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草加工 专利正文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烟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诸如香烟和雪茄的吸烟物品在使用期间燃烧烟草以产生烟雾。已经尝试通过产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为这些燃烧烟草的物品提供替代物。此类产品的示例是所谓的加热不燃烧产品,其通过加热烟草而不是燃烧烟草来释放化合物。
3.现有的一种加热不燃烧的烟具在被抽吸时,壳体温度较高,容易导致抽吸者感觉烫手,影响用户的体验感。为了避免该问题,通常是采用真空管来进行隔热,利用真空导热系数低的特点减少加热腔内的热量向外传递。然而由于真空管的内部高真空度,管壁需要承受内外压力差,因此真空管管壁的厚度较大,且其材质选取具有一定的局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烟具的壳体温度较高容易导致抽吸者感觉烫手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生成供吸食的气溶胶;包括:
6.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
7.加热器,用于加热接收于所述腔室的气溶胶形成基质;
8.隔热管,设置在所述加热器外;所述隔热管具有沿所述腔室径向方向设置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形成密封空间;所述密封空间内填充有气体;
9.隔热层,设置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隔热管之间。
10.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隔热层可减少加热器的辐射传热,设置在加热器外的隔热管可进一步防止热量向外传递,避免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壳体温度过高导致用户有烫手的感觉,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11.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定。
12.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13.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14.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器示意图;
15.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极连接件示意图;
16.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去掉部分器件后的剖面示意图;
17.图6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端盖示意图;
18.图7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端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0.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1.图1

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
22.壳体10,内部具有收容空间,可以收容加热器12、电芯13、电路14等等。
23.腔室11,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例如烟支。
24.气溶胶形成基质是一种能够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基质。这种挥发性化合物可通过加热该气溶胶形成基质而被释放出来。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是固体或液体或包括固体和液体组分。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吸附、涂覆、浸渍或以其它方式装载到载体或支承件上。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便利地是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一部分。
25.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尼古丁。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烟草,例如可以包括含有挥发性烟草香味化合物的含烟草材料,当加热时所述挥发性烟草香味化合物从气溶胶形成基质释放。优选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均质烟草材料。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括至少一种气溶胶形成剂,气溶胶形成剂可为任何合适的已知化合物或化合物的混合物,在使用中,所述化合物或化合物的混合物有利于致密和稳定气溶胶的形成,并且对在气溶胶生成系统的操作温度下的热降解基本具有抗性。合适的气溶胶形成剂是本领域众所周知的,并且包括但不限于:多元醇,例如三甘醇,1,3

丁二醇和甘油;多元醇的酯,例如甘油单、二或三乙酸酯;和一元、二元或多元羧酸的脂肪酸酯,例如二甲基十二烷二酸酯和二甲基十四烷二酸酯。优选的气溶胶形成剂是多羟基醇或其混合物,例如三甘醇、1,3

丁二醇和最优选的丙三醇。
26.加热器12,用于产生红外线以辐射加热接收于腔室11的气溶胶形成基质。
27.电芯13提供用于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电力。例如,电芯13可以提供电力以对加热器12进行加热。此外,电芯13可以提供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中所提供的其他元件所需的电力。
28.电芯13可以是可反复充电电池或一次性电池。电芯13可以是但不限于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例如,电芯13可以是钴酸锂(licoo2)电池或钛酸锂电池。
29.电路14可以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整体操作。电路14不仅控制电芯13和加热器12的操作,而且还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中其它元件的操作。例如:电路14获取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加热器12的温度信息,根据该信息控制电芯13提供给加热器12的电力。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加热器12,加热器12包括:
31.基体121,被构造成沿腔室11的轴向方向延伸并围绕腔室的管状。
32.具体地,基体121包括第一端(或者近端)和第二端(或者远端),延伸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表面。基体121可以为圆柱体状、棱柱体状或者其他柱体状。基体121优选为圆柱体状,贯穿基体121中部的圆柱体状孔形成至少部分腔室,孔的内径略大于气溶胶形成制品的外径,便于将气溶胶形成制品置于腔室内对其进行加热。
33.基体121可以由石英玻璃、陶瓷或云母等耐高温且透明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其它具有较高的红外线透过率的材料制成,例如:红外线透过率在95%以上的耐高温材料,具体地在此不作限定。
34.红外电热涂层122形成在基体121的表面上。红外电热涂层122可以形成在基体121的外表面上,也可以形成在基体121的内表面上。
35.红外电热涂层122接受电功率产生热量,进而产生一定波长的红外线,例如:8μm~15μm的远红外线。当红外线的波长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吸收波长匹配时,红外线的能量易于被气溶胶形成基质吸收。红外线的波长不作限定,可以为0.75μm~1000μm的红外线,优选的为1.5μm~400μm的远红外线。
36.红外电热涂层122优选的由远红外电热油墨、陶瓷粉末和无机粘合剂充分搅拌均匀后涂覆在基体121的外表面上,然后烘干固化一定的时间,红外电热涂层122的厚度为30μm

50μm;当然,红外电热涂层122还可以由四氯化锡、氧化锡、三氯化锑、四氯化钛以及无水硫酸铜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后涂覆到基体121的外表面上;或者为碳化硅陶瓷层、碳纤维层、碳纤维复合层、锆钛系氧化物陶瓷层、锆钛系氮化物陶瓷层、锆钛系硼化物陶瓷层、锆钛系碳化物陶瓷层、铁系氧化物陶瓷层、铁系氮化物陶瓷层、铁系硼化物陶瓷层、铁系碳化物陶瓷层、稀土系氧化物陶瓷层、稀土系氮化物陶瓷层、稀土系硼化物陶瓷层、稀土系碳化物陶瓷层、镍钴系氧化物陶瓷层、镍钴系氮化物陶瓷层、镍钴系硼化物陶瓷层、镍钴系碳化物陶瓷层或高硅分子筛陶瓷层中的一种;红外电热涂层还可以是其他材料涂层,例如:以碳为部分或全部组成元素的衍生物和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碳纳米管、碳纳米管薄膜、石墨烯、碳纤维、碳纤维薄膜、碳膜、碳纤维布。
37.导电元件,包括间隔设置于基体121上的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4,用于将所述电功率馈送至红外电热涂层122。
38.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4均至少部分地与红外电热涂层122电性连接,以使得电流可以经由红外电热涂层122从其中一个电极流向另一个电极。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4的极性相反,例如:第一电极123为正极、第二电极124为负极;或者,第一电极123为负极、第二电极124为正极。
39.在本示例中,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4均为导电涂层,导电涂层可以为金属涂层或导电胶带等,金属涂层可以包括银、金、钯、铂、铜、镍、钼、钨、铌或上述金属合金材料。
40.在本示例中,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4沿基体121的中心轴对称设置。
41.第一电极123包括沿基体121周向方向延伸的藕接电极1231以及自藕接电极1231朝向所述近端轴向方向延伸的条形电极1232,藕接电极1231不与红外电热涂层122接触,条形电极1232至少部分与红外电热涂层122接触以形成电连接。
42.第二电极124包括沿基体121周向方向延伸的藕接电极1241以及自藕接电极1241朝向近端a轴向方向延伸的条形电极1242,藕接电极1241不与红外电热涂层122接触,条形
电极1242至少部分与红外电热涂层122接触以形成电连接。
43.由上述可以看出,条形电极1232和条形电极1242之间分布距离均匀,可确保红外电热涂层122发热均匀,提升烟具的加热效率。藕接电极1231和藕接电极1241的设置,便于与电芯13藕接,且避免了一端连接的导线需要经过发热区域导致导线容易损坏的问题。
44.需要说明的是,由红外电热涂层122、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4构成的红外发射器,并限于图3的示例。在其他示例中,红外发射器可由热激发的红外辐射层形成、或者由可卷绕在基体121上的薄膜构造形成等等。
45.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示例中,加热器12并不限定于为红外加热方式,还可以为电阻加热、电磁加热等等。也不限定于为周向加热方式,还可以为中心加热方式。
46.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极连接件示意图。
47.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两个电极连接件,两个电极连接件125分别与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4电连接,且分别将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4延伸到远离基体121的位置。
48.以下以与第一电极123电连接的电极连接件125为例进行说明:
49.电极连接件125包括接触部和延伸部1253。接触部包括本体1251、镂空形成在本体1251上的四个悬臂1252,四个悬臂1252沿基体121周向方向间隔分布,悬臂1252的数量也不作限定。四个悬臂1252与藕接电极1231抵接时能够产生弹性力,实现与藕接电极1231的电连接;延伸部1253自本体1251朝向远离基体121的位置延伸,延伸部124用于耦接电芯13。
50.请参考图5

图7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套接在基体121的第一端上的第一端盖17、基体121的第二端上的第二端盖18,套设于基体121外的隔热管15。
51.第一端盖17、第二端盖18选用绝缘的、耐高温隔热的材质。
52.如图6所示,第一端盖17包括中空管171,自中空管171的一端沿沿腔室11径向方向延伸的凸出部172,自凸出部172轴向方向延伸的保持部173。当基体121被套设于第一端盖17时,保持部173抵接在基体121的外表面以保持基体121的第一端部。隔热管15的端部可抵接在凸出部172上。
53.如图7所示,第二端盖18包括内筒181和外筒182,基体121可拆卸地套设在内筒181的外壁与外筒182的内壁之间。
54.内筒181呈中空管状,气流通过内筒181流向基体121形成的至少部分腔室。内筒181的轴向方向的长度略大于藕接电极1231或者藕接电极1241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外筒182的外壁上具有周向分布的多个朝向隔热管15延伸的抵接部1821,外筒182的端部具有沿腔室11径向方向延伸的凸出部1822,抵接部1821和凸出部1822的设置,便于与隔热管15装配,使得隔热管15的端部可抵接在凸出部1822上。外筒182的内壁还具有多个间隔分布的保持部1823,保持部1823自外筒182的内壁朝向内筒181方向延伸,当基体121被套设于第二端盖18时,保持部1823抵接在基体121的外表面以保持基体121的第二端部。
55.第二端盖18还设置有用于阻止基体121转动的周向止动部,周向止动部包括在第二端盖18朝向基体121一侧凸设的定位凸起183,基体121的管壁开设有与定位凸起183对应配合的定位凹口。当基体121被套设于第二端盖18时,定位凸起183与定位凹口对应配合,以使得阻止基体121相对于第二端盖18周向转动。在第二端盖18上还设置有用于引出电极连接件125的延伸部1253的过孔184。
56.进一步地,第一端盖17与基体121的第一端部之间可设置第一密封件19,第二端盖18与基体121的第二端部之间可设置第二密封件20,可防止基体121内部产生的烟气进入基体121的外表面与隔热管15之间的空间,腐蚀基体121的外表面的红外电热涂层122和导电涂层,提高加热器12工作的可靠性。
57.在基体121、第一端盖17、第二端盖18、隔热管15一起装配好之后,由于隔热管15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凸出部172、凸出部1822上,基体121的外表面、第一端盖17、第二端盖18、隔热管15之间可形成大致密封的封闭室,封闭室内可设置隔热层16,减少加热器12的热量朝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外传递。
58.在本示例中,隔热层16包括包裹在基体121的外表面上的气凝胶层,气凝胶层可减少加热器的辐射传热,同时封闭室可减少封闭室内外的空气流动,防止气凝胶掉粉。密封空间沿腔室11轴向方向的延伸长度大于气凝胶层沿腔室11轴向方向的延伸长度,这样可使得密封空间可覆盖气凝胶层,有利于隔热。进一步地,气凝胶层与所述隔热管之间沿腔室11轴向方向延伸的间隙,确保气凝胶蓬松,隔热效果好,同时该间隙内的空气可进一步阻挡热量朝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外传递。
59.隔热管15具有沿腔室11径向方向设置的内管151和外管152,内管151和外管152之间形成密封空间,密封空间内填充有气体。
60.在本示例中,气体为惰性气体、空气、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采用导热系数较低的二氧化碳。
61.由于内管151和外管152之间密封的是气体,无需承受内外较大的压力差,因此隔热管15的结构强度要求相对现有的真空管可以适当降低,内管151和外管152的厚度可以减薄三分之一以上;例如,一般的的真空管的厚度为0.3mm;在本示例中,内管151和外管152的厚度可以为0.1mm,甚至更薄也是可行的。内管151和外管152的材质可选用peek(聚醚醚酮)、不锈钢等等,优选的采用不锈钢材料制备。
62.在本示例中,内管151的管壁厚度小于外管152的管壁厚度。较薄的内管151,可以有效减少热量从中间向隔热管15的两端的传导,避免了隔热管15两端温度过高,隔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6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技术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