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改良的痰杯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改良的痰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良的痰杯。


背景技术:

2.痰杯是医疗单位采集痰液样本作临床诊断化验用的一种一次性杯子,在医院里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目前常用的痰杯结构非常简单,只有一个简单的杯体和一个简单的杯盖,检验员取样时需要将杯盖取下,杯口完全敞开,痰液中的致病因子很容易从杯口散逸到周围空气中,对周围空间造成污染,特别是结核病人的痰液,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另外,住院的患者在往痰杯内吐入痰液后,需要盖上盖子等待医护人员来取走,由于病房内空间有限,在痰杯等待取走的过程中,难免会被意外碰翻,导致痰液接触到杯盖,进一步增加了检验员在打开杯盖时受到痰液污染的风险。为此,申请号为cn201822031039.6的中国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痰液样本留取杯,该种留取杯具有第二盖体和引流块的设置,能够在检验员取样时减少致病因子的散逸,并减少痰液接触到盖体的可能,但其引流块是直接设置在杯体内的,病人往杯体内留取痰液时,痰液会先接触引流块,引流块朝向盖体的一面上无法避免有痰液残留,而引流块的该一面与第二盖体的距离非常近,从而使得第二盖体仍然很容易受到污染,从而在开启时对检验员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另外,该留取杯的内侧底部是平面的,难以使痰液集中到杯体内侧的中部,而第二盖体又非常小,不利于检验员的取样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痰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4.一种改良的痰杯,包括杯体、杯盖和小盖;
5.所述杯体的内侧底部由周缘向中部下凹,所述杯体的杯口朝上设置,所述杯盖可拆卸盖合所述杯口,所述杯盖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杯盖的内侧设置有阻挡环,所述阻挡环固设在所述杯盖内侧的上端面上,所述阻挡环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所述阻挡环的中心线与所述通孔的中心线重合,且所述阻挡环的开口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小盖可拆卸盖合在所述通孔的上方。
6.优选地,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杯口的直径的四分之一,且小于所述杯口的直径的三分之一;所述阻挡环的开口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且小于所述杯口的直径的三分之二;进一步地,所述阻挡环22的高度大于所述杯体的高度的三分之一,且小于所述杯体的高度的一半。
7.优选地,所述通孔覆盖有一次性薄膜。
8.优选地,所述痰杯还包括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的一端固连所述杯体的外侧表面、另一端固连所述杯盖的外侧表面;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端固连所述杯盖的外侧表面、另一端固连所述小盖的外侧表面。
9.优选地,所述小盖的上端边缘设置有用于辅助小盖打开所述通孔的凸片。
10.优选地,所述杯体和所述杯盖均采用透明塑料制作。进一步地,所述杯体上设有刻度。
11.综上,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本实用新型中通孔和小盖的设置,使得检验人员在取样时无需将杯盖整个取下,只需打开小盖即可,有效减少传染性物质散逸到空气中,降低样本对周围空间造成的污染,从而减少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阻挡环的设置,使得痰杯在被意外碰翻时,能够有效阻挡痰液与小盖的接触,降低检验人员在打开小盖时受到污染的可能;阻挡环设置在杯盖上,患者在取下杯盖时,阻挡环随杯盖一同取下,阻挡环不会对痰液的留取造成不便,阻挡环朝向通孔的一面不与痰液接触,从而大大降低了痰液污染小盖的可能;杯体的内侧底部由周缘向中部下凹,痰液装入杯体后,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动聚集到杯体内侧底部的中间位置,大大方便了检验人员通过通孔进行取样;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的设置,无论是杯盖还是小盖,打开后依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杯体上,大大减少了杯盖和小盖意外遗失和污染的可能。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地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状态的剖视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翻转状态的剖视图。
16.其中:1-杯体、11-杯口、2-杯盖、21-通孔、22-阻挡环、23-一次性薄膜、3-小盖、31-凸片、4-第一连接带、5-第二连接带、6-痰液。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部件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改良的痰杯,包括杯体1、杯盖2和小盖3;
19.杯体1的内侧底部由周缘向中部下凹,以使得痰液6装入杯体1后,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动聚集到杯体1内侧底部的中间位置,杯体1的杯口11朝上设置,杯盖2可拆卸盖合杯口11,杯盖2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杯盖2的内侧设置有阻挡环22,阻挡环22固设在杯盖2内侧的上端面上,阻挡环22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阻挡环22的中心线与通孔的中心线重合,且阻挡环22的开口直径大于或等于通孔的直径;小盖3可拆卸盖合在通孔的上方。
20.为减少从痰杯内取出样本时有害物质的散逸量,优选地,通孔的直径小于杯口11的直径的三分之一,考虑到方便取样的进行,通孔的直径应当大于杯口11的直径的四分之一,阻挡环22的开口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考虑到当痰杯倾倒时,阻挡环22与杯体1之间能
够有足够大的空间以容纳较多的痰液6,有效阻挡痰液6与小盖3接触,阻挡环22的开口直径应小于杯口11的直径的三分之二,进一步地,阻挡环22的高度大于杯体1的高度的三分之一,但考虑到如果阻挡环22的高度过大,会影响杯体1的有效容量,杯盖2盖住杯口11时,杯体1内的痰液6可能会接触到阻挡环22的内侧,因此,阻挡环22的高度应小于杯体1的高度的一半。在本实施例中,通孔的直径为杯口11的直径的十分之三,阻挡环22的开口直径等于杯口11的直径的一半,阻挡环22的高度等于杯体1的高度的五分之二。
21.为进一步降低痰液6意外接触小盖3,导致检验人员打开小盖3时受到污染的可能,优选地,通孔覆盖有一次性薄膜23,该一次性薄膜23可以是医学上常用的聚乙烯薄膜,一次性薄膜23能够对意外漫过阻挡环22的痰液6进行阻挡,也能够阻挡散逸到气体中的有害物质接触到小盖3,有效保持小盖3的清洁,检验人员取样时,使用一次性竹签或其他签类器具戳穿一次性薄膜23后,再进行取样。
22.小盖3的体积比较小,为方便检验员取样时能够轻松打开小盖3,优选地,小盖3的上端边缘设置有用于辅助小盖3打开通孔的凸片31。
23.对于现有的痰杯,患者在取痰时,杯盖2需要完全取下,由此容易出现杯盖2遗失、掉落地面、受到其他物体污染等情况发生,为减少杯盖2的意外遗失和污染,同时减少小盖3的意外遗失,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连接带4和第二连接带5,第一连接带4的一端固连杯体1的外侧表面、另一端固连杯盖2的外侧表面;第二连接带5的一端固连杯盖2的外侧表面、另一端固连小盖3的外侧表面。由于第一连接带4和第二连接带5的设置,无论是杯盖2还是小盖3,打开后依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杯体1上,大大减少了杯盖2和小盖3意外遗失和污染的可能。
24.为方便观察吐入杯体1内痰液6的量,优选地,杯体1和杯盖2均采用透明塑料,如医学上常用的聚丙烯材料制作,进一步地,杯体1上设有刻度。
25.患者往杯体1内留取痰液6时,如普通痰杯一样打开杯盖2即可,留取痰液6完毕后重新盖上杯盖2。请参阅图3,当痰杯被意外碰翻时,阻挡环22能够对痰液6进行有效阻挡,防止痰液6污染小盖3。检验人员取样时,打开小盖3,戳穿一次性薄膜23,即可通过通孔进行取样,取样完毕后盖上小盖3,防止样本散逸。
26.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