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草加工 专利正文
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气溶胶生成制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2.气溶胶生成制品是一种通过对气溶胶生成基材进行加热,使气溶胶生成基材生成气溶胶后排出,供使用者吸食的产品。
3.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两种加热方式,一种是采用能够独立发热的电阻发热件与气溶胶生成基材进行接触加热,另一种是通过电磁发热件在磁感线圈的作用下对气溶胶生成基材进行接触加热。但这两种加热方式由于受到发热件的面积以及发热件与气溶胶生成基材的接触面积的限制,使气溶胶生成基材不能够被充分加热,尤其是远离发热件的部分由于无法充分吸收热量产生气溶胶,导致该部分的气溶胶生成基材存在碳化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气溶胶制品中气溶胶生成基材不能被充分加热。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6.该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发热件以及气溶胶生成基材,所述发热件设有气体加热通道、进气口和排气孔,所述气体加热通道位于所述发热件的内腔,所述气体加热通道与所述进气口、所述排气孔连通,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与所述发热件的外侧接触,且位于所述排气孔的孔道出气端上,使空气进入所述气体加热通道后能够经所述排气孔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基材内部。
7.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的内腔为所述气体加热通道,所述发热管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端为密封设置,所述排气孔开设在所述发热管的侧壁,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在所述发热管的外侧且与所述发热管接触。
8.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件还包括预热管,所述预热管连接在所述发热管的内腔中,所述气体加热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预热管的内腔,所述第二通道位于所述预热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发热管的内壁之间的间隔区域,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预热管的端部,所述发热管和所述预热管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端均为密封设置,所述预热管的侧壁设有透气结构,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通过所述透气结构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透气吸附件,所述透气吸附件与所述发热件连接,且位于所述发热件的底部。
10.进一步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过滤嘴,所述过滤嘴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连接,所述过滤嘴位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的下游。
11.进一步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气溶胶冷却元件,所述气溶胶冷却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所述过滤嘴连接,所述气溶胶冷却元件位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的下游,且位于所述过滤嘴的上游。
12.进一步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为密封设置。
13.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为同轴设置。
14.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为圆形孔、椭圆形孔、三角形孔、多边形孔和异形孔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15.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在所述发热件上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所述排气孔的孔径大小不同,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空气在所述气体加热通道中的流动方向。
16.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的孔道进气端开口直径小于所述排气孔的孔道出气端开口直径。
17.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的孔道为斜向设置,所述排气孔的孔道向第二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方向为气体从所述气溶胶生成基材的内部向外排出的方向。
1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19.该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感应线圈、电源、控制电路板以及如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20.所述感应线圈、所述电源和所述控制电路板均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带有发热件的部分可插拔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电源与控制电路板连接,控制电路板与感应线圈连接;
21.其中,当所述溶胶生成制品插入到所述壳体的内部时,所述感应线圈环绕设置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发热件外侧,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由金属材料制成。
22.进一步的,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托架,所述托架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托架设有一插槽,所述插槽形状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形状相适配,所述托架用于承载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23.进一步的,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隔磁板,所述隔磁板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隔磁板设置与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壳体之间。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25.本技术通过设置带有气体加热通道以及进气口、排气孔的发热件,使发热件在对气溶胶生成基材进行固体接触加热的同时,可以通过对空气的加热后,再将热空气排出到气溶胶生成基材的内部。使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能够同时进行发热件对气溶胶生成基材的固体直接接触式加热以及热空气对气溶胶生成基材的气流式加热这两种加热模式,让即使不与发热件直接接触的气溶胶生成基材区域也能在热气流的作用下被均匀加热,使气溶胶生成基材的加热能够更加充分、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剖视图,图中箭头所指为空气的流动方向;
28.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中发热管的立体结构图,图示为发热管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图中箭头所示为空气的流动方向;
29.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发热管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图;
30.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发热管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图;
31.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个实施例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剖视图,图中箭头所示为空气的流动方向;
32.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剖视图,图中箭头所示为空气的流动方向。
33.附图标记:
34.100、气溶胶生成制品;110、发热管;111、气体加热通道;1111、第一通道;1112、第二通道;112、进气口;113、排气孔;120、气溶胶生成基材;130、预热管;131、透气结构;140、透气吸附件;150、过滤嘴;160、气溶胶冷却元件;170、第一密封件;180、第二密封件;190、管状构件;
35.200、壳体;300、感应线圈;400、托架;500、隔磁板;600、电池;700、控制电路板;800、充电电路板;900、进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3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37.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参阅图1至图5,其中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第一个实施例;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发热管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发热管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发热管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第二个实施例;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气溶胶发生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39.该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包括发热件以及气溶胶生成基材120,发热件设有气体加热通道111、进气口112和排气孔113,气体加热通道111位于发热件的内腔,气体加热通道111与进气口112、排气孔113连通,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与发热件外侧接触,且位于所述排气孔113的孔道出气端上,使空气进入气体加热通道111后能够经排气孔113进入到气溶基材内部。
40.可以理解的,该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41.空气被吸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后,经发热件的进气口112进入到气体加热通道111,发热件产生热量,一方面对与发热件直接接触的气溶胶生成基材120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对进入到气体加热通道111的空气进行加热,经过加热后的空气从排气孔113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基材120内部,使热空气能够对气溶胶生成基材120基材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内部同时进行发热件对气溶胶生成基材的固体直接接触式加热以及热空气对气溶胶生成基材热的气流式加热这两种加热模式。借助于气体较强的流动扩散性能,热空气进入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内部后能够充分浸透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以扩大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受热范围,从而避免了气溶胶生成基材120受热不均匀而导致的加热不充分、不均匀的问题。
42.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43.本技术通过设置带有气体加热通道111以及进气口112、排气孔113的发热件,使发热件在对气溶胶生成基材120进行固体接触加热的同时,可以通过对空气的加热后,再将热空气排出到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内部。使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能够同时进行发热件对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固体直接接触式加热以及热空气对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气流式加热这两种加热模式,让即使不与发热件直接接触的气溶胶生成基材区域也能在热气流的作用下被均匀加热,使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加热能够更加充分、更加均匀。
44.参阅图1至图2,图1至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发热件包括发热管110,发热管110的内腔为气体加热通道111,发热管110远离进气口112的一端为密封设置,排气孔113开设在发热管110的侧壁,气溶胶生成基材120在发热管110的外侧且与发热管110接触。
4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外形为圆柱状结构。结合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外形,本实施例采用圆柱状结构的发热管110,能够确保发热管110所占空间较小的同时可以与气溶胶发生基材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而且气体加热通道111沿发热管110的内腔设置,使气体加热通道111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到更长的通道路径,从而保证空气能够在气体加热通道111中得到充分的加热。圆柱状的发热管110能够在环形的磁感线圈的包围下使管壁能够进行均匀发热,还可以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能够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气溶胶的产生速率。
46.本技术将发热管110远离进气口112的一端密封设置,目的在于阻挡空气继续沿气体加热通道111的长度方向流动,密封的气体加热通道111末端用于改变气体原来的流动方向,使热空气只能从排气孔113中排出,确保热空气能够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中。
47.本实施例中,气体加热通道111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70,发热管110设有两端开口,发热管110的第一端部开口为进气口112,第一密封件170设置在发热管110的第二端开口处,并与发热管110贴合连接,以堵住发热管110的一端开口。
48.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设置一端开口而另一端为密封的一体成型式发热管110,以省略第一密封件170的设置。
49.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需要设计呈其他形状的发热结构。
50.本实施例中,发热管110的管体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发热管11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使发热件位于感应线圈的电磁感应区域中时,发热管110能够接收感应线圈传输过来的功率,并电磁感应作用下发热,以对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以及空气进行加热。
51.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为适应不同产品的加热方法,发热管110还可以是由陶瓷或其他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制成的管体以及电热丝组成,电热丝贴合在管体的内壁或埋设于管体的内部。电热丝通电后,通过电热丝对陶瓷管体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发热管110的自体发热。
52.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还包括透气吸附件140,透气吸附件140与发热件连接,且位于发热件的底部。其中,透气吸附件140具有高透气性,透气吸附件140位于发热件的上游,使空气进入发热件之前能够经过透气吸附件140进行过滤。透气吸附件140设置在发热件的底部,还可以吸附从发热件上流出的焦油以及碳化物,减少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后所形成残留物的溢出。
53.本实施例中,透气吸附件140由棉纤维材质制成。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气吸附件140还可以是其他具有高透气性、高耐热性以及吸附能力的材质制成。
54.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还包括过滤嘴150,过滤嘴150位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下游。需要说明的是,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下游是指在气溶胶的排出方向上的下游段。具体的,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所形成的气溶胶从气溶胶生成基质所在区域排出后,再进入到过滤嘴150所在区域,气溶胶经过过滤嘴150后向外排出,供使用者吸食。
55.本实施例中,过滤嘴150由醋酸纤维素形成。
56.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还包括气溶胶冷却元件160,气溶胶冷却元件160的两端分别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过滤嘴150连接,气溶胶冷却元件160位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下游,且位于过滤嘴150的上游。
57.需要说明的是,气溶胶冷却元件160位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下游,且位于过滤嘴150的上游,是指气溶胶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所在区域排出后,依次经过气溶胶冷却元件160和过滤嘴150后排出。
58.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冷却元件160连接在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顶部,且连接在过滤嘴150的底部。气溶胶冷却元件160由褶皱化的、聚拢的聚合物片形成。气溶胶冷却元件160包括多个纵向延伸的通道以及多个在横截面上的孔隙,孔隙与通道连通。气溶胶冷却元件160通过受热相变来消耗经过该气溶胶冷却元件160的气溶胶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气溶胶的温度的作用。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冷却元件160可以选自由金属箔、聚合物片以及基本无孔的纸或纸板所组成的片材。气溶胶冷却元件160还可以包括选自由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乳酸、醋酸纤维素以及铝箔中任一种材料组成的片材。
60.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基材120靠近进气口112的一端为密封设置。具体的,气溶胶生成基材120靠近进气口112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密封件180,第二密封件180环绕设置在进气口112的外周,以阻挡外界空气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端部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中,保证空气能够先从进气口112进入气体加热通道111,再从气体加热通道111中进入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中,避免空气先进入气溶胶生成基材120形成气溶胶后,气溶胶再进入到气体加热通道111中再次加热而导致气溶胶发苦的问题,保证了气溶胶的口感。
61.本实施例中,发热件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为同轴设置。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同
轴设置的发热件,使发热件在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中为居中设置,保证了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受热均匀。
62.本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还包括管状构件190,发热件、气溶胶生成基材120均设置在管状构件190的内部,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位于发热件和管状构件190之间,并与发热件接触。
63.进一步的,透气吸附件140设置在管状构件190的内部,且位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上游。气溶胶冷却元件160和过滤嘴150均设置在管状构件190的内部,并依次位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下游。第一密封件设置在管状构件190的内部,且夹设在气溶胶生成基材120和透气吸附件140之间。管状构件190用于包裹发热件、气溶胶生成基材120、透气吸附件140、气溶胶冷却元件160和过滤嘴150,将发热件、气溶胶生成基材120、透气吸附件140、气溶胶冷却元件160和过滤嘴150组装成条棒状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
64.一些实施方式中,管状构件190可以为纸制品,也可以由其他绝缘、不导磁的耐高温材质制成。
65.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排气孔113为圆形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排气孔113还可以为圆形孔、椭圆形孔(如图3所示)、三角形孔、多边形孔和异形孔(如图4所示)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需要说明的是,发热管110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排气孔113,以保证热空气能够及时排出到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中,其中,多个排气孔113可以统一为圆形孔、椭圆形孔、三角形孔、多边形孔和异性孔中的一种,还可以将不同形状的排气孔113组合在一个发热管110上。上述提到的排气孔113形状具体是指排气孔113的孔道横截面形状。
66.本实施例中,排气孔113在发热件上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排气孔113的孔径大小不同,第一方向平行于空气在气体加热通道111中的流动方向。本实施例中,气流在气体加热通道111中为沿纵向流通,故排气孔113在发热件上沿纵向排列。通过设置排气孔113在纵向方向上的孔径大小不同,可以实现对发热件在纵向方向上不同位置段的排气速率,从而保证气体能够从纵向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排出到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中。例如,排气孔113的孔径可以从下往上逐渐增大,即位于发热件上游段的排气孔113的孔径小于位于发热件下游段的排气孔113的孔径。空气进入到发热件的气体加热通道111后,一部分空气会从位于发热件上游段的排气孔113排出,另一部分空气由于未能及时排出,继续沿气体加热通道111流动,流至发热件下游段,再从该发热件下游段的排气孔113排出。
67.本实施例中,排气孔113在纵向方向上为不均匀设置的。具体的,靠近发热件底部的排气孔113的数量可以多于远离发热件底部的排气孔113数量,使更多热空气能从靠近发热件底部的区域进入到气溶胶发生基材的底部区域。
68.本实施例中,排气孔113的孔道进气端开口直径小于排气孔113的孔道出气端开口直径。本实施例中,排气孔113的孔道直径可以沿气体在排气孔113中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大,形成喇叭状孔道,使热空气能够更加方便地从气体加热通道111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基质中。
69.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排气孔113的孔道进气端开口直径大于排气孔113的孔道出气端开口直径。具体的,排气孔113的孔道直径还可以沿气体的在排气孔113中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小,形成反向的喇叭状孔道。反向的喇叭状孔道可以使热空气从排气孔113的孔道进气端进入后随着开口直径的变小,热空气得以汇集,当热空气从排气孔113的孔道出气端排出时,热空气更加集中,从而使热空气更容易进入到气溶胶基材中。
70.本实施例中,排气孔113的孔道为斜向设置,排气孔113的孔道向第二方向倾斜,第二方向为气体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内部向外排出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气体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内部向外排出的方向为从下往上的方向,排气孔113的孔道向气体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内部向外排出的方向倾斜(即斜向上设置),即排气孔113的孔道进气端开口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低于排气孔113的孔道出气端开口,使热空气流经排气孔113时,能够有斜向上的流动方向,使气流更加顺畅。
71.参阅图5,图5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本实施例的发热件还包括预热管130。预热管130连接在发热管110的内腔中,气体加热通道111包括第一通道1111和第二通道1112,第一通道1111位于预热管130的内腔,第二通道1112位于预热管130的外侧壁与发热管1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隔区域,进气口112设置于预热管130的端部,发热管110和预热管130远离进气口112的一端均为密封设置,所述第一通道1111和第二通道1112连通。
7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空气进入预热管130内的第一通道1111后,沿预热管130的长度方向流动,由于预热管130远离进气口112的一端为密封设置,使空气能够全部进入到第二通道1112中,同时在密封设置的发热管110一端的阻挡下,空气进入第二通道后沿发热管110进行反向流动,再从发热管110上的排气孔130排出到气溶胶生成基材120中。需要说明的是,空气在第二通道1112流动时,空气的流动方向与空气在第一通道1111中的流动方向相反,使空气在发热管110中的运动路程为空气在第一通道1111的路程和空气在第二通道的路程相加,从而增加了空气在发热管110内腔的加热行程。
73.本实施例通过在发热管110的内腔增加预热管130,从而增加了空气在发热管110内腔的加热行程,通过增加空气的加热行程。与单个加热通道相比,空气依次进入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进行受热,使空气在相同的流速下增加了加热时长,空气能够尽可能加热到接近于预期的温度,从而使空气能够有足够的热量去浸透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基材120。通过增加空气的加热行程,即使用户用力抽吸,产生更大的空气流速时,进入加热通道内的空气,也可以被预热到预期的温度,由此,可以有效降低空气预热温度的波动,预热温度比较稳定,不会因为用户的抽吸力度而产生较大的波动。
74.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道1112的末端均密封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将空气在第二通道中流动方向的路径末端,称第二通道1112的末端。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道1112的末端为发热管110靠近进气口112的一端。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热空气从发热管110靠近进气口112的一端泄露出去,发热管110的靠近进气口一端的端面低于气溶胶生成基材的底面,发热管110靠近进气口112的一端密封设置。
75.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发热管110靠近进气口一端的端面与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底面齐平,或者,当发热管110靠近进气口一端的端面高于且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底面时,发热管110靠近进气口112的一端可以密封设置,也可以设置为与气溶胶生成基材130连通,即第二通道的末端可以为密封设置,也可以设置为与气溶胶生成基材130连通。
76.本实施例中,发热管110远离进气口1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70,第二通道的末端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80。第二密封件180还连接在气溶胶生成基材120靠近进气口112的一端上,第二密封件180可以同时对气溶胶生成基材120的端部和第二通道1112的末端进行密封。
77.本实施例中,预热管130可以由金属、陶瓷、玻璃或其他耐高温且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制成。
78.本实施例中,预热管130远离进气口的一端设有透气结构,第一通道通过透气结构与第二通道连通。具体的,透气结构131可以是开槽或通孔。
7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均与第一个实施例的技术特征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80.基于上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参阅图6,该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壳体200、感应线圈300、电源600、控制电路板700以及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感应线圈300、电源600和控制电路板700均安装在所述壳体200的内部,电源600与控制电路板700连接,控制电路板700与感应线圈300连接,用于为感应线圈300提供交变电流,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带有发热件的部分可插拔于壳体200的内部。其中,当溶胶生成制品插入到壳体200的内部时,感应线圈300环绕设置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发热件外侧,发热件包括发热管110,发热管110由金属材料制成。
81.可以理解的,该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82.感应线圈300通电后,使插入到壳体200内部的发热件接收到感应线圈传输过来的功率并产生电磁感应,从而开始发热,发热管110发热后,对气溶胶生成基材120进行气体和固定双模式加热,使气溶胶生成基材120受热生成气溶胶,并向外排出,供使用者吸食。
8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气溶胶发生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84.气溶胶发生装置通过感应线圈300对发热管110进行电磁加热,使发热管110能够对气溶胶生成基材120进行双模式加热,使气溶胶生成基材120能够充分加热,避免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碳化不充分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产生更多的气溶胶,增加雾化量,提高吸食口感。
85.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托架400,托架400安装在壳体200的内部,托架400设有一插槽,插槽形状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形状相适配,托架400用于承载插入到壳体200内部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托架400与壳体200之间可以设有进气通道900,托架400的底部开设有进气通孔,进气通道900通过进气通孔与插槽连通,以使空气能够依次经过进气通道900和进气通孔到达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进气口。具体的,空气从托架400和壳体200之间的进气通道900进入到装置的内部,接着从进气通道900进入进气通孔中,最后从进气通孔进入到位于插槽中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气体加热通道中。
86.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升气溶胶发生装置整体的防水、防尘等防护性能,托架400与壳体200之间也可以不设置进气通道,而让托架400的插槽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之间形成间隙,通过二者之间的间隙形成进气通道,以让空气可以从外界进入到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气体加热通道中。
87.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隔磁板500,隔磁板500与壳体200连接,隔磁板500设置与感应线圈300和壳体200之间。隔磁板500用于将感应线圈300与外界隔离开,避免感应线圈300在工作时对外部物品产生磁性吸附力;隔磁板500还可以用于防止感应线圈300受到外部物品的影响,使感应线圈300产生的磁场能够更加集中于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内部。
88.本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还包括充电电路板800,电源600为可充电电池,充电
电路板800安装在壳体的内部,充电电路板800与电源600电连接。
89.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