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中医针灸针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多功能中医针灸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针灸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多功能中医针灸针。


背景技术:

2.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目前临床上的针灸针一般只是由针头和针柄组成,功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中医内科医生一般的治疗需要,例如,对于不同的病人或者不同的病情需要针灸针插入的深浅不一样,针灸针的长度无法调节,而且给病人进行针灸时需要手持针柄,将针体刺入穿刺部位,操作十分麻烦,费时费力,很容易造成针头弯曲,针灸结束后,需要手捏针柄进行取针,取针时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中医针灸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中医针灸针,包括针体,所述针体的下端设有针尖,所述针体的下端外部设有设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下端设有限位板,所述加热装置的上端设有连接套管,所述针体为于连接套管中且与连接套管滑动连接,所述连接套管的上端设有矩形板,所述矩形板的上表面设有磁性金属板,所述针体的上端设有调节套管,所述针体滑动安装于调节套管的内部,所述针体的内部设有螺纹槽,所述调节套管的上端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设有磁铁片,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与针体的螺纹槽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的上端贯穿安装板且连接有调节轮,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左右两侧连接有提柄。
5.优选的,所述针体的外侧面设有刻度线。
6.优选的,所述调节轮的侧边设有防滑波纹。
7.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管体、加热线圈和两个直线轴承,两个所述直线轴承固定安装于管体的内部侧壁的上下两端,所述针体穿过直线轴承且与直线轴承滑动连接,所述管体的下端与限位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管体的上端与连接套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加热线圈盘旋安装于管体的侧壁内部。
8.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下表面设有消毒棉层。
9.优选的,所述矩形板的下表面设有橡胶垫。
10.优选的,所述提柄的上端设有橡胶套。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多功能中医针灸针通过转动调
节轮,调节轮带动螺杆转动,通过针体与螺杆的螺纹连接关系,实现了螺杆的转动带动针体相对于调节套管进行伸缩运动,实现了对针体的伸出长度的调节,实现了对施针长度的调节,保证对患者施针时,针体插入患者皮肤内部长度合适,避免插入过深或者过浅而造成麻烦,而且施针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取针时,使用者捏住连接套管,向上提起提柄,提柄间接的带动针体向上运动,完成拔针过程,拔针过程,由连接套管和加热装置对针体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有效的避免拔针过程中针体晃动,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而且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取针造成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针体、2-针尖、3-加热装置、301-管体、302-加热线圈、303-直线轴承、4-限位板、5-连接套管、6-矩形板、7-磁性金属板、8-调节套管、9-螺纹槽、10-磁铁片、11-螺杆、12-调节轮、13-提柄、14-刻度线、15-消毒棉层、16-橡胶垫、17-橡胶套、18-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中医针灸针,包括针体1,所述针体1的下端设有针尖2,针尖2用于刺穿患者皮肤,所述针体1的下端外部设有设有加热装置3,加热装置3可以对针体1进行预热,使对患者的针灸治疗效果更好,所述加热装置3的下端设有限位板4,所述加热装置3的上端设有连接套管5,所述针体1为于连接套管5中且与连接套管5滑动连接,所述连接套管5的上端设有矩形板6,所述矩形板6的上表面设有磁性金属板7,所述针体1的上端设有调节套管8,所述针体1滑动安装于调节套管8的内部,所述针体1的内部设有螺纹槽9,所述调节套管8的上端设有安装板18,所述安装板18的下表面设有磁铁片10,所述安装板18的下表面转动连接有螺杆11,所述螺杆11与针体1的螺纹槽9螺纹连接,所述螺杆11的上端贯穿安装板18且连接有调节轮12,转动调节轮12,调节轮12带动螺杆11转动,通过针体1与螺杆11的螺纹连接关系,实现了螺杆11的转动带动针体1相对于调节套管8进行伸缩运动,实现了对针体1的伸出长度的调节,进而实现了安装板18和矩形板6之间的间距调节,所述安装板18的上表面左右两侧连接有提柄13,使用时,将限位板4的下方中央处与患者的待施针处对准,然后扳住矩形板6的下表面,大拇指向下按压提柄13,提柄13带动安装板18向下运动,安装板18带动调节套管8向下运动,调节套管8带动针体1向下运动,此过程中针体1在连接套管5的内部进行滑动,向下按压提柄13,直至安装板18的下表面的磁铁片10与磁性金属板7吸附在一起,此时针体1处于患者皮肤内部,完成施针。
18.具体而言,所述针体1的外侧面设有刻度线14,刻度线14的设定便于对施针长度进
行掌控,使对患者的施针过程更加简单,而且也避免对患者施针插入过深或者过浅造成麻烦。
19.具体而言,所述调节轮12的侧边设有防滑波纹,防滑波纹用于增大人手与调节轮12的侧边之间的摩擦力,使人手对调节轮12的拧动更加轻松,便于操作。
20.具体而言,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管体301、加热线圈302和两个直线轴承303,两个所述直线轴承303固定安装于管体1的内部侧壁的上下两端,所述针体1穿过直线轴承303且与直线轴承303滑动连接,两个直线轴承303的设定使针体1在管体301中的上下滑动所收到的阻力更小,同时也保证针体1上下滑动的平顺性,所述管体1的下端与限位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管体1的上端与连接套管5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加热线圈302盘旋安装于管体301的侧壁内部,加热线圈302进行加热,热量通过管体1的侧壁传递到针体1上,使对患者的针灸治疗效果更好。
21.具体而言,所述限位板4的下表面设有消毒棉层15,消毒棉15主要起到对患者施针处进行消毒,避免患者施针处发生感染。
22.具体而言,所述矩形板6的下表面设有橡胶垫16,橡胶垫16的设定使人手与矩形板6的下表面的接触更加舒适,同时也增大人手与矩形板6的下表面之间的摩擦力,避免操作过程中人手在矩形板6的下表面发生打滑。
23.具体而言,所述提柄13的上端设有橡胶套17,橡胶套17的设定使提柄13与人手之间的接触更加舒适,使操作更过程更舒适。
24.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转动调节轮12,调节轮12带动螺杆11转动,通过针体1与螺杆11的螺纹连接关系,实现了螺杆11的转动带动针体1相对于调节套管8进行伸缩运动,实现了对针体1的伸出长度的调节,进而实现了安装板18和矩形板6之间的间距调节,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合适的施针长度,然后将限位板4的下方中央处与患者的待施针处对准,然后扳住矩形板6的下表面,大拇指向下按压提柄13,提柄13带动安装板18向下运动,安装板18带动调节套管8向下运动,调节套管8带动针体1向下运动,此过程中针体1在连接套管5的内部进行滑动,向下按压提柄13,直至安装板18的下表面的磁铁片10与磁性金属板7吸附在一起,此时针体1处于患者皮肤内部,完成施针,针灸结束后,使用者捏住连接套管5,向上提起提柄13,提柄13间接的带动针体1向上运动,完成拔针过程,拔针过程,由连接套管5和加热装置3对针体1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有效的避免拔针过程中针体1晃动,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