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空气加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2.气溶胶产生装置是一种能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的电子产品,现有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存在着气溶胶基材烘烤不充分以至于出气量小、口感差等问题,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3.气溶胶产生装置采用加热不燃烧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现有问题,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加热空气形成热气流,再通过热气流进入气溶胶基材内部对气溶胶基材进行充分加热,从而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气溶胶基材在产生气溶胶前进行预热以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能有效地提高产生气溶胶的效率。然而,现有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并没有良好的对气溶胶基材进行预热的方案,导致气溶胶基材产生气溶胶的效率较低,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气溶胶基材在用户吸食瞬间产生足量的气溶胶。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本体、振动组件、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制品;所述气溶胶制品连接于所述本体的一端;所述本体内设有气流加热区域,所述振动组件和加热组件设于气流加热区域内,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气溶胶制品一侧,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对气流加热区域内的空气加热形成热气流,所述振动组件位于所述加热组件远离所述气溶胶制品的一侧,所述振动组件使所述热气流在所述气流加热区域内整体往复流动。
6.进一步的,所述振动组件包括两个连接件、安装块以及振动件,所述振动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块的中间位置,并能够沿所述安装块的中心轴轴向振动,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块的外周且连接于所述供电控制组件。
7.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的内部沿径向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块抵接于所述安装部。
8.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包括上壳体以及下壳体,所述振动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上壳体内,所述供电控制组件设于所述下壳体内,所述上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下壳体。
9.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内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内并包围所述加热组件以及所述振动组件,所述密封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
10.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远离所述下壳体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所述气溶胶制品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气流加热区域空气连通。
11.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上壳体内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加热部上设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加热部通过所述第一支撑部电连接于所述供电控制组件。
12.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二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与所述振动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加热部上设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加热部通过所述第二支撑部电连接于所述供电控制组件。
13.进一步的,所述本体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位于所述振动组件朝向所述加热组件的一侧,所述进气孔设有单向阀。
14.进一步的,所述气溶胶制品包括吸嘴以及连接于所述吸嘴的气溶胶基材,所述气溶胶基材远离所述吸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对气溶胶基材增加了预热步骤,其工作流程为,在用户准备吸食气溶胶前,供电控制组件同时向振动组件和加热组件供电,加热组件将气流加热区域内的空气加热形成热气流,振动组件通电后持续地往复振动,结合本体内部的密封结构,使热气流在气流加热区域内整体往复流动。被加热后的热气流进入气溶胶基材内并对气溶胶基材进行加热,同时热气流自身被带走一部分的热量,热气流在振动组件往复振动的作用下再次经过加热组件,被加热组件二次加热后再次对气溶胶基材进行加热,如此反复,实现对气溶胶基材进行预热的效果,有效地提高气溶胶基材产生气溶胶的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制品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振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2.附图标记:100、气溶胶产生装置;1、本体;11、上壳体;111、连接部;12、下壳体;13、安装部;131、第一挡圈;132、第二挡圈;133、安装槽;14、密封件;141、第三挡圈;142、第四挡圈;143、加固板;1431、斜面;
23.2、振动组件;21、连接件;22、安装块;23、振动件;3、加热组件;31、第一加热部;311、第一支撑部;32、第二加热部;321、第二支撑部;4、供电控制组件;41、电源;42、主板;5、进气孔;51、单向阀;6、气溶胶制品;61、吸嘴;62、气溶胶基材;63、降温件;7、气流加热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25.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6.加热不燃烧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产生烟雾的方法是通过加热空气形成热气流以加热气溶胶基材62从而产生气溶胶。而在需要吸食气溶胶时,瞬间热空气流动的温度达不到气溶胶基材62产生气溶胶所需的温度,因此,在用户准备吸食气溶胶前,气溶胶基材62需要保持在一定温度下。
27.加热气溶胶基材62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预热阶段和出气阶段。在预热阶段中,加热组件3会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预热,使气溶胶基材62升温到指定温度,但是不会产生气溶胶。在出气阶段中,加热组件3继续加热气溶胶基材62,由于气溶胶基材62已经过充分预热,因而气溶胶基材62能够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
28.本技术的核心在于气溶胶基材62的预热方案,通过加热组件3加热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内部的空气以形成热气流,同时利用振动组件2持续地往复振动,使热气流整体进行往复式上下移动,结合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内部的密封结构,使得热气流在振动组件2、加热组件3以及气溶胶基材62之间不断流动,从而实现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预热。
2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0.请参看图1、图2和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包括本体1、振动组件2、加热组件3以及气溶胶制品6,气溶胶制品6连接于本体1的一端。本体1内设有气流加热区域7,振动组件2和加热组件3设于气流加热区域7内,加热组件3位于气溶胶制品6一侧,加热组件3用于对气流加热区域7的空气加热形成热气流。振动组件2位于加热组件3远离气溶胶制品6的一侧,振动组件2使热气流在气流加热区域7内整体往复流动。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还包括供电控制组件4,所述振动组件2和所述加热组件3均与所述供电控制组件4电连接。
31.具体的,气流加热区域7为振动组件2与气溶胶基材62之间的区域,空气被加热形成热气流后,热气流进入气溶胶基材62内部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加热,再通过振动组件2反复振动,使热气流在加热组件3以及气溶胶基材62内循环流动,实现将气溶胶基材62保持在一定温度。
32.气溶胶制品6包括吸嘴61以及连接于吸嘴61的气溶胶基材62,本体1设有与气流加热区域7空气连通的连接部111,气溶胶制品6设有气溶胶基材62的一端插接于连接部111中,气溶胶制品6与连接部111之间的连接为过盈配合以在本体1内形成内密封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将连接部111设置成适配气溶胶制品6的中空圆柱状体,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还可将连接部111设置成上小下大的喇叭状,以使气溶胶基材6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加热效率。
33.在本实施例中,振动组件2、加热组件3均与供电控制组件4电性连接。本实施例在预热阶段的工作流程为,在用户准备吸食气溶胶前,供电控制组件4同时向振动组件2和加热组件3供电,加热组件3将本体1内的空气加热形成热气流,振动组件2通电后持续地往复振动,因本体1内为密封结构,使热气流在振动组件2与气溶胶基材62之间整体往复流动。被
加热后的热气流进入气溶胶基材62内并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加热,同时自身被带走一部分的热量,热气流在振动组件2往复振动的作用下向下流动,经过第一加热部31后再次被加热,进而可以在后续向上流动的过程中继续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加热,如此反复,实现对气溶胶基材62的预热。
34.在本实施例中提及的气溶胶基材62为固态的制品,本实施例通过加热空气形成热气流,再通过热气流加热烘烤气溶胶基材62以产生气溶胶,即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体验,又能减少燃烧时有害物质的产生,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气溶胶制品6还包括降温件63,降温件63位于气溶胶基材62与吸嘴61之间,吸嘴61为过滤嘴,可以理解的,由气溶胶基材62产生的气溶胶本身带有热量,若用户直接吸食会有烫伤的危险,因此,气溶胶基材62产生的气溶胶需经过降温件63进行降温处理。为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气溶胶制品6内还可设置香味胶囊等添加剂,使气溶胶具备不同的味道。
35.参看图3
‑
图5,振动组件2包括连接件21、安装块22以及振动件23,振动件23设置在安装块22的中间位置,并能够沿安装块22的中心轴轴向振动,连接件21设置于安装块22的外周且连接于供电控制组件4。
36.具体的,连接件21的材质为导电金属,安装块22内设有线圈,振动件23可为薄型钢片或者振动膜。振动组件2的工作原理为,供电控制组件4通过连接件21向振动组件2供电,当安装块22内的线圈接通交变电流后使振动件23往复振动,使本体1内的空气在内部循环流动。
37.本体1的内部沿径向设置有安装部13,安装块22抵接于安装部13。为更好的固定振动组件2,在本体1内对应振动组件2的位置设有安装部13,具体的,安装部13包括第一挡圈131和第二挡圈132,第二挡圈132的内径小于第一挡圈131的内径,以使第一挡圈131的内壁与第二挡圈132的上端面围设形成安装槽133,振动组件2安装于安装槽133内并抵接于第二挡圈132的上端面。
38.本体1包括上壳体11以及下壳体12,振动组件2及加热组件3设于上壳体11内,供电控制组件4设于下壳体12内,上壳体11可拆卸地连接于下壳体12。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可拆卸成两部分,以方便更换内部零件,且加热组件3与供电控制组件4分隔设置,以减少加热组件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对供电控制组件4的影响。
39.本体1内设有密封件14,密封件14设置于上壳体11内并包围加热组件3以及振动组件2,密封件14的一端设置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
40.具体的,本实施例将密封件14设置成与上壳体11内部适配的圆柱状,密封件14插接于上壳体11的内部。密封件14的底端沿径向往外延伸出第三挡圈141,第三挡圈141用于实现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的密封,当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装配时,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分别抵接于第三挡圈141的上下两端面并相对挤压以达到密封效果。密封件14为中空结构,其内部靠近顶端的位置还设有第四挡圈142,第四挡圈142沿径向往内延伸,与本体1的连接部111的外壁过盈配合,使向上流动的热气流均从连接部111往气溶胶基材62处流动,避免过多不必要的能量损失,提高气溶胶产生装置100预热的效率。第四挡圈142上还设有四个加固板143,四个加固板143沿密封件14的中心轴轴对称设置,用于加固第四挡圈142。同时,加固板143与连接部111之间的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减小,即加固板143与连接部111相对的面为平滑的斜面1431,当上壳体11套接于密封件14时,连接部111会沿着斜面1431滑落
至第四挡圈142中,因此,加固板143也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易于上壳体11与密封件14的装配。
41.可以理解的,为保证密封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安装部13可设置在密封件14上,即密封件14包括第一挡圈131和第二挡圈132,第一挡圈131的内壁与第二挡圈132的上端面围设形成安装槽133,振动组件2安装于密封件14中的安装槽133内。
42.本体1内设置密封件14的目的在于保证本体1内的密封效果,进而保证对气溶胶基材62的预热效果。可以理解的,不管上壳体11是通过镶嵌或者螺纹的方式与下壳体12连接,在连接处都会存在缝隙,因此将密封件14的一端设置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当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连接时,两者同时挤压密封件14以起到密封效果。
43.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14还起隔热的作用。可以理解的,密封件14包围加热组件3以及振动组件2,加热组件3通电后产生的热量以及加热空气形成的热气流均在密封件14内传递,不与本体1的外壳接触,以确保本体1的外壳处于常温状态,减少用户被烫伤的风险。
44.加热组件3可以包括第一加热部31,第一加热部31位于上壳体11内靠近连接部111的位置,第一加热部31上设有第一支撑部311,第一加热部31通过第一支撑部311电连接于供电控制组件4。
4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部31以及第一支撑部311均由可导电金属制成,供电控制组件4通过第一支撑部311向第一加热部31供电,第一加热部31通电后发热产生热量以对本体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
46.本体1可通过设置由隔热材料制成的支架将第一加热部31固定,优选的,第一加热部31还可通过第一支撑部311支撑固定。第一支撑部311支撑第一加热部31设置在靠近连接部111的位置但并不与连接部111接触,避免第一加热部31通电后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本体1外壳中。第一加热部31设置成网格状,或者在第一加热部31上设置若干过气孔,以使更多的热气流接触气溶胶基材62以提高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预热效率。
47.加热组件3还可以包括第二加热部32,第二加热部32位于第一加热部31与振动组件2之间,第二加热部32上设有第二支撑部321,第二加热部32通过第二支撑部321电连接于供电控制组件4。
4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部32以及第二支撑部321均有可导电金属制成,供电控制组件4通过第二支撑部321向第二加热部32供电,第二加热部32通电后发热产生热量以对本体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
49.本体1可通过设置由隔热材料制成的支架将第二加热部31固定,优选的,第二加热部31还可通过第二支撑部321支撑固定。第二支撑部321支撑第二加热部32设置在第一加热部31与振动组件2之间,且不与第一加热部31以及振动组件2接触。第二加热部32为加热丝,加热丝的两端均通过第二支撑部321与供电控制组件4连接,加热丝螺旋设置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效率。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二加热部32还包括加热棒,加热棒由绝缘、易导热材料制成,加热丝缠绕在加热棒的外周,加热丝通电发热后向加热棒传递热量,再通过加热丝与加热棒共同对空气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50.本实施例在预热阶段的工作流程为:在用户准备吸食气溶胶前,供电控制组件4向第一加热部31供电,第一加热部31通电后发热并对本体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在本体1内形成热气流,同时供电控制组件4向振动组件2供电,振动组件2通电后振动片沿轴向往复振
动,使热气流往气溶胶基材62处流动,热气流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加热,由于气溶胶基材62的温度未达到产生气溶胶所需温度,因此气溶胶基材62只是被加热而不会产生气溶胶。当热气流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加热后自身被带走一部分热量,热气流在振动组件2往复振动的作用下向下流动,经过第一加热部31后再次被加热,进而可以在后续向上流动的过程中继续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加热,如此反复,实现对气溶胶基材62的预热。
51.需要说明的是,在预热阶段中,本技术对使用哪个加热部件进行预热不做限制,即本技术可通过第一加热部31,或者第二加热部32,又或者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同时对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气流,以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预热。
52.本实施例在出气阶段的工作流程为:在用户吸食气溶胶时,供电控制组件4向第一加热部31、第二加热部32以及振动组件2供电,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通电后发热对本体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气流,热气流加热气溶胶基材62以产生气溶胶。因为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在出气阶段前先经过了预热阶段,气溶胶基材62已得到充分的预热,所以当通过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继续对气溶胶基材62加热时,气溶胶基材62能够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
53.需要说明的是,在出气阶段中,本技术对使用哪个加热部件进行加热不做限制,即本技术可通过第一加热部31,或者第二加热部32,又或者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同时对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气流,以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加热从而产生气溶胶。
54.优选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还可设置咪头,用于感应用户抽吸时本体1内部空气的流速。在出气阶段中,当用户抽吸动作较大使得吸入气流的速度较快时,为保持热气流温度,因而在单位时间内所需的热量也相应增大,此时需要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同时工作。通过咪头对吸入气流流速进行感测,同时将信息反馈至供电控制组件4,供电控制组件4根据反馈的信息控制相应的加热部件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加热,以保证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使用效果良好。
55.在用户使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过程中的间歇期内,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处于保温阶段,使气溶胶基材62保持在一定温度内,以便于在用户下一次抽吸时,气溶胶基材62能快速地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保温阶段的工作流程与预热阶段相同,且由于气溶胶基材62已充分预热,因而在保温阶段中,气溶胶基材62会产生少量气溶胶,气溶胶储存在气溶胶制品6中,以增加用户在下一次抽吸时的气溶胶量,从而增加用户抽吸到的气溶胶的饱满度,提升用户的体验效果。
56.本体1设有进气孔5,进气孔5位于振动组件2朝向加热组件3的一侧,进气孔5设有单向阀51。具体的,进气孔5设置在上壳体11的外壁并贯穿上壳体11以及密封件14,使得本体1内部与外界连通。进气孔5位于振动组件2与第一加热部31之间且设有单向阀51,空气仅可从外界经过进气孔5进入本体1内,实现本体1内密封结构。可以理解的,当用户在吸食气溶胶时会带走本体1内的一部分空气,因而需由外界向本体1内提供空气,用以形成用于加热气溶胶基材62的热气流。
57.供电控制组件4包括电源41以及电连接于电源41的主板42,上述连接件21、第一支撑部311以及第二支撑部321均连接于主板42,电源41用于向加热组件3、振动组件2以及主板42供电,主板42用于处理信息并控制加热组件3和振动组件2工作。
58.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本体1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设置于进气孔5
附近,用于实时监测本体1内空气的温度并反馈给主板42,主板42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节电源41的供电电流,以保证对气溶胶基材62的预热及加热效果。
59.本实施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组装流程大致为:先将供电控制组件4安装在下壳体12中,上壳体11套接密封件14后,将加热组件3以及振动组件2放置在上壳体11内,之后将连接件21、第一支撑部311以及第二支撑部321连接于主板42,再将上壳体11固定于下壳体12,最后将气溶胶制品6设有气溶胶基材62的一端插接在上壳体11,完成装配。
60.本实施例通过加热组件3对空气进行加热后形成热气流,在振动组件2持续往复振动的作用下,热气流流入气溶胶基材62内并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加热;热气流加热气溶胶基材62后自身损失一定的热量,再通过振动组件2使热气流向下流动,再次被加热组件3加热后继续对气溶胶基材62进行加热,实现对气溶胶基材62的预热。当气溶胶基材62经过充分预热后,继续加热气溶胶基材62即可产生气溶胶,有效地提高气溶胶基材62产生气溶胶的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61.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