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网拍式约束带以及约束使用者手部的约束床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多功能网拍式约束带以及约束使用者手部的约束床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约束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网拍式约束带以及约束使用者手部的约束床。


背景技术:

2.在重症医学科里,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的需要,身体要留置多条管道,大多数术后患者及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常有因烦躁,发生无意识自行拔管的现象。
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多采用约束手套来实现,通常包括:手部套体,其与人体手部外形适配且其具有供手部进入的开口;所述手部套体内置发热组件和按摩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和按摩组件分别通过导线与一电子接头连接;所述手部套体上设有约束带体;控制盒,其内置蓄电池、微型按摩仪和微型处理器;其通过一外联导线组端部的电子插口与设于所述手部套体侧壁上的电子接头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手部加热按摩型约束手套,其集成加热、按摩以及约束于一体,可有效提高患者手指末梢的保温效果。但是,通过约束带体和日字扣的配合连接,会使所述约束手套供手部进入的开口的外部出现一个明显不平整的凸起部,当凸起部位于患者的手部与支撑该患者的手部的支撑位置之间时,会使患者的手部感受到不舒服的体验,进一步刺激患者处于烦躁的情绪当中。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舒适度更好的多功能网拍式约束带以及约束使用者手部的约束床。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网拍式约束带,包括手掌套体、手腕套体和长条形的第一捆绑带,所述手掌套体具有与使用者的手掌相适配的内腔以及供使用者的手掌伸入且与该手掌套体的内腔连通的放入口;所述手腕套体为两端开口的中通结构,其中有一端开口与所述手掌套体的放入口连通,所述手腕套体的外部设置有连接扣;所述第一捆绑带与所述连接扣穿套连接,所述第一捆绑带的两端部之间的表面开设有一个方形的捆绑口,所述捆绑口的长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所述捆绑口的长度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长度值的四分之一;所述捆绑口的宽度值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
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7.通过在第一捆绑带上设计一个捆绑口的设计,所述第一捆绑带沿该第一捆绑带的长度方向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捆绑带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捆绑带部分至少在所述手腕套体的外部缠绕一圈,每次所述第一捆绑带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捆绑带部分在手腕套体的外部缠绕一圈时,对应的该第一捆绑带的第一端部将沿该第一端部的缠绕方向穿过一次所述捆绑口,直至缠绕完毕以后,该第一捆绑带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第二端部绑结,并且为了保证在约束带上使用更加方便,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所述第一捆绑带呈长条形,该第一捆绑带的两端部之间的部
分开设有一个捆绑口,所述捆绑口为方形,所述捆绑口的长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所述捆绑口的长度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长度值的四分之一;所述捆绑口的宽度值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一方面,不会出现鼓包的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很好的控制绑结的位置,避免绑结的位置位于患者的手部与支撑该患者手部的支撑位置之间,避免刺激患者处于烦躁的情绪当中,使用的体验感更好、舒适度更高。
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捆绑带朝向所述使用者一侧的壁面可拆卸连接有敷贴。所述第一捆绑带朝向所述使用者(患者)一侧的壁面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敷贴贴合所述第一捆绑带的表面设置有匹配于第一魔术贴的第二魔术贴。一方面,有助于患者使用敷贴;另一方面,进一步固定敷贴,避免轻易掉落,同时也方便需要频繁使用敷贴时的更换。
9.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捆绑带由两段捆绑段和位于这两段捆绑段之间且一体成型连接的衬垫部组成,所述捆绑口开设在所述衬垫部的表面的中心位置处,所述衬垫部的内部形成围绕该捆绑口的、且呈回字形的夹层空间,所述夹层空间内放置有衬垫。第一捆绑带缠绕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缓冲加压的作用。
10.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手掌套体包括第一包面和位于该第一包面下方的第二包面,所述第一包面位于与所述手掌套体的放入口相邻的两侧边缘分别对应和所述第二包面位于与手掌套体的放入口相邻的两侧边缘缝合连接,所述第一包面位于与所述手掌套体的放入口相向的边缘通过拉链对应和所述第二包面位于与所述手掌套体的放入口相向的边缘连接;其中,每处缝合连接段的缝合长度为50mm~65mm。方便医护人员采集患者手部的血液。
11.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设置有弹性约束条,所述弹性约束条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四周边缘并固定,以加强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强度。
12.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约束条的中间部设置有多条朝向该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四周边缘均匀发散的加强条。进一步均匀提高整个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强度。
13.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包面的下表面设置有弹性网格面,在该第二包面的下表面与所述弹性网格面之间设置有吸水棉片。患者的手部的汗水能够渗透过所述第二包面的下表面,直至被吸水棉片吸收。一方面,保持约束带的干燥;另一方面,对患者的手部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14.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包面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分别与使用者对应的手指相适配的弹性约束环。以对使用者的手指做约束。
15.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包面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还开设有一个夹层,所述夹层内布置有一层由硬质材质制成的、且与该第二包面的内表面匹配的硬质板,所述硬质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贯通的透气通孔。从而避免使用者的手部做抓取动作。
1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具有约束使用者手部的约束床,包括床本体、连接组件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功能网拍式约束带,所述连接组件为两个,分别对应安装在所述床本体的边缘,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旋转座、支撑柱、支撑板和支撑架,所述旋转座的顶部
通过一个轴承与所述支撑柱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的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所述约束带通过所述支撑架和第二捆绑带悬挂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的上方;其中,所述支撑架为两个,分别对立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顶面的两侧,所述第二捆绑带为两根,第一根所述第二捆绑带的一端部与所述约束带的所述手掌套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部对应与一个所述支撑架可拆卸连接,第二根所述第二捆绑带的一端部与所述约束带的所述手掌套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部对应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架可拆卸连接。使患者的手部处于悬空状态,并且在旋转座、支撑柱、支撑板和支撑架的配合下,增大患者手部的活动范围(可以绕支撑柱的中心轴线转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1、通过在第一捆绑带上设计一个捆绑口的设计,设定所述第一捆绑带沿该第一捆绑带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对应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捆绑带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捆绑带部分至少在所述手腕套体的外部缠绕一圈,每次所述第一捆绑带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捆绑带部分在手腕套体的外部缠绕一圈时,对应的该第一捆绑带的第一端部将沿该第一端部的缠绕方向穿过一次所述捆绑口,直至缠绕完毕以后,该第一捆绑带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第二端部绑结,并且为了保证在约束带上使用更加方便,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所述第一捆绑带呈长条形,该第一捆绑带的两端部之间的部分开设有一个捆绑口,所述捆绑口为方形,所述捆绑口的长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所述捆绑口的长度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长度值的四分之一;所述捆绑口的宽度值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一方面,不会出现鼓包的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很好的控制绑结的位置,避免绑结的位置位于患者的手部与支撑该患者手部的支撑位置之间,避免刺激患者处于烦躁的情绪当中,使用的体验感更好、舒适度更高。
19.2、通过所述第一捆绑带朝向所述使用者一侧的壁面可拆卸连接有敷贴的设计,所述第一捆绑带朝向所述使用者(患者)一侧的壁面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敷贴贴合所述第一捆绑带的表面设置有匹配于第一魔术贴的第二魔术贴。一方面,有助于患者使用敷贴;另一方面,进一步固定敷贴,避免轻易掉落,同时也方便需要频繁使用敷贴时的更换。
20.3、通过所述第一捆绑带由两段捆绑段和位于这两段捆绑段之间且一体成型连接的衬垫部组成,所述捆绑口开设在所述衬垫部的表面的中心位置处,所述衬垫部的内部形成围绕该捆绑口的、且呈回字形的夹层空间,所述夹层空间内放置有衬垫的设计,第一捆绑带缠绕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缓冲加压的作用。
21.4、通过所述手掌套体包括第一包面和位于该第一包面下方的第二包面,所述第一包面位于与所述手掌套体的放入口相邻的两侧边缘分别对应和所述第二包面位于与手掌套体的放入口相邻的两侧边缘缝合连接,所述第一包面位于与所述手掌套体的放入口相向的边缘通过拉链对应和所述第二包面位于与所述手掌套体的放入口相向的边缘连接;其中,每处缝合连接段的缝合长度为50mm~65mm的设计,方便医护人员采集患者手部的血液。
22.5、通过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设置有弹性约束条的设计,所述弹性约束条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四周边缘并固定,加强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强度。
23.6、通过所述弹性约束条的中间部设置有多条朝向该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四周边缘均匀发散的加强条的设计,进一步均匀提高整个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强度。
24.7、通过所述第二包面的下表面设置有弹性网格面,在该第二包面的下表面与所述弹性网格面之间设置有吸水棉片的设计,患者的手部的汗水能够渗透过所述第二包面的下表面,直至被吸水棉片吸收。一方面,保持约束带的干燥;另一方面,对患者的手部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25.8、通过所述第二包面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分别与使用者对应的手指相适配的弹性约束环的设计,以对使用者的手指做约束。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多功能网拍式约束带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0—手掌套体;101—第一包面;102—第二包面;103—弹性约束条;104—缝合连接段;105—放入口;106—连接扣;107—拉链;
29.20—手腕套体;
30.30—第一捆绑带;301—捆绑口;302—衬垫部。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32.实施例1:
33.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网拍式约束带,包括手掌套体10、手腕套体20和长条形的第一捆绑带30,所述手掌套体10具有与使用者的手掌相适配的内腔以及供使用者的手掌伸入且与该手掌套体10的内腔连通的放入口105;所述手腕套体20为两端开口的中通结构,其中有一端开口与所述手掌套体10的放入口105连通,所述手腕套体20的外部设置有连接扣106;所述第一捆绑带30与所述连接扣106穿套连接(所述第一捆绑带30穿过所述连接扣106上的连接孔,所述连接扣106可以为多个,沿所述手腕套体20的外部的周向方向均匀设置。选择任意一个连接扣106作为第一个连接扣106,然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一端部沿该第一捆绑带30的这一端部的缠绕方向依次穿过这些连接扣106),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两端部之间的表面开设有一个方形的捆绑口301,所述捆绑口301的长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所述捆绑口301的长度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长度值的四分之一;所述捆绑口301的宽度值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
34.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35.通过在第一捆绑带30上设计一个方形的所述捆绑口301的设计,设定所述第一捆绑带30沿该第一捆绑带3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对应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捆绑带30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捆绑带部分至少在所述手腕套体20的外部缠绕一圈,每次所述第一捆绑带30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捆绑带部分在手腕套体20的外部缠绕一圈时,对应的该第一捆绑带30的第一端部将沿该第一端部的缠绕方向穿过一次所述捆绑口301,直至缠绕完毕以后,该第一捆绑带30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第二端部绑结(绑结的位置位于患者的手部的正上方为宜),并且为了保证在约束带上使用更加方便,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所述第一捆绑带30呈长条形,该第一捆绑带30的两端部之间的部分开设有一个捆绑口301,所述捆绑口301为方形,所述捆绑口301的
长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所述捆绑口301的长度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长度值的四分之一;所述捆绑口301的宽度值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一方面,不会出现鼓包的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很好的控制绑结的位置,避免绑结的位置位于患者的手部与支撑该患者手部的支撑位置之间,避免刺激患者处于烦躁的情绪当中,使用的体验感更好、舒适度更高。
36.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捆绑带30朝向所述使用者一侧的壁面可拆卸连接有敷贴。所述第一捆绑带30朝向所述使用者(患者)一侧的壁面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敷贴贴合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表面设置有匹配于第一魔术贴的第二魔术贴。一方面,有助于患者使用敷贴;另一方面,进一步固定敷贴,避免轻易掉落,同时也方便需要频繁使用敷贴时的更换。
37.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捆绑带由两段捆绑段和位于这两段捆绑段之间且一体成型连接的衬垫部302组成,所述捆绑口301开设在所述衬垫部302的表面的中心位置处,所述衬垫部302的内部形成围绕该捆绑口302的、且呈回字形的夹层空间(缝合成密闭的空间),所述夹层空间内放置有衬垫(可以由棉质材料制成,呈回字形)。第一捆绑带30缠绕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缓冲加压的作用。其中,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整体的长度为178cm,所述两段捆绑段的宽度值为3cm,当所述捆绑口呈正方形的口字形时,所述衬垫部沿该第一捆绑带30的长度方向的距离为20cm,所述衬垫部302沿该第一捆绑带30的宽度方向的距离为10cm,所述夹层空间的尺寸根据实际衬垫的尺寸大小设定。
38.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手掌套体10包括第一包面101和位于该第一包面101下方的第二包面102,所述第一包面101位于与所述手掌套体10的放入口105相邻的两侧边缘分别对应和所述第二包面102位于与手掌套体10的放入口105相邻的两侧边缘缝合连接,所述第一包面101位于与所述手掌套体10的放入口105相向的边缘通过拉链107分别对应和所述第二包面102位于与所述手掌套体10的放入口105相向的边缘连接,从而将所述第一包面101和所述第二包面102缝合成一个与使用者的手掌相适配的内腔以及供使用者的手掌伸入且与该手掌套体10的内腔连通的放入口105;其中,每处缝合连接段104的缝合长度为50mm~65mm(例如,50mm或65mm),方便医护人员采集患者手部的血液。所述第一包面101由现有成熟的弹性材料制成。
39.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设置有(例如,粘接或缝合连接)弹性约束条103,所述弹性约束条103的两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四周边缘并固定(例如,粘接或缝合连接),以加强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强度。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弹性约束条103的中间部设置(例如,粘接或缝合连接)有多条朝向该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四周边缘均匀发散的加强条(采用弹性材质制成)。进一步均匀提高整个所述第一包面的上表面的强度。其中,所述弹性约束条103靠近所述第一包面101的表面与对应的第一包面101贴合。加强条靠近所述第一包面101的表面与对应的第一包面101贴合。
40.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包面102的下表面设置有弹性网格面(所述弹性网格面通过缝合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包面102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存放吸水棉片的夹层,所述弹性网格面的四周边缘与所述第二包面102的下表面的四周边缘缝合连接,并在缝合处预留一个放入吸水棉片的放入口),在该第二包面102的下表面与所述弹性网格
面之间设置(放入)有吸水棉片。患者的手部的汗水能够渗透过所述第二包面102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包面102的下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滤水孔),直至被吸水棉片吸收。一方面,保持约束带的干燥;另一方面,对患者的手部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吸水棉片位于患者的手部的下方,与支撑患者的支撑位置接触,故起到缓冲作用)。
41.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包面位于所述手部放入口105一侧的边缘开设有缺口。以便于所述手部放入口105受到第一捆绑带30的捆绑的力时,该手部放入口105不会出现过多的褶皱而影响患者舒适度。
42.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包面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分别与使用者对应的手指相适配的弹性约束环(呈圆环状)。以对使用者的手指做约束。
43.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包面102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还开设有一个夹层,所述夹层内布置有一层由硬质材质制成的、且与该第二包面102的内表面匹配的硬质板,所述硬质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贯通的透气通孔。从而避免使用者的手部做抓取动作。
44.另外,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两端部之间的部分开设有一个捆绑口301,该捆绑口301与该第一捆绑带30的一端部的距离等于该捆绑口301与该第一捆绑带30的另一端部的距离的1.5倍,该捆绑口301分别距所述第一捆绑带30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的间距相等。优选的,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长度值为500mm~800mm(例如,500mm、650mm或800mm),宽度值为250mm~300mm(例如,250mm或300mm。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满足:所述捆绑口301的长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所述捆绑口301的长度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长度值的四分之一;所述捆绑口301的宽度值等于所述第一捆绑带30的宽度值的三分之一即可。
45.实施例2:
46.实施例2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一种具有约束使用者手部的约束床,包括床本体、连接组件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功能网拍式约束带,所述连接组件为两个,分别对应安装在(例如,焊接)所述床本体的边缘,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旋转座、支撑柱、支撑板和支撑架,所述旋转座的顶部通过一个轴承与所述支撑柱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旋转座的底部焊接在所述床本体上,所述轴承的外圈的底部焊接在所述旋转座的顶部,内圈套接并焊接在所述支撑柱的底部的外部),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的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所述约束带通过所述支撑架和第二捆绑带悬挂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的上方;其中,所述支撑架(例如,呈“π”形)为两个,分别对立设置(例如,焊接)在所述支撑板的顶面的两侧,所述第二捆绑带为两根,第一根所述第二捆绑带的一端部与所述约束带的所述手掌套体(第一根所述第二捆绑带的一端部与所述约束带的所述手掌套体上的任意位置连接)固定连接(例如,缝合连接),另一端部对应与一个所述支撑架可拆卸连接(例如,以捆绑的方式连接),第二根所述第二捆绑带的一端部与所述约束带的所述手掌套体(第二根所述第二捆绑带的一端部与所述约束带的所述手掌套体的任意位置连接)固定连接,另一端部对应与另一个所述支撑架可拆卸连接(例如,以捆绑的方式连接)。使患者的手部处于悬空状态,并且在旋转座、支撑柱、支撑板和支撑架的配合下,增大患者手部的活动范围(可以绕支撑柱的中心轴线转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