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纸印刷 专利正文
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包装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


背景技术:

2.包装盒是为了保护展示陈列产品。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食品、饮料、酒类、茶品、卷烟、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小家电、服装、玩具、体育用品等行业和产品包装配套等行业,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行业。
3.包装盒是采用齿形纸和平面纸组合制成,齿形纸位于两个平面纸张中间,起到填充和减震作用,齿形纸占空间大,质量轻,作为填充材料非常合适,现有的技术中齿形纸盒平面纸之间是通过粘合剂粘接,但是现有技术中粘合剂是通过挤出装置挤出的,出料速率较慢,与加工流水线配合使用存在问题,极易出现涂抹不匀的现象,使用存在不足,为此我们提出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粘合剂在流水线中涂抹不均匀的问题,本发明提出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包括底座和加工室,所述加工室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内安装有送纸辊,所述加工室的内部安装有糊付机构,所述糊付机构包括料斗和第一转轴,所述料斗的顶部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固定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之间安装有切糊辊,所述料斗的顶部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的顶部安装有缓冲机构,所述料斗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于加工室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固定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固定有压纸辊,所述第三转轴上固定有第一导向辊,两个所述安装架之间固定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转动套接有滑套,所述加工室的侧面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插入加工室的内部并连接有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上固定有糊辊,所述加工室的侧面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插入加工室的内部并连接有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上固定有第一辊轴,所述出料口的内部安装有烘干机构,所述糊付机构和烘干机构之间安装有第二辊轴。
7.优选的,所述滑块和滑槽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顶部滑动套接有套筒。
9.优选的,所述连杆的纵截面为t型,所述连杆与套筒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
10.优选的,所述滑套的数量至少为三组,三组所述滑套分别于第二液压缸、缓冲机构固定。
11.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均通过联轴器
与第四转轴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四转轴与第五转轴平行,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五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加工室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导向辊,所述第二导向辊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导向辊位于第一辊轴的两侧。
14.优选的,所述烘干机构包括热板,所述热板的内部开设有导热槽。
15.优选的,所述导热槽为“s”型,所述导热槽的内部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发明在使用时,向料斗内投入适量的粘合剂,首先由送料辊向装置内输送纸料,上方的两个送料辊将纸料依次穿过第一导向轴、压纸辊、第二辊轴和两个热板之间,启动第二液压缸,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带动固定轴,固定轴带动安装架,安装架带动压纸辊,方便不同的纸料通过压纸辊和糊辊之间,最下方的送料辊将纸料依次穿过第二导向轴、第一辊轴、第二辊轴和两个热板之间,收料装置在出料口对纸料进行收料,不同规格的纸料方便在装置内成型,提高装置使用的灵活性;
18.2、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启动两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四转轴带动糊辊将粘合剂糊付到纸料的底部,启动第一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输出轴带动滑块,滑块打动切糊辊,通过调节切糊辊和糊辊之间的距离,刮动糊辊上的粘合剂,使粘合剂对纸料糊付时更加均匀,第二电机带动第五转轴,第五转轴带动第一辊轴,第一辊轴带动纸料进行转动,粘合剂在糊付时与纸料接触更加均匀,粘接效果好,粘合剂不会浪费,节约生产成本。
19.3、在本发明中当三层纸料经过第二辊轴压合后再经过烘干机构,通过热板的进气口注入热蒸汽,热蒸汽通过导热槽对热板进行加热,通过两组热板对纸料进行烘干,通过“s”型的导热槽设计,使热量传递更加均匀,加快粘合剂粘接的速率,提高装置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的料斗的俯视图;
22.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的料斗的侧视图;
23.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的热板的剖视图;
24.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的第一转轴的安装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的糊辊的安装示意图。
26.图中:1底座、2加工室、3送纸辊、4料斗、5第一液压缸、6滑块、7第一弹簧、8切糊辊、9第一固定座、10连杆、11套筒、12第二弹簧、13第二固定座、14第二液压缸、15第一转轴、16安装架、17第二转轴、18压纸辊、19第三转轴、20第一导向辊、21固定轴、22滑套、23第一电机、24第四转轴、25糊辊、26第二电机、27第五转轴、28第一辊轴、29第二导向辊、30第二辊轴、31热板、32导热槽。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8.参照图1-6,包装盒用齿形纸壳加工流水线,包括底座1和加工室2,加工室2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内安装有送纸辊3,加工室2的内部安装有糊付机构,糊付机构包括料斗4和第一转轴15,料斗4的顶部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液压缸5,第一液压缸5的活塞杆固定有滑块6,滑块6和滑槽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7,滑块6与滑槽滑动连接,两个滑块6之间安装有切糊辊8,料斗4的顶部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一固定座9,第一固定座9的顶部安装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连杆10,连杆10的顶部滑动套接有套筒11,连杆10的纵截面为t型,连杆10与套筒11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12,料斗4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固定座13,第二固定座13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液压缸14,加工室2的侧面安装有第一电机23,第一电机23的输出轴插入加工室2的内部并连接有第四转轴24,第一电机23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一电机23的输出轴均通过联轴器与第四转轴24连接,第四转轴24上固定有糊辊25,加工室2的侧面安装有第二电机26,第二电机26的输出轴插入加工室2的内部并连接有第五转轴27,第四转轴24与第五转轴27平行,第二电机26的输出轴与第五转轴27通过联轴器连接,第五转轴27上固定有第一辊轴28,加工室2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导向辊29,第二导向辊2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导向辊29位于第一辊轴28的两侧,通过设置切糊辊8和糊辊25,使粘合剂在糊付时与纸料接触更加均匀,粘接效果好,粘合剂不会浪费,节约生产成本
29.第一转轴15的两端分别于加工室2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5的两端固定有安装架16,安装架16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7和第三转轴19,第二转轴17上固定有压纸辊18,第三转轴19上固定有第一导向辊20,两个安装架16之间固定有固定轴21,固定轴21上转动套接有滑套22,滑套22的数量至少为三组,三组滑套22分别于第二液压缸14、缓冲机构固定,压纸辊18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与糊辊25的距离,方便不同规格的纸料方便在装置内成型,提高装置使用的灵活性;
30.出料口的内部安装有烘干机构,烘干机构包括热板31,热板31的内部开设有导热槽32,导热槽32为“s”型,导热槽32的内部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糊付机构和烘干机构之间安装有第二辊轴30,通过“s”型的导热槽设计,使热量传递更加均匀,加快粘合剂粘接的速率,提高装置的生产效率。
31.工作原理:装置在使用时,向料斗4内投入适量的粘合剂,首先由送料辊3向装置内输送纸料,上方的两个送料辊3将纸料依次穿过第一导向轴20、压纸辊18、第二辊轴20和两个热板31之间,启动第二液压缸14,第二液压缸14的活塞杆带动固定轴21,固定轴21带动安装架16,安装架16带动压纸辊18,方便不同的纸料通过压纸辊18和糊辊25之间,最下方的送料辊3将纸料依次穿过第二导向轴29、第一辊轴28、第二辊轴30和两个热板31之间,收料装置在出料口对纸料进行收料,不同规格的纸料方便在装置内成型,提高装置使用的灵活性;
32.在使用过程中,启动两组第一电机23和第二电机26,第一电机23的输出轴通过第四转轴24带动糊辊25将粘合剂糊付到纸料的底部,启动第一液压缸5,第一液压缸5的输出轴带动滑块6,滑块6打动切糊辊8,通过调节切糊辊8和糊辊25之间的距离,刮动糊辊25上的粘合剂,使粘合剂对纸料糊付时更加均匀,第二电机26带动第五转轴27,第五转轴27带动第一辊轴28,第一辊轴28带动纸料进行转动,粘合剂在糊付时与纸料接触更加均匀,粘接效果好,粘合剂不会浪费,节约生产成本。
33.当三层纸料经过第二辊轴30压合后再经过烘干机构,通过热板31的进气口注入热蒸汽,热蒸汽通过导热槽32对热板31进行加热,通过两组热板31对纸料进行烘干,通过“s”型的导热槽32设计,使热量传递更加均匀,加快粘合剂粘接的速率,提高装置的生产效率。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