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适用于PICC置管术和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多点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适用于PICC置管术和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多点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适用于picc置管术和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多点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picc置管术和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多点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当患者需要进行picc置管术或动脉穿刺置管术时,为了方便穿刺的进行以及提高置管的成功率,通常需要使患者的手臂与身体纵轴呈90
°
角且掌心向上。另外,在穿刺时,医务人员无法直接观察到穿刺针的位置,而需要通过超声探头进行观察,所以进行穿刺的医务人员需要一手执超声探头、一手执穿刺针,难以对患者进行定位,使患者保持固定的姿势。
3.由于穿刺针通常较长,且直径也大于普通的输液或者注射所用的针头,穿刺所造成的伤口也远大于注射造成的伤口,所以部分患者不会配合的保持固定姿势,导致在实际操作时,除了进行穿刺的医务人员外,还需要至少两名医务人员分别对患者的身体以及对患者的手臂进行压迫、固定。
4.但是穿刺需要的时间通常较长,在患者不配合或者因其它原因造成穿刺失败并重新穿刺时,穿刺时间甚至会达到数小时,而穿刺时间的延长无疑也会进一步增大患者保持固定姿势或者其他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压迫、固定的难度,所以需要一种能够在静脉穿刺或者动脉穿刺的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适用于picc置管术和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多点固定装置,以对患者的手臂进行支撑和固定、减小医务人员的固定难度,同时避免因患者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picc置管术和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多点固定装置,包括主体和固定块,主体的顶部固定有两个弧形板,两个弧形板的纵截面为开口朝下的u形,且两个弧形板沿竖向的投影分别位于主体的两端,主体的两端固定有第一系带,两个弧形板的顶部均固定有两个第三系带;主体的侧壁铰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转动中心竖直,弧形板和支撑杆沿竖向的投影分别位于主体的两侧;固定块上设有开口朝向主体的支撑槽,支撑槽和固定块均水平,且支撑杆远离主体的一端横向伸入支撑槽内,支撑杆与支撑槽滑动连接;固定块的顶部设有开口朝上的弧形通槽并沿长度方向依次间隙分布有若干第二系带。
7.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8.1.本方案中的装置使用时,通过将主体固定在患者的背部,并通过支撑杆对固定块进行支撑,此时可避免主体和固定块对患者的胸前部位造成遮挡,而固定块能够对患者的手臂进行支撑和固定,而不需要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手臂进行压迫,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固定难度;也避免医务人员因压迫时间过长而放松对患者的压迫,导致患者的手臂发
生移动、最后导致穿刺失败。
9.2.而在对主体进行定位时,本方案中的两个弧形板可置于患者的肩膀部位,对主体进行定位,避免主体向下滑落,从而避免固定块下滑,由于两个弧形板分别位于主体的两端,所以弧形板佩戴后远离患者的颈部,从而避免对患者的颈侧动脉造成压迫,方便穿刺的进行。
10.3.本方案中的支撑杆可相对主体转动,从而可将固定块转动至主体的另一侧,从而可用于对患者另一只手臂进行固定。
11.4.在进行picc置管时,需要使患者保持头部向肩部侧偏的状态,以防止管道进入颈内。本方案中的第三系带可对患者的头部进行限位,而不再需要医务人员人为定位,进一步减小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12.进一步,固定块上的支撑槽设有多个,且多个支撑槽均与支撑杆平行。
13.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将支撑杆滑入不同的支撑槽内即可相对于支撑杆调整固定块的位置,使固定块适合不同体型的患者。
14.进一步,主体设有开口朝向支撑杆的条形槽,条形槽横向贯穿主体并用于容纳支撑杆。
15.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患者平躺在病床上进行穿刺时,患者的背部压在主体上,本方案中的条形槽用于容纳支撑杆,可避免支撑杆凸出导致主体无法平放,提高平躺使用的舒适度。
16.进一步,主体与支撑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转轴上端贯穿主体的顶部并与主体螺纹配合。
17.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旋出转轴即可对主体和支撑杆进行拆卸,从而拆下固定块,将固定块和主体分开分别进行存放。
18.进一步,主体朝向固定块和远离固定块的端部均固定有定位杆,定位杆与支撑杆平行,固定块靠近主体的一端设有若干开口朝向主体的定位槽,且定位槽与弧形通槽一一对应,定位杆与定位槽滑动配合。
19.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将固定块向靠近主体的一侧滑动即可将定位杆滑入定位槽内,通过定位杆和定位槽的配合对固定块进行定位,进一步避免固定块发生转动或者倾斜,提高对固定块的支撑效果。
20.进一步,支撑杆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二杆体靠近第一杆体的一端与第一杆体铰接,且第一杆体的转动中心竖直;第一杆体远离第二杆体的一端与主体铰接;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均与支撑槽滑动配合。
21.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可发生相对转动,将第一杆体完全从支撑槽中滑出后,相对于第一杆体转动第二杆体即可将固定块和第一杆体转动至主体的前侧,此时患者的手臂可朝前放在弧形槽内,用于在动脉穿刺时对患者的手臂进行支撑。
22.进一步,第一杆体远离第二杆体的右端固定有安装块,安装块可相对主体转动并与主体可拆卸连接。
23.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安装块与主体连接后也能够对第一杆体进行定位,提高对第一杆体的固定效果。
24.进一步,安装块上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竖直、第二通道水平,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投影均与第一杆体垂直,转轴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滑动连接;第一杆体与第一通道之间形成限位空间;主体上可拆卸连接有u形块,u形块将第一杆体按压在主体上。
25.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以第一杆体为转动中心转动安装块上后,可增大第一杆体和主体之间的距离,此时第一杆体和主体之间形成限位空间,部分无法进行卧位穿刺的患者能够靠坐或者半坐在病床上,此时将病床床头位置的栏杆穿过限位空间即可将主体与栏杆连接,从而避免患者的上半身发生前后的晃动。
26.进一步,主体包括左半体和右半体,左半体的右部以及右半体的左部均沿竖向间隙固定有多个锯齿块,且左半体上的锯齿块与右半体上的锯齿块啮合,转轴沿竖向贯穿对齐的锯齿块并与最下方的锯齿块螺纹连接。
27.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患者平躺在病床上进行穿刺时,主体被患者压在身下。本方案中,取下转轴后即可将左半体和右半体分开,当个患者为重症或者因为注射麻药导致无法主动取出主体时,医务人员可通过先使患者向一侧翻身,取下左半体或右半体,再使患者向另一侧翻身,取下余下部分即可将左半体和右半体分开分别取出,与完全将患者上半身抬起相比,使患者翻身的难度更低,取出更为方便、取出难度更小,仅通过一位医务人员即可完成。
28.进一步,左半体的锯齿块右端的厚度小于左端的厚度;右半体上的锯齿块左端的厚度小于右端的厚度。
29.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取出右半体后,患者的一侧身体按压在左半体上的锯齿块上,由于锯齿块倾斜,可减小锯齿块远离病床的侧面与病床之间的高度差,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图;
31.图2为图1的正视图;
3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固定块转动90
°
后的俯视图;
33.图4为不能发明实施例2的正视图;
34.图5为图4中的安装块转动90
°
后的俯视图;
35.图6为图4中的u形块的立体图;
3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主体的正视图;
37.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39.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主体1、条形槽11、弧形板12、定位杆13、安装块14、第一杆体2、第二杆体21、固定块3、第二系带31、弧形通槽32、支撑槽33、转轴4、u形块6、卡块61。
40.实施例1
41.一种适用于picc置管术和动脉穿刺置管术的多点固定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主体1和固定块3,主体1的后侧壁与患者的背部相贴,主体1的后侧壁的横截面为弧形,能更好的和患者的背部贴合;主体1的后侧壁通过销轴固定有两个第一系带,两个第一系带也分别位于主体1的左右两端,在实际实施,两个第一系带远离主体1的一端通过针线固定有魔术贴,两个第一系带通过魔术贴连接。主体1的顶部焊接有两个弧形板12,两个弧形板12沿竖向的投影分别位于主体1的左右两端,且弧形板12的纵截面为开口向下的u形。在实际实施时,也可在每个弧形板12的顶部均胶接两个第三系带,第三系带采用无法发生弹性变形的材质,且第三系带的宽度大于第一系带的宽度,在进行picc穿刺时,患者的头部需要向穿刺一侧摆动并与该侧的肩膀部位相贴,此时第三系带可绕过患者的额头,使患者的头部保持转动后的状态,进一步减小医务人员压迫的工作量。
42.主体1的后侧壁横向设有条形槽11,条形槽11内设有支撑杆,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杆包括第一杆体2和第二杆体21,第一杆体2的左端位于条形槽11的中部,主体1上设有转轴4,转轴4的下端贯穿条形槽11的顶部和第一杆体2的左端,并延伸至条形槽11的底部,且转轴4的下端与条形槽11的底部螺纹配合,使得第一杆体2通过转轴4与主体1铰接。第一杆体2的右端延伸至条形槽11的右侧,第二杆体21的左端与第一杆体2的右端铰接,且第二杆体21的转动中心竖直。
43.固定块3位于主体1的右侧,固定块3的底部通过销轴固定有两个第四系带,第四系带能够将固定块3与栏杆固定,进一步避免固定块3移动。固定块3的顶部设有弧形通槽32,弧形通槽32的前侧设有若干第二系带31,若干第二系带31均胶接在固定块3的顶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系带31采用弹力带,且第二系带31上设有现有的魔术贴的光面和毛面,且光面和毛面分别靠近第二系带31的中部和远离固定块3的端部。弧形通槽32的后端铰接有若干定位环,定位环与第二系带31一一对应。
44.固定块3内设有多个开口朝左的支撑槽33,多个支撑槽33均与第一杆体2和第二杆体21平行,第一杆体2的右部和第二杆体21位于支撑槽33内并可相对支撑槽33沿轴向滑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杆体2、第二杆体21和支撑槽33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
45.主体1的右端和左端均横向焊接有定位杆13,固定块3的左壁设有多个开口朝左的定位槽,定位槽与支撑槽33一一对应,且定位杆13与定位槽滑动配合,并当第一杆体2和第二杆体21滑入支撑槽33内后,定位杆13滑入对应的定位槽内,对固定块3进行定位。
46.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47.以对右壁进行静脉穿刺为例,将固定块3向左滑动,使定位杆13滑入定位槽内,对固定块3进行定位。对患者进行固定时,将主体1与患者的背部相贴,将两个弧形板12按压在患者的肩部,并使弧形板12远离穿刺部位。然后将第一系带绕过患者的腰部,并通过魔术贴相互固定,将主体1固定在患者的身体上。
48.然后将患者的手臂放入弧形通槽32内,并将相对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31固定,对患者的手臂进行限制,避免患者的手臂相对于身体前后晃动或者抬起,故无需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手臂进行按压,减小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避免对手臂进行按压的医务人员对进行穿刺的医务人员的操作造成阻碍。
49.当需要对左手进行穿刺时,将第一杆体2向左转动即可将第一杆体2、第二杆体21和固定块3转动至主体1的左侧,而更换第一杆体2和第二杆体21滑入的支撑槽33即可相对
于主体1对固定块3的位置进行微调,以适应不同位置、不同体型的患者使用。
50.在对患者手臂动脉进行穿刺时,如图3所示,将第一杆体2滑出支撑槽33,然后相对于第一杆体2将第二杆体21向前转动,即可将第二杆体21和固定块3转动至患者的身前,在患者的手臂向前伸直时对患者的手臂进行支撑。在实际实施时,也可在主体1的前侧焊接定位杆13,同样可通过定位杆13对固定块3进行定位。
51.实施例2
5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杆体2的左端焊接有安装块14,且第一杆体2与安装块14的连接位置位于安装块14的下端。安装块14上沿竖向设有第二通道,转轴4下端穿过安装块14;安装块14的上端设有第一通道,如图5所示,安装块14转动90
°
后,转轴4底部穿过第一通道,对安装块14进行定位,此时第一杆体2和第一通道之间形成限位空间。
53.安装块14的右侧设有u形块6,结合图6所示,u形块6的端部一体成型有卡块61,且卡块61的宽度大于u形块6的左右两端的宽度,主体1的右端设有l形槽,u形块6向左可滑入l形槽内并与l形槽卡接,此时卡块61与l形槽配合,使得u形块6无法沿第一杆体2的径向从主体1上脱落,对第一杆体2进行定位。
54.当患者患有心衰等疾病时,难以平躺在病床上进行穿刺,而是以坐位或者半坐位在病床上进行穿刺,可将安装块14穿过病床床头位置的栏杆上的空腔,并将第一杆体2从靠背的后侧横向伸至栏杆的侧边,并通过u形块6对第一杆体2进行定位,此时可将主体1与栏杆连接,使得患者无法前后摆动上半身,进一步减小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压迫的难度。
55.实施例3
56.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主体1包括左半体和右半体,左半体的右壁和右半体的左壁均一体成型有多个锯齿块,多个锯齿块均竖向间隙分布,且左半体和右半体上的锯齿块相互啮合,转轴4沿竖向穿过对齐的锯齿块并与最下方的锯齿块螺纹连接,通过转轴4对左半体和右半体进行连接。在实际实施时,转轴4设有多个,提高对锯齿部的固定效果。
57.如图8所示,左半体上的锯齿部从左至右,厚度逐渐减小,右半体上的锯齿部从左至右,厚度逐渐增大,且左半体的锯齿部下表面和左半体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58.当患者平躺在病床上进行穿刺时,无需患者完全抬起上半身即可取下主体1:先拆下转轴4,然后抬起患者的右侧身体,使患者向左翻转一定角度,放松右半体,此时可将右半体向右取出。然后放松患者,此时患者的左侧身体落在左半体上,而由于左半体上的锯齿部的上表面倾斜,能够对患者进行缓冲,从而提高平躺的舒适度,然后再抬起患者的左侧身体即可取出左半体。在实际实施时,本方案中的左半体还可作为抬高垫使用,以使患者保持翻身后的状态,避免患者长时间保持平躺姿势产生褥疮。
5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