、底座40、电极50、密封件60和密封座70,雾化座20嵌设于储液仓10内,密封件60设置于雾化座20和储液仓10之间,雾化芯30设置于密封座70内,密封座70与雾化座20及底座40配合连接,底座40封盖于储液仓10的敞口端且与雾化座20相连接,以固定雾化芯30和密封座70,电极50设置于底座40上并与雾化芯30电连接,电极50用以接入电源器200所提供的电能。
37.具体地,如图3所示,储液仓10呈一端封闭和另一端敞开的筒状结构,储液仓10设有储液腔12,储液腔12用于存储烟液;储液仓10内还设有出气管14,出气管14与储液仓10的封闭端连接并通过该封闭端与外界连通,用户通过出气管14与外界连通的一端吸收雾化器100内生成的烟雾。
38.雾化座20从储液仓10的敞口端嵌设于储液仓10内,出气管14的一端插接于雾化座20的烟雾出口21上,且雾化座20与储液仓10之间和出气管14与烟雾出口21之间均通过密封件60密封,以防漏液。
39.可选地,密封件60还可以仅密封设置于雾化座20与储液仓10之间,并选用其他密封部件密封设置于出气管14与烟雾出口21之间。
40.雾化座20上还设有进液孔22,雾化芯30密封装配于雾化座20上,进液孔22流体连通储液仓10的储液腔12和雾化芯30,即储液腔12内存储的液体通过进液孔22导向雾化芯
30。其中,雾化座20和雾化芯30之间通过密封座70密封,以防漏液。
41.底座40封盖于储液仓10的敞口端,且与雾化座20之间形成有雾化腔25,雾化芯30的雾化面位于雾化腔25,即雾化芯30在该雾化腔25内形成烟雾。底座40上设有进气孔42,进气孔42连通雾化腔25和雾化器外部的大气,以在雾化器100工作时向雾化腔25内供气。
42.雾化座20和底座40连接并配合形成雾化腔25,雾化腔25从雾化座20的两侧流体连通烟雾出口21。雾化芯30由朝向储液腔12的一侧吸液,并在朝向雾化腔25的一侧生成烟雾,该烟雾经雾化座20的两侧依次流经烟雾出口21和出气管14而到达用户口腔。可以理解的是,在一种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雾化座20和储液仓10配合连接,而无需设置底座40。
43.参阅图5,图5是图3所示雾化器中密封件、雾化座、密封座和雾化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雾化座20设有嵌入腔24,进液孔22连通嵌入腔24,雾化芯30通过密封座70嵌设于该嵌入腔24内。密封座70为弹性结构件,雾化芯30设置于密封座70内,雾化芯30随密封座70嵌设于嵌入腔24。
44.密封座70包括抱住体72和设置于抱住体72两侧的定位体74,抱住体72上开设有存放腔720和导通口722,导通口722连通存放腔720,雾化芯30嵌入存放腔720内,且抱住体72设置于嵌入腔24内,导通口722还与进液孔22连通,定位体74还与雾化座20连接。
45.本实施例中,定位体74上设有定位孔,雾化座20上设有与该定位孔相配合的柱体。
46.可选地,定位体74上还可设有定位柱,雾化座20上设有与该定位柱相配合的孔结构。
47.参阅图6,图6是图3所示雾化器中a区域的第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48.本技术中,雾化座20还设有换气通道23,雾化座20设置于储液仓10内,换气通道23在雾化座20上形成有进气口230和出气口232,出气口232与储液腔12连通;密封件60设置于雾化座20和储液仓10之间,且密封件60还用于封盖进气口230;其中,雾化器100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密封件60封盖进气口230,换气通道23与雾化腔25及雾化器外部的大气隔离;在第二状态时,密封件60解除封盖进气口230,进气口230通过雾化腔25连通雾化器外部的大气。
49.出气口232可以形成于雾化座20朝向储液腔12的端面上,出气口232还可以形成于进液孔22的内壁上。进气口230可以形成于雾化座20的侧壁上且朝向储液仓的内壁,进气口230还可以形成于雾化座20背离储液腔12的一侧。
50.本实施例中,换气通道23呈横向设置,其进气口230形成于雾化座20的侧壁上且朝向储液仓10的内壁,出气口232形成于进液孔22的内壁上,进气口230和出气口232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也就是说,换气通道23沿雾化器的径向延伸设置,储液腔12及进液孔22沿雾化器的轴向延伸设置。该种结构可降低储液腔12内可雾化基质的余量较少时的供液速度,降低用户在可雾化基质的余量较少时吸食到未雾化的可雾化基质的概率。
51.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口230和出气口232还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位置。
52.本实施例中,密封件60包括密封侧壁61、密封顶壁62和密封环壁63,密封侧壁61围绕密封顶壁62的外周设置,密封顶壁62上设有与进液孔22对应的第一避让孔620和与烟雾出口21对应的第二避让孔622,密封环壁63围绕第二避让孔622且向雾化座20延伸。
53.其中,密封侧壁61设置于雾化座20的侧壁和储液仓10的内壁之间,且密封侧壁61封盖进气口230,密封顶壁62设置于雾化座20朝向储液腔12一侧的端面,密封环壁63设置于
烟雾出口21的侧壁与出气管14之间。
54.进一步地,雾化座20朝向储液腔12的端面还设有定位孔201,而密封顶壁62上设有定位凸起(未图示),进而密封顶壁62与雾化座20的端面通过该定位凸起和定位孔201进行定位配合。
55.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件60还可以不包括如上述的密封顶壁62和密封环壁63,而仅包括密封侧壁61;或者,进气口230形成于雾化座20背离储液腔12的一侧,密封件60包括密封底壁和如上述的密封侧壁61,密封侧壁61设置于雾化座20的侧壁和储液仓10的内壁之间,密封底壁用于封盖进气口230。
56.需要说明的是,密封件60解除封盖进气口230,可以理解为,密封件60解除阻挡进气口230连通所述大气。
57.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时时,进气口230经雾化腔25连通所述大气。
58.如图6所示,图6中带箭头的线条表示为气流经换气通道23向储液腔12供气的流向路径。
59.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口230所处的空间还可以与雾化腔25相隔离,例如储液仓10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大气连通的孔道,进气口230可与该孔道连通。
60.雾化器100工作时,雾化芯30持续消耗储液腔12内存储的液体,进而储液腔12内因液体减少而致使气压也减小,而储液腔12内过低的气压将导致雾化芯30的下液困难,致使对雾化芯30的供液不足,容易导致雾化芯30干烧而产生焦味等,有损于雾化器100的使用寿命和品质。
61.通过设置换气通道23,以在储液腔12内气压过低时,可通过换气通道23向储液腔12内供气,以维持储液腔12内的气压平衡,避免因储液腔12内气压过低而导致对雾化芯30的供液不足的状况发生;并进一步地设置密封件60用以封盖换气通道23的进气口230,从而可在无需对储液腔12内供气时,封盖该进气口230,以隔离储液腔12,避免储液腔12内的烟液从换气通道23泄露;而在储液腔12内的气压失衡时,可通过解除密封件60对进气口230的封盖,以连通所述大气和进气口230,并通过该换气通道23向储液腔12内供气。
62.雾化器100的第一状态为储液腔12内的气压未失衡的状态,即储液腔12无需补气且下液顺畅;雾化器100的第二状态为储液腔12内的气压失衡的状态,储液腔12内下液不畅导致对雾化芯30供液不足。
63.具体地,密封件60封盖进气口230,使得换气通道23与所述大气隔离,用户在抽吸雾化器100的过程中,储液腔12内的烟液不断减少,储液腔12内的气压不断降低,且换气通道23内的液压也不断降低,即烟液通过换气通道23施加于密封件60的作用力逐渐减小,从而在进气口230处的密封件的内外两侧的压差越大,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在外部大气推动下在雾化座20和密封件60之间形成缝隙,该缝隙连通进气口230,即进气口230通过该缝隙连通所述大气,以通过依次经进气口230和出气口232向储液腔12内供气,从而缓解储液腔12内因气压失衡导致的下液不畅。
64.进一步地参阅图7和图8,图7是图3所示雾化器中雾化座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雾化器中雾化座的结构示意图。
65.雾化座20的侧壁还设有通气槽26,密封件60覆盖通气槽26,通气槽26与进气口230间隔设置,且通气槽26与大气连通;其中,在第一状态时,雾化座20的侧壁与密封件60贴合,
进气口230与通气槽26隔离;在第二状态时,进气口230与通气槽26流体连通。
66.本实施例中,密封侧壁61覆盖于通气槽26的一侧,通气槽26与进气口230间隔设置且向进气口230延伸,以利于缩短进气口230与通气槽26之间的间距,即缩短进气口230与所述大气之间的间距,以减小在雾化座20和密封件60之间形成缝隙的阻力,使得更易于连通进气口230和所述大气,即利于解除封盖进气口230。
67.通气槽26与雾化腔25流体连通,且通气槽26与大气流体连通,即通气槽26通过雾化腔25连通大气。
6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通气槽26包括沿纵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储液槽260,相邻的储液槽260相互连通,储液槽260沿雾化座20的周向设置,纵向垂直于周向。
69.其中,纵向为底座40指向储液腔12的方向,周向为绕雾化座20周侧的方向。
70.储液槽260可设置有两个或三个等多个,其还可以用于冷凝并存储由雾化腔25输送过来的烟雾。
71.本实施例中,储液槽260的数量为两个,且其中临近底座40的储液槽260上设有开口,以通向雾化腔25,该储液槽260设有两个开口,且该两个开口之间设有抵接臂262,该抵接臂262将该储液槽260划分为两段储液槽段,该两段储液槽段分别连接一开口且均连通临近进气口230的储液槽260。
72.其中,抵接臂262朝向密封侧壁61的侧面与密封侧壁61接触,以避免密封侧壁61堵塞该开口。
73.通过在雾化座20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储液槽260,以增大雾化座20的侧壁与密封侧壁61的气隙体积,以利于密封侧壁61解除封盖进气口230。
74.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通气槽26沿雾化座20的纵向设置,且进气口230位于通气槽26的纵向延长线上,雾化座20的纵向为与雾化座20的周向相垂直的方向。
75.本实施例中,该通气槽26为一斜槽,该斜槽由远离进气口230的一端至靠近进气口230的一端的槽深逐渐减小,该斜槽靠近进气口230的一端的槽深为零并与进气口230间隔设置。
76.可选地,该通气槽26还可以是平槽,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77.进一步地参阅图9,图9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雾化器中与图3所示a区域对应的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密封侧壁61包括连接的密封部610和封盖部612,密封部610设置于雾化座20的侧壁与储液仓10的内壁之间,封盖部612封盖进气口230且与储液仓1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613,以利于封盖部612向第一间隙613运动,从而易于在雾化座20和密封侧壁61之间形成缝隙,以连通进气口230和大气。可以理解的是,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封盖部612与所述进气口230边缘接触的区域为光滑面,所述封盖部612内侧面的其余区域为凹凸不平的表面,因而利于换气。
78.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参阅图10,图10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雾化器中与图3所示a区域对应的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密封侧壁61与雾化座20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614,第二间隙614连通大气,且第二间隙614与进气口230间隔设置;其中,在第一状态时,进气口230与第二间隙隔离;在第二状态时,进气口230经第二间隙614连通大气。
79.雾化座20上可以设有倒角,密封侧壁61设置于雾化座20的一侧,从而与该倒角形成第二间隙614,以缩短进气口230与所述大气之间的间距,利于使得密封侧壁61解除封盖
进气口230。
80.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通过设置换气通道,以在储液腔内气压过低时,可通过换气通道向储液腔内供气,以维持储液腔内的气压平衡,避免因储液腔内气压过低而导致对雾化芯的供液不足的状况发生;并进一步地设置密封件用以封盖换气通道的进气口,从而可在无需对储液腔内供气时,封盖该进气口,以隔离储液腔,避免储液腔内的烟液从换气通道泄露;而在储液腔内的气压失衡时,可通过解除密封件对进气口的封盖,以连通所述大气和进气口,并通过该换气通道向储液腔内供气,从而可有效地维持储液腔内的气压平衡,并防止自换气通道漏液的状况发生。
8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