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造瘘袋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造瘘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造瘘袋。


背景技术:

2.造瘘术是指把有病变的肠子切除,并将上段的肠子从腹部的瘘口拉出,排泄物从瘘口处排出的手术。造瘘袋用于贴在瘘口周围,接住排泄物。
3.目前,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造瘘袋,涉及医疗用品领域,提供一种方便改变通过孔大小的造瘘袋。造瘘袋通常包括粘贴片和袋体,粘贴片包括塑料底层和粘胶层,粘胶层附着在塑料底层正面上,袋体具有袋体口,袋体口与塑料底层背面连接,粘贴片中心具有通过孔;袋体口与通过孔之间的塑料底层上具有多个环形的可撕开部,各可撕开部直径不同且与通过孔同心,可撕开部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易撕切口;可撕开部上不附着粘胶层从而使粘胶层分为多个粘胶环。改变通过孔大小时,只需用力撕开相应位置的可撕开部即可,不需要用剪刀裁剪,极大地方便了造瘘袋通过孔大小的调整,节省了时间。但是,存在以下不足:
4.其一,通过直径不同且与通过孔同心的可撕开部的设计,需要操作人员仔细操作,撕开位置不能出错,一旦出现撕开的通过孔大于实际需要的时候,便没有弥补的机会,导致整个造瘘袋的报废;另一方面,通过在塑料底层上具有多个环形的可撕开部,可撕开部上不附着粘胶层从而使粘胶层分为多个粘胶环,改变通过孔大小时,只需用力撕开相应位置的可撕开部即可的设计,导致整个塑料底层位于袋体口的四周的部分强度变差,易撕开、易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整底盘中心位置处的第一通孔的大小,并该调整操作的容错率高,且第一通孔四周的强度不变的造瘘袋。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造瘘袋,包括底盘、第一袋体和粘贴片,所述底盘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底盘远离所述第一袋体的一侧面粘接有多层相互重叠的粘贴片,相邻两层所述粘贴片之间可拆卸连接;各所述粘贴片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有的第二通孔均同心布置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与该第一通孔对应相邻的所述粘贴片的第二通孔的直径,所有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从所述底盘靠近所述第一袋体的一侧面朝向该底盘远离所述第一袋体的另一侧面的方向逐个缩小。
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8.通过所述底盘远离所述第一袋体的一侧面粘接有多层相互重叠的粘贴片,相邻两层所述粘贴片之间可拆卸连接,相邻两层所述粘贴片之间可拆卸连接,以及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与该第一通孔对应相邻的所述粘贴片的第二通孔的直径,所有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从所述底盘靠近所述第一袋体的一侧面朝向该底盘远离所述第一袋体的另一侧面的方向逐个缩小的设计,其一,根据实际患者造口位置的直径选择撕开几层粘贴片,
以便于粘贴片的第二通孔的直径与实际患者造口位置的直径相配,从而很好地调整底盘的第一通孔的直径的大小;其二,操作人员撕开了多余层数的粘贴片,导致粘贴片上的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实际患者造口位置的直径。操作人员还可以将撕下来的粘贴片重新对应粘贴复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容错率;其三,每一个粘贴片均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具有一个较好的强度,不会出现为了调整底盘的第一通孔的直径的大小而牺牲掉粘贴片的强度。
9.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袋体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部开设有与该第一袋体内部连通的第一排泄口,所述第一排泄口上开设有起开启/闭合作用的控制阀。方便第一袋体内的清洗和排泄的排泄物。
10.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各所述粘贴片的边缘均具有一个撕扯部,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撕扯部之间彼此相互分离开。通过彼此独立的撕扯部的设计,使粘贴片更容易快速地撕扯移除。
11.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袋体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通过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由硬质材料制成,其长度为5mm-10mm。通过第一通道的设计,使底盘与第一袋体之间连接具有一定的间距,从而操作人员的可操作空间更大。
12.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袋体的内部的口沿具有喇叭口;其中,所述喇叭口的口沿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的两倍。当使用者平躺状态时(尤其适用于婴儿),抬高了第一通孔在第一袋体内部的高度,保证了在反流的排液物没有超过该喇叭口的高度的时候,便不能够进入到第一通孔内,从而避免了污染、损伤患者的造口位置。
13.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通道的外部固定套设有一个呈圆环状的第二袋体,所述第一袋体位于所述喇叭口的四周的内壁面开设有多个贯通的第四连通孔,且各所述第四连通孔分别通过一根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袋体连通。通过第二袋体的设计,当使用者平躺状态时,第一袋体内的排泄物倒流至喇叭口的四周,然后通过第二通道进入到第二袋体内部暂时储存,从而始终保证第一袋体内的排泄物倒流至喇叭口的位置处时的高度低于该喇叭口的高度。从而第一袋体内的排泄物便不能够进入到第一通孔内,避免了污染、损伤患者的造口位置。当第一袋体内的排泄物不会出现倒流时,第二袋体内部暂时储存的排泄物又可以重新回流到第一袋体内。
14.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袋体的体积等于所述第二袋体的体积的1-1.2倍。保证第二袋体具有充足的暂存空间。
15.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通道上设置有起开启/闭合作用的控制阀。以便于第一袋体和第二袋体能够彼此独立,便于分别清洗,也可以连通整体清洗。
16.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袋体开设有与该第二袋体内部连通的第二排泄口,所述第二排泄口上开设有起开启/闭合作用的控制阀。方便第二袋体内的清洗和排泄的排泄物。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1、通过所述底盘远离所述第一袋体的一侧面粘接有多层相互重叠的粘贴片,相邻两层所述粘贴片之间可拆卸连接,相邻两层所述粘贴片之间可拆卸连接,以及所述第一通
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与该第一通孔对应相邻的所述粘贴片的第二通孔的直径,所有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从所述底盘靠近所述第一袋体的一侧面朝向该底盘远离所述第一袋体的另一侧面的方向逐个缩小的设计,其一,根据实际患者造口位置的直径选择撕开几层粘贴片,以便于粘贴片的第二通孔的直径与实际患者造口位置的直径相配,从而很好地调整底盘的第一通孔的直径的大小;其二,操作人员撕开了多余层数的粘贴片,导致粘贴片上的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实际患者造口位置的直径。操作人员还可以将撕下来的粘贴片重新对应粘贴复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容错率;其三,每一个粘贴片均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不会出现为了调整底盘的第一通孔的直径的大小而牺牲掉粘贴片的强度。
19.2、通过所述第一袋体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部开设有与该第一袋体内部连通的第一排泄口,所述第一排泄口上开设有起开启/闭合作用的控制阀的设计,方便第一袋体内的清洗和排泄的排泄物。
20.3、通过彼此独立的撕扯部的设计,使粘贴片更容易快速地撕扯移除。
21.4、通过第一通道的设计,使底盘与第一袋体之间连接具有一定的间距,从而操作人员的可操作空间更大。
22.5、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袋体的内部的口沿具有喇叭口;其中,所述喇叭口的口沿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的两倍的设计,当使用者平躺状态时(尤其适用于婴儿),抬高了第一通孔在第一袋体内部的高度,保证了在反流的排液物没有超过该喇叭口的高度的时候,便不能够进入到第一通孔内,从而避免了污染、损伤患者的造口位置。
23.6、通过第二袋体的设计,当使用者平躺状态时,第一袋体内的排泄物倒流至喇叭口的四周,然后通过第二通道进入到第二袋体内部暂时储存,从而始终保证第一袋体内的排泄物倒流至喇叭口的位置处时的高度低于该喇叭口的高度。从而第一袋体内的排泄物便不能够进入到第一通孔内,避免了污染、损伤患者的造口位置。当第一袋体内的排泄物不会出现倒流时,第二袋体内部暂时储存的排泄物又可以重新回流到第一袋体内。
24.7、通过所述第一袋体的体积等于所述第二袋体的体积的1-1.2倍的设计,保证第二袋体具有充足的暂存空间。
25.8、通过所述第二通道上设置有起开启/闭合作用的控制阀的设计,以便于第一袋体和第二袋体能够彼此独立,便于分别清洗,也可以连通整体清洗。
26.9、通过所述第二袋体开设有与该第二袋体内部连通的第二排泄口,所述第二排泄口上开设有起开启/闭合作用的控制阀的设计,方便第二袋体内的清洗和排泄的排泄物。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造瘘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造瘘袋的侧视图;
29.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图1的a-a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0—底盘;
32.20—第一袋体;201—第一排泄口;202—控制阀;203—第一通道;204—喇叭口;
33.30—粘贴片;301—撕扯部;
34.40—第二袋体;401—第二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36.实施例1:
37.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造瘘袋,包括底盘10、第一袋体20和粘贴片30,所述底盘10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底盘10远离所述第一袋体20的一侧面粘接有多层相互重叠的粘贴片30,相邻两层所述粘贴片30之间可拆卸连接;各所述粘贴片30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有的第二通孔均同心布置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与该第一通孔对应相邻的所述粘贴片30的第二通孔的直径,所有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从所述底盘10靠近所述第一袋体20的一侧面朝向该底盘10远离所述第一袋体20的另一侧面的方向逐个缩小。
38.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39.通过所述底盘10远离所述第一袋体20的一侧面粘接有多层相互重叠的粘贴片30,相邻两层所述粘贴片30之间可拆卸连接,相邻两层所述粘贴片30之间可拆卸连接,以及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与该第一通孔对应相邻的所述粘贴片的第二通孔的直径,所有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从所述底盘10靠近所述第一袋体20的一侧面朝向该底盘10远离所述第一袋体20的另一侧面的方向逐个缩小的设计,其一,根据实际患者造口位置的直径选择撕开几层粘贴片30,以便于粘贴片30的第二通孔的直径与实际患者造口位置的直径相配,从而很好地调整底盘的第一通孔的直径的大小;其二,操作人员撕开了多余层数的粘贴片30,导致粘贴片30上的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实际患者造口位置的直径。操作人员还可以将撕下来的粘贴片30重新对应粘贴复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容错率;其三,每一个粘贴片30均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不会出现为了调整底盘10的第一通孔的直径而牺牲掉粘贴片30的强度。
40.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袋体20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部开设有与该第一袋体20内部连通的第一排泄口201(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袋体20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排泄口201上开设有起开启/闭合作用的控制阀202。方便第一袋体20内的清洗和排泄的排泄物。
41.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各所述粘贴片30的边缘均具有一个撕扯部301,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撕扯部301之间彼此相互分离开(彼此之间没有粘接)。通过彼此独立的撕扯部301的设计,通过拉扯撕扯部301,使粘贴片30更容易快速地撕扯移除。另外,撕扯部301还能够快速地找到对应的不同直径下的粘贴片30。
42.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袋体20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通过第一通道203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第一通道20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袋体20的第三通孔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可拆卸连接[例如,卡接或螺接。卡接时,采用现有成熟的地盘与第一袋体之间的卡接方式即可;螺接时,彼此设计相对于的内、外螺纹即可]);其中,所述第一通道203由硬质材料制成,其长度为5mm-10mm(例如,5mm、8mm或10mm)。通过第一通道203的设计,使底盘10与第一袋体20之间连接具有一定的间距,从而操作人员的可操作空间更大。
[0043]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袋体20的内部的口沿具有喇叭口204;其中,所述喇叭口204的口沿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的两倍,
喇叭口204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可以优选为20mm-45mm。当使用者平躺状态时(尤其适用于婴儿),抬高了第一通孔在第一袋体20内部的高度,保证了在反流的排液物没有超过该喇叭口204的高度的时候,便不能够进入到第一通孔内,从而避免了污染、损伤患者的造口位置。
[0044]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通道203的外部固定套设有一个呈圆环状的第二袋体40(可以是第二袋体40的内环面套在所述第一通道203的外周壁面上,也可以是第二袋体40的内环面与所述第一通道203的外周壁面固定连接[例如,粘接]),所述第一袋体20位于所述喇叭口204的四周的内壁面开设有多个贯通的第四连通孔,且各所述第四连通孔分别通过一根第二通道401与所述第二袋体40连通。通过第二袋体40的设计,当使用者平躺状态时,第一袋体20内的排泄物倒流至喇叭口204的四周,然后通过第二通道401进入到第二袋体40内部暂时储存,从而始终保证第一袋体20内的排泄物倒流至喇叭口204的位置处时的高度低于该喇叭口204的高度。从而第一袋体20内的排泄物便不能够进入到第一通孔内,避免了污染、损伤患者的造口位置。当第一袋体20内的排泄物不会出现倒流时,第二袋体40内部暂时储存的排泄物又可以重新回流到第一袋体20内。另外,所述第二袋体40可以采用硬质材料制成。
[0045]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袋体20的体积等于所述第二袋体40的体积的1-1.2倍。保证第二袋体40具有充足的暂存空间。
[0046]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401上设置有起开启/闭合作用的控制阀(图1-3中省略)。以便于第一袋体20和第二袋体40能够彼此独立,便于分别清洗,也可以连通整体清洗。
[0047]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袋体40开设有与该第二袋体40内部连通的第二排泄口(第二排泄口在图1-3中省略,与第一排泄口201设置方式类似,开设方式为常规技术手段),所述第二排泄口上开设有起开启/闭合作用的控制阀(此处的控制阀图1-3中省略,开设方式为常规技术手段)。方便第二袋体40内的清洗和排泄的排泄物。
[004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