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气溶胶发生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复用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2.气溶胶发生装置主要包括主机和雾化器,在使用时主机与雾化器电性连接,将雾化器内储液腔内的液加热雾化,随气流流出。目前,雾化器通常属于消耗品,在雾化器内的液消耗完之后,在使用需要更换新的雾化器,导致消费者使用的成本明显提高,而且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3.依据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尺寸大小以及产生烟雾量的大小,市场上的气溶胶发生装置主要分为大尺寸气溶胶发生装置和小尺寸气溶胶发生装置,其中大尺寸气溶胶发生装置由于产生的雾化量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小尺寸气溶胶发生装置则不仅可以产生足够雾化量,还更加便于携带。
4.目前很多大尺寸气溶胶发生装置上多配备补充液的结构,在液仓内液消耗完毕时,可以方便地向液仓内补充液,而对于小尺寸气溶胶发生装置,由于其尺寸明显小于大尺寸气溶胶发生装置,传统应用在大尺寸气溶胶发生装置上的补液结构在小尺寸气溶胶发生装置上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复用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以解决小尺寸气溶胶发生装置的雾化器中补充液体的问题。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复用雾化器,包括雾化器主体及封合部件,所述雾化器主体的内部设置储液腔,所述雾化器主体的侧壁开设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与所述储液腔连通,所述封合部件与所述雾化器主体连接,以打开或闭合所述注液孔。
7.可选地,所述封合部件包括:
8.固定部,固定安装在所述雾化器主体的侧壁上;以及
9.封合部,位于所述注液孔上;
10.其中,所述封合部与所述固定部可活动地连接。
11.可选地,所述封合部形成第一卡合部,以使所述封合部嵌入所述注液孔后,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雾化器主体的侧壁卡合。
12.可选地,所述封合部的内部设置有空腔。
13.可选地,所述雾化器主体上还设置固定孔,所述固定部形成有第二卡合部,以使所述固定部嵌入所述固定孔后,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雾化器主体的侧壁卡合。
14.可选地,所述封合部件还包括拨动部,所述拨动部设于所述封合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侧,所述拨动部与所述雾化器主体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空隙。
15.可选地,所述拨动部的底面设置为圆弧形结构。
16.可选地,所述雾化器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注液孔连通的沉孔,所述封合部件位于所述沉孔内,以使所述封合部件的外表面与所述雾化器主体的外表面齐平。
17.可选地,所述雾化器主体的一端设置对接端面,所述雾化器主体内还包括电极、进气通道、雾化部件以及出气通道,所述电极安装在所述对接端面处,所述进气通道贯通所述对接端面,所述雾化部件位于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所述雾化部件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内设置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
1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主机以及如上所述的可复用雾化器。
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复用雾化器,在雾化器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注液孔,注液孔与雾化器主体内部的储液腔连通,在储液腔内缺少液体时,可以通过注液孔向储液腔内补充液体,注液孔在正常使用时通过封合部件封闭,使储液腔在正常使用时满足密封的条件。因此,本技术实施例的可复用雾化器可以实现液体的补充,雾化器可以多次使用,明显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2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复用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溶胶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
28.1、雾化器主体;2、封合部件;
29.100、储液腔;101、注液孔;102、固定孔;103、沉孔;200、固定部;201、封合部;202、拨动部;
30.1000、对接端面;1001、电极;1002、进气通道;1003、雾化部件;1004、出气通道;1005、第一密封部件;1006、第二密封部件;1007、聚合腔室;2000、第二卡合部;2010、第一卡合部;2011、空腔;3000、适配空间;
31.10010、导通孔;10020、主进气通道;10021、辅助进气通道;10030、发热体;10031、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图1示意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可复用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可复用雾化器主要包括雾化器主体1与封合部件2,雾化器主体1的内部设置储液腔100,雾化器主体1的侧壁开设注液孔101,注液孔101与储液腔100连通,封合部件2与雾化器主体1连接,以打开或闭合注液孔101。
34.雾化器的工作原理为:在雾化器内形成预设的气道以及雾化部件,储液腔内的液体(比如烟油)被在雾化部件上被雾化,预设气道经过雾化部件,带走被雾化的液体,并且两者混合形成气溶胶。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储液腔100内的液体长期使用至需要补充时,通过封合部件2打开注液孔101,然后经过注液孔101向储液腔100内补充液体,从而使雾化器能够重新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注液孔101在雾化器主体1的侧壁上开设,即使对于小尺寸雾化器,该位置仍然能够满足加工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可实现性,当然,本技术实施例的可复用雾化器也可实现应用在其他型号的雾化器,比如大尺寸雾化器。
35.图2示意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照图1与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合部件2主要包括固定部200与封合部201,固定部200固定安装在雾化器主体1的侧壁上,封合部201位于注液孔101上,其中,封合部201与固定部200可活动地连接。可以理解,封合部件2主要通过固定部200和封合部201来实现打开或闭合注液孔101,固定部200可以认为是封合部201的一个支持部件,在封合部201打开注液孔101时,固定部200为封合部201提供支持,防止封合部201掉落或丢失。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合部201形成第一卡合部2010,以使所述封合部201嵌入注液孔101后,第一卡合部2010与雾化器主体1的侧壁卡合。
37.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主体1上还设置固定孔102,固定部200形成第二卡合部2000,以使固定部200嵌入固定孔102后,第二卡合部2000与雾化器主体1的侧壁卡合。
38.在一具体的示例中,固定部200以及封合部201可以选择为柔性材质形成的部件,比如硅胶件,在固定部200与固定孔102配合,以及封合部201与注液孔101配合时,通过固定部200和封合部201产生变形相应地穿过固定孔102和注液孔101,特别是第一卡合部2010和第二卡合部2000在配合的过程中被挤压而变形,使得固定部200和封合部201能够分别经过固定孔102和注液孔101部分嵌入到储液腔100内,之后,固定部200和封合部201回复初始状态,第一卡合部2010、第二卡合部2000均与雾化器主体1的侧壁的内侧壁抵持,形成稳固的卡合结构。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封合部201的内部设置有空腔2011。可以理解,当将封合部201闭合注液孔101时,主要通过在外部向封合部201施加向内的压力即可,因此通过封合部201闭合注液孔101操作方便,但是通过封合部201打开注液孔101则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封合部201打开注液孔101时需要对封合部201施加向外的拉力,封合部201的尺寸较小,其上能够施加作用力的范围较小,施加在封合部201上的作用力较小,要克服封合部201的变形而将封合部201经过注液孔101取出较为困难,为此,可以选择在封合部201内设置空腔2011,在引入空腔2011后,封合部201内预先设置了可供变形加压的空间,所以减少了封合部201变形所需要的作用力,使封合部201打开注液孔101更加方便。当然,空腔2011的设置也同时方便了封合部201闭合注液孔101。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合部件2还包括拨动部202,拨动部202设于封合部201远离固定部200的一侧,拨动部202与雾化器主体1的侧壁之间设置空隙。拨动部202的作用在于打开注液孔101时,提供施力部位,使用者通过拉动拨动部202来实现打开注液孔101,从而降低封合部201打开注液孔101的难度,其中,通过在拨动部202与雾化器主体1的侧壁之间设置空隙,使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把持拨动部202。
41.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拨动部202的底面设置为圆弧形结构。如图2和图3,在朝向拨动部202的端部的方向上,该圆弧形结构的圆线逐渐远离雾化器主体1的端部,从而在拨动部202的端部形成一翘起,使用户方便、快速地把持拨动部202。
42.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主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注液孔101连通的沉孔103,封合部件2位于沉孔103内,以使封合部件2的外表面与雾化器主体1的外表面齐平。
43.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注液孔101可以选择对应储液腔100的底部位置开设。注液孔101可以选择在雾化器主体1的任意一侧或多侧侧壁上开设。
44.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主体1的一端设置对接端面1000,雾化器主体1内还包括电极1001、进气通道1002、雾化部件1003以及出气通道1004,其中电极1001安装在对接端面1000处,进气通道1002贯通对接端面1000,雾化部件1003位于进气通道1002与出气通道1004之间,雾化部件1003包括发热体10030,发热体10030内设置通气孔10031,通气孔10031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气通道1002与出气通道1004,发热体10030与储液腔100相连通。
45.本技术实施例中,可复用雾化器主要应用于气溶胶发生装置,其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主机通常作为两个对接件,在使用时通过雾化器和主机的对接使两者实现电性连接和气路的连接。其中,对接端面1000作为雾化器与主机进行对接的部位,电极1001安装在对接端面1000处,从而在与主机电极时,通过电极1001的对接实现主机和雾化器的电性连接,雾化部件1003是储液腔100内液体(比如烟油)的主要消耗部件,其中储液腔100内的液体在工作时流入到发热体10030上,通过加热雾化的方式将液体实现雾化,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加热不燃烧的方式实现液体的雾化,雾化器内的气路结构主要通过进气通道1002、通气孔10031和出气通道1003组成,用户在气路的末端做吸取的动作,使气路内产生负压,在气路内形成预设方向的气体流动,在通气孔10031处,气体的流动还实现将被雾化的液体带走,形成气溶胶的作用。
46.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发热体10030内设置有吸液材料,比如吸液棉,其与储液腔100内的液体具有良好的吸附性,以确保储液腔100内的液体能够快速地补充到发热体10030内,提高产生的雾化量和雾化连续性。在较优的实施例中,雾化部件1003与出气通道1004沿雾化器主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储液腔100设置为围绕在雾化部件1003和出气通道1004外周的类圆柱体结构。
47.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部件1003与出气通道1004的连接处通过第一密封部件1005密封,第一密封部件1005一部分包覆于出气通道1004的外壁上,第一密封部件1005的另一部分包覆于雾化部件1003的外壁上。其中,在一个示例中,出气通道1004与雾化部件1003固定安装在雾化器主体1内,第一密封部件1005则与出气通道1004固定连接,而可滑动地设置在雾化部件1003的外壁上。通常,在雾化器未拆封时,第一密封部件1005位于将雾化部件1003与储液腔100隔离的位置处,从而避免储液腔100内的液体被消耗,当雾化器被拆封时,可以选择通过在出气通道1004的出口处设置与第一密封部件1005联动的联动结构,当拆除
该联动结构时,带动第一密封部件1005在雾化部件1003上向上滑动,从而使雾化部件1003与储液腔100接触。该联动结构可以选择为一次性封堵头,在未拆封时,其封堵在出气通道1004的出口处,并将整个出气通道1004向下挤压使整个出气通道1004向下产生位移,并维持在该位移的状态,此时,第一密封部件1005则向下移动至封闭雾化部件1003,当封堵头被拆除后,出气通道1004以及第一密封部件1005一同向上移动,从而使雾化部件1003与储液腔100接触。
48.在一具体的示例中,第一密封部件1005与出气通道1004的外壁接触的位置处选择为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凸点和凹点,从而明显提高该部分的结合力,使第一密封部件1005与出气通道1004保持固定在一起的状态,第一密封部件1005与密封部件1003的外壁接触的位置选择为相对光滑的表面接触,从而满足两者的相对滑动。可选地,第一密封部件1005可以选择为硅胶圈。
49.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主体1内在储液腔100的下方还设置有第二密封部件1006,第二密封部件1006的外侧与雾化器主体1的内壁紧密贴合,第二密封部件1006的内侧与雾化部件1003的外壁紧密贴合,雾化部件1003通过第二密封部件1006被维持在雾化器主体1内的特定位置处。如图1中所示,储液腔100位于第二密封部件1006的上方,进气通道1002以及电极1001位于第二密封部件1006的下方,可以理解,第二密封部件1006实现了雾化器主体1内液体与进气和电连接的隔离。在可选的示例中,第二密封部件1006可以选择为硅胶圈。
50.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通道1002包括多个,其中,多个进气通道1002以雾化器主体1的中心线为圆心轴线均匀排布,在工作时,多个进气通道1002内将气体引入后最终聚集在出气通道1004内,以提高气体流量。
51.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雾化部件1003的通气孔10031与多个进气通道1002之间还设置有聚合腔室1007,多个进气通道1002的进气首先传输至聚合腔室1007内,在聚合腔室1007内实现聚合,然后从聚合腔室1007内经过通气孔10031传输至出气通道1004内,在此示例中,多个进气通道1002的多组进气首先在聚合后再经过通气孔10031进入到出气通道1004,从而提高了气体的流量,提高了雾化效率,增加雾化器的雾化量,提升口感。
52.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通道1002包括主进气通道10020与辅助进气通道10021,其中,主进气通道10020的一端贯通对接端面1000,其另一端沿雾化器主体1的长度方向向雾化器主体1的内部延伸,辅助进气通道10021的两端分别连通主进气通道10020与聚合腔室1007,辅助进气通道10021在优选的示例中设置为沿水平朝向雾化器主体1的圆心延伸。
53.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1001内设置有导通孔10010,其中导通孔10010与主进气通道10020连通,即主进气通道10020与电极1001可以设置在对接端面1000的相同位置处,实现减小雾化器的尺寸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电极1001可以选择通过位于导通孔10010外周的部分进行电连接,也可以选择通过围绕导通孔10010的内壁实现电连接。
54.以上是本技术的可复用雾化器的具体实现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部分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55.如图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其主要包括如上所述的雾化器10以及主机30,主机30面向雾化器10的一侧设有适配空间3000,雾化器10靠近对接端面
1000的一侧插接于适配空间3000。
5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