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纸印刷 专利正文
保温结构及烘缸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保温结构及烘缸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燥纸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温结构以及具有该保温结构的烘缸。


背景技术:

2.通常,在造纸领域内,尤其是薄纸的生产过程中,在干燥处理中使用内部通蒸汽或其他高温热介质的烘缸来进行蒸发干燥。烘缸在接受内部热源的热量后,自身温度极高,内部的热量容易通过两端的端盖向外传递至外部空气造成热量损失。
3.现有的烘缸保温有开放粘接式,纤维或泡沫状保温材料直接粘附在烘缸端盖外侧;或者采用薄板包裹纤维或泡沫状保温材料形成扇片状,采用螺钉连接固定在烘缸端盖上。然而,这种保温方式不能解决烘缸筒体两端裸露于纸页之外的表面保温问题。当烘缸高速旋转过程中,外部空气与此裸露表面构成极高的速度差,缸体对空气扰动造成空气的强对流,使烘缸的热量大量的传递至外部空气。
4.现有的烘缸端盖的保温结构采用粘接或者螺钉连接方式,存在结构不稳,与外部大气没有完全隔绝,保温材料中存留的空气仍然会与外部大气产生交换和流动,这样导致保温效率下降。
5.除此之外,现有技术中还未考虑烘缸筒体的圆柱面边缘的保温,即烘缸端盖和烘缸筒体的交界处的保温。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述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保温效果好的保温结构。
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述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烘缸,烘缸具有上述保温结构,该烘缸保证保温性能的稳定。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保温结构,包括烘缸端盖和烘缸筒体,靠近所述烘缸端盖的所述烘缸筒体的内侧壁面上设有用于保温的内保温层,所述内保温层为中空结构并设有内保温层开口,封闭所述内保温层开口以使所述内保温层与所述内侧壁面形成环形封闭腔体空间;所述烘缸端盖的外侧壁面设有用于保温的外保温层,所述外保温层为中空结构并设有外保温层开口,封闭所述外保温层开口以使所述外保温层与所述外侧壁面形成环形封闭腔体空间。
10.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内保温层为一个环形的内保温环腔体,所述内保温环腔体由腔体围蔽板沿圆周方向与所述烘缸端盖和所述烘缸筒体的内侧壁面焊接连接。
11.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外保温层焊接至所述烘缸端盖的外侧壁面上,从而使得所述外保温层与所述外侧壁面形成的所述环形封闭腔体空间与外界气体完全隔绝。
12.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内保温层开口安装有单向阀,从而使得所述内保温层内形成的真空保压。
13.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内保温层内填充有隔热材料。
14.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外保温层为多个相邻布置的外保温环,相邻的所述外保温环通过短管互相连通。
15.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多个相邻布置的所述外保温环的截面形状相同,并且布置于同一平面上。
16.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外保温层开口安装有单向阀,从而使得所述外保温层内形成的真空保压。
17.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外保温环填充有隔热材料。
18.一种烘缸,所述烘缸具有上述的保温结构。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温结构以及具有该保温结构的烘缸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温结构,通过在靠近烘缸端盖的烘缸筒体的内侧壁面上设置中空的内保温层和/或在烘缸端盖的外侧壁面上设置中空的外保温层,内保温层和外保温层均是封闭腔体空间,有效地阻断烘缸的热量传递至烘缸外部的空气中,并且阻碍内部空气对流,以实现良好的保温效果,并且能够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
21.进一步地,内保温层沿圆周方向与烘缸筒体的内壁焊接连接,即采用焊接封闭式结构,外保温层焊接至烘缸端盖的外侧壁面上,形成稳定的结构,增强保温性能,有效地阻断内部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缸,具备上述保温结构的任一项优点。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烘缸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保温结构;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外保温环以及短管的布置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烘缸端盖;2、内保温层;21、内保温层开口;3、外保温层;31、外保温层开口;32、外保温环;4、烘缸筒体;5、短管。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侧”、“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
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2.实施例
3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温结构,尤其是用于烘缸的两个端部的保温,其包括烘缸端盖1和烘缸筒体4边部的保温结构(即内保温层2)。该保温结构例如可用于钢制烘缸,包括烘缸端盖1和烘缸筒体4,烘缸筒体4的内圆柱面的边缘设置有内保温层2,也就是说,在靠近烘缸端盖1的烘缸筒体4的内侧壁面固定连接有内保温层2。内保温层2为中空的结构,它开设有至少一个内保温层开口21,内保温层2通过内保温层开口21与外部连通,也就是说,封闭内保温层开口21即可实现内保温层2的内部形成封闭腔体空间。
34.内保温层2为一个整体呈圆环形的保温层,也可以认为其是单个保温环腔体,其焊接在烘缸端盖1的内壁上,内保温层2的周测焊接在烘缸筒体4的内侧壁面(内圆柱面)上,即内保温环腔体由腔体围蔽板沿圆周方向与烘缸端盖1和烘缸筒体4的内侧壁面焊接连接,以此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即采用焊接封闭式结构。作为优选地,在烘缸端盖1和烘缸筒体4的交界处设置内保温环。
35.作为一个与上述内保温层2并列的技术方案,烘缸端盖1的外侧壁面固定连接有外保温层3,外保温层3也为中空的结构,其开设有至少一个外保温层开口31,外保温层3通过外保温层开口31与外部连通,即封闭外保温层开口31即可实现外保温层3的内部形成封闭腔体空间。
36.作为优选地,外保温层3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烘缸端盖1连接,以此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即采用焊接封闭式结构。具体地,外保温层3焊接至烘缸端盖1的外侧壁面上,从而使得外保温层3的内部形成的环形封闭腔体空间与外界气体完全隔绝。
37.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外保温层3由多个外保温环32组成,各个外保温环32的半径逐渐递减并且相邻布置,避免保温结构的壁面外露。各个外保温环32互相连通,具体地,相邻两个外保温环32钻孔并安装有一个短管5,通过短管5连通这两个相邻的外保温环32。
38.需要说明的是,相邻布置指的是半径较大的外保温环32围绕着半径较小的外保温环32的周测布置。上述半径指的是如图1所示的外保温环32到烘缸轴线的距离。
39.优选地,多个外保温环32处于同一平面(即烘缸端盖1的外侧壁面),并且它们的截面形状相同,进一步地,它们为半圆形且半径相等。如图1所示,其中示出了各个相邻布置的外保温环32的截面,直径较大的外保温环32位于外圈。更直观地,如图2所示,各个外保温环32相邻布置。需要说明的是,截面半径指的是每个外保温环32的横截面的半径。
40.可选地,内保温层2由多个内保温环(图中未示出)组成,各个内保温环的半径逐渐递减并且相邻布置,各个内保温环互相连通,其中,内保温环布置方式类似外保温环32。
41.作为第一种内保温层的保温方式,即采用抽真空的方式。具体地,内保温层开口21安装有单向阀,当抽空内保温环腔体中的空气时,单向阀可以确保在抽真空后能够实现保压,然后在单向阀之外用螺纹堵头或者塞头封闭。
42.作为第二种内保温层的保温方式,即采用填充隔热材料的方式。具体地,在内保温环腔体的封闭腔体空间中直接填充隔热材料,以阻碍内部空气对流而起到保温作用。需要说明的是,隔热材料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隔热材料或者保温材料,例如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矿棉、岩棉、玻璃棉等。
43.作为第一种外保温层的保温方式,即采用抽真空的方式。具体地,外保温层开口31安装有单向阀,当抽空外保温环32中的空气时,单向阀可以确保在抽真空后能够实现保压,然后在单向阀之外用螺纹堵头或者塞头封闭。
44.作为第二种外保温层的保温方式,即采用填充隔热材料的方式。具体地,在外保温环32的封闭腔体空间中直接填充隔热材料,以阻碍内部空气对流而起到保温作用。
45.上述两种内保温层的保温方式以及两种外保温层的保温方式可以进行组合,获得保温结构的四种保温方式,例如其中一种保温结构的保温方式为:内保温层采用抽真空的方式,外保温层3采用填充隔热材料的方式。
46.优选地,如图1所示,外保温环3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4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烘缸,烘缸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上述的保温结构。烘缸的其他部件与现有技术相同或者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