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移乘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移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使自立行走困难的被护理者以舒服的姿势向期望的场所移动的移乘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在患有疾病或残疾的人或老年人中,还有许多几乎卧床不起并且无法为了入浴或排泄等以自己的意愿移动到预定场所的人(被护理者),他们得到护理者的协助向期望的场所移动,在移动时,使被护理者坐在床等的端部,然后,护理者背起被护理者,或将该被护理者放在轮椅上并使之移动。
3.但是,背负被护理者移动对于护理者而言是较大的负担,此外,对于被护理者而言也是不稳定的状态下的移动,因此,身体和精神上的负担对于双方都较大。
4.此外,在伴随着乘降轮椅的移动中,为此也需要被护理者架在护理者身上等,对于双方而言,身体和精神上的负担还是较大。
5.在这样的状况下,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移乘装置中,公开了一种移乘装置的结构,该移乘装置具有台车、在竖立于所述台车的位置处能够前后倾动的支柱、设于所述支柱的上部的用于支承被护理者的胸部的胸部支承部以及分别设于所述支柱的下部的两侧方的用于支承被护理者的胫部的一对胫部支承部。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145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0.通过使用专利文献1的移乘装置,能够比较容易地使处于落座姿势的被护理者移乘该移乘装置并向期望的场所移动,在这一点上,该专利文献1的移乘装置确实优选。
11.但是,本技术的移乘装置中,在使被护理者向该移乘装置移乘时,通过将胸部压靠于胸部支承部,从而支柱向前方倾斜,被护理者处于由移乘装置承载的状态,即,在移动时,被护理者的头部始终朝下,负担较大。
12.另外,胫部支承部并不对移乘时的动作进行辅助,在移乘时需要克服缓冲器的作用力来使支柱向前方倾倒,因此,在移乘时,被护理者一边用脚力支撑于地面,一边将不稳定的上半身的体重交给胸部支承部来承受,对于被设想使用本装置的、脚力较弱的被护理者而言,在支柱前倾的程度上克服缓冲器的作用力时负担较大,也产生精神上的不安。
13.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能够使自立行走困难的被护理者以舒服的姿势向期望的场所移动的移乘装置。
1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5.为了实现以上那样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以下的内容。
16.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提供一种移乘装置,其为具有前车轮和后车轮并通过护理者使被护理者移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移乘装置具有:支承体,其支承所述被护理者的上半身;腿引导部,其供所述被护理者的小腿前表面抵接,从大致铅垂状态向前方倾倒自如;以及脚载置部,其载置所述被护理者的脚掌,该移乘装置具有支承体进退机构,该支承体进退机构构成为,使所述支承体与所述腿引导部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向前方平行移动,并且构成为在平行移动的预定区域中,使所述支承体不与所述腿引导部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自如。
17.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移乘装置,技术方案2的发明欲提供一种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体由竖立设置的支柱部和配设于所述支柱部的上端的上半身引导部构成,所述上半身引导部具有把持部和把手部,该把持部供所述被护理者把持,该把手部供所述护理者把持而用来使移乘装置移动。
18.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移乘装置,技术方案3的发明欲提供一种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身引导部将臂载置部和胸抵接部通过在所述臂载置部的后部以所述胸抵接部的上端缘比所述臂载置部的后端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肘卡合部而连接起来,该臂载置部供所述被护理者的肘至前臂载置自如,且大致水平地形成,该胸抵接部供所述被护理者的胸部抵接自如,且向后下方倾斜。
19.根据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乘装置,技术方案4的发明欲提供一种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体进退机构形成有能够使所述支承体的平行移动停止的支承体制动器。
20.发明的效果
21.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其为具有前车轮和后车轮并通过护理者使被护理者移动的移乘装置,该移乘装置具有:支承体,其支承被护理者的上半身;腿引导部,其供被护理者的小腿前表面抵接,从大致铅垂状态向前方倾倒自如;以及脚载置部,其载置被护理者的脚掌,该移乘装置具有支承体进退机构,该支承体进退机构构成为,使支承体与腿引导部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向前方平行移动,并且构成为在平行移动的预定区域中,使所述支承体不与所述腿引导部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自如,由此,在进行移乘时,被护理者把持支承体并且使下半身即小腿前表面抵接于腿引导部并交托自重,仅通过如此做,就使得支承体向前方平行移动,上半身也自然地依靠于支承体,因此上下半身由两点支承,能够谋求被护理者在移乘装置上的稳定。
22.另外,由于支承体向前方平行移动,因此,被护理者的头部不会朝下,而是成为上半身接近移乘前的落座姿势的稳定的姿势,因此,在移动时能够维持舒服的姿势。
23.并且,在使被护理者从移乘装置撤离时,仅通过将支承体向落座方向推进,就能够使被护理者的小腿大致立起,因此,能够使被护理者以非常自然且舒服的姿势落座。
24.另外,支承体构成为,在支承体与腿引导部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向前方平行移动的预定区域内,该支承体不与腿引导部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自如,由此,由于支承体的移动范围扩大,因此,不仅在被护理者向移乘装置移乘、移动时能够进一步维持舒服的姿势,而且在撤离时也是有效的。
25.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支承体由竖立设置的支柱部和配设于支柱部的上端的上半身引导部构成,上半身引导部具有把持部和把手部,该把持部供被护理者把持,该把
手部供护理者把持而用来使移乘装置移动,从而在被护理者向移乘装置移乘时以及进行移动时,仅通过握住把持部,就不会从移乘装置脱落,能够确保安全性,此外,通过把持把手部,护理者能够安全地操作移乘装置。
26.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上半身引导部将臂载置部和胸抵接部通过在臂载置部的后部以胸抵接部的上端缘比臂载置部的后端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肘卡合部而连接起来,该臂载置部供被护理者的肘至前臂载置自如,且大致水平地形成,该胸抵接部供被护理者的胸部抵接自如,且向后下方倾斜,从而在被护理者向移乘装置移乘时以及进行移动时,仅通过被护理者将前臂载置于臂载置部,肘就会与肘卡合部卡合,因此,能够使被护理者的上半身稳定地依靠在移乘装置。
27.此外,由于被护理者的前臂载置于大致水平的臂载置部,因此,被护理者的上半身不会过度地前倾,能够在移动时维持舒服的姿势。
28.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支承体进退机构形成有能够使支承体的平行移动停止的支承体制动器,由此,能够由护理者一边调整与被护理者的小腿的倾倒状况连动的支承体的平行移动量,一边进行移乘、撤离的动作。
附图说明
29.图1是将腿引导部设为大致铅垂状态的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30.图2是将腿引导部设为倾倒状态的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31.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支柱基部和导轨部的说明图。
32.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支柱基部和导轨部的分解说明图。
33.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支柱基部和导轨部的说明图。
34.图6中的图6a、图6b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支柱基部的位置而变化的卡合销等的关系的侧视说明图。
35.图7中的图7a、图7b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支柱基部的位置而变化的卡合销等的关系的侧视说明图。
36.图8中的图8a、图8b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支柱基部的位置而变化的卡合销等的关系的侧视说明图。
37.图9中的图9a是表示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乘降的情形的说明图,图9b是表示即将成为图9a的状态时和刚成为图9a的状态之后的情形的说明图。
38.图10中的图10a是表示即将成为图9b的状态时和刚成为图9b的状态之后的情形的说明图,图10b是表示即将成为图10a的状态时和刚成为图10a的状态之后的情形的说明图。
39.图11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支承体的前后移动和上下移动的侧视图。
40.图1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延长撑条的伸缩和上半身引导部的前后移动的侧视图。
41.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的强度提高的一例的上方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本发明的移乘装置为具有前车轮和后车轮并通过护理者使被护理者移动的移乘装置,该移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支承体,其支承被护理者的上半身;腿引导部,其供被
护理者的小腿前表面抵接,从大致铅垂状态向前方倾倒自如;以及脚载置部,其载置被护理者的脚掌,该移乘装置具有支承体进退机构,该支承体进退机构构成为,使支承体与腿引导部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向前方平行移动。即,本发明谋求提供一种能够使自立行走困难的被护理者以舒服的姿势向期望的场所移动的移乘装置。
43.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移乘装置1的前后,将图2的右侧即支承体6所处一侧作为前方来说明,将图2的左侧即脚载置部22所处一侧作为后方来说明。
44.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移乘装置1的实施方式。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对于左右相同或左右对称的构造、零部件,原则上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仅对左右中的任一者进行说明,适当省略对于另一者的说明。
45.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1为具有前车轮2和后车轮3并通过护理者使被护理者h移动的移乘装置1,该移乘装置具有:支承体6,其支承被护理者h的上半身;腿引导部19,其供被护理者h的小腿前表面f抵接,从大致铅垂状态向前方倾倒自如;以及脚载置部22,其载置被护理者h的脚掌,该移乘装置1具有支承体进退机构27,该支承体进退机构27构成为,使支承体6与腿引导部19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向前方平行移动。
46.此外,支承体6由竖立设置的支柱部7和配设于支柱部7的上端的上半身引导部11构成,上半身引导部11具有把持部15和把手部16,该把持部15供被护理者h把持,该把手部16供护理者把持而用来使移乘装置1移动。
47.并且,上半身引导部11将臂载置部12和胸抵接部13通过在臂载置部12的后部以胸抵接部13的上端缘比臂载置部12的后端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肘卡合部14而连接起来,该臂载置部12供被护理者h的肘至前臂载置自如,且大致水平地形成,该胸抵接部13供被护理者h的胸部抵接自如,且向后下方倾斜。
48.并且,在支承体进退机构27形成有能够使支承体6的平行移动停止的支承体制动器49,并且形成有使前车轮2和/或后车轮3的转动停止的车轮制动器。
49.通过这样构成,在移乘时,被护理者h把持支承体6并且使作为下半身的小腿前表面f抵接于腿引导部19并交托自重,仅通过如此做,就使得支承体6向前方平行移动,上半身也自然地依靠在支承体6,因此,上下半身由两点支承,能够谋求被护理者h在移乘装置1上的稳定。
50.另外,由于支承体6向前方平行移动,因此,被护理者h的头部不会朝下,上半身为接近移乘前的落座姿势的稳定的姿势,因此,在移动时能够维持舒服的姿势。
51.并且,在使被护理者h从移乘装置1撤离时,仅通过将支承体6向落座方向推进,就能够使被护理者h的小腿大致立起,因此,能够使被护理者以非常自然且舒服的姿势落座。
52.即,本技术仅通过在移乘装置1上使被护理者h的小腿倾倒或大致立起,就能够容易地以舒服的姿势使身体的动作变化。
53.以下,使用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1的各部的结构。
54.如图1所示,移乘装置1具有两个前车轮2、比前车轮2小径的两个后车轮3以及比后车轮3小径的两个辅助车轮4,前车轮2借助前轴承部65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隔有间隙地左右平行配设的导轨部28的前方外侧缘处。
55.另外,后车轮3借助后轴承部66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导轨部28的后方外侧缘处,辅助车轮4借助辅助轴承部67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从导轨部28的后端向导轨
部28内插入自如地形成的延长撑条36的后方外侧缘处。
56.如图3所示,导轨部28形成为长条且上方开口的、在剖视时呈大致字母c字状,后述的支柱基部45的滑动部47形成为在导轨部28内前后移动自如,并且在导轨部28配设有堵塞前端的开口的填缝构件29,以防止支柱基部45从导轨部28的前端突出,在导轨部28的后方中途部的上表面配设有跨开口的矩形形状的后方止挡件30,以限制支柱基部45向后方移动。
57.另外,如图1所示,配设有辅助车轮4的延长撑条36通过形成为类似导轨部28的后端的开口形状的长条的矩形棒状,从而如图12所示那样无游隙地插入自如地形成,并且形成有用于将延长撑条36相对于导轨部28固定在任意的位置的未图示的延长撑条固定部。
58.另外,有时也因有些被护理者h所落座的椅子c等对象物与延长撑条36和辅助车轮4相互干扰而无法使移乘装置1位于期望的地方,因此延长撑条36和辅助车轮4不是必需的结构要素,但是,若在载有被护理者h的状态下移乘装置1的重心位于后方等而不稳定,则期望形成该延长撑条36和辅助车轮4,在该情况下,期望延长撑条36、辅助车轮4尽可能形成为较低且较小。
59.此外,期望在前车轮2或后车轮3以及辅助车轮4形成用于使转动停止的制动器,制动器可以是各自单独形成于各车轮2、3、4并以手动进行操作的构造,此外,也可以在由护理者操作的后述的把手部16附近与把手一起形成普通的自行车等所使用的绳索式的盘式制动器,另外,只要是能够大致固定车轮的构造,则可以是任意构造的制动器。
60.另外,如图1所示,支承体进退机构27包括前倾倒撑条38、后倾倒撑条43以及支柱基部45,前倾倒撑条38和后倾倒撑条43均配设于左右且由方棒构成,前倾倒撑条38在一端缘部的左右以一体的方式突出设置撑条轴39,并且将该一端部借助形成为在导轨部28内前后移动自如的支柱基部45转动自如地枢转止动连结,后倾倒撑条43的一端缘部转动自如地枢转止动连结在导轨部28的后方内侧,并且,前倾倒撑条38的另一端部转动自如地枢转止动连结于后倾倒撑条43的中途部。
61.如图3所示,在支柱基部45中,形成有位于导轨部28的上方的矩形板状的基台46,在基台46的下方形成有滑动部47,在该滑动部47配设有前后滑动自如地与导轨部28的内底部抵接转动的多个滚轮48,并且在大致中央部竖立设置有构成支柱部7的下支柱8,在前方将支承体制动器49固定于矩形棒状的制动器支承部50的上缘,该支承体制动器49夹持导轨部28的左右侧面并能够使支柱基部45的前后动作停止。
6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承体制动器49图示为在一般的自行车等中使用的绳索式的盘式制动器,但只要是能够使支柱基部45的前后动作停止的机构,则能够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63.另外,在基台46上的后方,使穿设有轴孔41的矩形板状的撑条轴承40相对地竖立设置,该轴孔41供与图1所示的前倾倒撑条38的一端缘部一体地形成的撑条轴39存在游隙地插入并将撑条轴39轴支承为使其转动自如,并且在基台46上配设有缓冲装置51,该缓冲装置51在腿引导部19从如图1所示的大致铅垂状态起如图2所示那样向前方倾倒时施加负载,相反地,在从倾倒状态向大致铅垂状态恢复时对该动作进行辅助。
64.缓冲装置51与撑条轴39的转动相应地进行动作即可,因此,能够使用由油缓冲器、空气缓冲器等构成的减震器等普通施力机构,例如闭门器那样的装置。
65.以上,所说明的支柱基部45为本发明的支承体进退机构27的基本结构,且是使支承体6与腿引导部19的从大致铅垂状态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一对一地直接移动的结构,作为更复杂的支柱基部45a的结构,也能够构成为,在支承体6与腿引导部19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向前方平行移动的预定区域中,使支承体6不与腿引导部19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自如,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本结构为主体进行说明。
66.如图4、图5所示,该支柱基部45a相对于上述图3所示的基本结构的支柱基部45,在竖立设置于基台46上的后方的两个撑条轴承40的前方同样地竖立设置有相对的长条板状的引导板52,在两个引导板52之间配置有竖立设置有下支柱8的矩形板状的移动台56,使移动台56形成为相对于基台46前后移动自如。
67.而且,在引导板52的上端形成有使卡合销57卡合自如的矩形凹状的卡合槽53,具体而言,在引导板52的上端中途部附近以预定的间隙在前方形成有第一卡合槽531、在后方形成有第二卡合槽532,在移动台56的前后的端缘部,将长方形的板簧58的一端部固定于移动台56,使与第一卡合槽531、第二卡合槽532卡合的圆棒状的卡合销57以轴心位于左右方向的方式连设于板簧58的另一端部,并且使大致日文假名

字型的销支承台59相对地竖立设置,该销支承台59具有在上方支承卡合销57的左右端缘部的上方开口的开口部,将该开口部设为支承槽60,使板簧58形成为向下方施力。
68.此外,形成于销支承台59的支承槽60的形状为与卡合槽53大致相同的形状,在将移动台56安装于基台46时,支承槽60和卡合槽53形成为在相同高度处连通,并且卡合销57的长度形成为向引导板52的外侧突出地延伸的程度。
69.此外,将连设于前方的板簧58的卡合销57作为第一卡合销571,将连设于后方的板簧58的卡合销57作为第二卡合销572,以此进行说明。
70.另外,在位于两个引导板52之间的基台46的上表面与移动台56的下底面粘贴有未图示的光滑构件,使相互抵接的基台46和移动台56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以使移动台56在基台46上顺畅地前后滑动自如,但除此以外,例如,能够在移动台56的下底面配设滚轮等滑动机构等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71.此外,形成于基台46的下方的滑动部47、配设于基台46的前方的支承体制动器49与图3所示的基本结构的支柱基部45相同,并且与一体地形成于前倾倒撑条38的撑条轴39的转动相应地进行动作的缓冲装置51也同样地配设于撑条轴承40的周缘,在图4~图10中省略缓冲装置51的图示。
72.另外,为了使这样的支柱基部45a的第一卡合销571、第二卡合销572相对于第一卡合槽531、第二卡合槽532卡合或解除,在导轨部28的两侧面配设有使上端倾斜的矩形板状的卡合引导构件31。
73.具体而言,卡合引导构件31如图4、图5所示,在形成于导轨部28的填缝构件29与后方止挡件30之间,在前方使第一卡合引导构件311隔着导轨部28相对地配置,在后方使第二卡合引导构件312同样相对地配置。
74.在第一卡合引导构件311的上端以使前方与引导板52的高度齐平的方式形成平坦部32,并且从该平坦部32到后方形成倾斜部33,该倾斜部33向下方倾斜至与第一卡合槽531、第二卡合槽532的底部至少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75.另外,在第二卡合引导构件312的上端形成有倾斜部33,该倾斜部33从前方的与第
一卡合槽531、第二卡合槽532的底部至少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到后方向上方倾斜,使与引导板52的高度齐平的部分形成为平坦部32。即,第一卡合引导构件311、第二卡合引导构件312在导轨部28的一侧面对称地配设。
76.这样,用于使卡合销57相对于卡合槽53卡合或解除的卡合引导构件31例如在第一卡合销571、第二卡合销572未与第一卡合槽531、第二卡合槽532中的任一个卡合槽卡合的情况下,即,若移动台56在基台46上以前后移动自如的状态前后移动,则第一卡合销571、第二卡合销572中的任一个卡合销一定与第一卡合槽531、第二卡合槽532中的任一个卡合槽卡合而使移动台56与基台46成为一体地前后移动,而且,当卡合于卡合槽53的卡合销57通过基台46的前后移动而最初抵接于卡合引导构件31的倾斜部33时,卡合销57向上方移动并且与卡合槽53的卡合被解除,移动台56在基台46上前后移动自如。
77.此外,未卡合于卡合槽53的卡合销57也通过基台46的前后移动而仅在卡合引导构件31的平坦部32上经过,因此,严格来说,卡合引导构件31是用于将卡合销57从卡合槽53解除的构件,使卡合销57与卡合槽53卡合这一动作终究是与卡合引导构件31无关,而是通过使移动台56在基台46上前后移动的动作而进行的。
78.通过这样构成支柱基部45a,从而在没有一个卡合销57与卡合槽53卡合的状况下,移动台56在基台46上前后移动自如,通过即使一个卡合销57与卡合槽53卡合,使得移动台56与基台46成为一体,支承体6的移动与基台46的前后移动直接连结。
79.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如图5所示,将移动台56从上方安装于图4所示的基台46,但是,当然也可以增加各种结构,以防止移动台56容易地从基台46脱落。
80.在此,使用图6~图8详细地对基于上述的支柱基部45a的结构实现的支承体6的复杂的前后动作的流程进行说明。
81.首先,如图6a所示,对于未卡合于卡合槽53的前方的第一卡合销571和卡合于第二卡合槽532的后方的第二卡合销572位于两个卡合引导构件311、312之间的支柱基部45a,在两卡合引导构件311、312之间的范围内,基台46和移动台56成为一体地前后移动自如。即,支承被护理者h的上半身的支承体6处于能够与腿引导部19的向前方的倾倒、向后方的大致铅垂状态直接连动地在前后方向上平行移动的状态。
82.而且,如图6b~图7a所示,通过使支承体6向后方移动,从而卡合于第二卡合槽532的后方的第二卡合销572借助第二卡合引导构件312解除卡合,并且基台46与后方止挡件30抵接而停止基台46的动作,然后,如图7b所示,移动台56与基台46分离而成为能够单独向后方移动的状态。即,支承体6能够不与腿引导部19的倾倒状态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
83.并且,当使移动台56向后方移动时,如图8a所示,第一卡合销571卡合于第一卡合槽531,在该状态下,基台46和移动台56再次成为一体而前后移动自如。即,当第二卡合销572越过第二卡合引导构件312向后方移动时,在从第二卡合引导构件312到后方的区域中,支承体6能够不与腿引导部19的倾倒状态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但是,当移动台56到达基台46的后部时,支承体6能够再次与腿引导部19的倾倒状态连动地在前后方向上平行移动。
84.另外,在这样使位于后方的支承体6与腿引导部19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如图8b所示那样向前方移动时,卡合于第一卡合槽531的第一卡合销571借助第一卡合引导构件311解除卡合,并且基台46与填缝构件29抵接而停止基台46的动作,然后,移动台56与基台46分离并成为能够单独向前方移动的状态,并且,当使移动台56向前方移动时,如图8b所
示,第二卡合销572卡合于第二卡合槽532,在该状态下,基台46和移动台56再次成为一体地前后移动自如。即,当第一卡合销571越过第一卡合引导构件311向前方移动时,在从第一卡合引导构件311到前方的区域中,支承体6能够不与腿引导部19的倾倒状态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但是,当移动台56到达基台46的前部时,支承体6能够再次与腿引导部19的倾倒状态连动地在前后方向上平行移动。
85.若根据与支承体6的位置的关系来简单说明以上的动作,则在支承体6能够前后移动的范围内,在支承体6从最后端向前方移动直到第一卡合销571经过第一卡合引导构件311为止的期间,支承体6与腿引导部19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向前方平行移动,在这之后且在支承体6到达最前端之前,支承体6不与腿引导部19的倾倒状态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自如。
86.另外,在支承体6能够前后移动的范围内,在支承体6从最前端向后方移动直到第二卡合销572经过第二卡合引导构件312为止的期间,支承体6与腿引导部19的向大致铅垂状态的恢复连动地向后方平行移动,在这之后且在支承体6到达最后端之前,支承体6不与腿引导部19的倾倒状态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自如。
87.此外,如果是形成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支承体进退机构27的基本结构的支柱基部45,则支承体6始终与腿引导部19的倾倒状态连动地一对一地直接移动。
88.接下来,如图2、图11所示,在左右平行地配置的后倾倒撑条43的上半部的上表面以两个后倾倒撑条43成为一体的方式架设有腿引导部19,在后倾倒撑条43的下端缘内侧同样地以两个后倾倒撑条43成为一体的方式架设有脚载置部22。
89.腿引导部19形成为剖视时呈字母w状的形状,以供人体的小腿大致嵌合并引导该人体的小腿,腿引导部19形成有以凹陷状态沿前后延伸且左右平行的两个引导槽20。
9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轻与引导槽20大致嵌合且抵接的小腿的负载,利用聚氨酯等弹性构件至少形成引导槽20的周缘。
91.此外,脚载置部22由一体地固定于在左右形成的后倾倒撑条43的内侧面并且大致扁平的脚载置片23、和使前方以大致直角状向上方弯曲而成的限制片25构成,在脚载置片23的上表面形成有沿前后形成多个凹凸的、在侧面剖视时呈波型地左右延伸的防滑部24,限制片25形成为,防止所载置的脚尖从脚载置部22向前方脱离。
92.这样,支承体进退机构27成为将腿引导部19和脚载置部22连结在一起的结构,通过被护理者h的小腿前表面f使腿引导部19向前方倾倒并按压或向后方回避,从而使支承体6与后倾倒撑条43的向前后方向的倾倒状态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
93.此外,车轮的数量、位置、构造等并不限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
94.另外,如图1所示,在导轨部28的前端侧的内侧,在平行配设的两个导轨部28之间架设有矩形板状的加强构件34,谋求移乘装置1的强度的提高。
95.此外,用于提高移乘装置1的强度的手段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3所示,也能够形成由从加强构件34的上表面跨导轨部28的外侧面地延伸的弯曲的圆棒构成的加强引导件70。
96.加强引导件70从加强构件34的上表面垂直地竖立设置并在支柱部7的大致中央以大致直角向外侧弯折,进而在上半身引导部11的外侧缘附近垂直地弯折,并大致水平地弯折至向后方越过胸抵接部13的外侧缘的位置,然后,向铅垂下方弯折之后,向前方稍微弯
折,然后,向铅垂下方弯折,在导轨部28的外侧面的正侧面向导轨部28弯折,从而与导轨部28连接。
97.另外,大致水平地延伸至向后方越过胸抵接部13的外侧缘的位置而形成加强引导件70的上部的该部位成为滑动加强部71,并在与臂载置部12的外侧缘一体地连接的圆筒状的滑动构件72中贯穿。
98.滑动加强部71的长度与支承体6的在前后的长度为大致相同程度,配设于移乘装置1的两侧的加强引导件70借助支承体6大致一体地连接,从而能够提高移乘装置1的强度。
99.此外,被护理者h也能够将加强引导件70用作扶手,因此也有助于安全性的提高。
100.另外,作为用于提高移乘装置1的强度的手段,能够在如一般的手推台车的那样的大型的板状构件之上配设导轨部28等,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101.此外,支承体6如图2、图11所示,由左右平行地竖立设置的两根支柱部7和架设于支柱部7的上端的上半身引导部11构成,并且,支柱部7由下支柱8和上支柱9构成,该下支柱8由方棒构成,该上支柱9由沿上下方向滑动自如地围绕下支柱8的方柱管构成,并且形成有相对于下支柱8而言能够在期望的高度大致固定上支柱9的未图示的卡合部。
102.卡合部例如能够如下这样形成:能够通过采用贯穿卡合下孔和卡合上孔这两孔地进行固定的卡合销等方式,来改变支柱部7的长度,该卡合下孔在下支柱8的侧面在上下方向范围内以预定间距穿设而成,该卡合上孔在上支柱9的侧面在上下方向范围内以与卡合下孔相同的间距穿设而成。
103.这样,支承体6的支柱部7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调整自如,从而能够与被护理者h的体型相应地调整为最合适的高度,因此能够提高通用性。
104.此外,上半身引导部11将大致水平地形成的臂载置部12和向后下方平缓地倾斜的胸抵接部13通过在臂载置部12的后部以胸抵接部13的上端缘比臂载置部12的后端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侧视呈钩状的肘卡合部14而连接起来。
10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轻载置于臂载置部12的前臂、肘以及抵接于胸抵接部13的胸部的负载,利用聚氨酯等的弹性构件至少形成上半身引导部11的上半部即臂载置部12和胸抵接部13的表面附近。
106.此外,在臂载置部12的前方上表面中央,形成有通过将左右延伸且以主视时朝下的大致日文假名

状弯曲的圆棒的两端部连接并竖立设置而成的把持部15,在臂载置部12的前方端面,形成有通过将左右延伸且以俯视时大致假名

状弯曲的圆棒的两端部连接并突出设置而成的把手部16,从而移乘到移乘装置1的被护理者h能够容易地在前臂载置于臂载置部12的状态下把持把持部15,护理者能够把持把手部16而容易地推拉移乘装置1来移动。
107.此外,如图12所示,上半身引导部11形成为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沿前后进退自如,通过例如在上半身引导部11的下侧面与支柱部7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滑动轴承等滑动部,并且在上半身引导部11的下侧面穿设卡合孔,在支柱部7的上周侧面的局部突出设置能够贯穿卡合孔而固定的上下进退自如的卡合部等,从而能够使上半身引导部11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沿前后进退自如,并且能够在预定的位置大致固定上半身引导部11。
108.此外,在把手部16的下部形成有径长比把手部16的径长小并且形成为与把手部16大致相同的形状的进退限制部17,该进退限制件17形成为以两端部为基端且上下运动自
如。
109.进退限制部17构成为,当一旦向上方操作时,施加制动以使前车轮2的转动停止,并且向下方返回,当再次向上方操作时,解除制动并且向下方返回,因此,能够一边握着把手部16一边容易地操作进退限制部17,并且,即使护理者撤离移乘装置1,也能够维持使制动起作用的状态。
110.即,若处于制动的状态,则即使护理者仅把持把手部16来推拉移乘装置1,移乘装置1也会因为前车轮2的制动而无法移动,通过连同把手部16一起把持进退限制部17,当进退限制部17向上方移动时,前车轮2的制动解除,能够使移乘装置1自由地移动。
11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1中,如上述那样构成进退限制部17的操作所进行的动作,但并不限定于此。
112.此外,在支承体6中,能够在护理者容易操作的预定位置形成对上述的支承体制动器49进行操作的未图示的支承体制动器把手。
113.此外,关于支柱部7的形状、根数、上半身引导部11的形状、把持部15、把手部16等的位置、数量、形状等,也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还能够构成为对移乘装置1的各部进行电驱动,这是不言而喻的。
114.接下来,简单地说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1的使用方法的一个例子。
115.此外,在本说明中,对具有支承体进退机构27的移乘装置1进行说明,该支承体进退机构27构成使支承体6的前后动作复杂化的支柱基部45a,并且在本说明中对能够利用进退限制部17对前车轮2施加制动的结构进行说明。
116.首先,如图9a所示,将腿引导部19为大致铅垂状态且支承体6位于最后端的移乘装置1移动至落座于椅子c的被护理者h的前方,然后,把持把手部16和进退限制部17来对前车轮2施加制动。
117.该状态表示第一卡合销571卡合于第一卡合槽531并且移动台56相对于基台46成为一体的状态。(参照图8a)
118.接着,被护理者h将双脚载置于脚载置部22,并且伸出双手握住把持部15。
119.然后,如图9b所示,被护理者h一边通过其臂力以把持部15为起点使身体靠近移乘装置1,一边将前臂载置于臂载置部12并且使小腿前表面f抵接于腿引导部19。
120.另外,在被护理者h的臂力较弱的情况下,由护理者协助。
121.接着,如图10a所示,通过被护理者h使其上半身依靠在上半身引导部11而抵接于该上半身引导部11,并且使小腿前表面f依靠在腿引导部19而在自重的作用下使腿引导部19向前方倾倒,支承体6连动地向前方平行移动。
122.此时,护理者握住把手部16,同时一边对未图示的支承体制动器把手进行操作来对支承体制动器49进行解除或者使之起作用,一边慎重地操作以使支承体6缓慢地向前方移动。
123.该状态为第一卡合销571卡合于第一卡合槽531并且移动台56相对于基台46成为一体的状态,但是通过保持该状态不变地使支承体6向前方移动,第一卡合销571由第一卡合引导构件311解除卡合,移动台56与基台46无关地向前方移动自如,被护理者h的姿势容易稳定。
124.并且,如图10b所示,通过使被护理者h的上半身牢固地紧贴并依靠在上半身引导
部11,肘与肘卡合部14卡合,上半身稳定,能够减弱下半身的力量,小腿前表面f使腿引导部19向前方倾倒的自重增加,支承体6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125.该状态为,在第一卡合销571由第一卡合引导构件311解除卡合并且移动台56与基台46无关地向前方移动自如之后,第二卡合销572卡合于第二卡合槽532并且移动台56再次相对于基台46成为一体的状态。(参照图8b)
126.而且,在支承体6到达最前端之后,护理者将把手部16和进退限制部17一起握住,解除对前车轮2的制动,并保持该状态不变地握住把手部16向前方拉,从而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使载有被护理者h的移乘装置1移动。
127.此外,如图12所示,也可以使上半身引导部11向前方滑动之后使移乘装置1移动,在该情况下,移乘装置1的重心在水平方向上进一步分散,能够使移乘装置1更稳定,不仅如此,由于被护理者h的背部所处一侧伸展,臀部的位置也稍微上升,因此成为更舒服的姿势,并且,若处于该状态下,则也能够容易地在移乘装置1上为被护理者h更换内衣等。
128.这样,通过护理者使移乘装置1移动,能够使被护理者h向期望的场所移动。
129.此外,例如当期望的场所是设置于别处的椅子c时,为了使被护理者h落座在椅子c,如图10b所示,使载有被护理者h的移乘装置1移动到椅子c的前方,然后,把持把手部16和进退限制部17来对前车轮2施加制动。
130.接着,如从图10b变化为图10a、进而变化为图9b那样,护理者握住把手部16,同时一边对未图示的支承体制动器把手进行操作来对支承体制动器49进行解除或者使之起作用,一边将支承体6向椅子c的方向推进,以使支承体6缓慢地向后方移动,从而腿引导部19能够抬起被护理者h的小腿,并且能够使整个身体自然地向椅子c的方向移动。
131.此外,图9a~图10b是表示从被护理者h落座的状态向移乘装置1移乘的动作的图,在使用其对相反地落座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关系上,本来在图10a中基台46与支承体6的位置关系以图10b所示的位置保持不变,但之后第二卡合销572由第二卡合引导构件312解除卡合并且移动台56与基台46无关地向后方移动自如,然后,成为第一卡合销571卡合于第一卡合槽531并且移动台56再次相对于基台46成为一体的状态,因此,图9a、图9b在使被护理者落座时也表示与图示相同的状态。
132.此时,护理者能够一边在被护理者h的侧方移动地对被护理者h进行协助,一边操作支承体制动器把手。
133.然后,通过将移乘装置1进一步向椅子c的方向推进,腿引导部19成为大致铅垂状态,如图9a所示,被护理者h能够一边从把持部15松手,一边落座在椅子c。
134.另外,在使上半身引导部11向前方进行了滑动的情况下,若在使被护理者h即将落座之前,使上半身引导部11向后方滑动,则能够在最终阶段使被护理者h的臀部的位置靠近座面,因此,能够维持舒服的姿势直到最后。
135.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1为具有前车轮2和后车轮3并通过护理者使被护理者h移动的移乘装置1,该移乘装置1具有:支承体6,其支承被护理者h的上半身;腿引导部19,其供被护理者h的小腿前表面f抵接,从大致铅垂状态向前方倾倒自如;以及脚载置部22,其载置被护理者h的脚掌,该移乘装置1具有支承体进退机构27,该支承体进退机构27构成为,支承体6与腿引导部19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向前方平行移动,由此,在进行移乘时,仅通过被护理者h把持支承体6并且使下半身即小腿前表面f抵接于腿引导部
19来交托自重,则支承体6向前方平行移动,上半身也自然地依靠于支承体6,因此上下半身由两点支承,能够谋求被护理者h在移乘装置1上的稳定。
136.另外,由于支承体6向前方平行移动,因此,被护理者h的头部不会朝下,上半身为接近移乘前的落座姿势的稳定的姿势,因此,能够在移动时维持舒服的姿势。
137.并且,在使被护理者h从移乘装置1撤离时,仅通过将支承体6向落座方向推进,就能够使被护理者h的小腿大致立起,因此,能够使被护理者h以非常自然且舒服的姿势落座。
138.另外,支承体6构成为,在支承体6与腿引导部19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向前方平行移动的预定区域中,该支承体6不与腿引导部19的向前方的倾倒连动地前后平行移动自如,由此,由于支承体6的移动范围扩大,因此,不仅在被护理者h向移乘装置1移乘、移动时能够进一步维持舒服的姿势,而且在撤离时也是有效的。
139.此外,支承体6由竖立设置的支柱部7和配设于支柱部7的上端的上半身引导部11构成,上半身引导部11具有把持部15和把手部16,该把持部15供被护理者h把持,该把手部16供护理者把持而用来使移乘装置1移动,在被护理者h向移乘装置1移乘时以及进行移动时,仅通过握住把持部15,就不会从移乘装置1脱落,能够确保安全性,此外,通过把持把手部16,护理者能够安全地操作移乘装置1。
140.此外,上半身引导部11将臂载置部12和胸抵接部13通过在臂载置部12的后部以胸抵接部13的上端缘比臂载置部12的后端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肘卡合部14而连接起来,该臂载置部12供被护理者h的肘至前臂载置自如,且大致水平地形成,胸抵接部13供被护理者h的胸部抵接自如,且向后下方倾斜,从而在被护理者h向移乘装置1移乘时以及进行移动时,仅通过将被护理者h的前臂载置于臂载置部12,肘就会与肘卡合部14卡合,因此,能够使被护理者h的上半身稳定地依靠在移乘装置1。
141.此外,由于被护理者h的前臂载置于大致水平的臂载置部12,因此,被护理者h的上半身不会过度地前倾,能够在移动时维持舒服的姿势。
142.另外,通过上半身引导部11形成为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沿前后进退自如,被护理者h相对于移乘装置1的重心能够调整自如,并且,相对于移乘装置1而言,被护理者h的姿势能够调整自如,并且,在使被护理者h落座在预定的场所时,通过最后将上半身引导部11向后方推进,能够以舒服的姿势顺畅地缩小椅子等落座对象物与被护理者h的臀部之间的间隙。
143.并且,在支承体进退机构27形成有能够使支承体6的平行移动停止的支承体制动器49,由此,能够由护理者一边调整与被护理者h的小腿的倾倒状况连动的支承体6的平行移动量,一边进行移乘、撤离的动作。
144.并且,通过形成有至少使前车轮2的转动停止的制动器,能够提高移乘装置的安全性。
145.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移乘装置1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多种变形和变更。
146.附图标记说明
147.f、小腿前表面;g、地面;h、被护理者;1、移乘装置;2、前车轮;3、后车轮;6、支承体;7、支柱部;11、上半身引导部;12、臂载置部;13、胸抵接部;14、肘卡合部;15、把持部;16、把手部;19、腿引导部;22、脚载置部;27、支承体进退机构;49、支承体制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