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气溶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2.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主机和雾化器两部分,其中雾化器将雾化液雾化后与空气燃烧形成气溶胶。而主机部位主要为雾化器提供电能,主机包括电源和控制电路。外界空气进入气溶胶发生装置内部后经与雾化器加热雾化的温度较高的物质混合,形成温度较高的气溶胶,气溶胶在向外流动的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部件或在流动过程中因温度差冷凝后会形成冷凝液。冷凝液容易顺着主机与雾化器相接的部分流向主机,流至主机的电源和控制电路上,造成控制电路和电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凝液流至主机从而影响主机工作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4.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
6.壳体组件,设有吸气口、雾化通道及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所述雾化通道分别与所述储液腔及所述吸气口连通;
7.雾化组件,设置于所述雾化通道内以吸收并雾化所述雾化液;以及
8.基座,设置于所述雾化通道远离所述吸气口的一侧,所述基座靠近所述雾化通道的一侧设有接液槽。
9.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导液介质及加热件,所述导液介质用于吸收所述雾化液,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导液介质连接以雾化所述雾化液。
10.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导液介质伸入所述接液槽内。
11.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导液介质与所述接液槽的底部抵接。
12.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接液槽平行于其槽深方向的截面为梯形,且所述接液槽的开口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接液槽的槽底部分的宽度。
13.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接液槽设有多个,所述导液介质伸入所述多个接液槽内。
14.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接液槽设有多个,所述导液介质伸入各所述接液槽内。
15.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热件在垂直于所述接液槽的槽深方向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完全位于所述接液槽的槽口轮廓在垂直于所述接液槽的槽深方向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内。
16.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基座还设有与所述雾化通道连通的第进气口,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电极,所述电极与所述基座连接且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的第
二进气口。
17.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及雾化管,所述壳体设有所述吸气口及所述储液腔,所述雾化管设有所述雾化通道并在所述储液腔内与所述壳体连接。
1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上述雾化器。
19.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通过雾化组件吸收并雾化雾化液,雾化液雾化后形成烟雾,烟雾会通过雾化通道流动至吸气口以供用户吸食,烟雾在流动过程中遇冷会液化形成冷凝液,接液槽用于收集冷凝液,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使得冷凝液流出,造成泄漏的情况,保证了装置使用过程的安全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20.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3.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中图2的俯视图。
25.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中图3在a
‑
a方向的剖视图,主要用于体现储液腔。
26.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的主要用于体现接液槽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主要用于体现进气通道。
28.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9.1、壳体;2、雾化管;3、吸气口;4、储液腔;5、雾化通道;6、加热件;7、导液介质;8、进液孔;9、基座;10、接液槽;11、密封件;12、第一进气口;13、第二进气口;14、第三进气口;15、电极;16、进气通道;17、主机。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参照图1
‑
图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组件和雾化组件。具体地,壳体组件上设置有吸气口3、雾化通道5以及储液腔4,储液腔4用于储存雾化液。举例来说,雾化液可以为烟油、药液等。雾化通道5分别与储液腔4及吸气口3连通,雾化通道5远离吸气口3的一侧设置有基座9;雾化组件则设置于雾化通道5内,雾化组件用于吸收并雾化雾化液。
32.雾化器在使用过程中时,外界空气会进入到雾化通道5内,以将雾化通道5内经雾化组件雾化的雾化液携带至吸气口3,以供用户吸食。
33.具体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1及雾化管2,吸气口3和储液腔4均设置于壳体1上。雾化管2设置于壳体1内并在储液腔4内与壳体1连接,雾化通道5形成于雾化管2内,通过雾化管2的外壁、壳体1的内壁以及基座9形成上述储液腔4。
34.进一步地,储液腔4与基座9之间设置有密封件11,通过密封件11、壳体1以及雾化管2合围成储液腔4。具体地,密封件11为弹性件,雾化管2插入密封件11的中部位置,通过密封件11还可以对雾化管2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同时,密封件11的设置还可以对储液腔4内的雾化液起到隔绝的作用,有效避免雾化液泄漏的情况。
35.具体地,壳体1上设置有注液孔,注液孔分别与外界空气及储液腔4连通。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注液孔向储液腔4内注液雾化液,起到雾化液添加的作用,使得雾化器可重复使用。注液孔背离储液腔4的一侧还应设置有开关门。通过开关门的打开和关闭实现储液腔4与外界空气的连通和隔绝,进而避免储液腔4内的雾化液通过注液孔中泄漏。同时,壳体1上也可以不设置有注液孔,用户将储液腔4中的雾化液用完之后抛弃即可。具体地,注液孔的设置与否可以根据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因此雾化器可以设置为一次性使用或者重复使用,即本实用新型中的雾化器,包括可注液、不可注液的雾化器。
36.进一步地,雾化组件包括加热件6和导液介质7,导液介质7通过毛细作用力吸收雾化液。具体地,导液介质7可以为导油棉、导油绳等,本技术中的导液介质7采用导油棉。同样地,加热件6与导液介质7连接用于产生热量以雾化导液介质7内吸收的雾化液。具体地,加热件6可以为加热丝、发热体等,本技术中的加热件6采用加热丝。
37.具体地,导液介质7设置于雾化通道5的内壁,加热件6设置于导液介质7的中部位置使得导液介质7位于加热件6的外周侧并限位固定加热件6,进而保证导液介质7与加热件6的位置的稳定性。
38.进一步地,雾化管2上设置有进液孔8,进液孔8分别与储液腔4及导液介质7连通,使得储液腔4内的雾化液经由进液孔8流至导液介质7中。
39.进一步地,雾化液加热雾化后会形成烟雾,产生的烟雾的温度会高于雾化通道5内的温度或雾化管2内壁的温度或外界温度,因此,烟雾在向吸气口3流动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导致烟雾的液化,烟雾液化后会形成冷凝液,冷凝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向烟雾的运动方向的反方向运动。烟雾由于接触雾化管2的内壁形成的冷凝液会沿着雾化通道5的侧壁流动至导液介质7并被导液介质7吸收。而由于与雾化通道5内的空气接触导致液化的冷凝液在重力作用下会有部分滴落到加热件6表面,还会有部分冷凝液通过加热件6的间隙滴落到加热腔远离吸气口3的一侧。积聚在雾化通道5远离吸气口3的一侧的冷凝液会由于用户对装置的使用存在泄漏的可能性。
40.进一步地,基座9靠近雾化通道5的一侧设置有接液槽10。通过接液槽10的设置对
积聚在雾化通道5远离吸气口3的一侧的冷凝液起到汇集的作用。由于装置在用户不使用时大多会处于竖直放置的状态,即雾化通道5的轴线方向为雾化器放置时的上下方向即为竖直方向。同时,用户在使用时往往会使雾化器与竖直方向呈夹角进行使用,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使用习惯,在通常情况下夹角为锐角。因此,冷凝液因重力的作用会流动至接液槽10内,避免冷凝液泄漏的可能性。
41.进一步地,导液介质7伸入接液槽10内。通过导液介质7对接液槽10内积聚的冷凝液进行吸收,在加热件6加热的作用下,被吸收的冷凝液会重新雾化形成烟雾,以供用户的吸食。避免接液槽10内冷凝液的大量积聚溢出接液槽10并造成泄漏的可能性,同时对冷凝液的回收再利用节约成本,减少雾化液的浪费。
42.进一步地,导液介质7与接液槽10的底部抵接,导液介质7与接液槽10的底部抵接使得接液槽10内部的所有的冷凝液均可以完全被导液介质7吸附。提高导液介质7对冷凝液吸附的作用力,提高冷凝液回收在利用的数量,节约成本,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由于装置不小心被倒置时,位于接液槽10底部未与导液介质7接触的冷凝液泄漏的可能性,提高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43.进一步地,接液槽10平行于其槽深方向的截面为梯形,且接液槽10的开口部分的宽度大于接液槽10的槽底部分的宽度。将接液槽10的开口部分的宽度设置的较宽一些,通过大口径的接液槽10的开口便于位于基座9的第一端面上的冷凝液的流入,提高基座9上的冷凝液流入接液槽10内的概率。同时,将接液槽10的槽底部分的宽度设置的较窄一些,通过小口径的接液槽10的槽底便于冷凝液的汇集。同时,由于接液槽10的槽底部分的宽度较小,还可以减小导液介质7与接液槽10底部抵接部分的面积,减少导液介质7的成本。
44.可选地,导液介质7与接液槽10的槽底抵接部分的面积可以与接液槽10槽底的面积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导液介质7可以充分吸收接液槽10内的所有的冷凝液,保证冷凝液回收的可靠性。因此,当接液槽10的槽底部分的宽度较小时,与接液槽10的槽底抵接的导液介质7也会同样减小,因此可以减少导液介质7的成本支出。
45.进一步地,接液槽10设有多个,导液介质7伸入多个接液槽10中。通过将接液槽10设置有多个,提高滴落到基座9上的冷凝液流入接液槽10的概率,减小基座9上的冷凝液泄漏的可能性。
46.本技术中的接液槽10设置有两个,两个接液槽10在垂直于雾化通道5在垂直于其轴线方向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均完全位于雾化通道5在垂直其轴线方向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内。同时,两接液槽10分别设置于雾化通道5的中轴线的相对两侧;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手掌握住壳体1,雾化器会相对左右方向进行晃动,使得位于基座9上的冷凝液在力的作用下,分别流至两个接液槽10内。同样地,接液槽10还可以设置为三个或四个或更多,各接液槽10可以在雾化通道5的轴向方向上均布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进行相应的设置,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制。
47.进一步地,接液槽10的侧壁通过弧面或平面与基座9靠近雾化通道5的一侧连接。通过弧面或平面的设置,使得接液槽10的开口的边缘部分为冷凝液提供一个下滑的路径,便于冷凝液流入到接液槽10内。
48.进一步地,基座9在垂直于其槽深方向的截面为环形。通过环形的设置提高基座9上的冷凝液的流入接液槽10的可能性,降低泄漏的可能性。
49.具体地,环形包括第一环和第二环,第一环为接液槽10的内壁,第二环为接液槽10的外壁。举例来说,第一环和第二环可以为同心设置或偏心设置。当第一环和第二环同心设置的时候,第一环和雾化通道5可以为同轴设置或偏心设置。同时,第一环和第二环可以均为圆形或椭圆形,第一环和第二环还可以其中一个为圆形另一个为椭圆形。具体环形的设置形式由工作人员根据加工便捷等因素进行选用,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制。
50.进一步地,加热件6在垂直于接液槽10的槽深方向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完全位于接液槽10的槽口轮廓在垂直于接液槽10的槽深方向的平面内的正投影。使得基座9上由加热件6的空隙处滴落的冷凝液在朝向任意方向的运动之后均会流入到接液槽10内,大大的减小冷凝液泄漏的可能性。
51.进一步地,雾化器还包括电极15,电极15与基座9连接。基座9上还设置有与雾化通道5连通的第一进气口12,电极15上设有与第一进气口12连通的第二进气口13,外界空气可经由第二进气口13进入到雾化通道5内。
52.具体地,密封件11、壳体1、基座9以及雾化管2合围成气流腔。雾化管2位于气流腔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三进气口14;工作中,外界空气依次经过第二进气口13、第一进气口12及第三进气口14流动至雾化通道5内,外界空气与雾化液雾化的烟雾混合形成气溶胶,可供用户吸食。
53.可选地,第三进气口14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进气口14在雾化通道5的轴线方向呈对称设置。通过两个第三进气口14的设置提高雾化通道5内的进入的空气量,增大烟雾量。
54.参照图1
‑
图6,提供了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主机17以及上述雾化器,主机17与雾化器电连接。其中关于雾化器的技术特征可以参考前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气溶胶发生装置由于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因此具有该雾化器的气溶胶发生装置也具有上述所有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可知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55.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可以是诸如电子烟等形式,当然,也可以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医疗雾化设备等,本技术以电子烟形式的气溶胶发生装置为例进行阐述,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56.进一步地,主机17上还设置有进气通道16,在主机17与雾化器匹配连接的情况下,进气通道16设置于第二进气口13内,进气通道16的出气端与第一进气口12连通的,外界空气可通过进气通道16的进气端流动至第一进气口12处。通过进气通道16使得气流产生较好的汇聚效果,气流稳定,用户在抽吸时只需要使用较小的吸力即可完成进气,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同样地,通过将进气通道16设置于电极15的内部,使得壳体1内部的结构更加紧凑,减少制造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57.本实用新型中的雾化器与主机17既可以是一体式的,也可以是可拆卸式的。雾化器可以设置为一次性使用或者重复使用,若采用一次性结构,雾化液用完之后可以直接更换,若采用重复利用结构,在雾化液减少不能达到雾化要求时,可通过注液孔向内添加药液,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
5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特定的顺序或先后
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59.而且,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0.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1.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