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分经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经机预张力台。
背景技术:2.在纺织领域,整经过程中,棉纱在浆染后,分经的前道需要有一个预张 力装置,使得纱线束具有一定的张力。
3.目前现有的分经机预张力台依旧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一、不方便对张 力进行调节,线在传输时容易出现松动的情况,降低了传输效率;二、不方 便对提供动力,影响线的稳定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经机预张力台, 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5.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分经机预张力台,包括固定座,还包括:
7.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一侧板对称焊接在所 述固定座的左侧;
8.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二侧板对称焊接在所 述固定座的右侧;
9.张力调节机构,所述张力调节机构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张力调节机构 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座的两侧;
10.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固定座内,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张 力调节机构连接;
11.第一调节辊,所述第一调节辊与其中一组所述张力调节机构连接;
12.第二调节辊,所述第二调节辊与另一组所述张力调节机构连接;
13.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上;
14.以及压线机构,所述压线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上。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张力调节机构,能够使第一调节辊和 第二调节辊进行反向移动,增加第一调节辊和第二调节辊之间的距离,从而 方便对线的张力进行调节,降低了线出现松动的情况,增加了线的传输效果; 通过设置压线机构,能够对下方传输的线进行压紧,从而方便调节线在传输 时的张力,配合张力调节机构,能够快速完成线的张力调节,且能够增加张 力调节的范围;通过设置传输机构,能够为线的传输提供额外的动力,能够 增加线在传输时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
16.较佳的,所述张力调节机构包括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开设在所述固定座 的内部,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
17.丝杆,所述丝杆的两端均与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丝杆设置在所述 容纳槽
内;
18.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
19.支杆,所述支杆焊接在所述滑块的上表面;
20.滑道,所述滑道开设在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所述支杆与所述滑道滑动 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机构带动丝杆转动,丝杆带动滑块滑 动,滑块带动支杆移动,支杆带动第一调节辊和第二调节辊反向移动,从而 增加了第一调节辊和第二调节辊之间的距离,从而方便对张力进行调节。
22.较佳的,两组所述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反。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第一调节辊和第二调节辊进行反向移 动。
24.较佳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定安装 在所述容纳槽内;
25.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传动连 接;
26.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键连接在所述转轴的端部;
27.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锥形齿轮与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啮合;
28.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锥形齿轮键连接;
29.第三锥形齿轮,所述第三锥形齿轮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三锥形齿轮 分别键连接在所述丝杆的圆周上,所述传动组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三锥形齿轮 传动连接。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第 一锥形齿轮转动,第一锥形齿轮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第二锥形齿轮通过 传动组件带动第三锥形齿轮转动,从而使第三锥形齿轮带动丝杆转动,从而 利用一组电机带动两组张力调节机构反向动作。
31.较佳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所述第二锥形齿轮键 连接,所述传动杆转动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
32.第四锥形齿轮,所述第四锥形齿轮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四锥形齿轮 键连接在所述传动杆的两端,所述第四锥形齿轮与所述第三锥形齿轮啮合。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时带动转动杆转动,传动 杆带动第四锥形齿轮转动,第四锥形齿轮带动第三锥形齿轮转动,从而完成 传动动作。
34.较佳的,所述容纳槽内固定设置有定位块,所述传动杆贯穿所述定位块 且与所述定位块转动连接。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传动杆转动,且增加传动杆的稳定性。
36.较佳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固定安装 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外表面;
37.主动辊,所述主动辊的两端转动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主动 辊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传动连接;
38.从动辊,所述从动辊设置在所述主动辊的一侧,所述从动辊转动设置在 两组所述第一侧板之间。
3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伺服电机带动主动辊转动,从而方便 在传输时,提供线的动力,同时通过从动辊,能够增加线在传输时的稳定性。
40.较佳的,所述压线机构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二侧 板的上表
面;
41.伺服电缸,所述伺服电缸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
42.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中间位置与所述伺服电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43.滑槽,所述滑槽开设在所述第二侧板上;
44.压线辊,所述压线辊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压线辊的两端 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内,且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线辊的两端焊接;
45.辅助辊,所述辅助辊设置在所述压线辊的一侧,所述辅助辊的两端转动 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4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伺服电缸推动调节杆向下移动,调节杆推 动压线辊的两端在滑槽内滑动,并配合辅助辊,从而方便压线辊对下方传输 的线进行压紧,从而方便调节线在传输时的张力,配合张力调节机构,能够 快速完成线的张力调节,且能够增加张力调节的范围。
47.较佳的,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外表面对称焊接有凸块,所述凸块上螺纹连 接有螺钉,所述凸块通过所述螺钉与所述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4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对支撑架进行拆装。
49.较佳的,所述第一调节辊、所述第二调节辊、所述主动辊、所述从动辊、 所述压线辊和所述辅助辊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耐磨涂层。
5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耐磨性,降低线在传输时产生的勒痕。
51.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2.第一、通过设置张力调节机构,能够使第一调节辊和第二调节辊进行反 向移动,增加第一调节辊和第二调节辊之间的距离,从而方便对线的张力进 行调节,降低了线出现松动的情况,增加了线的传输效果;
53.第二、通过设置压线机构,能够对下方传输的线进行压紧,从而方便调 节线在传输时的张力,配合张力调节机构,能够快速完成线的张力调节,且 能够增加张力调节的范围;
54.第三、通过设置传输机构,能够为线的传输提供额外的动力,能够增加 线在传输时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55.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是本发明图1的结构剖视图;
57.图3是图1中的俯视图;
58.图4是本发明图3中固定座部分的结构剖视图;
59.图5是图2中第二侧板部分的左视剖视图;
60.图6是本发明图2的a处放大图。
61.附图标记:1、固定座;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张力调节机构; 41、容纳槽;42、丝杆;43、滑块;44、支杆;45、滑道;5、驱动机构;51、 第一伺服电机;52、转轴;53、第一锥形齿轮;54、第二锥形齿轮;55、传 动组件;551、传动杆;552、第四锥形齿轮;553、定位块;56、第三锥形齿 轮;6、第一调节辊;7、第二调节辊;8、传输机构;81、第二伺服电机;82、 主动
辊;83、从动辊;9、压线机构;91、支撑架;92、伺服电缸;93、调节 杆;94、滑槽;95、压线辊;96、辅助辊;97、凸块;98、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6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 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3.实施例1
64.参考图1-6,一种分经机预张力台,包括固定座1,还包括:
65.第一侧板2,所述第一侧板2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一侧板2对称焊接 在所述固定座1的左侧;
66.第二侧板3,所述第二侧板3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二侧板3对称焊接 在所述固定座1的右侧;
67.张力调节机构4,所述张力调节机构4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张力调节机 构4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座1的两侧;
68.驱动机构5,所述驱动机构5设置在所述固定座1内,所述驱动机构5与 所述张力调节机构4连接;
69.第一调节辊6,所述第一调节辊6与其中一组所述张力调节机构4连接;
70.第二调节辊7,所述第二调节辊7与另一组所述张力调节机构4连接;
71.传输机构8,所述传输机构8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2上;
72.以及压线机构9,所述压线机构9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3上。
73.参考图1-4,所述张力调节机构4包括容纳槽41,所述容纳槽41开设在 所述固定座1的内部,所述驱动机构5设置在所述容纳槽41内;
74.丝杆42,所述丝杆42的两端均与所述固定座1转动连接,所述丝杆42 设置在所述容纳槽41内;
75.滑块43,所述滑块43与所述丝杆42螺纹连接;
76.支杆44,所述支杆44焊接在所述滑块43的上表面;
77.滑道45,所述滑道45开设在所述固定座1的上表面,所述支杆44与所 述滑道45滑动连接;通过驱动机构5带动丝杆42转动,丝杆42带动滑块43 滑动,滑块43带动支杆44移动,支杆44带动第一调节辊6和第二调节辊7 反向移动,从而增加了第一调节辊6和第二调节辊7之间的距离,从而方便 对张力进行调节。
78.参考图4,为了方便第一调节辊6和第二调节辊7进行反向移动;两组所 述丝杆42的螺纹方向相反。
79.参考图4,所述驱动机构5包括第一伺服电机51,所述第一伺服电机51 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槽41内;
80.转轴52,所述转轴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5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 器传动连接;
81.第一锥形齿轮53,所述第一锥形齿轮53键连接在所述转轴52的端部;
82.第二锥形齿轮54,所述第二锥形齿轮54与所述第一锥形齿轮53啮合;
83.传动组件55,所述传动组件55与所述第二锥形齿轮54键连接;
84.第三锥形齿轮56,所述第三锥形齿轮56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三锥形 齿轮56分别键连接在所述丝杆42的圆周上,所述传动组件55的端部与所述 第三锥形齿轮56传动连接;通过第一伺服电机51带动转轴52转动,转轴52 带动第一锥形齿轮53转动,第一锥形齿轮53带动第二锥形齿轮54转动,第 二锥形齿轮54通过传动组件55带动第三锥形齿轮56转动,从而使第三锥形 齿轮56带动丝杆42转动,从而利用一组电机带动两组张力调节机构4反向 动作。
85.参考图4,所述传动组件55包括传动杆551,所述传动杆551与所述第 二锥形齿轮54键连接,所述传动杆551转动设置在所述容纳槽41内;
86.第四锥形齿轮552,所述第四锥形齿轮552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四锥 形齿轮552键连接在所述传动杆551的两端,所述第四锥形齿轮552与所述 第三锥形齿轮56啮合;在第二锥形齿轮54转动时带动转动杆551转动,传 动杆551带动第四锥形齿轮552转动,第四锥形齿轮552带动第三锥形齿轮 56转动,从而完成传动动作。
87.参考图4,为了方便传动杆551转动,且增加传动杆551的稳定性;所述 容纳槽41内固定设置有定位块553,所述传动杆551贯穿所述定位块553且 与所述定位块553转动连接。
88.参考图3,所述传输机构8包括第二伺服电机81,所述第二伺服电机81 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板2的外表面;
89.主动辊82,所述主动辊82的两端转动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一侧板2上,所 述主动辊8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81传动连接;
90.从动辊83,所述从动辊83设置在所述主动辊82的一侧,所述从动辊83 转动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一侧板2之间;通过第二伺服电机81带动主动辊82 转动,从而方便在传输时,提供线的动力,同时通过从动辊83,能够增加线 在传输时的稳定性。
91.参考图2、图5和图6,所述压线机构9包括支撑架91,所述支撑架91 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二侧板3的上表面;
92.伺服电缸92,所述伺服电缸92安装在所述支撑架91上;
93.调节杆93,所述调节杆93的中间位置与所述伺服电缸92的输出端固定 连接;
94.滑槽94,所述滑槽94开设在所述第二侧板3上;
95.压线辊95,所述压线辊95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二侧板3之间,所述压线辊 95的两端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94内,且所述调节杆9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压 线辊95的两端焊接;
96.辅助辊96,所述辅助辊96设置在所述压线辊95的一侧,所述辅助辊96 的两端转动设置在两组所述第二侧板3之间;通过伺服电缸92推动调节杆93 向下移动,调节杆93推动压线辊95的两端在滑槽94内滑动,并配合辅助辊 96,从而方便压线辊95对下方传输的线进行压紧,从而方便调节线在传输时 的张力,配合张力调节机构4,能够快速完成线的张力调节,且能够增加张力 调节的范围。
97.参考图6,为了方便对支撑架91进行拆装;所述支撑架91的底部外表面 对称焊接有凸块97,所述凸块97上螺纹连接有螺钉98,所述凸块97通过所 述螺钉98与所述第二侧板3固定连接。
98.参考图1-3,为了增加耐磨性,降低线在传输时产生的勒痕;所述第一调 节辊6、所
述第二调节辊7、所述主动辊82、所述从动辊83、所述压线辊95 和所述辅助辊96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耐磨涂层。
99.使用原理及优点:
100.通过第一伺服电机51带动转轴52转动,转轴52带动第一锥形齿轮53 转动,第一锥形齿轮53带动第二锥形齿轮54转动,第二锥形齿轮54转动时 带动转动杆551转动,传动杆551带动第四锥形齿轮552转动,第四锥形齿 轮552带动第三锥形齿轮56转动,从而使第三锥形齿轮56带动丝杆42转动, 丝杆42带动滑块43滑动,滑块43带动支杆44移动,支杆44带动第一调节 辊6和第二调节辊7反向移动,从而增加了第一调节辊6和第二调节辊7之 间的距离,从而方便对张力进行调节;通过第二伺服电机81带动主动辊82 转动,从而方便在传输时,提供线的动力,同时通过从动辊83,能够增加线 在传输时的稳定性;通过伺服电缸92推动调节杆93向下移动,调节杆93推 动压线辊95的两端在滑槽94内滑动,并配合辅助辊96,从而方便压线辊95 对下方传输的线进行压紧,从而方便调节线在传输时的张力,配合张力调节 机构4,能够快速完成线的张力调节,且能够增加张力调节的范围。
10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 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 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