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运动玩具 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舒适型动感单车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多功能舒适型动感单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健身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感单车。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健康生活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促进了体育健身器材的快速发展,动感单车就是发展快速的室内体育健身器材之一。锻炼者在使用动感单车进行锻炼时,踩动踏板带动驱动轮急速旋转,配合绚丽灯光和分贝较高的音乐,使训练者进行充满活力的有氧运动,可增强身体素质,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动感单车进行体育锻炼。
3.现有的动感单车作为标配配备有控制面板、把手、踩踏板和座椅,其中除踩踏板外其余配件均固定设置,动感单车锻炼的为腿部肌肉,以及动感单车的运动效果在达到一定时间后最佳,且动感单车的运动时间较长,对现代紧促的社会节奏以及短暂的休息时光来说,用户在做完动感单车的运动训练后,很可能将无法剩余时间去锻炼上半身,而若分配上半身的锻炼时间,则无法完成动感单车的最佳运动时长,因此现有的动感单车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舒适型动感单车,使用户在踩踏脚踏板的同时可锻炼手部的肌肉,并通过增加对把手处的负荷以增加对手部肌肉的锻炼效果,从而提高用户的锻炼效率。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舒适型动感单车,包括:车体,包括设于所述车体上的蹬板以及设于所述车体内的飞轮和拉力机构,所述飞轮与所述蹬板传动连接,所述拉力机构包括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的转动轴、设于转动轴上的配重轮和绕设于转动轴上的扭簧;车头,其上设有控制面板和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车头可拆卸连接;以及第一金属线,其绕设在所述配重轮上且与所述把手固连,所述把手往远离所述车头方向移动可拉长所述第一金属线,使所述第一金属线带动所述配重轮转动,并使所述把手与所述车头分离。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蹬板与飞轮相连,可增加腿部肌肉的锻炼效果;车体内设有拉力机构,拉力机构包括配重轮,第一金属线绕设在配重轮上并与把手相连,在缓慢的踩踏蹬板时,可将把手与车头拆卸,并向后拉,通过配重轮增加拉动把手的拉力,从而增加手部的锻炼效果,且扭簧可带动配重轮反转,从而提供把手的自动回复力,以及进一步的提高拉动把手的拉力,使得用户在踩踏蹬板的同时可通过拉动把手进行手部的锻炼,从而节省锻炼时间,提高锻炼效率。
7.作为改进,还包括座椅和调节机构,所述座椅在竖直方向上相对所述车体可滑动,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支架和第一弹簧,所述支架固设于所述车体上,且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座椅的下方,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座椅的底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架的顶端连接,通过上述改进,现有技术中的座椅为固定不动,而人体坐在座椅上踩踏蹬板时,臀部会受力并
进行运动,长期保持此状态会使加速臀部肌肉的疲劳,使人疲惫,从而减少锻炼的时长,而本技术中的座椅相对车体可滑动,从而使人体在踩踏蹬板时,可根据人体的摆动从而自适应的调整座椅的高低,从而提高使用动感单车的舒适度。
8.作为改进,所述车体上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伸出所述车体外设置,且所述安装部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座椅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可沿所述安装腔滑动,通过上述改进,使得安装部与车体之间预留有充足的高度,从而能使座椅的载重提高,且安装腔与连接部的相对滑动不仅稳定,且精度高,可提高其使用寿命。
9.作为改进,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腔相适配,且所述安装腔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以使所述座椅可斜向移动,通过上述改进,安装腔相对竖直方向倾斜,由于人体在拉动把手向后时,人体重心向前可帮助人体发力,因此通过控制座椅斜向运动可帮助人体更好的控制拉动把手时的平衡,避免摔倒。
10.作为改进,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金属线,所述车体内开设有供所述第二金属线穿过的避让通道,所述第二金属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座椅的底部连接,且所述第二金属线始终处于紧绷状态,所述把手与所述车头分离时,所述把手拉动所述第二金属线带动所述座椅下移,通过上述改进,人体在拉动把手向后时,会方便施力,人体会向前倾,此时由于座椅固定,则会导致人体发力不畅,而座椅可相对车体同时向下以及向前运动,且在把手向后移动时,与把手相连的第二金属线会带动座椅自动向前下方移动,从而自动的帮助人体调整至最适合发力的姿势,提高锻炼效果并且保护健身时的安全。
11.作为改进,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支撑杆和设于支撑杆底端的限位球,所述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座椅的底端铰接,所述第二金属线的另一端固连于所述限位球,通过上述改进,支撑杆的顶端铰接于座椅的底端,可使第二金属线在拉动座椅往前下方运动时避免支撑杆与座椅卡死的情况,限位球不仅能起到限位的作用,同时还能使第二金属线能更稳定的固定。
12.作为改进,所述车体内还开设有与所述避让通道连通的容腔,所述容腔内设有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包括套筒、设于所述套筒内的阻尼条和第二弹簧,所述套筒可沿所述容腔滑动,所述阻尼条固连于所述第二金属线上,所述阻尼条可在所述套筒内滑动,且所述第二弹簧阻止所述阻尼条滑动,所述套筒具有自然状态和做功状态,当所述套筒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二金属线可带动所述套筒滑动,且所述阻尼条与所述套筒保持相对静止,当所述套筒处于做功状态时,所述套筒与所述容腔内壁抵紧配合,所述第二金属线可带动所述阻尼条压缩所述第二弹簧移动,且所述第二金属线相对所述套筒移动,通过上述改进,套筒具有自然状态和做工状态,当拉动把手的前半段,由于每个人力气不同,因此在前半段可供力气较小的用户使用,此时套筒处于自然状态,而当把手带动第二金属线移动至套筒处于做功状态时,由于套筒会容腔内壁抵紧配合,因此此时继续拉动把手,则会带动第二金属线带动阻尼条压缩第二弹簧移动,从而增加可拉动把手继续拉动的拉力,从而提高拉力效果,以提升锻炼效果。
13.作为改进,所述车头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把手的固定平台,所述固定平台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把手上设有自锁机构,所述自锁机构包括卡块和与卡块连接的控制块,可通过所述控制块驱使所述卡块移动,以使所述把手与所述车头固定或分离,通过上述改进,
通过自锁机构可使把手与车头的连接方式通过人为控制,使得用户可选择是否启用把手脱离车头的模式,提高了实用性。
14.作为改进,所述定位槽上具有开口,所述自锁机构包括开设于所述把手内的锁定腔、设于锁定腔内的第三弹簧和滑动连接于所述锁定腔内的滑块,所述第三弹簧与所述滑块相抵,且所述第三弹簧迫使所述卡块往远离所述开口的方向移动,所述卡块和所述控制块均固连在所述滑块上,且所述卡块和所述控制块分别设于所述滑块的下侧和上侧,当所述滑块压缩所述第三弹簧使所述卡块移动至所述开口位置时,所述把手可与所述车头分离,通过上述改进,控制块位于滑块的上侧,便于用户通过手指控制,而卡块位于滑块的下侧,使得当滑块移动至开口位置处时,可控制把手向上抬起,整个实施过程简便而又迅捷,且第三弹簧能够使自锁机构在无外力干涉下保障把手固定在车头上,提高安全性能。
15.作为改进,所述把手的两侧上均开设有多个依次间隔设置的环形槽,所述车头上还设有支撑盘,所述第一金属线绕经所述支撑盘并与所述把手连接,通过上述改进,每个环形槽对对应每个手指,便于手握持,并具有在拉动把手时增加摩擦力以及防脱落的功能,而支撑盘可避免第一金属线的经过路径于车体的干扰,保障整体设备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17.图2为本发明中的把手与车头分离后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18.图3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19.图4为图3中a-a的剖视图;
20.图5为图4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6为图3中b-b的剖视图;
22.图7为图6中d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8为本发明中的把手与车头连接结构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24.图9为本发明中座椅与车体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5.图中:1、车体;11、飞轮;12、蹬板;13、转动轴;131、配重轮;132、扭簧;14、安装部;141、安装腔;15、避让通道;16、容腔;161、套筒;162、阻尼条;163、第二弹簧;2、车头;21、控制面板;22、把手;221、锁定腔;2211、滑块;2212、卡块;2213、控制块;2214、第三弹簧;222、环形槽;23、固定平台;231、定位槽;2311、开口;24、支撑盘;3、座椅;31、支架;32、第一弹簧;33、连接部;34、支撑杆;35、限位球;4、第一金属线;5、第二金属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上”、“下”、“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
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9.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0.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舒适型动感单车,如图1-9所示,包括车体1、车头2和第一金属线4;车体1包括设于车体1上的蹬板12以及设于车体1内的飞轮11和拉力机构,飞轮11设于车体1的后部,飞轮11与蹬板12传动连接,拉力机构包括与车体1转动连接的转动轴13、设于转动轴13上的配重轮131和绕设于转动轴13上的扭簧132,配重轮131设于车体1的前部;车头2上设有控制面板21和把手22,把手22与车头2可拆卸连接;第一金属线4绕设在配重轮131上且与把手22固连,把手22往远离车头2方向移动可拉长第一金属线4,使第一金属线4带动配重轮131转动,并使把手22与车头2分离。
31.如图3、4所示,还包括座椅3和调节机构,座椅3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车体1可滑动,调节机构包括支架31和第一弹簧32,第一弹簧32提供张力,支架31固设于车体1上,且支架31位于座椅3的下方,第一弹簧32的一端与座椅3的底端连接,另一端与支架31的顶端连接。
32.如图4所示,车体1上设有安装部14,安装部14伸出车体1外设置,且安装部14内形成有安装腔141,座椅3包括连接部33,连接部33可沿安装腔141滑动。
33.如图4所示,连接部33与安装腔141相适配,且安装腔141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以使座椅3可斜向移动。
34.优选的,安装腔141的开口2311朝向远离车头2的方向倾斜设置,因此座椅3在沿安装腔141滑动时,可沿车头2方向的方向移动的同时向下移动。
35.如图4所示,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金属线5,车体1内开设有供第二金属线5穿过的避让通道15,第二金属线5的一端与第一金属线4相连,另一端与座椅3的底部连接,且第二金属线5始终处于紧绷状态,把手22与车头2分离时,把手22拉动第二金属线5带动座椅3下移。
36.如图9所示,调节机构还包括支撑杆34和设于支撑杆34底端的限位球35,支撑杆34的顶端与座椅3的底端铰接,第二金属线5的另一端固连于限位球35。
37.具体的,如图5所示,车体1内还开设有与避让通道15连通的容腔16,容腔16内设有阻尼机构,阻尼机构包括套筒161、设于套筒161内的阻尼条162和第二弹簧163,第二弹簧163提供张力,套筒161可沿容腔16滑动,阻尼条162固连于第二金属线5上,阻尼条162可在套筒161内滑动,第二弹簧163的长度方向与阻尼条162的长度方向一致,且第二弹簧163抵设于阻尼条162与套筒161之间,套筒161具有自然状态和做功状态,当套筒161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二金属线5可带动套筒161滑动,且阻尼条162与套筒161保持相对静止,当套筒161处于做功状态时,套筒161与容腔16内壁抵紧配合,第二金属线5可带动阻尼条162压缩第二弹簧163移动,且第二金属线5相对套筒161移动。
3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阻尼条162具有托盘,第二弹簧163的两端分别与托盘和套筒161的顶壁或侧壁相抵,且第二弹簧163套设于阻尼条162的周身外侧。
39.如图8所示,车头2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把手22的固定平台23,固定平台23上开设有定位槽231,把手22上设有自锁机构,自锁机构包括卡块2212和与卡块2212连接的控制块
2213,可通过控制块2213驱使卡块2212移动,以使把手22与车头2固定或分离。
40.如图6-8所示,定位槽231上具有开口2311,自锁机构包括开设于把手22内的锁定腔221、设于锁定腔221内的第三弹簧2214和滑动连接于锁定腔221内的滑块2211,第三弹簧2214与滑块2211相抵,且第三弹簧2214迫使卡块2212往远离开口2311的方向移动,卡块2212和控制块2213均固连在滑块2211上,且卡块2212和控制块2213分别设于滑块2211的下侧和上侧,当滑块2211压缩第三弹簧2214使卡块2212移动至开口2311位置时,把手22可与车头2分离。
41.优选的,开口2311、滑块2211、卡块2212、控制块2213和第三弹簧2214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开口2311、两个滑块2211、两个卡块2212、两个控制块2213和两个第三弹簧2214对称设置在把手22中部的两侧,因此需两个控制块2213同时被移动至预设位置,方可完成把手22与车头2部分的脱离,从而避免误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
42.如图2、8所示,把手22的两侧上均开设有多个依次间隔设置的环形槽222,环形槽222的数量与手指握紧时的数量一致,其符合手指的抓握习惯,以提高抓握把手22时的摩擦力,车头2上还设有支撑盘24,支撑板设于车头2的前部,第一金属线4绕经支撑盘24并与把手22连接。
43.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人体坐于座椅3上时,在人体自身重力下,座椅3压缩第一弹簧32下移并调整至平衡位置,此时调整人体姿势并通过踩踏蹬板12开始锻炼。
44.当人体处于缓速踩踏并需要锻炼上臂时,此时人体双手握持于把手22上,通过控制双手的两个大拇指拨弄控制块2213,并向两侧拉开至底部,此时控制块2213带动滑块2211和卡块2212移动,使卡块2212移动至于开口2311位置处,即卡块2212与开口2311位置位于同一竖直位置,此时用户可将把手22上抬,使得卡块2212脱离定位槽231,从而完成把手22与车头2的分离;在把手22往上升高并车尾方向移动时,把手22带动第一金属线4和第二金属线5移动,第一金属线4带动配重轮131转动,且在扭簧132的作用下,配重轮131提供反转力以提高把手22的拉力,同时第二金属线5带动套筒161移动,此时套筒161处于自然状态,并带动座椅3沿着安装腔141往车头2前下方移动,此时人体由于抓握把手22后拉而导致重心前移,座椅3自动调节位置至最佳的发力位置,使人体能更好发力以免造成身体受损,而当套筒161与容腔16内壁的前侧相抵时,此时套筒161无法移动,此时套筒161处于做功状态,若继续往后拉把手22,则会使第二金属线5带动阻尼条162压缩第二弹簧163移动,从而带来更大的阻力,以提高锻炼效果,适用于想要更强拉力的用户,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45.当用户需要停止手臂的锻炼时,只需将把通过大拇指拉开控制块2213至两侧,并将把手22上的卡块2212对准定位槽231放入后松开大拇指即可,此时座椅3会自动复位。
46.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