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运动玩具 专利正文
烟雾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烟雾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烟雾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烟雾机。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烟雾机,包括机体及设于机体内部的储油装置、高温加热管、输油管和油泵等常见的部件,在油泵的作用下,烟雾油自储油装置输送至输油管中,当烟雾油移动到输油管上与高温加热管相接的管段时,会因为管内的温度的升高而雾化,雾化后所形成的白色烟雾被排出输油管外后,便可为舞台、酒吧等娱乐场所营造气氛。
3.由于烟雾油中所含化学成份在雾化过程中容易产生结晶体,当结晶体残留在输油管中时,容易造成输油管的管道堵塞,这便需要用户频繁地输油管进行维护;此外,在烟雾机造雾的过程中,也需要用户频繁地为储油装置添加烟雾油,而对输油管的维护作业和对储油装置的添油作业分别需要用户对不同的部件进行拆装,例如,在对输油管进行维护作业时,便需要用户从机体内部拆出输油管,而在对储油装置进行添油作业时,便需要用户从机体内部拆出储油装置。这无疑是增大了用户对烟雾机维护的工作量和时间成本,基于此,现亟需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此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烟雾机,旨在提高对烟雾机的维护便利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烟雾机,包括机体和烟雾发生器,烟雾发生器可拆卸地设于所述机体,所述烟雾发生器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的烟雾发生组件,所述壳体设有烟雾油存储腔,所述烟雾油存储腔与所述烟雾发生组件连通。
6.可选地,所述壳体设有入风口、烟雾输出口及成型于所述入风口和所述烟雾输出口之间的雾化通道,所述烟雾发生组件包括烟雾油输送件和发热件,所述烟雾油输送件用于将所述烟雾油存储腔内的烟雾油输送至所述雾化通道,所述发热件设于所述雾化通道,用以加热所述雾化通道内的烟雾油。
7.可选地,所述壳体还设有连通所述雾化通道和所述烟雾油存储腔的过油孔,所述烟雾油输送件设于所述烟雾油存储腔,并通过所述过油孔伸入所述雾化通道内,所述烟雾油输送件为吸油材质。
8.可选地,所述发热件的发热部分设于所述雾化通道内,并位于所述烟雾油输送件的外侧。
9.可选地,所述发热件的发热部分呈螺旋状环绕在所述烟雾油输送件外侧。
10.可选地,所述过油孔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烟雾油输送件自其中一个所述过油孔伸入所述雾化通道,并通过另一个所述过油孔伸回所述烟雾油存储腔。
11.可选地,所述烟雾油输送件穿过的两个所述过油孔分设于所述雾化通道的相对两侧。
12.可选地,所述雾化通道包括相连通的导风段和雾化段,所述导风段与所述入风口
连通,所述雾化段与所述烟雾输出口连通,所述烟雾油输送件通过所述过油口伸入所述雾化段;所述雾化段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导风段的内径尺寸。
13.可选地,所述导风段和所述雾化段沿同一方向延伸。
14.可选地,所述烟雾发生器由透明材料制成。
15.可选地,所述烟雾发生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壳体外的防护外壳,所述防护外壳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机体,所述防护外壳对应所述入风口和所述烟雾输出口的位置均设有过孔。
16.可选地,所述烟雾发生器的数量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烟雾发生器各自的烟雾输出口分别与所述机体外侧连通。
17.可选地,所述机体设有电路装置,所述烟雾发生器的发热件与所述电路装置电连接。
18.可选地,所述烟雾机还包括气泵组件,所述气泵组件设于所述机体,所述气泵组件的出风口与所述烟雾发生器的入风口连通。
19.可选地,所述烟雾机还包括送烟风机,所述送烟风机设于所述机体,所述送烟风机用以将所述烟雾发生器所输出的烟雾吹向所述机体外侧。
20.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烟雾机,通过在烟雾发生器的壳体上设置烟雾油存储腔,以为烟雾发生器的烟雾发生组件提供雾化所需的烟雾油,再通过以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该烟雾发生器安装于机体上,如此,当用户将该烟雾发生器从机体上拆出时,便可同时进行维护工作和添油工作,可见,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烟雾机,本技术的烟雾机缩减了需要拆装的部件的数量,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维护烟雾机的便利性。此外,烟雾发生器的零部件都集成于壳体上,用户可基于烟雾发生器的一体化结构设计,将烟雾发生器作为一种一次性产品被使用,通过储备多个烟雾发生器,以在机体上的烟雾发生器的烟雾油用尽之时,通过更换掉机体上的烟雾发生器的方式,便可避免对烟雾发生器进行维护和添油的不便。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发明烟雾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烟雾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1中烟雾机省略部分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1中烟雾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26.图5为图4中烟雾发生器的分解示意图;
27.图6为图5中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号说明:
29.1、烟雾发生器;11、壳体;111、烟雾油存储腔;112、入风口;113、烟雾输出口;114、雾化通道;114a、导风段;114b、雾化段;115、过油孔;12、烟雾发生组件;121、烟雾油输送件;122、发热件;13、防护外壳;131、可视窗口;2、机体;21、出雾口;22、接电插口;3、电路装置;
4、气泵组件;5、送烟风机;6、烟雾排出方向调节件
30.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3.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4.本发明提出一种烟雾机。
3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烟雾机包括机体2和烟雾发生器1,烟雾发生器1可拆卸地设于机体2,烟雾发生器1包括壳体11及设于壳体11的烟雾发生组件12,壳体11设有烟雾油存储腔111,烟雾油存储腔111与烟雾发生组件12连通。其中,烟雾油存储腔111与烟雾发生组件12连通是指:当烟雾油存储腔111内存储有烟雾油时,烟雾油存储腔111可向烟雾发生组件12提供烟雾油(例如但不限于,利用烟雾油流动的特性,使烟雾油自烟雾油存储腔111流向烟雾发生组件12),或烟雾发生组件12可从烟雾油存储腔111中汲取烟雾油(例如但不限于,烟雾发生组件12通过吸油棉从烟雾油存储腔111中汲取烟雾油)。相应地,烟雾发生组件12用于加热以使从烟雾油存储腔111中获取的烟雾油雾化。
36.在一些实施例中,烟雾发生器1与机体2卡接配合,不难理解,烟雾发生器1与机体2之间的卡接连接是运用较为广泛的可拆连接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等优点,当然,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烟雾发生器1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与机体2可拆连接,例如但不限于,烟雾发生器1与机体2螺纹连接等等。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机体2内设有安装腔,机体2上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出雾口21,烟雾发生器1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腔内,如此设置,以保证烟雾发生器1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出雾口21与烟雾发生器1连通,以将烟雾发生器1所生成的烟雾排到机体2外侧,进一步地,烟雾机还包括烟雾排出方向调节件6,该烟雾排出方向调节件6可活动地设置在出雾口21处,该烟雾排出方向调节件6形成有一连通出雾口21和机体2外侧环境的烟雾导向通道,通过调整烟雾排出方向调节件6相较于机体2的安装角度,便可调整烟雾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如此设置,以方便用户基于实际使用需求调整烟雾的排出方向,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中设有与烟雾发生器1的发热件122电连接的电路装置3,机体2上设有与电路装置3电连接的接电插口22,接电插口22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该外
部电源包括但不限于家庭供电线路、发电机等等;电路装置3用于保证烟雾发生器1的用电安全,具体而言,电路装置3包括控制模块、变压模块等部件,通过控制模块和变压模块可人为地调整发热件122的输入电压,进而保证发热件122的用电安全性和运行可靠性。
39.在一些实施例中,烟雾机还包括气泵组件4,气泵组件4设于机体2的安装腔中,气泵组件4的出风口与烟雾发生器1的入风口112连通。具体地,气泵组件4包括气泵和输气管等部件,输气管用于连接气泵的出风口和烟雾发生器1的入风口112,如此设置,以保证入风口112的进风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气泵的出风速率,进而调整烟雾发生器1的出烟速率。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烟雾机还包括送烟风机5,送烟风机5设于机体2,送烟风机5用以将烟雾发生器1所输出的烟雾吹向机体2外侧。可以理解,基于送烟风机5的吹风,有利于为烟雾移动至机体2外部提供动能,进而保证烟雾机所形成的烟雾能够飘向距离机体2更远的地方。
41.具体地,机体2上还设有指令输入按键或指令输入触控板,电路装置3分别与气泵组件4和送烟风机5电连接,控制模块可接收指令输入按键或指令输入触控板的输入指令,进而控制气泵组件4、送烟风机5和雾化发生器等部件的开启和关闭。
42.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烟雾机,通过在烟雾发生器1的壳体11上设置烟雾油存储腔111,以为烟雾发生器1的烟雾发生组件12提供雾化所需的烟雾油,再通过以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该烟雾发生器1安装于机体2上,如此,当用户将该烟雾发生器1从机体2上拆出时,便可同时进行维护工作和添油工作,可见,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烟雾机,本技术的烟雾机缩减了需要拆装的部件的数量,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维护烟雾机的便利性。此外,烟雾发生器1的零部件都集成于壳体11上,用户可基于烟雾发生器1的一体化结构设计,将烟雾发生器1作为一种一次性产品被使用,通过储备多个烟雾发生器1,以在机体上的烟雾发生器1的烟雾油用尽之时,通过更换掉机体上的烟雾发生器1的方式,便可避免对烟雾发生器1进行维护和添油的不便。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设有入风口112、烟雾输出口113及成型于入风口112和烟雾输出口113之间的雾化通道114,烟雾发生组件12包括烟雾油输送件121和发热件122,烟雾油输送件121用于将烟雾油存储腔111内的烟雾油输送至雾化通道114,发热件122设于雾化通道114,用以加热雾化通道114内的烟雾油。这其中,可以通过将发热件122设置在雾化通道114内、将发热件122嵌设于雾化通道114的管壁或将发热件122设置于雾化通道114的外侧等方式实现发热件122的安装,具体以何种结构方式设置发热件122,对此不作限制。具体地,在烟雾油输送件121的输送下,烟雾油自烟雾油存储腔111移动至雾化通道114中,随着发热件122发热使得雾化通道114内的温度升高,进而促使雾化通道114内的烟雾油受热气化生成烟雾,而后,当气体从入风口112流入雾化通道114内时,便可带动雾化通道114内的烟雾从烟雾输出口113排出。可以理解,通过烟雾油输送件121在烟雾油存储腔111和雾化通道114之间输送烟雾油,有利于保障烟雾油输送至雾化通道114内过程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烟雾发生组件12对烟雾油进行雾化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还设有连通雾化通道114和烟雾油存储腔111的过油孔115,烟雾油输送件121设于烟雾油存储腔111,并通过过油孔115伸入雾化通道114内,烟雾油输送件121为吸油材质。具体而言,吸油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吸油纤维、非织造吸油材料等
等。
45.这其中,过油孔115形成于雾化通道114和烟雾油存储腔111之间,实际上,基于实际结构的不同,过油孔115的设置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当烟雾油存储腔111和雾化通道114之间间隔较近时,可以通过在烟雾油存储腔111和雾化通道114之间的挡壁上开凿孔的方式来形成过油孔115。又例如,当烟雾油存储腔111和雾化通道114之间间隔较远时,可以在烟雾油存储腔111和雾化通道114之间设置管道,而管道内贯穿以形成过油孔115。
46.可以理解,通过烟雾油浸润由吸油材料制作而成的烟雾油输送件121的方式,进而达到烟雾油从烟雾油存储腔111移动至雾化通道114的效果,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且,吸油材质在实际生活中也易于获取(例如但不限于吸油棉等材料,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有效地降低了本技术方案的实现难度。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烟雾油输送件12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输送烟雾油,例如但不限于,烟雾油输送件121为小型化设计的油泵,通过油泵为烟雾油存储腔111内的烟雾油提供动力,也可以达到烟雾油从烟雾油存储腔111移动至雾化通道114的效果。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122的发热部分设于雾化通道114内,并位于烟雾油输送件121的外侧。可以理解,通过缩短发热件122与烟雾油输送件121之间的距离(即缩短发热件122与雾化通道114内的烟雾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避免热量的移动损耗,同时,也便于烟雾油输送件121上的烟雾油快速吸热而雾化,有利于保证烟雾油雾化的可靠性。当然,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件122也可以嵌入烟雾油输送件121中。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122的发热部分呈螺旋状环绕在烟雾油输送件121外侧。可以理解,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烟雾油输送件121的受热面积,提高烟雾的生成效率,另一发明,也有利于提高发热件122和烟雾油输送件121之间的配合可靠性,有利于防止因为振动等原因而造成发热件122和烟雾油输送件121两者相互远离的情况发生,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49.具体地,为减低发热件122的用料成本,本技术方案的发热件122优选为电子发热丝。其电子发热丝拥有即时发热的特性,也有利于快速地将烟雾油输送件121上的烟雾油转化为烟雾。
50.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油孔115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烟雾油输送件121自其中一个过油孔115伸入雾化通道114,并通过另一个过油孔115伸回烟雾油存储腔111。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烟雾油自烟雾油存储腔111流动至雾化通道114的速率,进而有效地防止烟雾油在雾化通道114内的雾化速率大于烟雾油自烟雾油存储腔111流动至雾化通道114的速率的情况发生,保证了烟雾发生器1的使用可靠性。
51.值得说明的是,当过油孔115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可以为一个烟雾油输送件121依次穿过两个以上的过油孔115,也可以为设置多个烟雾油输送件121,每一烟雾油输送件121分别穿过两个过油孔115。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烟雾油输送件121穿过的两个过油孔115分设于雾化通道114的相对两侧。这其中,雾化通道114的相对两侧是指雾化通道114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可以理解,当气泵向雾化通道114内输送气体时,气体是沿雾化通道114的长度方向进行流动的,将烟雾油输送件121穿过的两个过油孔115设置在雾化通道114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能够提高烟雾油输送件121在雾化通道114内的部分与气流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在烟雾油输
送件121上的烟雾油吸热雾化后,及时地将烟雾排出雾化通道114。应当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烟雾油输送件121穿过的两个过油孔115也可以设置在雾化通道114的同一侧,对此不作限制。
53.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通道114包括相连通的导风段114a和雾化段114b,导风段114a与入风口112连通,雾化段114b与烟雾输出口113连通,烟雾油输送件121通过过油口伸入雾化段114b;雾化段114b的内径尺寸大于导风段114a的内径尺寸。可以理解,将雾化通道114设计成径向尺寸不同的导风段114a和雾化段114b,以达到通过雾化段114b为烟雾油输送件121和发热件122等部件的安装腾出空间的同时,基于导风段114a的尺寸缩小,避免雾化通道114整体占据壳体11过多的结构空间的技术效果,有利于烟雾发生器1的小型化设计。当然,本技术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导风段114a的径向尺寸也可以与雾化段114b的径向尺寸一致,对此不作限制。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段114a和雾化段114b沿同一方向延伸。可以理解,如此设置,有利于在气体于雾化通道114内流动时,避免气体与雾化通道114的内壁之间的碰撞,进而保证气体在导风段114a和雾化段114b中能够匀速流动。
55.具体地,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壳体11包括外壳和插入外壳内的柱体,柱体内部形成有雾化通道114,柱体的外侧与外壳的内侧共同配合形成有烟雾油存储腔111。进一步地,外壳体11邻进柱体的烟雾输出口113一侧的挡壁,与外壳体11环绕在柱体外周的围壁可拆配合,柱体上的雾化段114b具有朝向挡壁的敞口,当挡壁拆卸下来时,组装人员便可基于雾化段114b的敞口,在雾化段114b中安装发热件122等部件。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烟雾发生器1由透明材料制成。如此设置,以便于用户观察烟雾存储腔内的烟雾油的存储状况,以及时在机体2上更换烟雾发生器1,进而防止烟雾形成中断的现象发生。
57.在一些实施例中,烟雾发生器1还包括套设于壳体11外的防护外壳13,防护外壳13可拆卸地安装于机体2,防护外壳13对应入风口112和烟雾输出口113的位置均设有过孔。可以理解,防护外壳13有利于避免烟雾发生器1的壳体11与外界部件之间的磕碰,有利于保证烟雾发生器1储油的可靠性和运行的稳定性。具体地,防护外壳13上对应烟雾油存储腔111的位置设有可视窗口131,该可视窗口131可通过在防护外壳13上设置过孔而形成,也可以为防护外壳13由透明材料制成而形成该可视窗口131。
58.进一步地,于本实施例中,防护外壳13由两个相互扣合的半壳组装形成,当然于其他实施中,防护外壳13也可以由弹性材料(例如硅胶等材料)制成,而后基于自身的弹性伸缩特性套设在壳体11外。
59.在一些实施例中,烟雾发生器1的数量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烟雾发生器1各自的烟雾输出口113分别与机体2外侧连通。可以理解,至少两个烟雾发生器1各自生成烟雾排向机体2外侧,如此,有利于提高烟雾机所形成的烟雾量,进而保证烟雾机对气氛的营造效果,此外,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烟雾发生器1,有利于在其中一烟雾发生器1的烟雾油用尽之时,基于另一烟雾发生器1所生成的烟雾,来保证烟雾机的烟雾生成不中断,即使用户在更换烟雾油用尽的烟雾发生器1时,烟雾机也能够保证自身进行烟雾生成的状态不被中断。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
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